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伏羲的读后感大全
《伏羲伏羲》是一本由刘恒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5,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伏羲伏羲》精选点评:
●古老的中原大地,被命运欺凌的女子,乱伦而又绝望的性爱,大红的底色,还有生命被摧残之后绝望的呐喊与反抗。
●跟电影情节是很不同的,染坊这个场景更能让善于表现色彩的老谋子发挥。 很多不错的小说都攻下三路,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坦坦荡荡大大方方谈下三路,什么时候就能自在些了。 05152014重读,结尾不同。附录有用
●阴郁。
●辣椒水 肥皂丸 水醋 搅菜大木筷等等
●a very disappointing psychoanalytic move
●与电影《菊豆》相比,少了些人性的极端,更逆来顺受,隐忍逃避。
●还改编为电影了的
●算是关于性压抑性苦闷性崇拜的一个好故事,顺带提一句,张艺谋的菊豆是根据这个改编的
●已经厌倦这种裤子一脱就在地里开干的套路了,能不能换个事写啊(补必读书目中)
●纠结。
《伏羲伏羲》读后感(一):小说难以忘电影的项背
小说与电影《菊豆》有很大差别。最后的人物尤其是菊豆的命运,小说中菊豆平安无事,还生下了与杨天白以叔侄相称的杨天青名义上的二儿子。同是天青的私生子却有着不同的身份。天青的第二个私生子却重蹈天青的覆辙,如私生活混乱、作风不好。小说中的本部分情节给人阅读时,并没有太大的心灵和情感冲击。电影中的菊豆一把火烧了染布坊,也将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化为灰烬。老谋子在这里安排,突出菊豆的主角地位,彰显人物的悲剧命运。 所以,我觉得小说远不及电影那样好看,那样能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可以说老谋子的电影是小说的脱胎换骨、二次创作。
《伏羲伏羲》读后感(二):伏不祸羲,天杀的人。
经同学推荐来看这本书。
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控制不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感知神经。对菊豆与这俩个男人所做之事想入非非。恨,这作者缘何不写的更加直白,不更加容易让读者在脑海里有一副清晰的画面。而是给你个"俩个人在做着不可描述之事"的轮廓,让你自己去想像,去意淫。
一直秉承的是"为时代所迫,每个人都在被时代推着前行"。菊豆受得是"男尊女卑,为人妻就要三从四德的思想",但凡他的丈夫对他有一些夫妻之情,她也不会去干这种背后被人议论之事。
伏羲,不祸,为留后,做尽天杀的事。只可惜,善良之人,留得一双男儿,到头来却只能叔侄相称。
《伏羲伏羲》读后感(三):内心的渴望与道德的审判
叔叔、侄子、嫂嫂三个人的故事。
弗洛伊德没感觉到,爱伦坡的色彩倒是挺重,似乎有点好奇,有点压抑,又有点恐怖,因为看到开头,基本就能断定结尾是个悲剧。
我觉得奇怪的是村民们的反应,村人的闲话也只写了一个傻二的疯言疯语,在农村,年老体弱的叔叔、年轻貌美的嫂嫂、年轻力壮的侄子,外人很难不会去编排什么,编排既是窥探他人隐私艳事的欲望,更是对当事女人的意淫。作者的解释是,男主被黑心的叔叔压迫,整天干活干傻了,这个解释不能说明叔叔死去后的情节,更不能解释说,干某些事还需要多高的智商。
那么,作者的这么安排倒不如说是有意为之,因为,三人之间发生的事,一直都只是在三人之间,没有外传,直到最终结局。这其间,没有人言人语的压力,一切的压力都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来自于道德良心的审判。一边是原始的欲望,一边是道德的恐惧,走在道德的钢丝上。
生不逢时!
《伏羲伏羲》读后感(四):伏羲伏羲 叹息叹息
最近才知道《菊豆》是根据它改编的,于是兴趣大起的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个悲剧的故事。杨金山是悲剧的,他穷其一生不过过是想讨个儿子传宗接代罢了,一生精打细算却落个如此下场。王菊豆是悲剧的,她错了吗?我认为没有,杨金山将他娶回家后,她本本分分的尽着妻子的义务,可是杨金山却把自己的不幸全部施加到女人的身上,她饱受凌辱,她渴望做一个真正的女人,是种种悲剧造就了菊豆和天青这对苦命鸳鸯。杨天青是悲剧的,早年失亲,无奈寄居叔叔门下,过着长工的生活,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可是在性懵懂时期遇到了自己的婶子菊豆,他不懂得之间情爱,只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对婶子的怜悯,让他慢慢的接近婶子,到最后爱上婶子。他的一生的转变是从儿子天白对他恶语相加时开始的,从那时开始他就变成了另一个杨金山软弱而无能,最后成为一个悲剧。杨天白的悲剧来源上一代,他连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都不知道,他维护自古以来的纲常礼教,他发现自己的哥哥和母亲偷情,他无法亲手结束这一切,无奈无奈啊。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他象征着中国传统的礼仪纲常,作者用伏羲伏羲为题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质疑,但最终这些都化为一句叹息罢了。
《伏羲伏羲》读后感(五):俄狄浦斯情结:《伏羲伏羲》中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读罢《伏羲伏羲》,印象最深处莫过于两代人的伦理关系。在这一场人伦与人性的纠葛中,我认为杨天青和杨天白两代人都有俄狄浦斯情节:杨天青对杨金山的恨、对王菊豆充满原始的热情使他“杀”死了杨金山的余威,霸占了他的婶子。而杨天白对母亲也有一种维护,这种维护不仅是为了母亲不受外人伦理道德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维护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圣洁形象。另一方面,他又痛恨着杨天青,即使杨天青向他坦白了当年的一切,天白仍然选择仇视自己血缘上的父亲。在两代人的爱恨纠葛中,杨天青只能自溺。
杨天青和杨天白身上体现着共同的俄狄浦斯情节,这种情节深层次下更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对抗。人性之善与恶只是人类社会内部角度的看待,而人类的原始欲望才是自然关系的重要发展动机。《伏羲伏羲》描述了社会关系被淡化(杨金山势弱)后自然关系的迅速滋生,但最后社会伦理也终是压制了自然欲望。
只是这出悲剧,并非是人伦的胜利那么简单。参看刘恒的其他小说,如《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以及同时期其他作者的小说,不难看出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相互斗争,或者说相互挤压。人作为两种关系的主体,如何找到平衡点,将是一个值得永远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