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官场现形记》是一本由[清 ]李宝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中华书局,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场现形记》精选点评:
●晚清官僚体制权力寻租空间也太大了吧,细节有夸张之嫌,但实属用心良苦
●我覺得5分也嫌多了。《儒林外史》的寫法,故事一個接一個,但文筆極其冗贅生硬,劇情也呆板無趣,當真是味同嚼蠟。最後一章還突然插入敘述詭計,雖說湊合晚清習慣,但極其突兀。大概就是那種無聊的黑幕小說,只是揭露,諷刺也好反思也好一概欠奉
●看不下去。
●通篇竟然没一个好官,没一个好人。吃、喝、嫖、赌、毒、捞钱……就构成了官员的日常。某些还极具现实影射,不可思议。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30667 恶趣味的满足
●怎一个好字了得
●此书让我受益良多!
●作者真的独具匠心,从最低的到最高的级别群像刻画真的
●摹世故之致,状情态之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一):千里为官只为财:做了官就有钱赚
既然叫你读了书,自然望你巴结上进,挣个举人回来。中举后有什么好处? “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拉翰林,好处多着呢。”
拉了翰林就有官做。 做了官就有钱赚。
他官虽然只做得一任,任上的钱倒着实弄得几文回来。做官不论大小,总要像他这样,这官才不算白做。
现在他已经托了人,替他谋干了一个 “开复”,一过年,也想到京里走走,看有什么路子,弄封把 “八行”。
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千里为官只为财。京官的作用不比寻常,他一心想巴结到这条路上。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二):卖官
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亲,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其中以一千元起码,只能委个中等差使,顶好的缺,总得头二万两银子。谁有银子谁做,却是公平交易,丝毫没有偏枯。
有的没有现钱,就是出张到任后的期票,这位大人也收。
内中便有一个知县看中一个缺,一心想要,便走了藩台兄弟的门路,情愿报销八千银子。
藩台应允,立时三面成交。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三):清官害人/所谓晚晴名臣/官场/知世故而不世故
官场是什么?官场就是做官人的场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桥段,八王爷嫌弃刘墉走路姿势像猴子,没有做官人家的样子,于是亲自教刘墉走官步。可见,走官步是官场中人的生活方式,代表做官人的体面的除了官步还有很多。然而现实中像刘墉那样不太讲究体面的官场另类估计不会有。要知道,清代选材不仅仅靠八股文章,还需要一表人才,按照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而电视剧里的刘墉是个罗锅子,按照当时的规矩恐怕连官都没得做。
《老残游记》讲“清官害民”,什么是清官,按照老百姓的朴素想法,但凡不要钱的官,就能称为清官,收钱的是赃官。这样不要钱的父母官不多见,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就是“青天大老爷”。老残讲的清官害民,实质上是不要钱的酷吏和庸官害民,他们饱读圣人书,以贪赃受贿为耻,他们不贪钱但是贪名,手段毒辣残忍至极,为了博取名声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以求进身之阶,是彻彻底底的酷吏。现今酷吏少了,赃官和庸官多了。
晚清是个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时代,但彼时官场能人辈出,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等或文或武,都有挽大厦将頽之力,这些人无疑属于官场里的精英阶层。近来看曾国藩的文章,他在发迹之前,深受官场陋习、积弊所害,种种抱负难以施展。当年他作为一六品京官,实实在在是无名小吏,回乡招募兵勇抗击长毛,受尽了排挤、拆台甚至诽谤、诋毁,要装备无装备要军饷无军饷,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彼时官场黑暗恶劣程度,甚于小说家言。
然而曾国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自律精神,能够在困厄之中始终坚守底线,有信仰,有坚持,有抱负,有目标,不随波逐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古往今来,强者恒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个人身处低位卑微、籍籍无名之时,强大表现在内心,自律!坚强!执着!这是强者的特质!
《官场现形记》抨击的是晚晴官场丑态,时至今日丑态依然,除了衣服语言变了,官场还是那个官场,手段还是那些手段,人,还是那些人!
这书,不适合太年轻的朋友看。看过之后,他们会对社会失去信心,甚至以此书为教材,说什么教会了我为人处世,其实那是害了你!
就小说本身而言,一般。内容题材很好,很经典,但小说最难处理的是结构!本书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中间部分略有拖泥带水之感,结构感不强。好在作为讽刺小说,开了先河。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四):《官场现形记》:名字谐音
提到名字谐音,估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了。贾——假,贾宝玉——假宝玉,贾雨村——假语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等等。其余的也有:甄士隐——真事隐,秦可卿——亲可情。
上个星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官场现形记》,主调就是嘲讽官场的作者取的谐音名字也都是奔着嘲讽去的,许多名字和其本人的作风十分贴合,让人心有灵犀似的付之一笑。
所以呢,就盘点一下里面比较典型的谐音名字,权为笔记吧。
1• 魏翩仞——>为骗人
2• 魏翘,表字竹冈——>敲竹杠
3• 单舟泉——>善周全
4• 蒋大化——>讲大话
5• 梅飏仁——>没样人
6•卜琼名——>剥穷民
7• 施步彤——>诗(实)不通
8• 萧卣才——>小有才
9• 申守尧——>伸手要
10• 随凤占——>随风站(类于顺风倒)
11• 贾世文——>假斯文
12• 时筱仁——>实小人
13• 胡周——>胡绉
14•萧二多——>小耳朵
15• 贾筱芝——>假孝子
16•区奉人——>趋奉人
17•刁迈彭——>刁卖朋
且就先列这些。
《官场现形记》一共60回,将近65万字,我花了十天看完。整体的感觉是,畅快淋漓,趣味十足,把官场上的巴结逢迎、卖官鬻爵、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仗势欺人、欺下瞒上等等龌龊行为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有些句子简直传神极了。
比如有个叫倪二的,外号泥菩萨,是个拉皮条的,为了生意整天往藩司衙门跑,把通衙门上下全都认识熟了。书里这么描写的:
这倪二先生,有名的烂好人,大家都叫他泥菩萨。他这人专门替人家拉皮条,溜钩子。何藩台在盐道任上,三荷包帐房,一直同他来往。及至署了藩台,买卖更好,进出的多,他来的更比前殷勤。通藩司衙门,上上下下,以及把门的三小子,没一个不认得泥菩萨;就是衙门里的狗,见了他面善,要咬也就不咬了。
最后一句妙得没法说,泥菩萨献殷勤把衙门的狗都混了个脸熟,真是没谁了。
由于我这个看书的记性很差,又懒于精读透了后一一整理,所以这里就挑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故事,随便谈谈。
一• 要脸……吗?
有个瞿耐庵的老婆瞿太太,巴结一个叫做宝小姐的官太太。宝小姐本是湖北湍制台九姨太的大丫头,她本人和湍制台偶尔也勾搭勾搭,只是没有成事。后来一个巴结湍制台的官员给他送了两个美女,做了他的十一、十二姨太,所以宝丫头就没了机会。于是湍制台免不得冷落宝丫头在一边,心里有愧,同时抬头不见低头见也觉得尴尬,合计了一下就把宝丫头认做干女儿嫁给了一个游击将军,从此称为宝小姐。官场就是个拉关系的,有的为了巴结湍制台却又没有渠道,因此就从宝小姐这里下手。这个瞿太太便是其中之一。瞿太太为了搭上关系,给瞿耐庵弄个好差使,就开始顺着宝小姐戴高帽、拍马屁、献殷勤。有一天,宝小姐照例喝醉,瞿太太照例服侍,谁知宝小姐醉后不知所言,开了句玩笑: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女儿,我就开心死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宝小姐醒来,瞿太太打扮停当、带着礼物就来拜访了。她是来拜干娘的。要知道,宝小姐横竖不过20岁,瞿太太已经快五十的人了,这么一个拜干娘,连宝小姐都懵了。但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高帽子戴着那叫一个舒服,于是到最后还真就一个敢当干女儿一个敢当干妈。有了干妈干女儿这一层关系,自然亲近不少。顺藤摸上去,瞿太太又去拜访湍制台及其老婆,一口一个干外婆、干外公。搭上了亲戚关系,升官发财紧接着也就来了。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哭笑不得:这也太做得出来了。然而这个故事又很典型:因为脸皮这个东西,有时候一拉就拉下来了。我有一次和一个同姓同辈分但年龄比我大十几岁的哥哥从义乌回家,他那时是我从前乡下读书的小学的校长,他跟我说:学校要什么器材啊经费啊啥的,他整天就跑中心小学校长(管着乡里的所有小学)那里死乞白赖地要,原因是:中心小学校长是本家,跟我们同一个姓氏,有这层关系在这里,这位哥哥就“顺理成章”地找他要这要那。他还说:他(指中心小学校长)不给我谁给我?我们都是一个姓的,不照顾我他照顾谁?反正我就是赖上了你,不耍赖什么都捞不到!我这老脸也没什么丢不丢的,要到了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我那时听了不置一词,内心里多少还是反感这种做法的。不过如今接受了生活的锤打,对这类行为的反感抵触程度竟然有些松动,我自己都有点慌了。当五斗米关系到饿死还是不饿死的抉择时,选择折腰和不折腰都有理由,也可以理解;但是当五斗米并不是非要今晚下锅解燃眉之急的时候,折不折腰就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气节不气节的,守也好弃也罢,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批评者;当有利可图或者并不那么紧迫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气节,恐怕并不会得到多少精神上的支持。然而谁又知道呢,毕竟妥协已经成了习惯。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骆驼,而是第一根稻草就让骆驼跪了下来。
二• 两面逢迎,善于周全
有个湖南道台,叫做单舟泉,为人圆滑,既不违逆上司,又不得罪下属,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满意。有次机智地提醒抚台弄错了一个事情,众下属都钦佩他做事圆润,这位善周全的道台发表演说,原文抄录如下:
《中庸》上有两句话我还记得,叫做:‘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什么叫‘获上’?就说会巴结,会讨好,不叫上司生气。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包你一辈子不会得缺,不能得缺那里来的黎民管呢?这便是‘民不可得而治矣’的注解。
他这个解释要是给儒家大佬听到了,恐怕要提刀上门。
还有一件事。有个外国人打死了一个中国小孩子,这是件外交大案子。当地百姓自然怒不可遏,要把洋人杀了抵命。那会儿洋人的地位非比寻常,一个个都是大爷,惹不得。这事抚台头疼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办洋人的杀人罪吧,办不了;让百姓别计较吧,那可是人命重案。这时候单舟泉出了个主意:先去安抚百姓,让百姓知道中国官员是向着自己人的,同时撺掇百姓和外国领事硬争;等到领事见众怒难消不知所措,官员们再出来压服百姓,百姓知道向着自己,也就配合着演戏。这么一顿操作下来,洋人的定罪既能让百姓消气,也能让领事无话可说,两边都搞定,官员们还落个好名声。
单舟泉单道台成了最后的赢家,书中说的是:
抚台见面夸奖他,说他能办事;领事心上也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见了抚台亦很替他说好话;至于绅衿一面,一直当他是回护百姓的,更不消说得了。
像单道台这样做事周全两边都不得罪然后还能捞好处的人,也算是个行家里手的社会人了。单舟泉这样做事圆滑的人自然处处如鱼得水,好处是不会少的。只是有一点:假设每个人都多少有那么一点良心,等到某一天单道台老了,回想起这个案子里的洋人只被判了五年监禁,不知会作何感想。
另外,该国领事跟单道台说过这么一句话:
领事道:“贵国的人口很多,贵国的新学家做起文章来或是演说起来,开口‘四万万同胞’,闭口‘四万万同胞’,打死一个小孩子值得什么,还怕少了百姓吗?”
而单道台的反应是:
单道台一听领事说的话,明明奚落中国,有心还要驳他几句,回心一想:“彼此翻了脸,以后事情倒反难办。我横竖打定主意,两面做个好人。只要他见情于我,我又何苦同他做此空头冤家呢。”
书里还有好几处写到与洋人有关的事,全都把洋大人当作太爷对待,一点都不敢冒犯得罪。我看了也只能无奈苦笑:这什么世道啊。
啊对了,似乎,直到今天,也有许多人面对洋人时会感到……卑微或是什么的,把洋人当作稀罕物。比如有的女性,以“和洋人睡过”当作吹嘘之资本。所以呢,自尊自爱是好东西,而且是有脑子的人才会拥有的好东西。至于没脑子的猪头,想怎么作践自己就怎么作践自己,大家看不过的,当他是畜生就可以了。
再次自陈:由于不是精读,也没有费心劳神地去找书评做参考,因此就写点阅后空谈,聊作记录。
我历来都喜欢反思、揭短、讽刺类的文章,所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这三本书,我读起来都很有感觉,十分钟爱。于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已经完结了三本,剩下的《孽海花》,当初也看了十多章,记不得为何耽搁下来没有读完。
稍微读点书后,我愈加赞同这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句话出自《圣经 旧约 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完整句子为: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英文为:
——Whatever has happened before will happen again. Whatever has been done befor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作为一个几乎不了解流行语是什么意思的人,现在也可以附上来跟着说一句:人类的本质是复……制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官场也没有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