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虚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空虚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8 00: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虚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空虚时代》是一本由(法)吉尔·利波维茨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虚时代》精选点评:

  ●自恋的人充斥在享乐主义世界中 越来越多的冷漠覆盖其上 即使这样 幽默这一武器依然好用 甚至越来越好用

  ●这就是现存社会 在你发现问题时就已经做了选择,可怕的是习惯了问题。

  ●当时反复读了好些遍 最近总想再读一遍

  ●抑郁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个性化摧毁了个性

  ●我又看了一遍,依然得出的是囧囧有神的结论.....法国实在是太人文了,竞争太激烈了....不搞点醒目的玩意还真没人鸟你是吧.....落后的哲学范式

  ●这是本文学作品。

  ●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辩证的洞见

  ●成于20多年前的论文集,对现代-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概括.今天读,仍感到作者的笔触非常到位.

  ●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如今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太满了,根据道家的看法,满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空,而眼花缭乱的五色、五味、五音又导致了虚。这大概就是本书作者要说的。

  《空虚时代》读后感(一):归去来兮

  即使厌倦这个充满空虚与诱惑的自由时代,仍不能摆脱后现代这个不确定性的代名词。

  因为后现代是如此的自由与博大以致于将它的对立面——即对它的批评——也纳入其中。当你对它牢骚满腹时,它却在更广大的维度包容着你的不满。

  熵增是不可逆的,我们回不去。

  《空虚时代》读后感(二):孕疯

  极端的以为这些那些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社会和个人的状态,对于个人状态的不解和困惑以及了解这些的努力,已经造成了很多太多的焦虑和精神恍惚,不停的诅咒身边的事物,他们的不合理、夸张、不公正、贪恋、渴求、不自知、难以掩饰的慌张和谨慎。而自身的发展依然是漫无边际的,不积极的,令人沮丧的。这里和那里以及我们凝视的无意中瞥见的迫使我们思考的令人产生想象力的内容对了解我们现存的这个现实是有所帮助的,我们通过尊重自己身边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诚实的对于自我觉醒的认知和批判,可以了解令人空虚的到底是什么!虽然这些都并没有提出解决空虚和如何更好的面对现在这个多元的眼花缭乱的强调自我的社会,但我们知道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的空虚和无聊以及难以自处的精神问题。人开始无法面对现在这个时刻,现在这个时刻是被忽略的,是毫无意识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完全被浪费掉的,这些都指向一种没有过去没有末日的空虚之中。我们的幻想只是在躲避和隐藏在真正自我的里面,正在发生的事情很难说是往一种更自由的更有趣的更具有想象力的方向发展,它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经过了大家的努力,缺失的依然是对于丰富性的认知,依然是大众不知死活的不停奔波,依然没有对于独特性的强调,依然是处于一种对自我认识毫无觉醒之中。

  《空虚时代》读后感(三):一本你不得不吐槽的渣作——去你娘的后现代

  看的吐血的一本书,其无聊空泛的程度绝对超出你的想象。学院派的著作多半如此,树一个特牛X的书名,使用N多的术语,结果呢?毛意思都没有,什么也没说个明白。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书中存在大量莫名其妙地跳跃,比如这句话,求高人帮理解——“消费势力扩张到了个人领域,命中注定要被加速淘汰的、漂移的、不稳定的自我,其形象与变迁也受到消费的波及”.......窃以为哲学书籍最好还是不要使用太多修辞性的词句,这样只会让误读无处不在,而这本书最大的毛病也是如此。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回顾一下以往看过的关于后现代,现代主义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欧陆哲学史,更像是一部病历大集结。思想家们纷纷说这个世界生病了,于是各种从中医啊西医啊藏医啊巫医啊精神病遗传学角度出发的诊断书就开出来了,哲学甲说这是因为阴虚,哲学乙说这是因为肛肠有毛病,哲学丙说这是他老爸有病,害的现在儿子有病了.....那要怎么治呢,砖家们都沉默了,随即莞尔一笑:“这个~~不好说啊....”大部分作品都是一个调:这是不行的,那样也是不妥的,那要如何是好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波维茨基充其量只算个论文写手,他不厌其烦地COPY阿多诺的理论,不厌其烦地引用贝尔的言论,还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偷梁换柱,真让人无语......一到自己出手的时候就傻缺了,所谓“250都是自证的”一点都不假,P29他关于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就傻缺到了极致。丫说超现实主义就是追求障眼法和轰动效应且排除现实的游戏。卧槽,原来他忙里偷闲看了几部杜拉斯就得出如此高论了.....MB有人看过中国队踢球就说足球是高射炮的映射,是战争狂热分子的欲望升华,这样的砖家太伟岸了........

  本书的言论基本上没什么亮点,可以说是拾人牙慧吧。我很费解他怎么就这么话唠呢,在我看来用阈值理论来解释诸多现代性问题更言简意赅,也符合奥坎剃刀理论。信息爆棚导致阈值上升,也就是刺激点提高了。就像震组去多了就不震了,冷组去多了就不冷了,黄片看多了就X冷淡了......这也是为什么五月风暴后那群叛逆小子突然沉默了,因为玩腻了呗,所以当初几个出名的混子现在都去搞波普了....

  空虚与冷漠的诞生??没蓝了呗。为什么没蓝了?因为当主体对自身超级关注并展开一系列行动时,这是要耗蓝的。没蓝怎么办啊,慢慢恢复或者去买蓝啊。心理诊所,瑜伽,东方哲学复兴,健康保养这些东西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书扯了一大堆,很多关键问题还没解决。比如什么是后现代,什么是后现代文化,反而一直在搬用术语,主客体,抽离,映射,飘移,诱惑,XX主义XX化,真是有病

  我干脆来个山寨版解释好了,后现代是什么?后现代就是解构,后现代文化就是个人解放文化,有了这两点解释就基本不怕那些砖家了,至少不用担心那些砖家的粉丝了。

  还有个要吐槽的就是很多读者面对这样的书名都会立马产生一种敬畏感,其实没啥必要。对所谓“后现代主义”作出杰出贡献几位大师从来不说自己是在研究后现代,反倒是一些半吊子天天把后现代挂在嘴边,服了........后现代终究是逃不出后现代自设的悖论的,即后现代永远不会得出具体的概念,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它是不是个假设而已。

  :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其实国内很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都比这些舶来品好多了,哎哎,国外月亮就是好吃啊........

  《空虚时代》读后感(四):空虚是这个时代的病

  梁文道近日接受《南方日报》采访,谈到《百家讲坛》的阎崇年在无锡签售被打了两巴掌一事他说了句颇让人玩味的话:“阎崇年被打是时代病。”肇事者对自己打人行为的解释是,“我想跟他辩论,但没有机会,就只好揍他”。梁文道却认为这完全是自说自话的狡辩,“他不是想辩论,只是想发泄情绪;不是想对话,只想说话。”

  梁文道言下的时代病指的是现代人普遍的焦虑。如今这个年头,人人都是纳喀索斯,都在寻找自我,“我”是每个人关注的唯一对象,大家都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我”欲表达的一切,没有人想当读者,人人都想当作家。

  尽管人们为“我”倾注了一切,“我”却仍然是个不知姓甚名谁的家伙,对“我”付诸的关顾越多,“我”的概念反而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感的堆积变得更加模糊、漂移、游离而分崩离析,让人感到无比空虚。

  在利波维茨基看来,这种空虚是可以作出合理解释的。他通过《空虚时代》一书的副标题“论当代个人主义”告诉我们——我们的空虚不是一个人的空虚,而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如阿尔贝尔所言,随着浮躁的个人主义喧嚣一时,“空虚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世界正在进行以个人主义为纲的个性化进程。此间,个性的喧哗代替了缄默,趣味代替了禁令,自恋代替了反叛,诱惑代替了禁锢,幽默代替了意识形态。

  一言蔽之,这是一个意义缺失的时代,所以我们为之感到空虚。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很没有意义,我们没法像以前人那样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为所欲为地满足一己私欲。

  笔者的一位老师在阅读此书后,认为自己几年里的惶惑和疑难几乎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他说明这并不是一本在绝对和终极意义上给人开药方的书。《空虚时代》发现和指出了时代和隐藏在时代中的个人病症,尽管利波维茨基在书中仅仅把他的欧洲和美国当作小白鼠,但是相似的情境同样在后工业国家发生,对于正身陷空虚又无力自拔的人们有着现实意义。

  人们可以不知道萨科齐是哪国人,却乐此不疲地在网上散播法国总统新婚妻子的艳照;一边对政治的进程不闻不问,一边又时刻不忘自己对政党作为有着充分的发言权;人们不读书、不看报,却近乎疯狂地热衷于自由表达;不愿意参与选举投票,却十分执着于自己有权利投票......这是因为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大的困扰不是选择什么,而是因为选择而失去了什么”。不奢谈那些公共事务,人们对待和处理私人情感的态度已经是最好的佐证:在现代人看来,爱情中没有付出的回报全都是寡淡无味的。

  对于这一切,利波维茨基解释为,空虚时代的人们“剩下的只有自我和自我利益的追求,对个人自由的迷恋和对肉体和性爱的走火入魔”。伴随着自恋的蔓延,民主的合理性逐渐占了上风,那些行使社会化的庞大结构失去了自身的尊严,那些重要意识形态不再具有影响力,那些历史蓝图不再有号召性。对当今这个时代而言,社会领域只不过是个人空间的延伸。

  人们习惯性地对历史里那些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对爱情的渴望、对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渴求视而不见,而且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忽视。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思考也是个百依百顺的小姑娘,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思考,说穿了就是屁股指挥脑袋。你站在什么样的观点和立场上,你就有什么样的言论和行为,其实与历史不沾边。因此电影电视屏幕上傲慢的帝王将相戏份永远多于折射人性光辉的小人物,“牺牲个人成就天下”的英雄观总能淹没人的价值。

  人人都在空虚的时代喊孤独,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孤独与古罗马时代英雄所感受的孤独,抑或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出的忧伤情绪没有半点关系”。“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曾在缄默和漂泊的孤独里酝酿了日后惊天动地的成就,震撼西方的思想界。这种孤独是那个时代思想活力尚存、灵魂之声尚未沦亡的标志。而当下的孤独不同,时代已经注定无法诞生伟大,现实生活仅仅意味着酿造平庸,却不能酿造一种超凡的精神,于是人们自己制造了一种对抗现实的距离感,这就是孤独。

  我们忧伤或者孤独只是因为我们需要,它只是酒后代替哭泣的一种东西。因此有了安妮,有了宝贝,有了“把玩孤独”的小资情调,敌人或知己,越少越安全。这样高雅的孤独,来自当代人难以抑制的胆怯,“性解放、女权主义以及色情都旨在达到同样一个目的,即树立壁垒以遏制情感并将自身置于强烈的情感之外。”冷漠而高高在上的孤独是为了规避自己的激情以及别人的激情,每个人都要在冷漠的掩护之下生活,孤独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空虚。

  这个时代人们淡化爱情观念,却痴迷于奢侈品,他们觉得奢侈和爱情看起来颇为相似,人们都惧怕这两者“一切都会过去,什么也不会留下”,对两者都抱有一种永恒的向往。但是前者显然更能实现,且更能体现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因此“人们不能再把奢侈归结于物品。奢侈源于物品与认同它的人的深层自我相遇”。 食用过多的奢侈食物让这个时代的人都无可抑制地趋向于变成胖子,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效益,加菲猫的名言就是最好的阐释,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猪肉卷是永恒的。

  概而言之,利波维茨基认为这个空虚时代表现为:一方面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个性表达,关注身体与欲望,另一方面对重大意识体系缺乏认知,历史崇尚的未来和科技、理性与革命被观念异化,民族特性也遭到抛弃。

  空虚时代的精神危机已经不止一次给我们带来恐慌,最近的一次还未平息。金融海啸中暴露的贪婪和欺诈追溯其根源来自于人们的拜金主义、个人至上主义。“存在着过分的私人投资,其结果是必将造成公共领域的瓦解。”当道德的所有护栏已经被个人主义的盛行大胆地拆掉,空虚时代外部看来相对的平静背后,还埋伏着更多危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