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1 01:3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是一本由王国维 / 周锡山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精选点评:

  ●太详细了,五色令人盲。

  ●王国维的评论未免有些虚无缥缈,靠的是人心领神会,是笼统的印象批评法,本书还是不够深入。他的一些看法,难以苟同并且局限。汇评相当有用。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看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才买这本书的,这本是一部带注解,带评论的版本, 基本原著写几十或者一百来字后面就会附赠上千字的评论。这个真不爱好说是好是坏。 好处就是一段原文的文言文让你有点糊涂后面的注解以及评论就能让你对这段原话的意思有个比较充分的了解。 缺点是读起来很不好老是有一种被打断的感觉。 建议买这本书在买本无评论的版本一起看吧。

  ●期待彭的疏证本

  ●汇编强大。虽有人说“五色令人盲”,然而开卷如见一众夫子把酒诗话,说到快意处便捋胡子称赞,转眼又为一字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看《人间词话》的趣味就在于此了。

  ●把经典的《人间词话》掰开了、碾碎了的讲解评论,中间还能欣赏优美的词作,学到很多。总体感觉越是时代往后的评论写的越清晰全面,早期的还能看到一些意识形态影响的痕迹,也很有意思。

  ●太多溜须拍马

  ●用作资料很好。不过不能不吐槽编者,太没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跟前人一比,高下立判。当初看了三版的序就知道他水平不行了,夸完王国维夸自己,所谓的评不过是用个所谓的术语再说一遍,而不是像朱光潜、饶宗颐、叶嘉莹等人,那才是真正的研究、评论。PS,最后一查,编者竟然是华东师大毕业的,不知道当年跟的谁。

  ●抛却汇评,人间词话只是王国维先生略带偏激的一家之言,由于篇幅文字简练,也没有对自己的美学理念做整体详尽的解释。正因如此,汇评对于理解王国维的美学理念价值非常,尤其是周锡山自己的注疏,下了极大心血,勾勒出了整个美学欣赏框架,大有去芜存菁之势。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读后感(一):“巨”著就是这样炼成的

  王国维薄薄的一册书,原文估计不到60页,现在却被拉扯到488页,看来策划人和出版社真是黔驴计不穷啊。即使像我这样读词不多的人,只要把原文里引用的原词注出来,再择其要者,添几段名家的相左或相合的意见,足矣。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地滥加那么多评论。更不必把极左思想主宰的时代的言论也拉扯进来,也算作一家之言。甚至那些被王国维自己删掉的文字,也是没必要增补的。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读后感(二):努力做个富有审美情趣的大叔

  读此书的目的就如题目所说的一样,做个文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培养温润如玉的好脾气,看见好看的景色时不会一句卧槽行天下,遇见堵车时和被人加塞时不会动不动就路怒,觉得自己最牛最有道理。恩诸如此类的原因吧。。。

  身处封建文化遭西式新文化冲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王国维这个遗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开启了中西文学评论融会的端绪,旁征博引,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以有无境界、隔与不隔、真与不真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发前人所未发之声,确实具有跨时代意义。

  但因为时代原因,作者以文言文写文学评论,很多内容晦涩艰深,降低了阅读的乐趣,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且个人觉得文学鉴赏是很主观的行为,我们应该更多元化多角度的去欣赏文学作品,而非一竿子打到一船人,非黑即白。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读后感(三):凡事要讲境界

  201901《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又一直引导我们去体会诗词乃至文章的“意境”,年幼的自己虽似懂非懂,却也深深为之一振。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的场景仍然可以清晰的在脑海里回放。现在的我才意识到,那可能是语文老师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所传授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也猜测老师当时是不是正在研读《人间词话》,下次有机会采访一下他。

  决定读这本书用了很大的勇气,因为知道其内容是极其精炼且高深的,而自己诗词的积累是仅限于语文教科书上面的内容的,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正是蚍蜉欲撼大树。也曾想是不是应该把诗词的素养提高一下,过几年再来“啃”这块硬骨头,不过又觉得这个“过几年“对自己来说是既奢侈又虚无缥缈的事情,谁让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多学一些诗词呢?于是就决定还是马上读起来。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也就感受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滋味,那真不是一种好滋味!

  如果没有“汇校、汇评”的部分,这简直就是一本天书,其实那些名家的评论也是蛮深奥的,如现已95岁的叶嘉莹老太太的评论,不过还好,总算多少还可以理解一些。通过这么一本书,可以一窥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辉煌,也确实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2,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便是工。

  5,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于艺术。

  6,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7,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8,“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关千古登临之口。

  9,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10,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读后感(四):文学革命乎?社会革命乎?

  凤歌的《昆仑》中,梁萧在蒙古大营遇到了西域算家兰娅,互相交流了以后,兰娅总结了一段中西算学异同,“中土的数术,就像零珠片玉,让人看来眼花缭乱;希腊的数术却是串好的明珠项链,虽然未必如中土的漂却认为亮,但颗颗都能放在最适当的地方。”这段话本是凤歌借书中人之口,谈论自己的见解,作为曾经的科幻作家,对中西对比做出一番议论,倒也深刻。而读完《人间词话》,对这个见解真的要击节而赞了。

  人间词话果然如同珠玉,每一则都可以引出无数探索,对我来说,影响最深刻的是就是三重境界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过前者是因为高中教学楼进门镶在了墙上,每天经过几乎能背诵,而后者更为可怕,是当年高考题。

  不过这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即前言所论《人间词话》到底能否构成一个美学体系?编者自然以为是,不过叶嘉莹先生却主张这种审美不成体系,聚讼之下,只能说各有道理。诚然看完人间词话正本部分,应该感觉王国维确实没有一个特别凝结的体系,尤其是诸多概念的运用,相互掺杂,实在难得说有一个主线。但是在整体阅读完未刊稿以及删稿后,却发现王国维其实努力地在表达自己的体系。在未刊稿和删稿中,可以看到许多涉及到音韵以及文献的内容。例如未刊一九,以声韵变化解释由词到曲的过程;未刊三八,则是在文献学上考释《古今词话》的流变及版本问题。这些内容都涉及到词,但是都不涉及到词的赏析根本问题——境界说。

  从人间词话的正本看,王国维所发表的内容很明显分成了两个部分,即自一到一〇则为总纲,后面均为具体分析。就总纲部分来说,王国维提出了若干重要概念,包括境界,境界的分类,境界的相关概念气象等。从这一角度看,其实这种分析颇有西方理论的影子,也可以说王国维试图通过自己对词的品评,构建起一个审美体系。应该说,围绕境界对词进行品鉴,这一标准的确立,至少在《人间词话》中是成功的。

  对于这一体系的内容已经有许多论述,我觉得不必多说,毕竟太多专业研究在前。而想提出的一点,就是王国维在境界说中,有没有传达出革命或者改良的说法?当然,文学革命的影子固然是有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实则在王国维的理念中,包含了一种社会革命的因子。

  境界究竟为何?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读,而离开定义,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达到高境界。看诸多注家的解释,往往认为王国维从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尼采哲学中,获得了一种天才哲人的认知。如五六“大家之作……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一段的汇评部分解释为真实反映客观事物,但其实是不对的。从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美学观看,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的世界,因为那个世界是稍纵即逝的虚假,永远在时空流转中无法捉摸,而只有在先天中把握的那个“真念”,才是艺术的真是对象。于是,本则所谓真,实际是经过训练以后的人,对艺术本质对象的把握,因此加上一句“所知者深”。这种对应关系,表明了真的内在性。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真实,就要剥离掉自己,达到最纯粹的状态,显然这一点非天才难以做到。他甚至在四四则揶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因此王国维才说,“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康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天才,或数十年而恩,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大文学。”(按:此语可以比之孟子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换言之,表面上是议论词,但是根本上仍然是在评论人。

  这一点从静安品评对象的行止可以看到,在《人间词话》中南宋惟推崇辛弃疾,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辛弃疾在南宋仍然能够一扫颓废,以最振作的姿态行事作词,对此之下周邦彦就显得不足谓了。而在《二牖轩随录》中,对汪水云又大加赞赏,然观其所做,其实更是赞扬他坚贞爱国的品格。可以说,静安论词,以人为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怎样的人才是有高尚品格的人?静安其实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在他看来,词分倡伎与淑女(三二则),大部分解释成作品本身的高低。但是为什么倡伎就比淑女低?到底这两种人在哪里?我想这是尤为值得讨论的。为什么同样为女人,倡伎就被人唾弃,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倡伎的人身依附性。王国维之所以称赞后主词,我想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帝王在传统社会中最不具备人身依附性,所以可以从心所欲。佛雏提出王国维“颇受西学的浸染,它跟诗人及其创作挣脱封建束缚而获得的某种独立和自由,断断不能分开。”王国维强调人的独立,提出“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

  为什么诗词会逐渐衰落?王国维给出了他的解释,在未刊稿第二则就指出:“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这里编者将羔雁之具解释为应酬品,其实有误。羔与雁为卿大夫贽礼所持之物,依《周礼》:“卿执羔,大夫执雁”。这不是平等主体间互相馈赠,而是卿大夫见天子时所执,申言之,是下拜见上所赠礼品。唐以后,以诗词进阶者,必献诗于考官,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种诗的目的在于攀附,实际上人格已经降等,那么在被西学浸染的王国维看来,又是如何可取呢?因此他对这种词毫不留情,大加批判。究其根本,“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进而言之,王国维认为词中要表达出自我,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好词。之所以倡伎不好,不是因为淫,而是因为依附。他激进地否定用典,否定成说,其实就是要用极大魄力,去颠覆所有束缚个体的障碍,从而达到自由王国。

  理解到这一点,就应该能够进而体会到王国维在这场文学革命背后所期待的社会革命。晚清积弊已深,词坛亦如社会,不能用有魄力的方法加以改进,这种关联他通过对习惯的否定而表达出来:“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这种面对积弊,以大魄力打破就有习性的做法,诚然也是晚清社会现实的反映。实则前溯龚自珍,其《病梅馆记》又何尝不哀叹士人精神丧失,削梅以媚人,何异于屈己以就上?无关乎龚氏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虽然王国维与龚自珍颇有嫌隙,但是在救世上竟不谋而合,此非大势乎?

  而尤为值得注意者,凡直指内心的学说,均有革命的结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正本中不惜以最为偏执的语气强调质朴的重要性,但是在其他论述中,他对于形式美却一点都不忽视。前述音韵即为一节,韵律与境界表达关系并不大,甚至王国维认为韵律对于词的表达有副作用,但是他仍然执着于韵律的研究,其实这就是形式美的表现。对清真词的赞扬,其实也多为基于形式而发。他赞赏五代词以帝王为最工,这一工字同样是对形式的判断。同时他甚至对于单纯表达情感的作品有较低的评价,在附录七中,他赞同叶梦得对毛文锡的评价:“文锡词以质直为情致,殊不知流于率露。”但是这些对外在形式的追求,在《人间词话》中却从未得见。这表明他的态度,仍然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认为惟有真诚的表达,才是符合美定义的作品。

  从历史上看,孔子其实就针对周礼进行了革命,萧公权即认为孔子借殷以改革周礼,提倡礼仪制度的人文内涵,即“仁”。西方宗教改革,其源头仍是在于因信称义,强调个体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认为教会作为代理人的地位并不存在,人可以直接得到救赎。这些直指人心的学说,其实都是革命的预备队。文学革命去除烦文缛节,对于人的改造尤为重要,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实际上可以为新文化运动开辟源流,其观点,甚至直接影响到《反对党八股》,成为近代社会思想动荡,谋求个人自由、民族独立的号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