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经典观后感1000字
《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是一部由美国 / Russia 俄罗斯执导,2011-11-11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精选点评:
●字幕错误满满,看到一半觉得还不如自己去听。被称为上帝的学生,上帝的小提琴手的海神,在人间终究是孤独的。最后回归大海让人突然有些难过。
●海菲茨
●很舒服
●因为偶然看到b站几个小提琴演奏的弹幕里总是有海菲茨就搜到了这个。 性格古怪的演奏天才 傲娇高冷的top1 高处不胜寒 是个好片
●"He was just as emotional as everybody else, because his playing was so passionate. And I’m just astounded that people don't realize it. They thought that he was cold and it was fire. Absolute fire."
●海菲兹应该是我最喜欢小提琴家了 不过这个纪录片时间线有点混乱
●一点儿都没有采访大师的家人。
●膜拜大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3ODEwNDky.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0.0
●导演Peter Rosen被问及为何要拍关于海菲茨的纪录片,而不是某些同样有名的钢琴家或大提琴家。Rosen答曰:我发现在音乐圈里对谁是最伟大指挥、谁是最伟大钢琴家、谁是最伟大歌唱家等等都有争论,但对于谁是最伟大小提琴家是没有争论的
《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观后感(一):海菲兹纪念堂
这部Kultur发行的纪录片非常珍贵,包括海菲兹的很多居家私人录像,海量的图片-比所有已发行的纸质传记中刊载的还多(有不少出自《时代》摄影师之手),对于海迷来说这部影片很值得一帧一帧的细品。 采访人不少是他的学生,有几位是海菲兹的传记作家。拍摄地包括立陶宛-海菲兹的家乡,圣彼得堡-奥尔的小提琴教室-(假如可以穿越的话,最想去的地方) 加州海菲兹工作室 。逸闻趣事自然也少不了,很多是头一次听闻。背景配乐是海菲兹的RCA录音(只有一首战时广播录音-星条旗貌似没有正式发行)。内地版DVD现在已经有发售 但是字幕做的很差 估计是听译,错误不少。很不错的一部影片。
《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观后感(二):感触颇深的片段
说到他的婚姻,也是好多故事,他两次婚姻均以离异告终,他说:“我不应该结婚,我不应该有孩子,因为我不喜欢那种感觉,那种必须打破(break)曾经许过的很多诺言的感觉”。 有人评论说,如果有一天当你可以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表演的时候,那当然是很多人向往的成就,但是,在这个成就背后,你一定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海菲茨七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患病,右臂的肌肉与骨头分离,导致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拉琴了。他似乎如释重负(这种反应倒让我有点吃惊),到了他的那个年龄,他已经不care这个问题了,能安度晚年就好了。最令我难过的是被誉为上帝的小提琴手的海菲茨,最终,骨灰撒入大海,他生前最喜欢聆听海浪的声音。
《God's Fiddler: Jascha Heifetz》观后感(三):引人入胜的大师传记片
0. 关于中字翻译
不得不抱怨一句,看的那个版本很清晰,但是中字翻译错误百出,翻译水平很低,看上去既不懂音乐(debut with Carnegie Hall 应该是卡内基音乐厅首演,Chamber Music应该是室内乐,等等),也不懂棒球(pitch居然翻错),还缺乏常识。建议还是自己听,哪怕需要翻来覆去地放几遍。(当然,片中采访的对象大多具有各个地方的口音,个别地方需要有音乐圈背景知识,也给翻译带来了额外难度)。
1. 海菲兹小传:职业生涯 (Heifetz as a virtuoso violinist)
影片简洁的结尾深得我心:
orn in Russia
First lessons at 3
Debut in Russia at 7
Debut in America at 17
That is all there is to say
中译多处将年份翻错(比如1918-1919翻成1980-1990,造成依赖字幕的观众有时光错乱的感觉。
海菲兹1901年出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犹太人,3岁开始学琴,7岁首次公开演出,后经特别批准与父亲一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大师奥尔。
1917年移居美国,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美国首演,轰动一时。1918年到1919年乘火车在美国和加拿大四处旅行,一路摄下很多家庭录像(他本人有摄像这个嗜好)。他开始录制唱片,销售量也惊人。那段时间,他尽情享受童年因不断练琴而缺失的惬意生活,不太愿意练习。结果,1921年纽约某次独奏会后,他得到了《太阳报》乐评人的恶评,该评论指出海菲兹安于现状、止步不前、令乐评人和观众失望,并警告他要小心行事。深受刺激的海菲兹从此不再靠着他超人的天赋过日子,而是更严肃对待他的音乐事业,勤勤勉勉、力求完美。1925年他成为了美国公民。这当中,他像旋风扫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中国等地。1945年二战结束后,他开始在南加州大学开始授课,成为令人生畏又尊敬的老师。1970年最后一次公演。1973年右手因病比较难提起来,拉琴开始有困难。1987年病逝。
2. 海菲兹其人(Heifetz as a person)
影片不枯燥乏味的地方就是充满了对于海菲兹这个人性格的描绘的细节(片尾显示本片取材自5本海菲兹传记),从多个角度体现了他人性的光辉。
2.1 U.S. Citizen Heifetz (爱国公民海菲兹)
海菲兹对于成为美国公民充满了骄傲,会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会在二战时三年时间内四处进行美国部队慰问巡演。
2.2 Environmentalist Heifetz (环保主义者海菲兹)
海菲兹1930年代后期从纽约移居到了洛杉矶后,对于雾霾问题忧心忡忡,甚至自己动手改装自己的汽车为电动的,还让自己因此上了头条,试图对社会产生影响
2.3 the Anonymous tourist and composer (匿名旅行者和作曲者J.H.)
海菲兹总是以假名旅行或创作歌曲。
2.4 Professor Heifetz
海菲兹在学生眼里简直是个两面人,平时很和善,乐于邀请学生到他家活动,开派对、运动、喝伏特加,到了课堂上就异常严厉、不好亲近。
3. 海菲兹:冷淡还是热情(Cold or hot)?
在很多同行眼里,他不是个冷淡的人,他有热忱的心。演奏时,冰与火完美地平衡,充满了激情但又有所节制。待人上,有意给人以冷淡的感觉,但实际上热心助人、慷慨大方。在1923年赴日本演出前,日本遭受了大地震,他仍旧前往而且进行了很多义演,算是参加赈灾义演的第一代艺术家。对于穷困的学生,对于留学生,他加以关照。
4. 海菲兹:一个孤独的人
两次婚姻均以离婚告终,与3个子女都不亲近,甚至在遗嘱中都特地将他们排除在外。承认自己不该结婚、不该有小孩,为达不到许许多多对家人的承诺而歉疚。
(有短评抱怨本片缺少对家人的采访,估计家人与他并不亲近,反倒是学生、伴奏者和他相处的时间多。片中出镜甚多的Ayke Agus, 就是他的学生和伴奏者,她写的Heifetz: As I Knew Him也是本片取材的5本传记之一)
他朋友很少。他把周边的人分成两种:高于他的和低于他的,很少有和他处于平等地位的。由于幼年成名,他习惯于分析周边人的动机:哪些人是真正地爱他、想和他做朋友,哪些人只是想和他混熟好谋取利益。也许正是因为是孤独的,他才会通过乐器将那么多情绪表达出来,那是他和外界沟通的方式。
~~~~~~~~
本片一点也不枯燥,一方面是因为海菲兹本人实在是个多面立体的人,不光是个天才,而且也是个充满怪癖的有趣的人,有很多值得一提的趣闻轶事,另一方面影片具有古典之美,不论是首尾呼应的结构,还是旧影像、自述和访谈的无缝穿插。锦上添花的是全片自始至终都恰到好处的选取了海菲兹生前演奏的片段,还时不时仿默片来上一幕文字,让人有回到黄金时代的感觉。
总之,观影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推荐此片给所有古典乐迷们,当然英语听力要够好。(艺术家同行们用词精准美妙,听他们的评论也是极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