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武则天》是一本由赵玫著作,湖北长江出版社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则天》精选点评:
●赵玫细腻独到的笔触勾画出了在男权社会中斡旋的女政客不为人知的一面,血肉丰满、不落俗套,且有据可考!此书堪称精品,力荐!
●看过的武则天最好版本,也许只有女人写女人,才会写出不一样的角度。
●虽然叫武则天这个名字,但是更具小说属性
●一看就是女人写的,与林语堂的那本风格迥然不同。作者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有点意淫的感觉。我想这个作者一定很想当女王。不过很多对女王心理的揣测还是令人信服的。
●跟武曌比起来,甄嬛也不过是浮云。
●文不文史不史。还是换个版本看吧。
●不能够再细腻全面的武则天一生路程了。世上可能真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虽然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想象杜撰的,但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作品啊。
●赵玫写的这唐宫三个女人,多少偏感性了,但是以女人的角度这么大胆想象看起来似乎又合情合理。感受到不一样的武则天,很是兴奋。
●值得一读
●很细腻,很心酸,把历史写得很好看……
《武则天》读后感(一):想去长安
从繁华的南京路晃到灯火闪烁的外滩,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对着轮渡上茫茫的的夜色,仿佛被安抚了一般。安静地看着夜色,其实天空还是很漂亮的黄昏的色泽。一直很想在外滩坐一夜,对着那滔滔的江水,应该可以向清除一切吧。
买到了赵玫写的《女人武则天》,竟有一种很简单的孩子气的快乐。初中的时候看过她写的 《上官婉儿》,那样的笔触,那样的颜色,美而哀。一直还想看她写那个千古的奇女子,想看看她是怎样描画这个我深深喜欢迷恋的奇女子。于是今天几乎把书看完 了。其实则天皇帝的传记我读过五六个版本,最有名的可能是林语堂写的,那却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版本。而我最喜欢的是日本学者原百代写的,我不记得翻译者的 名字,只记得是高阳校对的。或许,男人是没有办法好好地写她的,没有办法原谅她的那些为了权力作出的种种。读的多了,其实自己也有一些迷失,对于她的所作 所为,甚至也不知该如何去评价。看到赵玫也是这样写,说迷失。后来又看到赵玫去了长安,洛阳,去追寻那个伟大女人留下来的痕迹,可是时光是最残酷的东西, 洛水现在只是一条臭水沟,而那些旧时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倒是龙门石窟的佛像,由于是石头刻的,依旧那样美丽
其实一直很想去洛阳看看,还有长安。听说当年则天落发的感业寺是找不到的,而太平公主位母亲所修的罔极寺也已不见当时的华美。却一直没有去那两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怕自己太年轻,看不懂读不透。怕年少的无知发现不了历史的尘埃,与盛唐的一切擦肩而过却毫无知觉。现在贞观长歌等等以唐朝为题材的电视剧拍得如火如荼,看着那些不真实的编剧,不知道该怎样才好。
想去长安。我们一起去看无字碑。
《武则天》读后感(二):初次见面
没想到,我会这样遇到你。
那时走在走廊上,带着一颗寻找有关地理书籍的书的心,看到了被看过后放在车子上的你,就这样突然好奇,便将你借阅回来了。
摆放了,估计有半个月吧,因为这么厚,又有《苏菲的世界》要阅读,实在没有多大心思再去掀开你,可是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自己好内疚,每次借了书回来都没有看,就继续续借,结果还是没有看完就还了,这一次我不想那样。
于是尽管临近期末,我还是拿起了你。
你算是带我认识唐朝的第一位朋友吧,而我也没想到,我认识中国历史,认识唐代历史的第一位人儿,是你——武则天。
你知道吗,我本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没了解的可怜孩子,因为我没有兴趣,甚至不知高宗和太宗哪个是父亲哪个是儿子,不知道太平公主,不知道薛怀义等一系列人物,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形成一个大致框架,有了初步了解。
让我对唐代的初步印象是:太宗好无能,(当然我知道这是因为年老了还有一系列历史原因才变成这样,我相信年轻时的他真的很厉害,只是我未曾了解),后宫险恶,还有各种信任与不信任的交叉,各种明争暗斗,各种掠杀,真的真的让我好不舒服,毕竟现在生活还算平静。
我本想尝试说要深深思考一下你对我的影响,但是想了想还是不想思考了,我觉得好可怕,我佩服你,尊敬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因为你的私事实在让我接受不了,但是其实你是喜欢了一个再杀一个再喜欢一个而已,算得上专一吧,在我看来。只是,不知怎的,对于你喜欢年轻孩子,喜欢为权利而充满野心的虐杀让我觉得有点悲凉及恐惧。
敬佩你而又不喜欢你,受不了你却又似乎理解你,或许这就是你给我的感受吧。
anyway,我还是不想对你多想,能初步了解就不错了。
《武则天》读后感(三):高处不胜寒
我还是决定记录下此刻的所思所想。尽管已是凌晨一点,我是刚刚合上那部厚重的传记史书。名曰《武则天》。
我不明白赵玫何以著名《武则天》,却通篇以武曌称呼,且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我熟悉的武媚娘的字眼!罢了,我记得那曲亘古传唱红楼尚且惹人慨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高处不胜寒。
我曾如是表达过我对于这一代天娇的崇敬,但绝不歆羡她波澜壮阔的人生。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古老的、被传统藩篱桎梏严实大唐王朝,得是需要多大的代价与魄力方可如此名垂青史!然而她,却在则天门上气宇轩昂地宣告建立了”唯朕一代”的大周帝国!
应该是在那年读过《林徽因》之后,我忽生了一股冲动,我要去读、去了解她们——那些曾一度令我仰慕过的奇女子,就像武则天,就像李清照,就像宋庆龄。她们曾真实地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辉煌过,亦或是闪耀过。或许她们的时代离我太过遥远,隔着千百年的时空,我根本无法判断正史与野史的真真假假,因此更难以触及她们一生的心路历程。就像赵玫寻着武曌漫步洛阳的足迹走过,却依然只能怆然感叹“咫尺天涯”!因此也像她凭借作为一个女人的感官和思想去细致入微地演绎武曌的传记,我也只能在了解了她一生所经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后,去想象她的当时,然后试图去理解,去包容。毕竟我是带着仰慕之情去读她的,我宁可成全她在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形象。然而,那形象其实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当我以自己的解释去理解了,去包容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灵魂附在了穿越千年历史中的女皇身上,然后与想象中她的形象一起,经历血雨腥风、床第之欢、命运浮沉。
我的思想便随这个女人的脚步走着,从她十四岁时的懵懂率真,到她中年时的綽约风姿,直到她行将就木时候的步履蹒跚。我看到了她不甘沉沦时的隐忍发奋,也看到了她为求前程而逢场作戏不择手段的心计;看到了她以冠冕堂皇的借口而进行的无情杀戮,也看到了她因常感孤独无依或者无可奈何而暗自落泪;看到了她在朝堂上的英明决断、则天门上的神武气魄,也看到了她晚年因身与心的空虚而令人咋舌的骄奢淫逸;看到了她在性爱真理面前的醉生梦死,也看到了她不动声色却让人胆战心惊的寒冷目光。好罢,这些我都看见了,理解了,包容了。只此一点,当她年逾古稀逼不得已而禅让帝位,最后竟眼睁睁看着一代大周被光复大唐,然后在弥留之际宣布废帝称号,以则天圣母皇后的身份与先皇李治合葬乾陵!我惊愕了。是她真的怕死无葬身之地,魂魄漂泊无依罢?因为她曾在无数个夜里被那些死于她手下的孤魂野鬼侵扰,因为她曾作为一代女皇不甘心被仇视她的后人报复做遂,因为她曾说过他这一辈子离不了男人。或是还有另一种说辞,那便是这一段不可思议的历史插曲不过是已光复的周唐王朝的谎言,他们只为找一个更合适的名分将大周女皇与大唐先皇安葬在一起。而我,尽管用力诠释、用心理解了那份无奈的苦楚,然我心有不甘,宁愿相信后者的说辞。那么骄傲不可一世的,且对于名号与形式无比热衷的大周女皇啊,怎能在辉煌一生之后宣布废帝称号,以皇后身份回归大唐宗庙呢?她不是没有为自己建造过宗庙,只是被她宠爱的白马王子一把怒火烧掉了而已。
略带偏执的信念,我完整了武曌之于我心里的印象。然而,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是任谁也无法准确定义的。因为她最大的特点便是隐忍,有此本领方成就了她的旷世伟业,然而这样一种隐忍也难免遮蔽了她之于后人眼中的真实。那座无字碑经历千百年风霜雨雪,以一种亘古的姿态屹立乾陵,意欲将诸如此篇的评论留待后人去说。但隔着时空的垂帘,后人又如何猜度她一颦一笑间的沧海桑田呢?我们仅是在众说纷纭之中,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崇敬将她创造的历史世代传说罢了。武曌,其厉害之处在此可见一斑。
2012.3.19 晚3:16。暗夜,只见得手机屏幕上的三寸光亮。
晚安,武曌。
《武则天》读后感(四):是非成败转头空
“我急于接近那个女人……她说她深知人的脆弱,所以为了她的生,必得有人冤屈地死。她说她身不由已,而杀人如麻是一切君王无奈的选择。”
男人写历史,大多是严肃的政治和有条有理的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就算偶有不同,也是对历史和人生多了一份幽默感;可少有男人像女人一样,去探究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的心路历程,尤其这个历史人物还是个女人。幸而武则天,是个在历史上如此有名的女人,也幸而我们如今有了女作家愿意去书写历史。
女人书写女人,她看到她内心所有的欲望与情感,推测她所有的坚强和脆弱,也愿意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武则天,她做到了很多女人想做却只有她做到了的事情,她甚至几乎有了把所有男人踩在身下,建立一个女尊帝国的机会。如此刚强而有手段的一个人,她的身上何尝没有很多的男性特质,但是,她终究是一个女人。赵玫看穿了这一点,所以她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女人来描绘,而不只是当成一个人来描绘。我不仅一次地想起《大明宫词》,虽然《大明宫词》是太平公主的一生,可是同样是女人在叙述女人,而李少红镜头下的武则天和赵玫笔下的武瞾又何其相似!她们都深知人性的脆弱和宫廷的残忍,所以她们知道一个女人,应当找一个男人成为自己的依靠;可是,这个依靠终有一天是靠不住的,女人总归要自己保护自己。所以,她选择了对别人残忍。
说到武瞾这个名字,我不知道为什么赵玫通篇不曾用过武媚娘或者武则天来称呼她,难道是因为,只有武瞾,才是她心里为自己取的名字,她最爱的名字?
但是,一个人永远没办法真的完全懂得另一个人,即使赵玫怀着想要接近这个女人的愿望开始了解她,理解她,我也尽量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包容,但是,武则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我们依然没办法说清楚。
是的,我看到了14岁的她,走在“一个又一个院落,一段又一段回廊,还有台阶、宫门、碎石铺成的小路”。这个皇宫沉闷、昏暗,可是她在这里度过了她的青葱岁月,再这里见到了那个全天下最伟大、最有权势的男人,即使他已经在老去,也在这里献出了女孩子最宝贵的一次。她在这里见到最忠贞的女人,也在这里结交到好朋友,她通过其他的女人看到自己将来可能会有的命运,她惶恐却还没有失去所有头脑,而她也遇见那个将来会拯救她的人……
是的,我看到了在感业寺里的她,她虽尊敬佛法却不能为此献身,她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当一个清心寡欲的尼姑,更何况,那个男人对她的欲望也同样没有减退。她借由这个九五之尊的男人和他背后从来不曾安分过的女人们,回到了后宫,而这一次,她不会甘心再做一个小小的才人。可是啊,她不止一次地感受到那个男人的身体“如秋风里的一片树叶般瑟瑟发抖”,感觉到一个男人的怯懦多么地让人心冷。所以她自己保护自己,让自己一步一步地上升,而在这上升的过程中,她终于认识到权力的力量,也认识到自己对此的欲望。
是的,我看到了完成从皇后到女皇的转变的她,慢慢铲除了阻挡在自己道路上的一切敌人,长孙无忌、魏国夫人、上官仪,甚至是自己的儿子,终于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她曾经有过恻隐之心,也曾经为李治的死而感到难过,可毕竟,她是那个崇拜女人,崇拜自己的女人,那个认为“人生在世,切不可活的苟且,而是要不断创造奇迹”的女人。她不是那种忽现在过去与怀旧中的小女子,而是会不断向前,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女人,在有了称帝的欲望之后,会不择手段实现这个欲望的女人。
是的,我看到了62岁之后的她,看着她一步步得迈向了衰老与昏聩。登基不是终点,当她站在高高的则天门上,向天下发出最不容忽视的声音,她的辉煌已经登峰造极,也许故事结束在这里会更完满。可是,在赵玫看来,她62岁之后的人生苍凉悲壮也惊心动魄,同样值得书写。于是,有了她的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有了她的和众多伟大的君王晚年相差无几的令人失望的结尾。
是的,我都看到了,可是,我仍然无法清楚地说出这个复杂的女人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就如同她给后世留下的无字碑,我对她的描述,只剩下一片空白。所以,才有了这么多人的尝试,他们尝试着向世人说清楚这个女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就有了“武则天热”,有了关于她的一部部小说,一部部电视剧……从《一代女皇武则天》到《大明宫词》,从《至尊红颜》到《无字碑歌》,从正式到野史,从野史到秘史,他们不耐其烦地探究他生命中的一个个细节,企图展现出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武则天。可是,读者和观众们还是无法说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这些尝试并非没有作用,而是因为,这个女人,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清楚的。
所以,赵玫试图用这样一本漫漫40万字的长篇小说,说尽她心中的武瞾。可是,说实话,从上篇到中篇,我都是忍着不适和不耐烦一边吐槽一边读下去的。这是一篇关于武则天的小说,但是文章处处都有着作者本人的身影,不断地在提醒读者自己的存在,差点让人忘了主角是武瞾,而不是作者,这是一篇小说,而不是散文。
身为女人,作者可以不断详尽的描述武瞾的内心,但我无法忍受作者在每个关键问题上的闪烁其词与逃避责任。在武瞾第一个女儿的死亡上,韩国夫人的死上,在武瞾的第一个儿子的死上,作者没有选择一种看法,而是将众多的说法都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选择,没有自己确实的观点和立场。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的真实,也离不开小说的虚构,可是明显作者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并不好,她并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不让这两者矛盾,而是选择了最偷懒的做法,将问题丢给读者,然后自己不负责任地进入下一个段落了……
历史小说的难度在于,如何既有治史的严谨,又不丢却小说的阅读性,很明显,赵玫的小说在我看来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历史小说本就是小说中最难创作的类型的原因吧!而小说的中篇占了全文的一半,与上中下三篇并举,不像是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更像是小说的第二部。
在生命的最终,她只希望和二张呆在一起过着安逸的生活,她没有悟出生命的真谛,也没有超脱,反而更加迷惘,更加像个终其一生沉迷权力的凡夫俗子。她一向崇拜自己,而到晚年更加迷恋起自己来了。这样一个迷恋自己的人却相信天命,相信自己的一生是上天注定的,多么可笑而又互相矛盾!我眼中的武则天从来不是这样的人物,她虽然握有大权,却没有为权力所迷,为权力所迷的人如何能得到权力,并运用权力开创大业?我一直以为,给自己留下无字碑的她应当已经看透了生死,也看透了功过,怎会如此糊涂,甚至不及王皇后、长孙无忌等人在死去之前的壮烈?
看到她为了自己死后李氏和武氏的未来而担心,看到她为自己的王朝而担心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她身上令我熟悉的部分。我还记得圣雄甘地在死前致力于恢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和平,当他看到国民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互相大打出手,甚至必须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时候是多么伤心,他最怕的,无非是自己毕生的心血因为这分裂而付之一炬,是这个国家再无和平。这才是人最接近神的时候。
而人回到尘世,最接近人的时候,是武瞾派人接回被流放十四年的李显之后,却惶恐着不知道要如何与他见面的时刻。面对整整十四年的阔别,她束手无策,多么像近乡情怯的士兵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啊,物是人非,我该以怎样的面貌和心情与你相见?
我不知道赵玫的小说是否成功,可是,在我看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痛苦,既有对叙述方法的不适应,也有对原有印象的一次次冲突与撕扯,还有进入这个女性的精神世界的痛苦。
而我依然想去长安,去洛阳,穿越时空,也许他们早已丢失自己的繁华与美丽,洛水早已成为臭水沟,感业寺已不复存在,城墙上留下来斑驳的印记。可是,我依然会想,去看看那里留下的痕迹,哪怕只是些微。
《武则天》读后感(五):武则天的心路历程
【点评】
这是一本女人写女人,并更加侧重感情心路历程的书。
武则天出生在一个达官之家,然而童年并不幸福。这样的出身给她带来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她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起码读书识字;二、从小受到异母兄弟欺侮,形成崇尚自我奋斗的性格;三、出身并不高贵,因此敢于挑战,有进取意识。
她十四岁自愿进宫,在掖庭感受了后宫的炎凉并愈发自强(1),女人之间相互争宠也让她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一个温良淑德的女人是多么的不可能。
同年因太子承乾男性通奸,东宫被血洗,当晚她被李世民临幸,带给她痛苦的回忆(2),但后来被长久的思念和深埋心底的爱所代替。此后失宠十二年,其间她不忘奋发(3),通过读书找到了自己的路,同时看到了孔孟之道的虚伪和僵化,这埋下了挑战的种子(4)。尔后得到机会成为李世民侍女,此刻她是深深爱着李世民的,一种纯纯的爱,她理解中爱这个人就要惩戒伤害他的人,而不是先去抚慰他(5)。与此同时李治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立太子的事情让李世民心里很受伤,他倒在武媚娘的怀中抽泣,他需要她的温情。她也确实爱她,此刻也有所心动。但武则天无疑是个追求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女人。她知道此刻她的心不需要他,所以不给他温情。她想到的是在她被打入冷宫的时候,又有谁给过她安慰和温情呢?(6)
李治被立为太子,面对他的热情,武则天是不屑一顾的,此时她依然宁可不顾自尊的在李世民这个她无比钦慕的成熟男人身边。但她也感觉到了李世民的衰老,她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她把目光转向了李治,此时她的感情掺杂了很多的功利和算计,他们开始相爱了。(7)
李治并不昏庸,也不蠢。他多愁善感、柔弱任性、优柔寡断、羞怯无为,而武则天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敏果断、精力旺盛。可以说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样感情将给未来的李唐带来什么样的命运。这个性格儒弱的皇帝最终成就了个性要强的武则天。
她二十岁的时候李世民因为不堪太子之争带来的内心折磨,亲征高丽。留在长安的武则天费尽心机的培育着与监国太子的感情,她为他端茶倒水,无微不至。(8)此间,他们云雨无数,武则天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快乐。她也是一个注重自己快乐感受的人,第一次是痛苦的记忆,她爱上李世民带有一点点传统道德观的意味,但现在也许这样她渐渐加深了对李治的感情。她也不知道自己是爱李世民还是爱李治,她自己也恨自己如此复杂的感情。但此刻的她若不复杂,就无法从皇宫的纠葛荆棘中走出来。
二十六岁,李世民死,她被送往感业寺出家。此刻她心如死水,她并不相信李治一定能来救她出苦海,虽然她前面已经为此做了铺垫,但相信一个人真的很难。(9)
李治在父亲忌日过后来接武则天,她犹如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可每次皇上总是偷情一样的来去,让她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梦。而在寺院佛像前的偷欢也使得她的心里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愤怒,她觉得自己很脆弱。寺院的孤独寂寞和皇上的亲热使得她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男人,而不是自己以为的只是爱他的皇位。
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给了武则天一个大大的机会,她重返皇宫并怀上了李治的孩子。李治封她为“才人”,这是个她以前服侍李世民所得到的称号,这个称号让她心如刀绞,勾起伤痛的回忆。她觉得李治太荒唐了,甚至不懂得应该怎样开始他们的爱,不懂该怎样摆脱那些往事与阴影。她觉得李治那样的男人是永远不会了解她,理解她内心的伤痛的,他们的心可能永远是隔膜的。其实她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10)
武则天这样在宫廷中待着并自然的卷入了宫廷女人之间的争斗,她惟有打败后宫所有的女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了不孤单,她接来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她向李治提出要成为他唯一的女人,在爱他的李治目前,这个要求慢慢的变成了现实。然而她的姐姐却背叛了她勾引了李治,她果断的除掉了自己的姐姐。同时借女儿之死除掉了王皇后,当然这是传说,事实上她只是隐忍自己寻找机会,而这样的隐忍让李治更加爱她相信她。(11)
为了当上皇后,武则天收拢了李治的爱,使得这个有着三宫六院的男人只属于她一个人。她要求一个男人用情要专,不允许李治作为皇上作为男人与她作为臣妾作为女人的不平等。他们自愿彼此忠诚,他们的感情是有质量的。
接着以召唤巫师进宫的名义废掉了王皇后,此刻她想自己还是很爱李治的,因为这个男人很听话,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获得他这么持久忠诚的爱。(12)
在立后的过程中,需要冲破以长孙为代表的大臣势力的阻挠,这是李治所不能独力承担的。武媚娘此时感觉到一个男人的怯懦多么让人心冷。而此时的她是多么的缺乏安全感而孤单无助,于是她开始决定要自己去奋争。与此同时,李治感觉他坐在这个高高的皇位上是那么孤单无助,没人理解同情他,他希望能找到一条谁也不伤害的道路而不可能。武则天很坚决的催促他站在自己一边,并凶狠的指责长孙把皇上当作玩偶。(13)
终于,在被指使的百官请愿下,三十二岁的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了。她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讲究形式的人,亲自为自己安排了盛大的典礼,她想抹掉王皇后在众人中的印象。同时她巧妙的暂缓了对反对她的朝臣的处置,博得了李治的感激和钦佩。在典礼上,她冲破纲常的和李治登上肃仪门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节朝贺。在欢呼中,她感觉到了权力的力量,她变得坚定、沉着,她知道已经无须再作一个日夜梦想着什么的女人了,她幻想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她还没从成为皇后的喜悦中走出来,发现李治去探望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她想不到口口声声说爱她离不开她生活中只有她一个女人的李治,竟会背着她去做这种事情。这证明这个男人心里还有一片世界是她永远也走不进去的。她意识到,尽管她同李治日夜生活在一块,不断的卿卿我我,而实际上她仍然很孤独。
武则天下手打死了王皇后和淑妃,她内心感动一种恐惧。是李治把她逼到这个杀人的位置上的,可是她去不能怪他。他是大唐的天子,而他又是个连自己都承担不起来的男人。在生存的道路上,只有武则天一个人。尽管,这个男人正那么体贴的爱着她。她知道,他们并不能彼此拥有。
为了逃避这些心灵的负担,在武则天要求下,李治顺从了她迁都洛阳。(14)
东都洛阳迎来了武则天的新生,她开始布置着为自己的儿子宏铺平通往东宫的路。经过一系列变故的李治,还没有从王萧的死亡中解脱出来,对她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冷漠,总是默默的独处。武瞾对此很敏感,同时感到很恐怖。她隐忍着,孕育出她的对策来,通过许敬宗在朝堂上提出东宫易主的奏本。此刻的她都不理解她和李治到底怎么了,夜夜与他同床共枕,心里的愿望居然要向另外的男人诉说。
李治依然深爱着这个女人,但他也太了解这个女人了。他不想在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违拗了这个女人的心愿。他不愿后宫总是处在一种争斗和不安定中。他太想过安定宁静的日子了。于是他无奈的同意了更换太子的奏请,并赶走了前太子忠。此时武瞾三十三岁。
李治为此郁结了怨气,接连不断的情感上的打击使他对武瞾越来越冷漠。他怀念除武瞾以外的所有亲人,他甚至认为所有的亲人都是被武瞾坑害的,她是个令他恐惧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女人。(15)
当她生过孩子恢复体力后,她便不愿再过那种甜蜜懒散的生活。她天生不爱过安定的生活,她是必定要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此后她整肃朝廷,驱逐兄弟,狠稳准的一网打尽了所有的敌人。她告诉李治,你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应该主宰自己,你应当相信这世间唯有我才是真正爱你的。
也许这个时候李治和武则天一起笑过,但很快他就笑不起来了。他发现他们之间有了隔膜,武则天的很多想法开始通过朝臣说出来,他觉得他开始慢慢看清了这个女人,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和整肃过的朝廷保持着一种牢固、密切、稳定的关系,让他无法理解。三十六岁武瞾开始修《氏族志》,抬高自己的出身地位。三十八岁时,李治无奈于此刻的自卑,居然打算从病床上爬起亲征高丽,最终在武瞾阻拦下未能成行。(16)
武瞾借此机会垂帘听政,待李治身体渐好,发现此时的朝臣已经不是他的朝臣了。接下来,她又如同收拾她姐姐一样收拾了勾引李治的她的外甥女以及反抗她的外甥。但她是不动声色的等待机会中采取行动的,在等待中,她不仅对高宗和颜悦色,常透露出外遇宽大为怀。同时,她也极力表现出对外甥女的宽容大度和体贴入微。终于一天借家宴毒酒害死了外甥女并嫁祸修理了两个异母的大哥。(17)
高宗歇斯底里,只想复仇。密招上官仪拟诏废武后。她及时赶到,严辞指责了高宗的行为。此刻高宗懦弱的一面表现出来,让上官仪成为替罪羊。而四十一岁的武后也决定不能再触怒他了,毕竟他手握生杀大权。(18)
此后高宗沉默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体弱多病。除了武瞾这个与自己有着肌肤之亲的女人,他又能相信谁呢?为了表示这种信任,高宗正式下诏与武后一起临朝。武瞾把这看作是李治痛改前非,她因而很感动,甚至在心里检讨自己,过去对李治关心不够。想来想去,她发现自己还是爱李治的。后宫平静下来了,武瞾也感到了安全。她这次开始回位过去自己曾扮演了怎样不光彩的角色。她怨恨李治,是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女人的绝望之中,她才会做出那些凶横的决定和选择。此刻她确实很痛苦。她要皇上尊重她,如果皇上做不到,那就只好由她逼着皇上去做。为了去除内心的不安,她开建了龙门石窟和奉先寺。(19)
武瞾不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四十二岁的她是积极进取的、张扬的的。废后刚刚平息,她便想去泰山封禅,李治封天,武瞾禅地,这是破天荒的。封禅回来,给了她无限的活力,她更自信了。(20)
此后数年,她代替李治临朝,大权独揽。她知道治理国家需要思想,编写了《臣轨》。她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体现了一种温和的女性色彩,但同时又是战斗的,对传统的一种英勇的宣战和反叛。与此同时,她不断的更换年号,体现了她变换和无穷的追求。也许这个时候她还没有称帝的愿望,只是想把大唐引向光明。(21)
几乎是不知不觉中,太子弘长大了,而四书五经培育出来的弘自然的站在了崇尚革新反对传统的母亲对立面上。此后又发生了朝臣劝谏李治让位和李弘责问武瞾关押两公主姐姐的事情。后来不多久弘就因与武瞾一起吃饭毒发身亡了。没人能说清是不是五十二岁的武瞾毒杀的,但那一刻武瞾伤心欲绝是真心的。也许她太爱这权力了,因此要杀掉一切想夺走她权力的人,不论是不是自己最爱的儿子。令人感动的是,武瞾在洛阳为弘修了气势恢宏的恭陵。(22)
此后李贤就太子位,然而这个李贤却对武瞾十分戒备,总认为自己不是武瞾的儿子,并且极度仇视自己的母亲。他在闭门修完《后汉书》后放肆穷奢到了极点,甚至搞同性交欢。此后又从他东宫中搜出五百兵器,于是废为庶民。并在巴蜀被逼自杀,尽管武瞾说这不是她的本意。(23)这时武后五十七岁。
李显接着被立为太子,他一直为前面两哥哥的遭遇所惊愕,规规矩矩不敢作为。这时李治已经病入膏肓了,他却提出要去嵩山封禅。武瞾看着这个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男人,心里很难过。尽管这个多病的男人懦弱、无能,但在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武瞾还是深爱着他的。
李治死在了封禅的路上,李显立为皇上,尊六十岁的武瞾为太后。很长一段时间,武瞾陷于一种孤独伤痛和自艾自怨的情绪中,直到听说新皇居然说过要把江山让给自己的岳父。(24)
武瞾发现这个新皇上是不称职的,于是她废掉了李显立李旦,李旦是个怯懦的人,他主动提出由母亲来监政。李旦的配合,使得武瞾在她的政治海洋里如鱼得水,身体更加好起来。她开始感到了寂寞。
李世民的妹妹千金公主洞察了这一切,她在街上找来了一个叫冯小宝的江湖郎中献给了武则天。经过了夜夜风流,武则天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开始爱上了这个有着潜在聪明和创造力的男人。她安排他在白马寺出家,法号薛怀义。
不久,徐敬业举起了讨武的大旗,可惜这群人代表的是死抱传统、反对变革和被她整治的官吏,同时不少人是怀有野心的。不久平叛了,六十二岁的武则天意识到了自己的强大。她开始相信自己的天命。
在武承嗣和薛怀义的神图和弥勒佛转世的造势下,伴着前面围剿李氏王族的胜利,武则天在则天门登基就位了,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女人。
她安排薛怀义修建神殿明堂,要塑造一个自己的伟大的男人。但她所没有料到的是,她成就了一个男人,却同时毁灭推开了一个情人。(25)薛怀义对女皇是一种畸形的感情,他爱这个女人,又恨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给了他一切,又限制了他一切。后来薛怀义慢慢的开始愤怒,开始感到折磨。女皇看穿了他的厌倦,委任他去完成天堂的建造,同时从他的铮铮誓言中产生了一种对他的失意和杀机。
怀义虔诚于天堂的建造拒绝与女皇的相处,也是由于厌倦了与女皇的夜夜风流。他怎么会真的爱上这样的女人呢?他现在才发现自己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而自由对他又是多么的可贵。(26)
女皇特别特别的思念薛怀义或说女皇特别特别的思念男人,于是她开始另觅新欢。女皇是一个很现实的女人,从来如此。
当天堂竣工薛怀义进行无遮会时,一开始武则天是满怀喜悦的,她看到自己喜欢的男人如此器宇轩昂。可是渐渐的她开始不快了,她不能忍受他的威严肃穆、大占风头,她要这个男人不能在她面前没有苟且和谦卑,她要这个男人放得下手中的一切,随时只为她而活着。她本想是为了爱他,为了消除他宫闱之人的自卑感,为了把他造就成真正的男人,才送他去成就旷世伟业的,不想他成就了后却与她貌合神离。
她开始修理他,整治他的僧众,而他也忍不住内心愤怒的反抗,烧毁了刚刚建起的天堂。女皇愤怒了,在诉说完过往的一切恩怨后,一把钢刀割向了薛怀义,但她只是擦伤了他。他也没有反抗,一晚上过去了,他们谁也没有举起那杀人的刀。他们告别,他们开始重新等待。
她给了那个伤害她的男人最大限度的宽容。她给他自由。她不治他的罪,甚至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其实她早已料定薛怀义是朽木不可雕了。她为什么等?她不想让天下觉得她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最后,终于薛怀义自暴自弃,武瞾借太平公主之手除掉了她。(27)
太平公主由于除掉来俊臣与武瞾结怨,为了和好与母亲的关系她找来了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此时的女皇已经是祖母级的人了,对于如此年轻俊美的男子,她犹如欣赏一件珍藏品一样。这还是爱情么?不,是她作为一个超越男人的女人对于男性的欣赏和把玩。同时年老的她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天底下她能相信的只能是这两个和她同床共枕、朝夕相伴的男子了。甚至他们比自己的儿子还亲,她可以为了这两个人杀自己的儿子,诛杀大臣。唯有这两个人的存在,让她感觉到安全,一种对人生终点的照顾,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两个不希望她离去的人。
【史例】
(1)与徐惠的交往:P011
(2)东宫事发:P015
(3)内文学馆学习:P020
(4)孔孟之道是卫道士的虚伪:P026
(5)惩罚人才是抚慰伤者:P036
(6)李世民立太子夜:P043
(7)荆棘与复杂的爱情:P047
(8)太子监国:P054
(9)相信一个人很难:P069
(10)她要的是尊重:P077
(11)做唯一的女人:P085
(12)废王皇后:P098
(13)立武则天为后:P106
(14)迁都洛阳:P118
(15)废立太子:P124
(16)整肃朝廷:P129
(17)清理门户:P136
(18)废后风波:P142
(19)难得平静:P146
(20)封禅泰山:P150
(21)初治大唐:P152
(22)李弘为太子:P160
(23)李贤为太子:P168
(24)李治病逝与李显为太子:P173
(25)薛怀义进宫:P185
(26)建造天堂:P220
(27)痛别薛怀义:P260
【出处】《武则天》赵玫 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