《缅甸岁月》读后感锦集
《缅甸岁月》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岁月》精选点评:
●高级英语课的老师推荐过shooting an elephant 就找来这本书看一下。 他笔下的缅甸人,印度人,中国人,英国人都很生动。 对人性的描写很真实。打算有机会看原版。
●15.01.06-15.05.10 // 英国人“殖民者”笔下的印度支那。弗洛里与印度医生对于英国/西方和缅甸/印度支那的不同理解。
●奥威尔首部作品,可读性强
●真相,只有自己知道。思想不随大流的弗洛里,能超越种族限制,去交土著朋友,他却孤独了一生。不同的声音不一定不对,但肯定会招到排斥,拥有什么力量的人,才能使这种声音演变成事实?被众人接受?难道都会用吴金波式的手段吗?这种恶人,只能被老天惩罚吗?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是非曲折,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到真相。所以理解,包容,但不狭隘。听取他们传来想让你听到的声音,然后一笑置之。
●她说的每一句话的语气都轻快得让人害怕。女人只有在逃避道德上的责任时才会是这种神态。穷人贫穷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喜欢那些贫穷的习惯
●“你应该有架钢琴,”他绝望地说道。“我不会弹钢琴。” 弗洛里与伊丽莎白最后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苦苦追求却难以得偿所愿,怨不得谁,因为我们往往是在与自己的理想来一场生死恋。客观的说,本书确实要比《印度之行》差一个档次,不过乔治·奥威尔倒也写的紧凑、有趣儿、引人入胜。虽说略显刻意,可它里面有些令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仇智比头脑简单还要令人绝望,而在龌龊和偏见中间想要保持些许纯良与理性也是极端危险、极端痛苦的,更何况再明白的人也免不了会犯傻逼。成熟来的太迟,怯懦难以摆脱,孤独遮天蔽日。我们的人生究竟何去何从?
●殖民地时期的缅甸,对各式人物和风物描写入木,前面铺垫略长,后面才渐入佳境。不过对男女主角始终说不上喜欢,女主角虚荣浅薄面目可憎,男主角也只觉可怜可笑。
●就是我喜欢的那种英国的、纯文学的小说
●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文学价值,转折生硬,伏笔非常刻意,论小说只能是三流。在仰光和蒲甘读完,里面对气候的描写至今高度符合,本书对其他四五流文人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此。昨日餐厅邻桌一个美国男青年,对同乡侃侃而谈讲东南亚有多么“shitty”,乡村俱乐部的遗风仍在,愚蠢的自大至今永生。
●乔治·奥威尔几乎被忽略掉的经典之作。推荐译言古登堡计划出的新译本。其译文更能体现奥威尔文字的精髓。
《缅甸岁月》读后感(一):一个关于幻灭的故事
最近读到的最好的小说,译者文字功底不错,除了对于马和枪支明显生疏以外一切流畅。
佛洛里的死是对一个支撑自己生存下去的美好梦想的幻灭,在充满灰尘与阳光的缅甸,弗洛里的精神显得太孤独。与缅甸“贱民”相比,弗洛里与他的同胞在精神上相去更远。伊丽莎白到来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幻境,于是他紧紧攥住这个幻境,将所有对未来的希冀押在上面,这个赌注对他来说太大了!当伊丽莎白一如他的同胞一样,将虚伪、无知、浅薄、势利展现出来的时候,弗洛里便被作者杀死了。
《缅甸岁月》读后感(二):强烈建议在去缅甸旅行途中阅读
《缅甸岁月》这本书强烈建议在去缅甸旅行途中阅读,书中那些故事所发生的殖民时期的背景、奥威尔对缅甸当时的人物、环境的刻画,都让人有种无比错乱恍惚的穿越感,尤其是当你读完一段后,抬头望望窗外的丛林村落或车水马龙的大街时... 时光就在那瞬间停滞了... 另外,在缅甸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了不止一部关于缅甸的小说,而是三部,《缅甸岁月》《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如果这不是如此真实,那一定十分有趣...
《缅甸岁月》读后感(三):为什么喜欢奥威尔?——论一个偶尔的感觉有多重要
这一版的翻过两遍,每次在图书馆准确无疑找到正确位置。看到小人物的卑微猥琐,骨子里又是个纯洁正直的人,写政治文学的大文豪写出这本书,把人物刻画的这样好,让人想起来对文字半梦半醒时候看到的话,辛弃疾也写过婉约的,放翁也写过钗头凤,鲁迅也写过爱情小说,这种其实不应该当成标签的,也根本不奇怪,就是这种感觉才喜欢奥威尔。而人好多时候这样,除去刻骨铭心的经历了实在的事情有了某种感觉,大部分时候喜欢什么来源于偶尔的感觉,突然的某种共鸣定格了这种喜爱,大脑自动就归类为值得当作喜好的东西。
《缅甸岁月》读后感(四):缅甸岁月
这算是奥威尔眼中的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政府,也许弗洛尔就是威尔自己的形象,当然结局就不同了,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否则就没有《1984》了。可是又有多少奥威尔们早早以及默默无闻的逝去。
这里我倒有个题外的感悟,为什么英国统治了这么多地方,却最后都脱离独立了呢?为什么没有完全同化他们变为真正的领土。也许就是因为观念问题,英国是海洋性国家,也许他们充满了冒险独立精神,但也因此没有陆上国家的稳固保守精神。从书中可以看到,英国人只是利用军队进行统治(书中有言利用25万把军刀之言),而其他的则一切围饶着赚钱,放任着殖民地人们的生老病死,不仅陌不关心甚至有意隔离,这点从不允许土著加入俱乐部可见。从这点看就允许失去了把殖民地真正变成国土的可能性,可喜但又可叹。
《缅甸岁月》读后感(五):以读史、读人性的观点来看这本书
无论什么种族的人都一样难逃庸俗,无论什么地方的殖民地都是一样的悲苦。
George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和东南亚人、华人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没什么两样,但出发的立场不一样,味道自然也不一样。我还清楚的记得《异乡奇遇》里面也有同样的描写,白人统治者绝对不允许他们的仆人讲跟他们一样流利的英语,如果谁要是讲话会引经据典、用俚语、结构复杂的长句子,那么就会马上被开除。原因是语言流利会让人感觉他们像自己人。
人之成为人,是因为都有普遍的共性,作者所表达的朴素的人性关怀,甚至是民主倾向,其实在殖民者中并不少见,只是有人更愿意以一种歧视的心态去磨灭他。而今天这种心态依然普遍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生活地域之中。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众生平等、世界大同啊,恐怕再过一万年也不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来也都是这宇宙中比普世价值更高的运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