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粟裕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粟裕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4 00:0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粟裕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粟裕战争回忆录》是一本由粟裕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粟裕战争回忆录》精选点评:

  ●

  ●黄桥决战,粟崭露头角 挺进杭嘉湖,粟走向成熟 苏中、宿北、鲁南等战役,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孟良崮战役,表现出一代名将对部队的掌控 七月分兵,是粟的淬火 羊山集战斗,是粟完全掌握战场节奏的前奏 豫东战役,是粟对战争的一曲精准演奏 淮海战役,粟推动历史进程的一仗

  ●粟裕传奇、波折的一生,一本书,一部传记,远远书写不完。

  ●"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办主任。他的事说起来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聂,半个是陈。"---“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可怜到死时(由于得罪了286),还没得到公正对待!可敬粟裕!可叹粟裕!

  ●我党兵法第一书

  ●历史的记载往往不免简化、浓缩、生硬,但回忆录却是由血、泪、汗交织而成的真实故事,具有启发性和人情味。

  ●好就是好,没有理由

  ●励志书。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将军里头粟裕打仗是最厉害的,不过中学时的政治老师最敬佩彭德怀,她讲起他文革的冤屈时很想哭的.请注意,我们是南方沿海城市,并且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准全校最高,人很正直,会关心一些别的老师忽略的差生.

  ●天才战神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从没有资源自己创造资源,从一个小战士到首屈一指的指战员,中共开国大将—粟裕将军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一):粟裕战争回忆录

  此书真正的作者应该是粟妻,她饱含深情,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战神形象。

  说明,有文化活得久就是好,郭德纲说的,成大师了。

  观粟将一生,战场争锋不好说,政坛角逐仅五八吃瘪一次,堪称完美。更留下粉丝一群,迷乱狂舞,天下独有。

  举凡"韦冈""苏中""豫东""济南″"南临″″金门",又是"会打仗""指挥权″"个人主义""神仙仗″"攻台""援朝"无一不吹,更是罕见。

  此书厥功甚伟!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二):对战略和人生的进一步思考

  在kindle和ipad上看完了电子版,回头要买本纸质版保存。时间有限,战争的细节部分并没有详细看。

  想法主要有两类:

  一、针对战争的思考。战争上的问题可以引申到生活中很多方面,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比如说:战争整体战略的把握,到底是积聚力量重点打击敌人薄弱环节,还是打击敌人的关键核心,还是游击作战等等,都是要基于作战时的种种背景因素做综合的考虑。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有这种战争战略的思维,宏观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样的,具体的战术又是什么样的,如何分析背景的信息,如何在敌我不断变化的情况中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等等,都是我要思考和学习的。

  二、针对粟裕本人。没有评上元帅,其实核心是因为资历不够,这是没有办法可改变的。在华野时期拒绝了毛两次提拔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导人,不知道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但是这种机会还是要积极把握。虽然在去世之前也没有被平反,但其实在文革期间粟裕本人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伤害,不像彭等人,老实人虽然没有攀上高位,但也不至于受高位之苦。在建国后,作为副手,处理彭、聂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这也是我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要遇到的问题。这时,突然想到粟裕特别像一个技术官员,有自己的技术专长,凭本事吃饭,没有大的权谋的思想,我也有些这样的感觉。如何生存,如何作战,要随着时间不断的思考和调整。

  人生不易,在战争中的人一辈子想的都是怎么打赢战争,然而一辈子最终也是过眼云烟,太多的执着最终受伤的是自己,想想粟裕的一生也没什么不好,人生有辉煌的时代,也要有终究归于平淡的一天,家庭生活的幸福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保障,过好自己的日子,照顾好家人的生活,人生并没有什么必然要争取和追求的东西。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三):人民战争之神

  一、之前在各路论坛偶有听闻粟裕的大名,被称为解放军早期的战神,现在把回忆录看完,虽然懂的不多,但是细节生动,资料可靠,思路清晰,中间有一部分介绍在浙西边界的游击战经历,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神回战场。从书中内容来看,果不负战神之名;同时,之前连着毛选、陈选看下来,有些特别的体会。

  二、所谓战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何为筹何为幄,不同的战争背景下都有所不同;所谓人民战争,是一种特殊的战争形态,回忆录里面经常讲到的解放军几万大军在对方两个集团之间几公里的间隙里面做穿插,敌人浑然不知,中间所经村庄村民守口如瓶;后期淮海决战,动员上百万民工支援前线,山东人民毁家纾难支援前线,反过来,国民党的军队出了城市就变成了聋子瞎子,经常陷入重围而不自知,陷入所谓“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些反映了人民战争,包括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是一个有机系统,大体来看,包括1、TG军队开进农村,赶跑地主及其武装(陈选和毛选都提到军队是一切的开始);2、军队进入后,TG政治上搞土改分土地组织生产,让农民获得实际好处,建立基层政权,获得兵源、粮食和情报,战术上以运动战歼灭战为主,是为了从敌人那里获得武器和弹药;3、在长期拉锯战中日本人、国民党、地主还乡团有时会回来,掠夺物资,破坏土改成果,相比之下,解放军军纪严明,迫使更多的农民倒向TG;4、长期以往,TG在广大农村的情报、兵员以及补给上的优势越来越大(陈选和毛选都提到在搞精兵简政后粮食TG一直都有保障,反而国民党那边经常因为腐败问题基层士兵没法吃饱),国军依靠美国的援助只能困守大城市。

  三、但人民战争这种打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战神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战神,可以说是一种实践的、甚至是20实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一种投射;回忆录里面详细记述了早期的实践,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时在高仿苏俄在城市搞暴动,南昌起义失败后红军被各路军阀夹击,颠沛流离,失去正面作战能力,发现只有在各省交界地方打游击才能活下去(守湘避粤攻闽,对,当时连厉害一点的军阀都惹不起,不要说中央军),为了解决军队兵员给养使用的办法是打土豪,后来蒋桂冯大战,红军才获得喘息机会,建立了中央苏区,但那时候问题很多,政治上天天内斗,气氛紧张,经济上打土豪的方法不可持续,左倾容易导致矛盾扩大化,如地主都是杀全家,但是经常会有地主的小老婆其实是贫农出身,没收中农土地,之类的,只争取贫农,做法相当硬核,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粟和一支部队被派去皖南所谓“开辟北上抗日根据地”,实际上是当诱饵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后来不止一次吐槽说“你让我送可以但TM能不能先告诉我这是去送好让我送的明明白白”,然后就超级苦逼,被各路敌人追着像兔子一样在山林里面躲躲藏藏,最惨的时候伤员没地方安置,得去挖墓地把伤员安置在棺材里面,同时与跑陕西区的中央红军完全失去联系,几乎是独立的发展了运动战战术,把游击战的技能点满,不难理解后期粟用兵神出鬼没。到后来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和陈毅在皖南组建新四军,学习陕北根据地搞减租减息三三制,这才又缓过来,迎来抗日和解放战争的高光时刻

  四、粟裕大将在这本回忆录里面非常详细的介绍自己怎么运筹帷幄,也就是计算衡量各种因素的,对实际工作中,受益最大的一条是在面对多变的环境和相互矛盾的情报时,要给自己留足够多的选择;另外就是所面对的基础环境(如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长周期来看都是可以能动改造的(里面详细介绍过怎么改造苏中的水网环境来创造对游击战有利的地形)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四):天才不是天生的

  原先总觉得粟裕是一个天才,一个天生打仗的天才,而共军之所以最后打败国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军手中有林彪和粟裕这养的天才。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想法,很多文章,网上的书上的,都是提供的这样的导向,要不然我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事情全然不是这样的,如果光光看到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打的仗,我们也许很容易得出粟是天才的结论。然而用句老话来说,这只是事物的表面,不是事物的实质。粟也是在战争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只不过也许他比别人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中国职业军人的成长之路。

  如果说林彪是毛主席亲自培养起来的,是用把大量的资源倾泻在一个人身上的方法造就出一个将才的话(这样说也许不为过,毛主席一直把林彪当学生看,林彪犯了错误他从来不打击,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在林彪的革命意志有些动摇的时候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信,而后来林彪所带的部队,从115师到四野都是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红军老底子部队。当然林彪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被倾泻资源的对象,与他自己早期的努力和运气还有家庭背景也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培养人的方法我们现今还是经常能够看到的),那么,粟就可以说是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不断的学习,从一个警卫班战士成长为一个主要战区的指挥员。

  除了,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时候,粟所在的和所带的部队都不是中央的主力部队。就在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的时候,粟作为参谋长带领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而实际的任务则是吸引国军离开,这实际上是个弃卒保车的行动,很不幸粟就是在这样一支部队里。而方志敏就是在这支部队被打败后被俘被杀害的。接下来粟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带着几百人的部队在浙江和苏南打游击,这是何等的艰辛。好不容易熬到抗日战争,粟终于带着他那几百好人的队伍成了新四军的一个营。而后在苏中和苏北开辟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新四军——原先的江南游击队改编成的三野又承担了解放战争中几乎最繁重的任务——山东解放区的作战。就是在这险恶的环境中,粟通过一次一次的战斗和战役逐渐成长起来,从游击战打成运动战,最后发展成了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并最终解放了国际大都市——上海。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靠不断的从经验中学习,总结,思考和提高而来的。有经验的人未必能都成为天才。而只有能从经验中不断的学习、提高的人才能成为天才。天才不是天生有才华,而是天生会学习。做事动脑子。不仅是粟,他手下的部队,也几乎是从零发展起来的,底子不是红军主力,是游击队。从小规模的战斗开始学起,一边学习一边打仗,直到成为解放军中比较早的开始大规模合成战术作战的部队。天才的诞生铺就的是一路艰辛。

  当然,除了作为励志书,军事类的书来看之外,这本书对于了解游击时期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你可以看到游击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生态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我没有看过新的版本,我看得是80年代那个版本的,但是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