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1000字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中国国际电视出版的2006-8-1图书,本书定价:105.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精选点评:
●历史
●电子版看的非常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
●让人更全面的了解那一段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最近做饭、吃饭、泡澡和回不重要的邮件或信息的时候,以及写博弈论作业和看不重要的paper的时候都同时听着这玩意。。。
●易中天这个讲的最好
●前一半很精彩,后一半很拖沓。
●1056: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一):功不可没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书我看过四五遍了;视频看了不止二十多遍。
其他的陈词滥调的就不说了吧,网上一大堆。我想重点说几个有新意的。
1,让很多学者红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的时候,引用了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的书籍、观点、文章等等。比如吕思勉、陈寅恪、何兹全、陈迩冬、张作耀、田余庆、马植杰、尹韵公、余明侠、严冷、刘啸、王夫之、胡三省、洪迈等等等等。易中天先生对这些学者以及对这些学者的作品,起到了非常好的非常大的宣传作用,真是功德无量啊。事实上,我身边很多同学,就是看了易中天先生的讲座,才知道吕思勉和陈寅恪的。(有人说,好可悲,堂堂吕大师,居然还得靠易中天(才火)?其实不然呐。这不可悲,本来,学者都不为人所知的)。
这一方面在于,易中天先生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籍;另外一方面,他在引用的时候,会把作者名字说出来,而不是像很多主讲人所说的“有的学者,有的历史学家,有些人”。
2,让读历史有趣了。这里我不想参与易中天的讲法是通俗呢,还是低俗的讨论。这里主要有两端,一是先生的现代语言、幽默语言带来的效果;二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起讲,亦文学亦历史,非常有意思。
这当然不是他的首创,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和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就是这么做的。
,以后补充吧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二):预设立场不可取
作为半娱乐节目,总体还不错,好在生动有趣。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
易中天在分析史料的时候所采取的态度,远没有择取史料来得客观公正,偏向预设一个立场,然后把所有资料都围绕这些预设立场进行解释、甚至是强加解释。
而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最可信资料,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解释。如果没有标准或说简单的客观解释,就必须给出几种可能性的解释供大家选择。
最显而易见也最不客观的,就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上就是事先预设“这是一个大好人、大贤人、大忠臣、甚至大圣人”的立场,然后把其一切行为都围绕这个立场进行解释甚至附会。
相比之下,对曹操的评价还算客观公允。当然,这也源于预设立场恰好比较适当。
还有另一个明显不可取之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
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新意,有些道理,然而细细思索,就会发现大多不过是些陈腐而机械的附会之谈。试问,在马克思发明阶级斗争理论以前,又有哪个是为了阶级利益而生存甚至是战斗的?又有哪个是为了本阶级而去消灭了其他阶级?不过是随遇而安、见机行事而已。
非要让每个人都顶着阶级斗争的大帽子,累也累死了。
用阶级思维代替经济思维,用阶级理论代替生活伦理,是马教系统培养出来的学者们最常、最喜欢犯,甚至是趋之若鹜的,一种常规谬误。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三):刘备与诸葛的关系
本想听听三国各家创业的艰辛过程,碰巧听到易中天关于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别具一格的解读。姑且抛开易中天对历史的分析,这种隐藏在幕后的政治斗争是值得玩味的。
先说三顾茅庐。是刘备先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到刘备,是刘备只去了三次,还是去了多次,是两人只见了一面,还是见了多面,能抛出这种问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要成就一番霸业,流芳千古,这个太难了,不仅自己得高瞻远瞩,果断坚定,百折不挠,知人善任,还需要时机,运气。于是退一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发挥个人最大价值的方式。不过,确实非常佩服诸葛亮的耐心,对比当时其他人,都在20岁左右就开始建功立业,而诸葛亮在26岁左右还能淡定的在家耕地,可见,要想成就大业,光只有努力还真不够,得学会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选择。
再说赤壁之战,作为三国里的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可是在这之前,刘表刚死,刘备不忍心夺荆州,就被曹操一路追赶,几乎快要走投无路了。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很多人会像官渡之战时曹营里私下写信给袁绍的人,提前给自己想好其他退路。但诸葛亮却挺身而出,竭力促成孙刘联盟,不辱使命。这一点真是值得学习,每个人都知道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但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
最后再来说说白帝托孤。夷陵之战,刘备不仅败给默默无闻的陆逊,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面对后事,该如何安排,于是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姑且不考虑刘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临终前能对着一个外人这么说,必定能让人感恩戴德,鞠躬尽瘁。同时也能看出来,伟人也必定是孤独的。刘备入蜀,进汉中,都是和别人在一起,而诸葛亮则是常年驻守后方,承担后勤,就从这点,就能看出刘备是有意防范诸葛亮的。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四):从易教授一段颇有问题的讲解谈引用史料的一个问题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1336.entry
从易教授一段颇有问题的讲解谈引用史料的一个问题
国庆期间在朋友这里看了“百家讲坛”讲解三国的节目录象,其中易教授在讲解曹操打宛城部分一战张绣的时候,对于“张绣复反”这一段的讲解,我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按照易教授的说法,曹操出现了两个得意忘形的错误,导致张绣复反:一是和胡车儿套近乎,让张绣对自己的安全不放心;二是霸占张绣的婶婶,让张绣很没有面子。确实,这两个原因可以从“惺惺相吸,爱惜人才”和“英雄爱美人”两个方面表现出曹操作为一个豪杰的风流本色,也可以体现出他在创业早期,缺乏斗争经验和考虑问题不全面的不成熟时期那种得意忘形。我也可以理解,“百家讲坛”是个科普节目,目的是引发大家的兴趣,而不是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不必百分之百的严谨,但是在这里易教授似乎忽略了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这两个记载来自不同的资料,而且是矛盾的资料,那么像易教授在节目里这样的合在一起讲,合适吗?
这两个原因其实是两个记载,两个记载分别来自《三国志》的正文和裴注,而裴注引的是《汉晋春秋》。我说它矛盾,至少有两个方面:
1,《三国志》尊曹,《汉晋春秋》尊刘;
2,《三国志》正文记载是曹操先想害张绣,计谋败露,张绣复反,而《汉晋春秋》记载是曹操非常信任张绣,而张绣还是复反了。
两个记载有这样的矛盾,所以应该不适合放在一起引述。
尤其有意思的是,我提到的后一个原因,对于曹操的描述,完全反映的两个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尊曹的《三国志》正文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卸磨杀驴的“狠心曹操”,而《汉晋春秋》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颇有英雄气度的“真诚曹操”。而且,尊刘的书里却把曹操写的这么有义气,应该是更可信才对。可其实我恰对这段最怀疑。
《汉晋春秋》成书在东晋,却能如此生动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故事,连陈寿都没有记载的张绣复反的详细过程都能叙述出来,也就是易教授在节目里讲解的那样,一个漂亮的瞒天过海计。
我倒觉得,《汉晋春秋》里描述的越生动,那么这个记载也就越可疑。据我所知,陈寿的时代还有机会见到亲身经历过三够国后期的人可以得到第一手或者第一手与第二手之间的材料,并且陈寿写书的原则是拿不准的史料一概不要,以“精”为原则,宁缺毋滥;而裴注的原则却是以“全”为主,包罗万象。那么,《汉晋春秋》成书是在东晋,习凿齿其人离开那个时代少说也有一两百年,他生不逢其时,又不见其人,他的书里写的必然都是他听说的和抄来的。但是以我的阅读范围,关于一战宛城这段经过,似乎没见过更早的像《汉晋春秋》里描述的这样的记载,也就是说,我所看到的资料里,关于一战宛城,《汉晋春秋》是第一个提到张绣这个“瞒天过海”计的。所以我只好怀疑习凿齿的这段是杜撰的。12:30:06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文化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读后感(五):无真英雄,遂“三足鼎立”成矣…
非常感谢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他让我们从历史、文学、民间三者之中,观赏、评析三国这段史事,较完整、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环境、事件、人物,启迪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祖先及历史足迹。尤其难忘记的是易先生的幽默、诙谐,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多次把那难懂的词汇解释的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易先生一再地强调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历史真相,但是,在他的麾下依然又是一个鲜活的三国。
当然,我这幅篇章不仅只是为了夸赞易先生而来的,主要的还有我对三国的评论。
人说三国是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一代奸雄曹操,“仁义”之君刘备,少年英雄孙权,雄姿英发的周郎,鞠躬尽瘁的诸葛等,《三国演义》把这些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然而,叹惜的是,众多英雄之中没有一位真英雄,因此,才出现了分庭抗衡的现象。也有人会说,一国不容二主,一世不容二龙,因为他们都是条龙,必须要各自为王,其实不然,占山为王虎威风,仅是三只土霸王而已。
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这是造成三国鼎足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宋太祖即将攻下南唐,后主派人求饶,宋太祖说了这句话:“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而南唐李煜我们知道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这样一个儿女情长,毫无政治理想抱负的一个纯情词人,最终也未能逃脱赵匡胤的毒手。而曹、刘、孙假设一方有此雄霸中原的野心与壮志,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可见,三人之中没有一人有此心胸意境,遂“三足”成矣。
三位的人生定位
曹操的《述志令》可窥一二:“举为孝廉时,一心只想当好一个郡的太守;征召都尉时,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后来担任兖州刺吏,击败黄巾军,讨伐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平定刘表,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周文王三分天下有二,依旧尊奉殷王朝,而现今,我也没有夺取帝位之心,要说野心,我也只是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而已。就这还是一步一步,一点点慢慢滋长起来的。”这就是曹操,生平一世也没有立下要做皇帝的决心,也有人会说,《述志令》正是他的奸诈之举,看似让出了皇帝赐奉的三县两万户,而实则他的三个儿子一人一个州,且都是战略要地,每人五千户。曹操占了大便宜,这不也说明曹操无雄心,无力挽狂澜的真本事吗?他在拿着这些功德与汉献帝交涉,要求加官进爵、荣华丰禄,如其有真英雄本色,怎奈在意这些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建安风骨”之称的曹氏文学的代表者曹操,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现在却和一个傀儡皇帝讨价还价,这正说明了他不是自立门户,是在利用大汉王朝政权谋取自我私立而已。
曹操晚期被封魏公,所有的政治实力、待遇实质与皇帝相当,他辅助下的汉献帝只是一个摆设,此时独断专行的他仅只是无皇帝之名而已,当时,曹方就有人劝进其自立为帝,然而曹操却引孟子语:施于有政,是益为政,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可见曹操并没有称帝、称霸的野心,而的确曹操在世之年,至始至终都没有称帝。他仅是独揽大权、霸占荣耀富贵的一个飞扬跋扈权臣而已。
千古名言:“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即出之曹操之口。这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狂傲不逊的奸雄也有满足之时。
在得知关羽阵亡的消息以后,竟然集结兵力兴兵伐吴,什么“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完全呈鲁莽之勇、意气用事,哪有雄心壮志一统天下的豪迈与气魄,殊不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攻战。”的道理。项羽不是因为有妇人之仁会自勿于乌江吗?所以,后来刘备彝陵战败,遂病亡矣,可料之事,不足惜矣。如果刘备真英雄,此时就应该屯兵于汉中,养精蓄锐,待天下有变时而侍机图谋中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至于孙权就更加没有鸿志之心啦,且看鲁肃当年曾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政治老道地“哈哈”而过。臣子已为其谋划帝王之业,而做君者无心,岂能统一大业乎?其实相比着曹操的篡权,刘备的假仁假义,孙权是最坦荡的一位,孙权没有发表过豪言壮志,没有宣称过争霸争王,他更像一个准备好的待嫁闺秀,等待着一统天下的“白马王子”下凡。北方称帝,西方建国,而我方军事实力又可抗衡与两国之间,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为什么不称帝呢,因此,孙权最终的称帝是时世助推,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谓是碰巧,撞了六合彩。
看其战略规划
曹操起兵初期采纳的是谋士毛阶的政治谋略:“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可见,曹操一开始就是以尊奉天子而兴兵,这就为其以后的人生目标以及身份定位的轨迹铺下了伏笔。再后来有又荀彧的“奉主人、秉至公、扶弘义”的理想做纲令,这一策略是完完全全地把曹操推到了君臣从属的关系上。
有此不难看出,这两项政治策略好似为曹操服务,而实际上都没有为曹操定出或者是提出逐鹿中原,建国定乾坤的社稷之道,荀彧更是在借用曹操,借曹操的身躯抵挡四方割据,换取汉室江山的复兴。而曹操呢,一方面打着旗号是平定判乱,维护汉室江山,领正义之军,另一方面自己从中鱼翁得利,而这个利有多大,能得多少,这是曹操也未能估计到的,是在随着战争的兴败,局势的转变,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刘备是在三者之中最没有策略纲令、莽莽撞撞的一位,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何来战略规划与雄心大略呢,终其半生都是在瞎忙碌,桃园结义得关羽、张飞,然两位都是猛将,能协助其逃生,能拼死以殊战,然而无谋臣制定政治纲令,所以说刘备大小战争历经无数,战胜者也不少,但是却始终找不稳自己的根据地,得手的又滑落了下去,引易先生语“无英雄之地,无英雄之路”,正所谓“群雁高飞靠头雁”,刘备亦是无头的苍蝇----乱飞,况手下部将乎?今天看来,这也是刘备的悲哀。
也有人置疑,不是有诸葛亮吗?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正确地分析了天下形势,为刘备制定了所谓的统筹规划、战略方针目标。但是,这实际和荀彧给曹操制定政治纲令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宏志,他不是刘备的。并且“隆中对”又是建立在先三分,后还都中原,这一计策我认为本身就是缓兵之计,也就是在说目前的形势是统一不了天下的,你刘备是打不过曹操、孙权的,占山为王吧。此时寻求安定之所是刘备急需的,“隆中对”恰好可以协助他夺得荆州,至于后面的步骤,那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幸运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禅,“政有葛氏,祭则寡人”这道意旨使得诸葛一展才华,而不像荀彧当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之时也是自我生命终结之时。
曹操、刘备占据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拼了命地战场撕杀换回来的,而唯有孙权独享父兄基业,三国之中也唯有鲁肃是在孙权继位之初就已经为其制定了战略国策,力助孙权称帝,等待时机,图谋中原。只因孙权是守业者,而非创业者,虽然有此策划,但却不能实施。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了孙权联刘抗曹决心,大获全胜保江东基业的正确决策。
东吴这边实质是三易其主,两代治业,到孙权这时是以“人不范我,我不范人;人若范我,我必范人”的态度与外界势力对持,引易先生语:自孙策去死以后,选孙权继位,就已经是为江东地区做了既定方针:“保江东、观成败”。也就是说孙策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东集团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因此,孙权这边是不会再主动攻击别人的,只有当别人打他的时候,他出于自保会打反击战。况且在其内部又有两股力量,一股为投降派,一股为抗曹派,内部的不统一,又怎能齐心夺天下呢?
时代的不允许
三国形成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各方诸侯雄霸一方,虎视眈眈地盯着汉王朝。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正式地认为汉王朝灭亡,或者是揭竿而起取代汉王朝,就连野蛮之师董卓也还是供奉了一个汉帝,特别是那些官臣志士,更是不承认汉朝的灭亡,根本就不认为是该改朝换代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当下依旧是汉朝的,谁匡扶汉室,我就与他并肩作战,谁另立山头,我就站在对立面,讨伐之。因此,袁氏兄弟的下场也就不难解释。三国之中,刘备、曹操可是借此发了横财。
孙权,前面写到他并没有图谋的野心,也没有制定图谋的政策,至始至终是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是唯一的没有假借汉朝之名“偷、窃”名、权、利者。他也认可汉皇朝,甚至于始终处于迎奉的姿态,等待着汉皇朝的聘书。无奈的是“将军迎曹,欲安所归”?假设曹操有当年刘邦打项羽时的气度,“未得天下,先分诸侯”。孙权绝不会联刘。
孙权一生充满着矛盾,就像自身内部集团的势力一样具有着双重性,猛虎犹豫,还不如蜜蜂一蜇,也就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才造就了他的成功,曹操忙着平定北方,忙着自己的晋升权利,刘备忙着找自己的根据地,没有人来跟孙权闹,因此,孙权的时间都用在了徘徊、犹豫之上。也有人会说,他不是做了联刘抗曹的决定吗?那是曹操没有给他吃定心丸,他是在保命。他忙着稳固自家的政权统治,他忙着拉拢任一方抗衡另一方,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任何一方,因此,他守着中立,牵制着另外两方,不让任何一方势力强大,而在这种夹缝中生存,如果自己不想被其吞掉,这是最智慧的体现。然而,如果从统一天下划分,那么它的这种性格体现注定三分天下。
三国形成的原因或许还有很多,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我也仅是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那段历史是无法抹灭的,忠、勇、义、智只要我们用心的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