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摘抄

2020-11-30 03:1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摘抄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本由32开著作,文学出版的293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里斯朵夫》精选点评:

  ●010老师说的是这本书噢!!

  ●南渡北归

  ●有印象读过 太长了没读完应该是。。

  ●喜欢。

  ●明灯

  ●还真有这本中英对照。。这书是我大爱。。人性的多个视角 傲慢的才情的自卑的渴望爱与被爱的矛盾的男猪脚。。此处省略N字

  ●初中时就看过了,现在还在我的桌子上。

  ●小時候就討厭看世界名著,長這麼大也没正經看過幾本。除了法俄,大部分對名著的了解都是看這種書蟲,床頭燈,3000詞,5000詞,簡易名著讀本中得來的。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灵魂的求索终究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坚持下来就是成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一):天才

  大一是读的书籍,对我人生帮助很大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出色的音乐家,天分之高,令人羡慕,更羡慕他7岁就可以供养家庭,这是他能成为强者的主要原因

  对于他的描写,在我自己身上找到了强烈的共鸣,原来,世界不止我有过这类想法,罗兰也有过

  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克利斯朵夫一生不喜欢被人照料,在那个年代,别人都会请女仆,但他没有过,他认为一个人若是不能自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今天的中国,缺克利斯朵夫这样的人,单纯正直,勇敢不向黑恶势力低头

  愿你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二):就算是随笔吧

  我是很想用很认真很严肃很理性的眼光去整理出一点什么有用的东西,就像我习惯做的一样,或是挑几个漂亮的句子,大抄一番,大功告成,似乎就代表着我没有白白读过,似乎就有了心灵的灵魂的洗礼。虽然,我不否认这样做,的确有时会让一句似曾相识的话忽然闪现在脑海里,兴奋的玩弄许久,自以为又在体系之中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这次,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我不会再去费笔墨去抄大段大段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心境,也永远学不会那种让自然奏响心中乐章的奇妙力量。我想,再去套上什么心理描写的框架,套上什么借景抒情什么天人合一,简直是把这长河一般翻滚的汹涌的自然的孩子装进滑稽的袋子。当生命力如燃烧的荆棘一般肆虐,自然就是心灵的史诗,火光中抖动的幻影,悄然间,就构成了整个世界。

  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了。叽叽喳喳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小鸟,真正给推上了天 ,却连怎么拍打翅膀这个他贯常向别人炫耀的本领也忘得一干二净。

  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就是罗兰笔下不懂音乐只爱附庸风雅的滑稽的人群。在生命的乐章转过几个平淡无奇的修饰音时忽然从昏昏欲睡中惊醒而惊叹连连,在生命力喷涌的壮阔乐章中,却又如若未闻,昏昏欲睡。

  我是宁愿沉醉其中宁愿要后悔去侵蚀灵魂也不愿踏出一步的曼希沃,是宁愿将无聊当作忙碌的萨比纳,是吵闹的米娜,是发疯一般想要逃离却最终一步步走回属于自己的圈套的雅克琳。

  可这又怎样呢?他的生命是凝固的,生命力却汹涌在当下。或许这边是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了。若干年后,忽然重新遇见,或许曾经的平淡无味就会一瞬间惊起波澜壮阔。

  生命的轨迹出现重合,

  隔着一层薄薄的书页,

  终于,

  可以看见他的灵魂。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三):真正活过的一生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就死了:一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托腔走板。

当时想要买这本书的原因应该也就是在不知哪一本书当中看到了这句话,感觉深有感触,就想知道到底怎么样算是在30岁之后依然做自己的人生。克里斯朵夫的去世年龄我还真的是不确定,但是从我看这本书的好几个月来看,克里斯朵夫算是真正活过一辈子的人

这里的他是真的有所热爱的东西,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着追寻着爱。首先是坚定的人生目标,也是他的热爱,可以说在这一点克里斯朵夫真的是幸运的,他在生命的一开始就定下了自己的生命目标,也就是这一辈子都为之追求的东西,也就是艺术和音乐。而现代的社会当中有多少的人这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那个能够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当然,光之有了追求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人的一生能否成功或是说,能否真的能活出人生的价值,抑或是是否能有力量为之奋斗一生,这里面都参杂着很多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让你有机会发展,当你在追梦的过程中临时遇到黑暗的时候,是否能够有人在黑暗中帮你点亮星星之火,甚至于在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你,甚至你身边所爱的都离你而去之时,是不是依然能够守着心中的这一点点梦想的力量活下去。书中的一个乐器手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既不能好好的有所成就,也不能痛痛快快的失败。这样应该也是我们大多数的人的人生吧。不要说什么生不逢时,或是什么不允许之类的,你怎么知道命运要怎么对待你呢?命运从小就对克里斯朵夫是不公平的,要是没有克里斯朵夫这一生不断的对抗,他也不可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虽然说最后克里斯朵夫去世的很凄凉,身边没有一个人的陪伴,但是在精神中他是比任何人都幸福的,我最敬佩的也就是他的这种和命运的斗争精神,这也是作者最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吧。

而在克里斯朵夫生命中的另外一个就是爱。不管是被爱还是付出爱,只要是纯粹的爱我们都应该为之感动。克里斯朵夫这一生中遇见了许多许多的爱,而这种爱中最重要的就是奥里维和雅葛丽纳,这两个人几乎是他的生命支撑,在读到奥里维去世的那里,痛苦的感觉真的是太真实了,克里斯朵夫真的是这一生什么都经历到了,命运送给了他这些珍宝,又从他的手中残忍夺走,这也是为什么克里斯朵夫这一生都在抗争的原因吧,而最后雅葛丽纳去世时,克里斯朵夫时真的看淡了生命中的一切,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正常人的一生是不会经历这么多的挫折的,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呢?

克里斯朵夫之所以能成为如此著名的作品,应该就是他身上的这种用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吧,但是我从他身上真正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停滞在30岁,加油!!!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四):笔记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而青年成长的途程就是一段混沌、暧昧、矛盾、骚乱的历史。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它得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象埋在酒桶里的葡萄。

  *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飘浮的影子……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巴黎的作家都病了……但在这批人,一切都归结到贫瘠的享乐。贫瘠,贫瘠。这就是病根所在。滥用思想,滥用感官,而毫无果实……

  *不用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但你只能用艰苦的奋斗去换来,等到“力”高歌胜利的时候才有资格得到艺术的桂冠……你们沾沾自喜的培养你们民族的病,培养他们的好逸恶劳,喜欢享受,喜欢色欲,喜欢虚幻的人道主义,和一切足以麻醉意志,使它萎靡不振的因素。你们简直是把民族带去上鸦片烟馆……

  (以上为傅雷所作引导,字字精妙)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在摇篮中作梦的浑噩的生物,自有他迫切的需要,其中有痛苦的,也有欢乐的;虽然这些需要随着昼夜而破灭,但它们整齐的规律,反象是昼夜随着它们而往复。

  *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湮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岁月流逝……人生的大河中开始浮起回忆的岛屿。先是一些若有若无的小岛,仅仅在水面上探出头来的岩石。在它们周围,波平浪静,一片汪洋的水在晨光熹微中展布开去。随后又是些新的小岛在阳光中闪耀。

  *时光的连续常会中断,但种种的往事能超越年月而相接……江声……钟声……不论你回溯到如何久远,——不论你在辽远的时间中想到你一生的哪一刻,——永远是它们深沉而熟悉的声音在歌唱……夜里,——半睡半醒的时候……一线苍白的微光照在窗上……江声浩荡。万籁俱寂,水声更宏大了;它统驭万物,时而抚慰着他们的睡眠,连它自己也快要在波涛声中入睡了;时而狂嗥怒吼,好似一头噬人的疯兽。然后,它的咆哮静下来了:那才是无限温柔的细语,银铃的低鸣,清朗的钟声,儿童的欢笑,曼妙的清歌,回旋缭绕的音乐。伟大的母性之声,它是永远不歇的!它催眠着这个孩子,正如千百年来催眠着以前的无数代的人,从出生到老死;它渗透他的思想,浸润他的幻梦,它的滔滔汩汩的音乐,如大氅一般把他裹着,直到他躺在莱茵河畔的小公墓上的时候。

  *他象一条小壁虎日夜在火焰中跳舞。一股永远不倦的热情,对什么都会兴奋的热情。一场狂乱的梦,一道飞涌的泉水,一个无穷的希望,一片笑声,一阕歌,一场永远不醒的沉醉。

  *他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半好的人,这也许更糟;他生性懦弱,没有一点儿脾气,没有毅力,还自以为是慈父、孝子、贤夫、善人;或许他真是慈父孝子等等,如果要做到这些,只要有种婆婆妈妈的好心,只要象动物似的,爱家人象爱自己一部分的肉体一样。而且他也不能说是十分自私:他的个性还够不上这种资格。他是哪一种人呢?简直什么都不是。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人真是人生中可怕的东西!好象一块挂在空中的没有生命的肉,他们要往下掉,非掉下不可;而掉下来的时候把周围的一切都拉下来了。

  *一个人一步一趋所能碰到的钉子是他意想不到的;他尤其想不到连父母也不能完全自主。他第一次看别人有治人与治于人的分别,而他家里的人并非属于前一类的那天,他整个身心都反抗起来:这是他一生第一次的受难。

  *还有他虽然不大明白,可是象剧烈的伤口一般使他感觉到的,是他引以自傲的父母居然会向那些卑鄙的恶人低头。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他第一次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认为简直是无耻。他心中一切都动摇了:对父母的尊敬与钦佩,对人生的信心,希望爱人家、同时也受到人家的爱那种天真的需要,盲目而绝对的道德信仰,一古脑儿都给推翻了。这是天翻地覆的总崩溃……他认为母亲恶劣而又卑鄙。至于她为生活和养活他而受的苦,不得不站在人家一边跟他为难的隐痛,他是万万想不到的。

  *倘使儿童自认为没有能力实现心中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骄傲,他就拿这些去期望父母;而在一个失意的成人,他就拿这些去期望儿女。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五):札记

  1、倘若儿童自认为没有能力实现心中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骄傲,他就拿这些去期待父母;而在一个失意的成人他就拿这些去期望儿女。在儿童心中,父母便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人物,是保卫他的人,代他出气的人;父母心中的儿女亦然如此,不过要等将来罢了。在这种"骄傲的寄托"中间,爱与自私便结成一片,其奋不顾身的气势,竭尽温存的情绪。都达于沉醉的境界。

  我庆幸我的父母没有喜欢做的事,因为他们小时候太穷连吃不起,更何况追逐喜欢的东西。于是到了我这里,他们只求我们赚钱,至于理想,是自己的。但同时在罗曼罗兰所说的"骄傲的寄托"中,我的父母的贫穷导致如今的自卑,因此他们所寄托期待给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只要有钱有名气便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成为了他们保卫。可他们没想过这种爱与自私是成正比的,有所付出就有所期待,当父母满足不了小孩的期待值,小孩就会以同样面对。 安娜在我这活了一周,大卫科波菲尔活了两周,而约翰克里斯朵夫活了十天。可是他们停留了我的一辈子,并在人类史上永垂不朽。 约翰小时一旦不好过就编故事来平复心情。同样的因为,摆在阿Q身上十分可笑,他还有一个名字精神胜利法。也许正因为是他的行为如同小孩,所以才那么可笑。可是当人们耻笑阿Q的幼稚可笑的,他们没想过他们的真诚连小孩的一半都没有。 2、高脱弗烈特又笑起来,"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想一只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3、天才百无禁忌,庸才循规蹈矩。93页他跟圣 马丁寺的管风琴师李昂 霍才学和声,那是祖父的朋友,非常博学。老师告诉他,凡是他最喜欢的和弦,他听了身心陶醉,禁不住打寒噤的和声是不好的,不能用的。孩子追问理由的时候,老师说这就是这么回事,和声学的规则是这样的。但因为他天性倔强,倒反而更喜欢那些和声。他最高兴在人人佩服的大音乐家的作品中找出这一类例子,拿去给祖父或老师看。祖父回答说,那在大音乐家是了不起的,对贝多芬或巴赫是百无禁忌的。老师可不这么迁就,他生气了挺不高兴的说那不是他们所作的最好的东西。 4、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他连生命的本源都受了毒害,便是幻想也是不自由的。但束缚往往使人的幻想更有力量。行动要不受妨碍,心灵就缺少刺激,不需要活跃了。谋生的烦恼,职业的无聊,像牢笼一般把克里斯朵夫关得越紧,他反抗的心越感到自己的独立不羁。换了一种无牵无挂的生活,他可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现在每天只有一两小时的自由,他的精力就在那一两个小时内尽量迸射,像在岩石中间奔泻的急流一样。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发挥,对于艺术是最好的训练。在这一点上,贫穷不但可以说是思想的导师,并且是风格的导师;它教精神与肉体同样懂得淡泊。时间与言语受了限制,你就不会说废话,而且养成了只从要点着想的习惯。因为生活的时间不多,你倒反过了双倍的生活 5、高脱弗烈特指着在绚烂而寒冷的天边显现出来的朝阳,说道: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通通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也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的有耐心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嘛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嘛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是。……竭尽所能" 英雄就是做他能够做的事,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6、这真是坦塔罗斯式的痛苦:仰取果实,变为石块;俯饮河水,水即不见。 坦塔罗斯为神话中吕狄亚国王,因杀子飨神,被罚永久饥渴。 故事中比喻为思想不能碰"他的思想,唯有他不去碰它的时候才有生命;凡是他能抓握到的都已经死了。" 东摭西拾,人云亦云。陈腔滥调。 7、但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反抗幼年时代一切偶像的时期。他恨自己,他恨他们,因为当初曾经五体投地地相信了他们。-而这种反抗也是应当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于不公平,敢于把跟着别人而佩服,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通通否认。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蠢话,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8、可是把原著的意义都误解了。并非因为他缺少聪明,而是缺少批评精神,他不了解别人,因为太想着自己;他到处只见到自己那个天真而浮夸的心灵。 9、这般富家子弟全是无政府主义者;那是再恰当也没有了:一个人丰衣足食的时候来反对社会是最奢侈的享受。因为可以把得之于社会的好处一笔勾销,正像路劫的强盗把一个行人搜刮光了,对他说:"你还待在这儿干吗?去你的吧!我用不着你了!" 10、克里斯朵夫对所有人取着反抗态度是不会有结果的:他总不见得自命要改造社会吧?……那么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自己把脑袋往墙上撞吗?一个聪明人尽可批判别人,暗地里嘲笑别人,轻视别人;但他的行事是跟他们一样的,仅仅略胜一筹罢了:这才是控制人的唯一的办法。思想是一个世界,行动又是一个世界。何苦做自己思想的牺牲品呢?思想要真实:那当然!可是干吗说话也要真实呢?既然人类那么蠢,担当不了真理,干吗要强迫他们担当?忍受他们的弱点,面上迁就,心里鄙薄,觉得自己无挂无碍:你岂不得意?要说是聪明的奴隶的得意也可以。但反正免不了做奴隶,那么即奴隶而论,还是逞着自己的意志去做奴隶,那么即以奴隶而论,还是逞着自己的意志做奴隶,不必再作那些可笑的的而无益的斗争。最要不得的是做自己思想的奴隶而为之牺牲一切。一个人不该上自己的当。-她清清楚楚看到,要是克里斯朵夫一意孤行,走着和德国艺术德国精神的偏见反抗到底的路,一定会使所有的人跟他做对,连他的保护人在内,结果是一败糊涂。她不懂为什么他要跟自己过不去,要把自己毁灭而后快。 实际的利害观念代替独来独往的精神。=不质疑任何权威,相信社会,相信阶级,相信偏见 (有所限制的思想,自以为是的思想,自以为自己高贵无比,高人一等,不过有阶级偏见分。而我也是有限制的,把主人公认为是好的一切。) 11、我的野心止于苏格拉底之家。(苏格拉底建造屋舍,人谓其太小,苏格拉底答言:只要它能容纳真正的朋友就行了)

  12、"爱就是丧失理性" "绝对不是丧失理性,倒是挺自然的。一个人爱的时候就想毁灭他所爱的人,使谁也没法侵占。" "一个人有所爱的时候就要毁灭?这种胡说八道不是骇人听闻吗?毁灭你所爱的人,便是毁灭你自己,相反,一个人爱的时候,照理是以德报德,你疼他,保护他,对他慈爱。对一切慈爱!爱是现实的天堂。" "一个人爱的时候并不慈悲。" 13、每个人小时候都是理想主义,到长大了埋在创作的艺术家不全是。 14、"我的音乐使你满足吗?你就是用我的方式来表白你的爱或恨吗?" "是的,大师" "那你还是免开尊口!你根本没有什么可说的。"

  15、易卜生说过"在艺术中应当坚守勿失的,不只是天生的才气,还有充实人生而使人生富有意义的热情与痛苦。否则你就不能创造,只能写些书罢了。" 巴尔扎克说"真正的苦恼在心灵深处刻了一道很深的沟槽,它似乎毫无动静,睡熟了,实际上却继续在腐蚀灵魂。" 我愿成为那座埋葬你的坟墓 使我的手臂可以永远拥抱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