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读后感1000字
《第九个寡妇》是一本由嚴歌苓著作,九歌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12,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九个寡妇》精选点评:
●严歌苓真的很经典
●严歌苓的世界里,女性总是坚强与独立,很喜欢这种风格,也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足够的独立。
●王葡萄这样的女人干活好,干什么都是好样的,比那些只知道斗争挂在嘴上,做个干部整体出去开会的新女性可爱的多,葡萄倔,心里明白的很,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心中的道义一直在心里,能把她爹在窑洞里藏了十年,一个农村寡妇,身上也有迷人的味道,先先后后跟五个男人有事,第五个男人说出去斗什么只要回来看到葡萄就觉得安全。她七岁就被买来做童养媳,怎么说也是被封建毒害了,可是她身上那种真 ,比其他寡妇的虚伪做派好的多
●写得真好。有时会觉得像《白鹿园》,但侧重不同。更喜欢这本书。
●葡萄是个好媳妇
●好久没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了, 还真是喜欢严歌苓这种风格的故事~~~~
●有玩笑般的冷峻。
●一直都觉得她写的东西有点咯
●《活着》痛得更彻底,《寡妇》是个传奇;二大 就是新社会的“白毛女”呀。
●多少年我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 那么真挚、那么顺溜、让人心里面特别安稳,特别畅快。 人来来往往的变化,世事变迁 其中的真正的灵魂、精神是什么? 这些文字,就像妈妈做的顺滑的面条一样,刺溜一下就滑进了我的肠胃, 带着那难以忘怀的香气,安安稳稳的和我融为了一体,他让我心口发甜, 让我觉得神清气爽。 我非常感谢作者能写出这么朴实、地道的文字来。 我会一直记住我看过这么好的一本书。 谢谢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一):葡萄
圆润,饱熟,多汁,母体的丰硕。从王葡萄进入我的脑海起,她的形象从字里行间溢了出来,直到我也闻到了葡萄做的馍的香味,直到我已不能控制自己在那些流畅的文字里寻找关于葡萄的一切一切。
严笔下的女人,是真正的女人。不管是在堕落中寻找自我救赎的文秀,还是利索的葡萄,她们身上都闪烁着女性肉体与灵魂的纯洁与骄傲。如奶白色的月亮,直直地将光泻下来,照着那些世界,那些男人们。
严笔下的人物,总是被置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对错倒置,黑白颠倒的时代。当一切错了又错,已分不清孰是孰非时,葡萄用那份生性中的单纯,化解着周围一个又一个滑稽。她的眼神,是孩子的,当浑浊的世俗扑面而来时,它发现它无法改变的,还是那抹孩子似的纯真与坚韧。我注视着小葡萄变成熟的整个过程,那种生性的利索,生猛劲,透着女性生命最初的光辉。有性,有爱,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她用那种拽秋千的狠劲,滋润着一个又一个男人的生命。二大,琴师,少勇,冬喜,春喜,作家······——父亲,丈夫,情人,儿子。那么多生命受到了葡萄的给予,闪烁出一个又一个光点,人性的光点。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一丝抒情夸张,仅仅是描写,写,写,写,就呈现出女性的闪光,似一只坠涨的乳房,天性使然,滋润万物。那枚温暖的饱满的乳房,是人性一切善的本源,那是不会被污染的,葡萄拥有的,以及许许多多个葡萄们拥有的,无私的,来自母体的,强大的本能的爱。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二):王葡萄你凭什么啊
貌似是花最久时间读完的小说了。
昨天下午一点开始的地铁上,公交车上,六点的时候,我已经在昏暗的小床上,憋着尿,眯着眼,黑着灯,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页。
下床换下短裙换下丝袜,换上睡衣,睡去。
恩,脑子里是那个像葡萄一样一碰就要出水的女人和白胡神怪一样的孙二大。
他们之间是什么,公媳还是父女?都是,又都不是,是同类人的惺惺相惜。
没有二大,她王葡萄哪能活在这孙家大恶霸的地主家?她哪能在一年又一年的饥荒中挺得过来?她这个劳动模范、养猪能手的大名号,还不也是指靠着孙二大的背后指点?王葡萄呀王葡萄,你这生胚子再泼,你还得过活不是?你死拼着死挨着不就是想赖活着么?
没有王葡萄,二大怕是也躲不过那枪子的后劲儿,以后随便哪一天,真就那么供出去了,相信二大爷是个认命的主儿。
他们的惺惺相惜,说来是互相指靠着。什么事儿的时候,再让你心里扑腾扑腾乱跳给你身体快活的男人都不能认认真真地全赔给她,主心骨在自己这儿,我***同志啊***模范***爱啊,给你的媚眼是勾引,让你快活了那是顺带的。在那样的时代里,随时有人上台有人打倒有人死去的乱世里,谁都顾不了谁,活着就行。
二大她得顾着,葡萄一直说那是爹,没有爹她活不了。大多时候,跟哪个男人好上了,把挺久这么生下来就交出去了,她自己拿捏着主意,二大爷不用知会。可有那么些时候,她心里苦得赶上一肚子黄连的时候,她也不能拍拍一身土说我他妈活不下去了啊,她的红薯窖里还有二大,二大不是让她拖累的包袱,更是个撑着她前走的后方啊,二大得活着,我怎么就不能?不是二大的隐藏逼着她活,怕是她骨子里那点苦也让二大给填上了,没有二大她兴许还活不这么火盛呢?
哎,写来写去都是在夸二大了,我实在是赤裸裸地羡慕嫉妒恨着这个王葡萄了呀!
她身上的雌性荷尔蒙让每一个男人颤抖臣服,她粗辣辣俗辣辣的雄性内心,又让每个爱上的男人仿佛都低到了尘埃低到了三俗。
读到严歌苓之前,一直喜欢的王安忆,她的海派女人更美,美得甜腻腻的。
严歌苓更残酷了,每个女人都是一部史诗,那眼神那纠结都是在战斗,斗过男人,斗过饥饿斗过口水斗过命运。
我常常怀疑问,她,旅美作家,外籍妻子的她,怎么可以用这样活生生的汉语写下这么多拼命的女人这么多急性的心理,你确定不是女权主义者吗?
小说只读了五个小时,还有很多没读的通。等待下一遍。
阅读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谢谢你了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三):平凡的世界
延续了严歌苓之前专爱叙述新旧中国交替时的民生百态的主题,"第九个寡妇"把发生在河南农村一个叫史屯的地方,40-60年代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拨拨人来了又去了,一个个政权来了又被赶跑了,永远有一双双腿密密麻麻的挤在门缝外,搅乱了平静的山村日子. 不过, 就像王葡萄经常带有预见性的告知别人那样, 都耽不长的.
日子是要过得平平凡凡的才是安安稳稳的. 就像井底的水,波澜不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整个20世界前2/3的时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大人物们,知识份子,富商权贵们,在前台厮杀呐喊,捍卫国家. 严歌苓不关心那些大人物大事件们, 书中仅有的几个大人物和知识分子,丁书记,檏同志,也成为了普通生活里的小插曲, 在葡萄的生命里借过一段光阴. 她的眼里只有无数的像史屯一样小人物的生活喜乐. 严歌苓让王葡萄变成一个聪明会过日子的女人.王葡萄不仅仅活在油盐酱醋,烧水劈柴,捕鱼喂猪里活成了模范,还有她异乎超然的理性和稳当.
作为一个现代人,读完"寡妇"有两个很大的收获. 其一, 解惑了. 诚然,年年代代人不同,100年前的人事,常识,知识,美丑,和现在都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代代年年,感情是同的.孩子都是饥渴的,男人们都是有虚荣心,有抱负心,有躺在温柔乡的心愿的,女人们都是精明的操持家的, 都是辛苦.几千年来,猫啊狗啊,仍旧是人们的好伙伴. 我们现在的生活里,虽然不愁吃穿,但会攀比吃穿;虽然没有了政治运动,但生活日新月异,科技产品目不暇接,菜品单价每日节节高;我们的生活里仍旧有很多"地主", "富农", "知青", "大人物". 他们的八卦狗血仍旧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谈资.而我们,最最关注的其实是每月工资卡上的数字,大盘的指数; 还有超市里的打折,商家的促销. 就像史屯人的心里,关心着地里的庄稼收多少,家里的牲畜卖多少钱, 饭里的酱油和辣子有多香喷喷,突然从天而降的日本肉罐头能分到多少. 生活里并没有琼瑶,有的只是突然的失去,突然的发现自己爱的人的真性情,突然的看到人性的龌蹉,和远远定住看一眼喜赛秋葵(?)的人跳的老高,再转头钻进离开的小汽车里. 100年过去了,无奈的事情还是一样的. 王葡萄告诉我们,政变不可怕,荒年不可怕,失去爱人不可怕,只要活着就都能过去.背着门,过好自己的日子, 依着心里的一杆秤过火,靠着灵巧的双手和脑子, 什么都能过去. 拿着丁书记托人带给她的白面粉,说的"就这一点呢"; 作为模范被催着去省里时的两眼只盯着眼下的一亩三分地; 大闹炼钢厂,讹诈冬喜保护二大,送走儿子,收养平儿; 让心头的爱人离去,安慰自己, 再过个三年,会该有多开心.读完书, 平日一些个人的小悲喜困惑, 原来可以这么轻盈.
其二,也觉得是最大的收货,就是窥见了那个时候的中国大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类似的文学貌似不太多,类似的能写的作者就更不多了.书中很多读来让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地方. 王葡萄自始至终的低下"觉悟", 相间的斗大地主富农, 人们的犹豫, 不知道今天来的会不会走马灯的明天消失掉, 背斗的地主们明天还会是地主, 被主义教条冲昏了头,没有脑子的底层干部, 本身就没有思想的红卫兵们, 荒年里人心里仍旧感叹下,还是二大在的时候好. 孙少勇, 蔡琥珀,史冬喜, 虎瘸子, 史春喜, 都是那个时代下生动的人们. 他们活着,劳累着,无私的奉献着,私心的伤心窝囊着,嵌入在了那个时代大起大落的轨道里, 向前人那样, 留下不易察觉的印记.
虽然作者笔下的王葡萄的确是个可人的女子,是个体贴的妻子,孝顺的媳妇,细心的母亲,干活的好手的不二人选,不过这样的人物设定还是太不真实了.合着二大孙传清一样,都是完美无瑕的人物. 我读到他们的时候,就当个生活中的榜样来学习. 看到有一篇书评说, 关于葡萄眼神的楞,描写太忽略,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似得, 个人觉得很同意. 这里本该可以再多描写下,深入挖掘下? 不过史屯描写的其他人物,铁脑,铜脑,二大妻子,冬喜,春喜,蔡琥珀, 李冬梅包括无他二用的五合, 都是把生命的丑陋与美丽包罗万藏的人物,读起来倒都有现实认同感. 这也是我为什么只给四份,而不是五分.如果主要人物和故事发展能够更加清楚,现实,就完美了.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四):像葡萄一样野蛮生长
——读《第九个寡妇》
学生时代曾零星读过几本严歌苓的书,其中的人物和故事现在在我脑海已所剩无几。那时沉迷于苏童和余华的故事世界,对严歌苓的了解仅限于她是个旅美作家,据说还小有名气,对于她的作品谈不上喜爱,只是偶尔碰到,会翻上一翻。倒是工作后,和朋友偷闲感慨生活浮躁以致读书竟成奢望时,她多次向我推荐严的书值得一读。加上如今的文化产业不断地商业化运作,但凡有读者群的小说改变成电视剧或电影,潜在市场总不会小,严歌苓作为编剧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的次数也渐增。从早年的《天浴》《少女小渔》到最近的《小姨多鹤》《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都被搬上荧屏,这些作品大抵都应是具有代表性或者说比较成功的。所以,改编过的银屏作品看否无关紧要,假如得空,书是一定要看的。
刚看过《金陵十三钗》和《第九个寡妇》,在豆瓣上,给了《金陵》三颗星,《第九》四颗星。看罢《金陵》,原本打算也要写写感受,后来还是放弃,觉得感触不深,写起来肯定会苦憋,何苦为难自己?《第九个寡妇》肯定是要写的,无论从故事本身,还是从书中人物,它都值得你去品一品。
看了《第九个寡妇》,不得不承认严歌苓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听故事,要的就是一个通畅,喜欢不费力气顺下去,直到故事完结,解开我们心里的谜团。最害怕作者摆出深刻的姿态,用花里胡哨的技巧,把读者糊弄得五迷三道,最后反成了我们的不是。会讲故事的作家现在大概不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把小说写得像散文,当然这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不能苛刻用某种特定的标准做刻板要求。只是散文化的形式,得需要多高的技巧才能从那些抽象的文字中揉捏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具象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倘若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些形散的词句,只能浮光掠影地从眼前晃过,根本进不了你的心脏,更别奢望能够触动心灵。
读《第九个寡妇》时,竟有一种庄周梦蝶之感,不知是书中人物活蹦乱跳进入我的世界,还是我进入了他们的世界。只知道他们笑着、骂着、嬉闹着,一个接一个,从我眼前走过。成熟的文字,从来不用拐弯抹角绞尽脑汁去雕饰,自然、朴实、简洁平铺下去,就能让你眼前有了画儿,耳边有了声儿。所以,我只管白纸黑字间一顺溜跑下去,直至终点,放肯罢休。字里行间,没有嬉笑怒骂,没有冷峻犀利,却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冷暖人情、世间百态都静悄悄地放到你心间。
某天,读过此书的人,可能忘记所有的故事,却一定忘不掉书里的王葡萄,一个被称为“狂野尤物”的农村寡妇。她似乎生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怕,永远用一双“懵懂、无畏”的眼睛直视世间一切。她有着传统中国女人的优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自强果敢、正直坚韧,却也不乏野蛮、粗鲁、狡黠。她不知道什么叫同命运抗争,却也不懂逆来顺受。她的一生,总是用无所畏惧的真性情对抗一切束缚她的樊篱。生活中,你听不到她叹息,看不到她皱眉,遇山翻山,遇河渡河,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切困难都是日子,由晨到昏,捱过了便是新的开始。在感情上,妇道贞洁能奈何,她只管抛之脑后,大胆热烈地追求心中所爱,勇敢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心理和生理上,从不亏欠自己。流言蜚语能奈何,尽管劈头盖脸过来,她不管不顾,自是岿然不动,任你嚼烂舌根子,她只知道自己得了实惠。王葡萄的坦荡却不放荡,所有的疯狂和欲望因情因爱而生,她认真、真诚地爱每一个值得她爱的男人,不想过去未来,大有今宵有酒今宵醉的豁达。所以,她的一生,从来都不缺少爱与被爱。王葡萄有大智慧,任你风云变幻、起伏跌宕,她皆不理会,一心坚守好死不如赖活着,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活儿、吃好每一天的饭,扛过战争、扛过大跃进、扛过文化大革命,打架骂街,偷粮食,杀恶棍,偷偷藏养着公公三十年,偷偷生养了儿子,风雨一生,却依然留给你一个挺拔的脊背和无畏的眼神。
无知者无畏。但是你敢说王葡萄无知么?不敢。她不读四书五经,不懂孔孟之道,不跟你讨论三从四德,她就靠本色活着,靠良心活着,一生是非不断,却无害人之心。她明是非知善恶,懂得知恩图报,也无惧邪势强权。她如一根野藤,缠缠绕绕,汲取点滴雨露,兀自生长,疯狂生长,虽有暗斑,却不掩一生传奇。
2011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