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读后感锦集
《苦闷的象征》是一本由(日)厨川白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闷的象征》精选点评:
●第二次读,这次读的中央编译出版社鲁迅译初版本,繁体竖排看着非常舒服。可看做体量缩小,外延扩大版的《释梦》,更偏向文学理论,也解决了纯粹力比多的论述死结。今天看来其中的观点多陈旧,但回到当初来看,这部小册子不知道诱发了多少作家的文学梦,也不知道促成了多少理论的介入,价值难以估量。
●鲁迅是在翻译《苦闷的象征》时写作了《野草》。他自觉记录自己梦境的那种随意、自由、无意识,恰恰是他用“科学”、“理性”去思考这一切的表现。
●鉴赏最普遍也最合乎情理的规律还是在他之中发现我,我之中看见他。最易被什么催眠某种程度上说明你内心最缺乏的是什么或者压抑得最深的又是什么。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就是作者能否把自己体验过的种种感情顺畅地传达给他人。
●鲁迅翻译语法这么乱也不影响其力量。
●借这本书的条目标电影。在对岸电影里看到鲁迅翻译的书,感觉有点奇怪,像是历史错位,浩荡的民国呐喊在海峡对岸得到呼应,继而群起而歌之。拍摄上中规中矩的电影,贵重的是电影呈现的历史,尽管不知这段影像的可信度如何。雷光夏的风格倒是真的很搭这部电影,阴郁、苦闷、嘈杂,还有一点点温柔。
●鲁迅先生的直译读着很费力
●The heart knows its own bitterness— an outsider cannot share in its joy.
●借来标注一部没有条目的电影。请平凡而自由地生活吧。
●返校 14/07/2020
●以前读过的书,希望能够继续深读。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一):西洋近代文艺思潮
《西洋近代文艺思潮》厨川白村
陈晓南 译,新潮文库128 再版民国73年3月
作者序p3
书可分两种:一种是为了将某些事情介绍给别人知道;一种则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感情而写作。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二):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
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奏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吗……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翻译厨川白村的,而我听到的是先生自己的声音。读完这段话,记不住每一个字,可是有的词却掷地有声般地砸在我的心上,“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被爱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正是心情的灰色地带。受伤时的痛和结痂时的痒相比,反而易于忍受了。
虽然自己是以一湾平静的心湖去映衬这本《苦闷的象征》,而心里仍会泛起涟漪。或者这就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封面上所写的: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三):《苦闷的象征》:文学是自由的吗?
一口气将《苦闷的象征》读了一半,很是过瘾。我很少能坚持一个小时以上去读这类抽象讲文学的书籍。不是被其中深奥的哲学搞得要崩溃,就是被语意混乱的句子弄得不知所云。而鲁迅先生翻译的这本书,却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什么是文学、文艺,适合我这一类不懂得文学为何物的人去品读一番。
就厨川先生的解读,所谓文艺是人们离开日常一切政治经济家族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而文艺的根本则是生命力受到压抑苦闷懊恼的象征。厨川先生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解释文学,相当精妙。文学创造如同做梦般,将被各种因袭道德束缚的无意识加以改装,运用各种象征进行创造。这种无意识则大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收到束缚的各种欲望,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冲突,自身与自身的冲突。而文学则将这各种束缚解除,进行绝对自由的创造。所以,文学是人们未能解脱的苦闷的象征,但文学本身则是自由的。
然而文学创作真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吗,我看倒也未必。文学是人创作的,如果人没有自由,创作出来的文学又何来的自由呢。究竟又有多少文学不是按照各种政治需要、商业需要、大众需要的标准“创造”出来的呢。是的,文学本身是自由的,可是任凭“人”多么热爱文学,热爱自由;“人”本身却是终究无法获得自由的。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四):《文艺作品创作与鉴赏入门》
这是我给这本书取的更“畅销”一点的名字,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没有书名,只是作者生前留下的未发表的手稿,《苦闷的象征》也是作者的朋友代取的。 《渴望生活·梵高传》里说,梵高觉得“只有表现出艺术家的痛苦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真实、深刻的。”本书的作者有着与之相似的观点:“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孟子有句话,虽然说的不是文艺创作,但用在这里似乎特别合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如果没有来自内心深处的动力来促使一个人去写作,那么这个人所写出的东西也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轻浮文字。所以我真诚地建议中国现在的一帮所谓畅销书作家好好读读这本书,不要再制造《乖,摸摸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种文字垃圾了。 正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这样制造垃圾文字的作家是因为有喜欢这种垃圾文字的读者,虽然喜欢什么东西是一个人的自由,别人并没有权利去指责什么,但是对于个人来讲满足于这种垃圾文字对自己也是一种损失,随着自己的成长,总有一天会看清这种文字的肤浅与鄙陋,但那时候就已经错过了很多真正的好的作品,白白的将生命浪费在了一堆垃圾之中。 如何及时地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这就涉及到文艺作品的鉴赏问题,也是这本书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作者认为艺术的鉴赏也是一种创作。好的作家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文字,那么一本好书也必须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即生命的共感。读者在内心中产生的这种共感就是一种创作。作者将文艺的鉴赏分了四个阶段来讲,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叙述了。 这本书是鲁迅翻译的,查了一下国内似乎只有鲁迅译的这个版本,以前看鲁迅跟别人争论翻译的“硬译”问题时还挺支持迅哥的观点,这次看了一本迅哥翻译的书,感慨这翻译是真的“硬”,加上当时国外作家的译名与现在并不相同,注释也少,读起来很吃力,这是这本书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
《苦闷的象征》读后感(五):人间苦与生命力的压抑
选择这本书很果断,因为它是鲁迅翻译的,“硬译、直译”的结果,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鲁迅味”。
尽管有些涩,但是很喜欢这种“苦读”的感觉。或许,算是一种审美式的“自虐”吧。现在的书,文字太过于华美了,腻歪地想吐,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选择读当代人写的东西的原因吧。相反,那些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景观背景下写就的作品,在当下重新读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而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书了。
这是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死后,由别人整理之后而发表的。后记很有意思,说的是这些文稿现世时的情景——在一堆地震后的废墟上,厨川的朋友和爱人发现了这个包裹起来的稿子。
他分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或许,现在我们读这篇不过100多页的书时除了鲁迅的苦涩的文风之外,感觉不到其他的震撼,但在当时,当一切的作品都被现实主义的风格所统治,很少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当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一个日本人发表的这些文论,再由一个中国人介绍来华,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而我以为,文中反复提到的人间苦以及文学乃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之后的一种前意识的表达等等观点确实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对于鲁迅选择这部作品来翻译,我以为恰恰也是契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应该说,他对于厨川的文学观点应该是甚为认同的——即使是在鲁迅自己原创的作品以及后来有关他的传记都会让我们产生他的生命力压抑多于释放的印象。
正是体味了深深的人间苦,经历了生命力的压抑与前意识的释放的人才能真正与鲁迅,与厨川,与这本书有所共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