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盖集续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1000字

2020-11-30 01: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1000字

  《华盖集续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盖集续编》精选点评:

  ●囧,《纪念刘和珍君》应该是出自于续编里的…

  ●七成文章是在隔空对骂,其中又有七成在骂陈西滢。《不是信》整整17页纸都在自辩和驳斥,觉得先生刻薄极了然而却理解这样的感受,理解之后更觉悲凉。

  ●1926.) 不懂之处甚多,欢乐之时也甚不少

  ●纪念刘和珍君在这个集子里。其实,无花的蔷薇更好看。像现在的微博。

  ●臭李四光和徐志摩那篇好极 哈哈

  ●无花的蔷薇

  ●有笔战的社会是健康的社会,两方都有快意,骂的也好,细细密密,论据充足。“孤桐先生”、“西滢教授”,客客气气,毫不留情。再翻出《记念刘和珍君》来看,鲁迅写地克制用力,血化作悲哀了,不断被“非正常死亡”包裹,幸好还有许多同辈、学生死亡他未曾见到,早早去了。

  ●早就不是学生,还是将《记念刘和珍君》看了好几遍

  ●很老的书额。

  ●三一八惨案,高长虹的背叛对鲁迅影响真的很大。先生不骂人的时候实在有趣,三篇《马上日记》简直令人喷饭,这是先生的本色啊!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一):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第一版)

  1988年10月,当时由南京去北京,在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此书,距今已有廿年矣。《华盖集续编》收录了鲁迅在1926年—1927年间所写的散文32篇。关于散文,我要说几句,有时我们把散文的定义弄得太狭窄了,仿佛只有抒情的文字才是散文。其实,从传统来说,倒是一切非小说的文字都是散文。《华盖集续编》是鲁迅文字最好的作品之一,譬如《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等,都是极精彩的散文,令人百读不厌。读鲁迅的文字,可怕的一点在于所写的现象在当下依旧如此,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中国无关。正如此书“小引”所云:“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譬如《记念刘和珍君》,让人纪念那个白衣飘飘的1989。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二):摘抄

  “即便是爱人类,也因为自己是人”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海上的月色是这样皎洁;波面映出一大片银鳞,闪烁摇动;此外是碧玉一般的海水,看去仿佛很温柔。”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三):梁实秋评

  惟独这几句话,我相信不是客气话:《华盖集续编》的确是“释愤”、“抒情”的作品。然而鲁迅先生究竟有什么“愤”呢?这便是北京文艺界的所谓的门户之争了。我们细看《华盖集续编》便知道鲁迅先生所最愤的,一是孤桐先生,即整顿学风的章士钊先生;一是西滢先生,即北京大学陈源教授。全书的一大部分是对孤桐先生与西滢先生的攻击。我现在批评《华盖集续编》,不是要批评鲁迅先生的对于这次争执的是非直曲,我要批评的是《华盖集续编》在文学上的价值。

  鲁迅先生的文字,极讽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辣毒,他的文笔是老练而含蓄。讽刺的文字,在中国新文学里是很不多见的。这种文字自有他的美妙,尤其是在现代的中国,一般的人,神经太麻木了,差不多是在睡眠的状态,什么是非曲直美丑善恶,一概的冷淡置之不生影响。在这种情形之下,非要有顶锋利的笔来激刺一下不可。就如同我们深夜读书,昏昏欲睡,用钢锥刺一下,痛自然是痛的,然而睡魔可以去了。鲁迅先生的这支笔,比钢还锋利。从前作文善辩善讽,称做“针针见血”,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见血的,因为笔锋太尖了,一直刺到肉里面去,皮肤上反倒没有痕迹。我们中国的麻木的社会。真需要这样的讽刺的文学。讽刺文学的艺术,是极值得研究的。我们细读《华盖集续编》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最成功的几种讽刺的技术,兹约略言之:

  鲁迅先生最用力的讽刺的字句,全是出以文言。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是文言白话夹杂并用的,而用文言的地方最为隽永深刻。这也一半由于古文的本身是典雅有味,一半由于鲁迅先生引用得灵活巧妙。鲁迅先生之引用文言,其巧妙奇特,有如吴稚晖先生之引用白话。这两位先生真是滑稽大家,讽刺能手,可说是异曲同工。鲁迅先生喜在极平庸的论述里,出人意外的硬写几句古文,一唱三叹,摇曳生姿,你说他是取笑,他却极郑重其事的;你说他是古板,他却流露着一派的鄙夷神情。鲁迅先生曾在军阀势力之下,满腔的孤愤,无法发泄,只能在文字上嬉怒笑骂,以抒其情。有许多话,却也切中时病,比什么正经的文学,反倒来得有力。

  鲁迅先生还喜欢说反话,英文叫做“爱伦尼”(Irony),就是明明要反对一件事,偏偏说一串拥护的话,事实上说得寒怆不堪;而口口声声的还要拥护,局外的明眼人一望便知个中深意。这样的爱伦尼的艺术岂不比直说平叙一览无余的笔法高明得多,随便一翻,看见了这样一段:

  这次用了四十七条性命,只换得一种见识:本国的执政府前是“枪林弹雨”的地方,要去送死,应该待到成年,出于自愿的才是。我以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参加学校运动会,大概倒还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险的;至于“枪林弹雨”中的请愿,则虽是成年的男志士,也应该切切记住,从此罢休。

  右面一段,句句是反话。头脑简单的人若认为字面的意思即是鲁迅先生的本心,这个误会可就大了。我们读一切幽默讽刺的文章,全要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苦心。用心的作者,没有一个字是随便下的,没有一句话是平平说的。作文先求达意,能达意之后便要研究为何达意。鲁迅先生便是善于以讽刺的技术,达他的愤世嫉俗攻击敌方的意思。这一点,无论是与鲁迅先生友善或敌对的人,都要承认的。

  喜欢鲁迅先生的深刻的文笔的人,不可不看《华盖集续编》;喜欢知道北京文艺界纷争的内容的人,也不可不看,因为这本书是代表鲁迅一方面的辩词。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四):为什么今天我仍要读鲁迅?——读《热风》《华盖集》等

  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就是一种梦想。这句话说的现今世上,是今天。但我要告诉你,这是90年前鲁迅说的。鲁迅不是未卜先知,而是90年前,世道如此。今天,世道也如此。科技发达了,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但人性并没有进化。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仍要读鲁迅的原因?鲁迅是当代对中国人的人性看得最透彻的。他生活在变革时代,面临各种外国思潮进来、国内改革复辟等巨变,他给出了一个又一个观点。反观,现在流行的文章是把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当事人多种角度还原,试图给读者一个真相。如今是真相比观点难得。相比于《坟》,这部分集子的文章很简短,却不像文章。倒像与人争论的几个来回,而且争论的点较小,多为一时观点思潮,未能形成系统的论述。

《热风》的由来

  1925年,鲁迅先生将四年以来的杂文汇总,“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极其善于反讽。2.《华盖集》汇编1926年的文章,比《热风》还要多。意见大部分还是那样,而态度却没有那么质直了,措辞也时常弯弯曲曲。3.为什么叫《华盖集续编》?因为鲁迅先生说“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是‘华盖’罩头,周遭都是软的硬的钉子,便只在去年的《华盖集》后加上‘续编’二字,纪念改变了的年月。”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主要内容

  如大家所知,内容还是集中在批判顽固的传统陋习观念、“新起的思想”和“外来的事物”。

金句1.对人性的透析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2.对时代的漠视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坐着而等待平安,等待前进,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独树一帜的“骂人”之道鲁迅先生惯用的笔法:开篇先顺着大众的思路,推论出荒谬的地方,下一段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打比喻:“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这比喻绝了!想象与通感:“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我想取作画图,竟不能画成一线。”对于当时激流下的观点,我们不能全盘接收鲁迅是坚定的反古改革派,与以前旧思想作斗争。现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而不是一味否定。

耿直boy——鲁迅

  “打门声一响,我又回到现实世界了。又是学校的事。我为什么要做教员?!”真性情的耿直boy,好像在说“我不想工作,我不想工作!”在谈到国人传统年底祭灶君时,他说“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这是有多看不惯当时的社会。试谈到“树人”与“作人”鲁迅与周作人,单谈文风,一个革一切命的怒目战士,一个闲散言物小品抒情的温文尔雅。要是在现代社会,鲁迅毋庸置疑到处树敌,周作人却可当鸡汤师爷,更稳稳当当。当鲁迅要有大无畏无惧的勇气,怯懦之人倾向于选择中庸的路径。思想不朽,越古穿今“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令我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明知道无论什么事,在中国是万不可轻易去“看一看”的,然而终于改不掉,所以谓之“病”。”即现代所谓的“吃瓜群众”。“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会出现呢,或者竟许到三九二五年。”鲁迅对现实有一种悲观,对大时代有长远的期待,一切会向好发展,尽管缓慢。“一千年以后”的这种期待和描述,我们现在似乎少说了。但现在我们不就在读93年前的文章吗?总有不朽的语言穿越,思想交织相撞。“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这是战斗的文字,若如今仍需要,则如鲁迅而 言“即证明病菌尚在” 。

  《华盖集续编》读后感(五):吃货鲁迅二三事

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这也是《华盖集》续编中鲁迅的话,这用来形容他自己也再合适不过了,他自比为老牛,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出名的话是,自己写文章就像挤奶,虽然只是一头充满了疲态的老牛,但总是想要出点力,为东家或者西家无所谓,但绝不被圈养、被操纵。鲁迅挂心民生社会,嘴毒话多,说话带刺,得罪的人也不少;于是,尽管他自己没有刻意营造形象,甚至多有澄清,说自己并非那些头衔。可是没用,他已经死了,他注定要被塑造,被塑造成那个永远表情严肃,横眉冷对,态度像头发一样坚硬的革命家形象,让大众恐惧、误解;于是,他终于也变成一尊“偶像”了。

  这两天读了此书,深感那双紧蹙的眉毛下面,也藏着吃货的呆萌灵魂啊。鲁迅对中国文学多有研究,虽然他自己谦虚,但 《礼记》里的所谓“八珍”,《酉阳杂俎》里的一张御赐菜帐和袁枚名士的《随园食单》。元朝有和斯辉的《饮馔正要》,唐朝的杨煜的《膳夫经手录》、《闾邱辨囿》 却也都仔细研究过。

  有时候他写着文章、见到某人突然就想起吃的,脑回路也很清奇:他觉得好朋友太拘泥,心里想,亏你还来自爱吃河豚的地方呢;别人送他方糖,他说明明是圆的嘛,哪里算方糖,倒是好友长胖了,穿着方马褂,还非要把圆片糖叫方糖,嫌弃他说看来确实是要做官了。有时候看书看到苏联作家毕力涅克“为着买面包粉忙了一年多。以后,便做小说,还吸过鱼油”,对方还觉得苦,中国穷作家可是想都不敢想呢。

  写文章说大家拿灶王爷当傻子耍,用胶牙饧粘住他的嘴,于是在玉帝面前就说不了东家的坏话了;又说大家对付依附在人身上的三尸鬼就更加敷衍,那一天不睡觉就行了。感慨发完了之后他还替三尸鬼感到遗憾,说它们真惨,连糖都没得吃。

  以上都是联想,自己倒也没吃到,写一写过过瘾;但是他实际上吃得也未必少,还很喜欢甜口。端午节发了稿费,他赶紧去吃点好的,结果一个没悠住,消化不良了;找了个西医给他看病,开了稀盐酸促进消化,还给他配了“ Sirup Simpel ”(糖浆);照理说成年人不需要这样,于是他很感激人家“ 使我喝得甜甜的,不为难 ”;为着这个配药浓度、店员态度什么的,也有一大篇议论,此处揭过不表;拿到药后,心急地倚在柜台上就喝了起来,他还为自己找了原因—— 一,已经停了一天了,应该早喝;二,尝尝味道,是否不错的;三,天气太热,实在有点口渴了。 话说这种一本正经的反差萌还真是让人难以抵抗啊。

  说完吃药,我们来说说吃饭。他讨厌吃绍兴菜,干菜、粉丝、腌菜、笋干;不新鲜,又咸;看到笋还想起日本的安冈氏批评中国菜,说中国人喜欢那些夹杂性欲的食物,形式或者功能,比如笋, 挺然翘然像男根。鲁迅看到这里就觉得很郁闷,因为会稽产笋,他在家乡吃了十多年,并不觉得自己吃笋是喜欢它像男根;于是中午吃着已经并不“挺然翘然”的笋干,不禁哑然失笑。

  还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结果人家不在,只好去了另一个朋友家里,去的时候肚子已经饿了,于是他这么说—— 我首先就要求他请我吃午饭。于是请我吃面包,还有葡萄酒;主人自己却吃面。那结果是一盘面包被我吃得精光,虽然另有奶油,可是四碟菜也所余无几了。 也还真不客气,吃完饭坐着聊天,看到院子里有小孩等着一棵树上的苹果掉下来,他最初很嫌弃他们,觉得不值得,怎么说,毕竟他是个大人了呀。可是走的时候看见孩子们手里都捧着苹果,不禁有点嫉妒。

  他也喝酒,有一次喝了南京出产的高粱酒,觉得里面有一点生高粱的气味,喝完合上眼,就像置身雨后的田野里一样。

  他也很喜欢吃糖,又很小气。有一次,上文中那个快要做官的朋友给他带来了一点柿霜糖,他接过来就吃,觉得很不错,等到人家告诉他这个糖可以治嘴里长疱后,他深感后悔,于是赶紧把剩下的收起来。结果到了半夜又忍不住,想着毕竟长疱的时候少,而想吃糖的时候比较多,于是就毫无心理压力地把它吃完了。他的家里常备点心,朋友来了就请他们吃,最初男女一视同仁,结果发现男人们把糖都吃完了,于是觉得很肉痛;后来就改请他们吃花生,结果大家果然就吃得少了,他看到这个局面,就又开始劝他们多吃点,结果可能太热情,把那些害怕吃花生的朋友都吓跑了;此计卓有成效,他对此非常得意。对于女士呢?她们大都很淑女,吃不了多少,给一块糖都能剩下半块,于是他也乐得假装大方。

  有一次来了一个久未见面的女士,想着对方也算尊贵的客人,于是像献宝一样把柿霜糖拿了出来,不料对方是个河南人,对此了如指掌,还说他的糖不算最好的,但为了给他面子,还是尝了一块。后来客人走后,他一个人坐着气闷,心想怎么能请对方吃家乡特产呢,要是有人请我喝黄酒,我也不会高兴吧。一边想,一边吃剩下的糖,结果还没反应过来呢,一面就吃完了……

  虽然鲁迅很小气,可是毕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己嘴贱,被章士钊革职,还不给他发工资,他只好把这些记在日记里,想着什么时候收了帐能变成一个小富翁,后来果然拿了九十九块钱,还自嘲“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回来对一对日记,发现自己一共还能拿九千多,于是又开心起来,说自己也算精神上的富翁了,虽然不可靠,但是没关系,反正现在又发了九十九块钱了,先发点牢骚再说。

  看吧,鲁迅其实根本就不严肃,不过是个嘴毒的刻薄男人罢了,这张年轻时的照片,和这篇文章的气质更符合一点。

青年鲁迅或者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