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钱 第二季》的观后感大全
《黑钱 第二季》是一部由犯罪 / 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20-03-11(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钱 第二季》观后感(一):黑金
国富银行为了提高业绩给员工下达严苛的销售目标,迫使员工给周围人和朋友伪造邮箱,开立幽灵账户。并且银行在人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给人民开立储蓄账户和信用卡,甚至给小猫小狗开,因为销售业绩上去了银行股票才能一直涨,还收取不合理的手续费,真是赤裸裸的欺诈!银行漏洞太大了吧。刘特佐、罗斯玛、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一马1MDB、马来西亚总理因贪腐和洗钱被下台,面临牢狱之灾,但是仍受民众爱戴,因为他给人民带来了好生活。孰是孰非时间见分晓。政府高层的活动是我们揣摩不了的,牵涉面太广太复杂,安安分分当一个普通人就行了。川普女婿的库西纳房产公司,坑租户的钱,制造各种麻烦把租客赶走然后装修好高价再租出去,太坑老百姓了。第四集黄金洗钱最好看,南美矿工一个月能采1757克价值74185美元的黄金,工资却只有400美金,而且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太可怕了。毒枭、毒品、黄金、洗钱,背后都是一天天鲜活的生命呀,真的是血黄金!第五集,法定监护人法律被别有用心的滥用,伤害老人。政府给无儿无女无自主能力老人指定一个法定监护人,然后法定监护人可以控制老人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太可怕了吧。
《黑钱 第二季》观后感(二):扩展阅读
监护人案
非常巧不久之前刚看了Rachel Aviv(纪录片中出镜的纽约客记者)2017年对滥用监护权的报道《How the Elderly Lose Their Rights》(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10/09/how-the-elderly-lose-their-rights)。这篇文章的叙事方式比纪录片情绪化很多。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在家中突然被人上门强制带去疗养院,房屋被变卖,来探访的女儿以为父母被绑架。而后老夫妻被指派监护人,被监护人和律师高额收费,疗养院住了很多受同一监护人欺诈的老人,他们不被允许和家人见面,药物和精神操纵,而后监护人为了压缩费用把他们挪去更便宜的疗养院。
所幸纽约客这篇老夫妇最终得以解除监护关系,失去几乎所有财产的他们和女儿一家生活。女儿从老夫妇院子的垃圾箱捡回了早逝哥哥的画作,替父母保留了下来。
看到中段都云里雾里,无法理解这种产业链化的疯人院模式,受害者不仅被骗取全部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如何在法律支持下真实发生。
《黑钱 第二季》观后感(三):随笔
不断问自己,我工作的公司是传销公司吗?我和传销公司有哪些相似之处,效果很神奇。银行销售,保险销售变成了传销员工。
成长型公司不需要盈利。如何判断那些公司是成长型。
如果自己做坏事,我会愧疚吗?或者说有良知吗?良知的底线在哪里。我们会不断问自己的职业成就感,自己这份工作有没有欺骗他人,伤害他人的利益。
如何区分福利与腐败?福利有两种,一种是大部分人都能拥有的,另一种是只有少部分人能拥有的福利,某种程度上也是特权,腐败也是有权利的特权。
腐败与公平是相对的吗?即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规则制定的游戏我们能说它腐败吗?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大富翁游戏。买地越多越富有。
国内最常见的金融腐败,财务造假,也就是罚酒三杯。
拒绝腐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透明,每一笔交易数据都是清晰可查的。以国家为背景的数字货币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比特币为代表的货币是不可查的。许多以自由为背景的金融之都,却是洗钱的基地。部分大银行更是如此。论洗钱,无形资产,艺术品是比较好的工具。反腐的几大重要工具,高效的社交媒体,大量的自媒体崛起。
我们完全可以杜绝腐败吗,或者说消灭腐败。就像经济学中所说,我们无法完全消灭毒品的买卖。把毒品的交易量有20%将到15%比10%降到5%的成本高,越接近于边际成本越高,成本越高,越有暴利,动机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出高薪养廉。
人们是如何把潜规则认为理所应得。高层都以不知道开脱。
在一个房子里租住二十三年了,仍然怕被赶走。
黄金,黄金。黄金走私。挖黄金的场景与黑矿挖铝类似。
洗钱。洗钱方的参与者都是受益者。
未来,老龄化严重,有钱的孤寡老人被诈骗的现象会越来越常见。骗术会越来越升级,甚至能合法依靠法律漏洞进行行骗。
如果我们没有后代,那我们在自己快要死后将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要在死前挥霍完吗?
外部负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发展中国家骨子里今天能吃饱饭就行了,为了未来人(也许是 未来的自己)的利益,而让现在自己受苦,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