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读后感精选
《冰点》是一本由三浦绫子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元,页数:54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点》精选点评:
●受到黄磊的 冰点与沸点 影响......
●正因为相互信任,相互容忍,所以才演成了一部悲剧。无论多痛苦,无论多难以启齿,都应该坦白,结束那以爱之名的伤害。
●一次偶尔的心猿意马,间接导致了亲生女儿的死亡,随后的几十年夫妻双方陷入了无止境的勾心斗角中,末了却发现谁都不是赢家!
●来新后在图书馆借着读完的小说,续集就不太精彩了~~
●人物内心描写还是很细腻的
●女主角扬子,最后在自杀前的遗书里面描述到,爸爸,妈妈,多年来身为赖家女儿,受抚养的恩惠,我没有报答就死掉了,非常对不起。不久前我才说,有人杀我我也要活,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绝对不会自杀的人,人的信念是这样的不可靠。 生命常常是这样,生有死对照,沸点在冰点前更显翻腾,自己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最后竟然义无返顾的去做。
●初中在图书馆里借到
●11年第一本读完的书
●若干年前,在新加坡图书馆借过。
●2003年。
《冰点》读后感(一):不要去追求全善与完美
不知怎么回事,我看完这本书后非常难受,我喜欢阳子,为什么那么多的苦要她吃,为什么身边的人对她那么刻薄,我心疼的想哭,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郁闷,舍友说那些都是虚构的,编写的,现实当中根本没有那么纯洁的人,谁会不去区分善与恶呢。是啊现实中有向阳子那样的人吗?高木的话是对的,无论她是谁的女儿他都得自杀,她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的罪恶,包括他不能左右的出身,父母....
更让我难过的是人就不能十全十美,于是追求完美,越是完美那人越是痛苦,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咸,善与恶相得益彰,像阳子一样只追求善,生活当中没有恶,那势必在这个社会上活不下去,别人谴责的是行为的罪恶,然而阳子谴责的是心灵上的罪恶。这样的谴责势必会把人送上天堂的,因为那里有人们所憧憬的美好。
《冰点》读后感(二):《冰点》读后感
《冰点》读后感
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把三浦绫子的小说《冰点》看完了,这是我最近看的最揪心的一部小说了,它讲述了一家人因爱生恨、因仇恨和误解而陷入巨大不幸中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而对启造和夏枝自私的做法感到鄙夷,时而又对他们夫妻二人间的钩心斗角感到同情,几位主人公的命运牵引着我不断读下去,好像一定要知道每个人的归宿才会安心一样,最后这样一气呵成地读完,大有一种快速奔跑过后的酣畅淋漓的感觉。
三浦绫子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极为细腻传神,好像人物心理每分每秒所想的事情都被她的妙笔转换到了文字上,比如启造几次和村井对话时,表面上做出身为院长和长辈应有的和气,心里面却早把村井骂了百来遍了,嘴上每说一句话体谅话,心里就骂村井一句。再比如启造纠结是否应该收养阳子的那几天,心里反反复复挣扎了很久,启造虽深知抚养杀女凶手的女儿、践行“要爱自己的敌人”的言论是极为痛苦的,但启造实在是太爱夏枝了,妻子一丝一毫的背叛都会掀起他心中的怒火,夏枝脖子上的紫痕——妻子不忠的罪证——在启造脑海中不停地重现,诱惑着启造心底里的报复,最终理智的防线被嫉恨的洪水猛兽冲垮,阳子来到了这个家庭,一家人从此陷入更深的不幸中。
类似这种直白的心理描写在文中处处可见,我觉得心之所想最能反映人之本性,我们不难发现启造善妒易怒,夏枝自私自恋,村井花心自大,还有这三位对性都有隐隐的欲望。作者在文中不时袒露自己对人性的感悟,比如她对凡事都要撇开责任的夏枝评说道:人的自私心理,大概是一种自卫的本能;再比如启造在阳子昏迷之际得知她不是凶手的女儿时,“可怕地发现,人的存在,就像篓子里的一堆螃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息息相关,又互相伤害”。我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会忽然觉得心“虚”了一下,嫉恨、自私、自大、虚伪、滥性,这些“恶”的品质我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我在鄙夷着启造的虚伪、夏枝的自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一些思想、举止感到自责,我对别人又何尝真诚无私过呢?我有时不也会憎恨别人吗?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启造夏枝有、我也有,甚至我们的祖先有,我们的后辈也不会逃脱,就好像启造在圣经中发现的一样,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从遥远的古代延续到今天,也会一直延续下去,好像千百年来我们的人性从未进步过,作者在文中讨论的原罪我们一直没有摆脱。想到这里,我忽然对人类的性格感到深深的恐惧,人心要是有个底就好了,但是人心却是没个底的。
但就是心怀罪恶的人类,好像并不会时时刻刻都遭遇痛彻心扉的惨剧,如果琉璃子没有去世,启造夏枝也无从收养阳子一说,但启造敏感多疑和夏枝自恋风骚的性格就像是一种隐患,迟早要出事的,这是一种偶然性吗?“恐怕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事物的偶然性,而是有某种超乎寻常的巨大的意志在操纵着这一切。” 有时平静安逸的生活和悲痛不幸的生活好像只有一步之遥,似乎冥冥之中有那一只隐形的手,它推了谁一把,谁就走上另一条道路。那这只隐形的手是什么呢?对启造来说,是妻子对自己的不忠;对夏枝来说,是得知丈夫对自己的报复;对村井来说,是由香子对自己的威胁(或是由香子的失踪?)。恐怕人心的阴暗面一直是一个隐患,在所遭所遇触及所谓的“冰点”的时候,心里罪恶的思想会滋长膨大让人不断“黑化”,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事情,有时几个人的自私任性之举好像一环扣着一环,扣结成不幸的魔链,就像系统论里常说的“正反馈”一样。忽然觉得人其实很孤独很无助,同床异梦者数不胜数,表里不一者比比皆是,相爱会带来不幸,信赖会导致悲剧,怀有恶心会让自己和他人痛苦,原罪意识过于强烈会让自己陷入泥沼。或许罪恶如人类、脆弱也如人类,世界有时实在太荒谬无常,人心也易变难测,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原罪时我们或许可以像阳子一样无所畏惧、“朝气蓬勃”地活着,但像阳子那样原罪意识过强而自责致死是我们万万不想碰到的,我想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还是看开点好了(笑),反正有罪也是大家都有的,不要让仇恨反噬了本心,对世界保有敬畏与热爱就好了(笑)。
《冰点》,在我看来,是在探讨负有原罪的人类活着的价值以及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的问题。
.好久没写文章了,写得也好揪心啊。
《冰点》读后感(三):谁的心里有个冰点?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冰点,冰点是心灵的沸点。”
夏枝来自三浦绫子的小说《冰点》,《冰点》诞生于1964年,日本。我想,这一群心灵受到了创伤,却选择用嫉妒、仇恨、报复来抚平伤口的人,无论是被伤害的,还是伤害别人的,他们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冰点!
也许你看过日剧《冰点2001》,看过剧场版《冰点2006》,甚至看过中国大陆以及港台翻拍后,码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版本,但是都忘了吧。你可以被日剧版本深深吸引,毕竟日本本来就是它的祖国,由他们来诠释,的确拿捏准确得多。
夏枝因为偶然的一次出轨而疏忽了幼女琉璃子,导致她被人无辜杀害。丈夫启造察觉了夏枝与村井的纠葛,为了报复夏枝而收养了凶手的女儿阳子。起初,夏枝对阳子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关怀,就像要偿还对琉璃子的亏欠。但是一切的美好终究是南柯一梦,夏枝终于还是从启造的日记里发现了阳子的真实身份,以及丈夫一直以来的报复心理。无法接受现实的夏枝将所有的恨转嫁到不知情的阳子身上,甚至借用阳子来报复已被阳子的善良所感染的丈夫......
故事不想多说了,虽然影像给人以感官的直接体验,但是,电视的时代背景已经完全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而被改成了21世纪,而原著的时代正是三浦绫子所处的战后时代——20世纪50、60年代。只有看过小说,才能真正体会那个时代的夏枝、启造、村井、阳子、阿彻等人之间纠结的情感,才能了解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有多么累!
启造:对妻子采取了居心叵测的报复手段后,自己无时无刻不处在尖锐的思想冲突之中,时而因见到妻子悉心养育凶手的女儿而深感解恨,时而扪心自问为何无法原谅妻子的不贞,真正疼爱阳子......
夏枝:知道了阳子的身世之后,一方面企图以杀害阳子和勾引村井来刺激启造,进行反报复,另一方面又觉得亲身女儿的死是对自己不贞的惩罚,因而惶惶不可终日,陷入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村井:大胆并且热烈地追求身为有夫之妇的夏枝,却因为病痛的折磨不得不离开,而回来后却面对夏枝的若即若离,同样在痛苦之中徘徊不定......
高木:一向心直口快,乐观直爽的不婚主义者,相信启造收养凶手之女动机纯洁,面对夏枝也三缄其口,当真相浮出水面时,虽然没有表露,但是他也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阿彻:对阳子的感情从兄妹之爱渐渐蜕变成对异性的爱,两种互不相容的感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他陷入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阳子:如此善良,如此纯真,能够消除养父对他的芥蒂,却始终抵不过养母内心的那股仇恨,以至于最终将所有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竟然产生了原罪意识,并走上绝路......
......
阳子最终死了吗?小说含蓄的告诉我们她没有。我不喜欢日剧版的大团圆结局,相对之前那种不可缓解的矛盾,这样的结局来得太过突兀;也为阳子感到惋惜,原本,她即使是孤儿,也无需承受这样的“原罪”!
看过了小说,我记住了下面的一些话,体会一下,你能想到什么?
阿彻:“爸爸,什么是敌人呢?”
启造:“敌人嘛......这怎么说呢?......就是你最应该跟他和好的人。”
三浦绫子是一个基督徒......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基督所说的“你要爱你的敌人”,一般的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办到,可是,爱自己的敌人,却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办到的,甚至于再虔诚的基督徒也不能办到。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像耶稣那么神圣,我可以斩钉截铁、毫不避讳并且极负责任地承认:“我没办法爱自己的敌人。”
辰子:“如果丢了一百元,你就应该庆幸,丢的不是二百元,而是一百元。假如一个快要饿死的人因为捡到了你的钱而得救,从此渐渐好起来,那不是很好吗?如果整天愁眉苦脸,想着那丢的一百元钱,损失可就大了。”
阿彻:“找您这么说,我的脚受了伤,就应该庆幸手没受伤吗?”
辰子:“是的。”
阿彻:“那么,假如我是要来的孩子,应该怎么想呢?”
......
又一次,看事情得要改变角度,才能使自己尽快摆脱痛苦。夏枝、启造都没有辰子看得透彻,如果他们能,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了?被隐瞒了多年,当阿彻隐约察觉到阳子并非父母亲生时,他绝对无法改变角度去承受这样一个现实。记得吗?你小时候如果不听话,父母是不是会吓唬你,说你是捡来的孩子?我的父母第一次这样说时,我很严肃的“质问"他们,第二次、第三次、数不清第几次后,我们三人都只是一笑而过。我的父母偶尔还会这样跟我开玩笑,我很自然地顺着他们的说辞,倒是能够博得两老一笑,其实我对这样吓唬孩子的方式一直心存芥蒂,我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疙瘩......所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随便说出这样的话。
“夏枝很喜欢坐在梳妆台前,欣赏自己的美貌,自我赞叹、陶醉。但是,孤芳自赏并不能产生对他人的爱。镜子里只能找出眼睛看的见的东西,却无法照出眼睛看不见的灵魂。”
有多少人是跟夏枝一样的?说穿了,以自我为中心,就是罪恶的根源。我不禁又想起了“敌人,就是你最应该跟他和好的人”,如果一个人永远最爱自己,那么何以分享爱给别人,更何况是敌人?......
“他(启造)今天才可怕地发现,人的存在,就像篓子里的一堆螃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息息相关,又互相伤害。”
难道不像吗?人的一生要与许多人产生联系,而一旦产生了联系,这种关系就会互相纠缠到这个人离世的一天,挣不开,也切不断。可我也不能完全赞同这句话,除了互相伤害,还应该继续说下去。人和人之间,当然还有爱!是有爱的!......
我还记得很多,很多,但是,也需要想很多,很多......
夏枝说:“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冰点,冰点是心灵的沸点。”是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一个冰点?我不知道。当心灵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它就会像沸点一样烫,慢慢地,不是冰冻了,就是灼伤了自己以及周遭每一个人的心。谁都不想自己心里出现这样一个冰点,所以每个人都该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现在,不要寒~~~问一句: ”谁的心里有个冰点? “
《冰点》读后感(四):道德血液很重要——《冰点》读过之后
“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是为了本身的罪”——《旧约·申命记》24:16
《冰点》,一九六四年原载于《朝日新闻》,三浦绫子的成名作。我在先后三次翻看未读完的这部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旧书时,都未发觉这是一本当年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如果说三浦绫子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根据她的另一部作品《远山的呼唤》改编的电影了,尽管我并没有看过。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复仇的故事,丈夫辻口启造因为得知妻子夏枝与情夫村井幽会期间,爱女琉璃子死于暴徒毒手,从而把仇恨转嫁到了妻子身上,在只有自己和好友高木知情的情况下领养了杀死琉璃子的凶手,畏罪自杀的佐石土雄的尚在襁褓中的女儿阳子,以此来“报复”偷欢的妻子,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日本人有和传统中国人一样的复仇观念——中国人可以君子复仇十年不晚,卧薪尝胆,将孩子送到敌人家,一直养到有一天告诉他他的家世情仇,爹不是你亲爹,娘不是你亲娘,然后开杀。
东亚民族腹黑的根源可能在于隐忍内向的性格,凡事藏着掖着。当启造看到夏枝脖颈上的吻痕时,脑子里满是夏枝和村井的欢愉场面,两口子竟然没因为这件事吵起来,而是启造愈加加深了对不忠妻子的怨恨,坚定了用仇人的孩子惩罚她的信念,知道十余年之后才将藏在心中的恶气亲口说出来;夏枝在启造的屋子里看到了启造写给高木的未寄出的信件中五雷轰顶般得知阳子身世,更是开始长达十年的与丈夫、女儿、儿子的哑剧,终于了解到自己被欺骗的感情,便开始了十倍二十倍的报复,作为母亲,可以因为仇恨暗算养女,对联欢会需要白色裙子的阳子漠不关心,偷换她的卒业祭演讲稿,对她的书本费一拖再拖,甚至为了干扰她的恋情,去勾引她的男友北原。仇恨能使人变态,这可是真的。
作为家庭悲剧主使者的启造,他的内心变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故事的前半段就是以启造的情绪起伏为波澜推进的,妻子的背叛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其中的基督教因素又不能不谈,启造大学期间曾接受过基督教的熏陶,《新约·马太福音》5:43——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祷告。挚友高木理解他的心情,但也是在久久思考过后才勉强同意以工作之便将佐石的女儿交给启造,爱你的仇敌,说起来容易,但谈何容易!开始的时候,因为满脑子都是对妻子的怨恨,所以对仇人家的孩子异常冷漠,甚至连碰都不碰,但渐渐的,阳子的可爱打动了他,恨消融了,父女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而微妙,这可能就需要感谢启造作为医院院长的工作了,因为公务繁忙,他不可能每天顾及到家中的琐事,成天沉迷在工作当中,晚上九点才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早些休息,这成了他在故事后端成为一名貌似无关紧要的任务的原因,尽管这一切灾祸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说女儿和父亲好,在故事的后半段体现得很明显,甚至出现了很温馨的场面,他也一度想忘记这一切,将阳子的身世永远烂在心中,原谅她的杀人犯的血统,原谅夏枝,甚至在一次出海遇险之后,萌生了原谅村井的念头,我们说灾难过后,人往往会体验到一种神性,一种出离于命运的钟声,启造也因为在那次险境中遇到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传教士,灵魂也受到了某些触动,尽管这种神性并没有维持多久。
人这种动物的可恶之处就在于,对远远弱小于自己的人或物总会体现自以为是的至高感和同情心,而面对和自己几乎同等级的人时,却极尽残酷之能事。村井因为肺病疗养多年,回到旭川的时候已经几乎是个废人,这时候启造邀请夏枝去火车站接他,那场景可能叫人终身难忘,启造因为有着让妻子难堪的心情,心里想的依然是惩罚,而夏枝眼睛里看到的确实曾经的幽会对象变成了废柴男子,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曾经屋檐下的密会变成了如今火车站上冰点般的冷漠。既然情敌变成了此等模样,这时候同情心就可以出来表演了,给村井安排职位,再顺便给他点人道关怀。
六十年代初的日本尚处和平宪法护佑之下,又没有赤军的兴起,社会较为安定,这种健康的成长秩序可能在阳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样子性格温柔善解人意,凡事替别人着想,错误总是赖在自己身上。那确实是一个腾飞的年代,日本人的优秀气质可以在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可能也得力于振兴的经济下极为明显的民族自信心,德间书店的《儿时的点点滴滴》里,小学生在班会上高谈不可以浪费粮食,因为非洲的小朋友们还在饥饿中等待救济呢。我想,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日本,对全世界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当然,那种优越感来自于道德的洁癖,当历史的车轮仅仅从今日开始转动时,所有人都可以自信地过活,不必在乎虚无飘渺的“原罪”(《旧约》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被后人认为是原罪的开端,但也有学者表示原罪并不是指子承父罪,而是对主耶稣圣谕的亵渎,但我在这里特指前者),可是当得知自己是杀人犯的后代的时候,这种道德纯洁感就要另当别论了。支撑着阳子走下去的正是来自于自身的道德洁净,正如最后她写给父母的遗书中写的那样:“过去,我之所以能够忍受任何痛苦,是因为我相信自己没有罪过,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纯洁的。”她在卒业祭上发表演讲,“如果在一个想让你哭的人面前流泪,那就是失败。越是在这种时候,就是要笑,顽强地度过人生。”尽管她在暴风雪中打工送牛奶时,听到了奶站夫妻俩悄悄谈论着他“是要来的”,但依然没有停止自己奋斗的征程,尽管自己来自其他家庭,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何不同。
可是当真相都揭开,“当我发现自己也有内在的犯罪的可能性时,我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血液中顷刻间仿佛灌满了罪恶的血液。“当然,我并没有杀人,也没有触犯刑律。但是,我的生父既然能杀人,那么我也有杀人的可能。”
幸德秋水的《基督抹杀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对罗马一枝基督教派中“原罪”谬误的批驳,也许连这位社会主义者的内心里也存有“罪恶基因”继承给下一代这一说吧!
扯远一点,当大和民族在得知自己有着沾满污点血腥双手的父辈时候,会不会产生阳子那样强烈的道德坠落感呢?也许阳子悲剧就悲剧在生来就认为自己是纯洁的、不受玷染的,而如今的日本人则想得更现实一点。
家中还有一个人物,琉璃子的哥哥阿彻,作者安排这样一个角色也是有伦理小说的考虑,阿彻从小喜欢阳子,但因为户口上面写着的是兄妹关系,二人没法深入交往,直到有一天阿彻听到夏枝、启造俩在屋子里争吵,才得知阳子的秘密,于是坚定下娶阳子的信念。
令我惊讶的是六十年代日本的婚恋观,对比今日,当年因为经济泡沫还未破灭,大学毕业就结婚好像还很正常,夏枝的朋友辰子至今未婚是因为曾经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没有结局的爱情,高木未婚是因为人家有好多女孩追,根本不急。甚至作为情夫的村井到故事末尾都已完婚。暗恋院长启造的办事员松崎由美子也曾在电话里公开表示“要和院长生个孩子”,直到被拒,最终自我流放不知死活——这一系列人物都展现了半个世纪前日本多元化的婚恋观念,比起今日的腐女宅男干物女,不知正常了多少倍。
阳子最终走向了不可逆转的悲剧,踱到了生父残忍杀害琉璃子的河边,吞药自杀。一直到剧终,抢救还在进行中,但就算抢救成功,样子还会如启造所热烈企望的那样“新的人生在等待着你”吗?我想这可以用作品的最后一句话解释:玻璃窗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树林里起风了,也许暴风雨又要来了。
也许曾经痛恨她的母亲会给她更多的宽容,也许她终于可以和所爱的人走到一起,也许终于可以告别这个悲伤破碎的家庭。但就算如此,她也将独自行走在寒冷的暴风雪中,在罪恶血液的阴影下,漫长地走完一生。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新约·罗马书》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