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2 00:0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的读后感大全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是一本由保罗•卡雷尔著作,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576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精选点评:

  ●本书描绘了从库尔斯克战役到白俄罗斯战役的苏德战争史。哈尔科夫反击战后胜利女神就只向伊万们露出微笑,苏联可以调集它所有的战争资源对抗德国,但德国既要守卫大西洋防线还要对付北非和意大利战线。希特勒想守住从列宁格勒到克里木的所有防线,兵力却捉襟见肘,希特勒的坚守命令最终让德军吃尽苦头!

  ● 这种纪实文学或者说非虚构写作,都是当年的经典之作,而今购买只为收藏,断无时间消耗在过时读物上

  ●虽然限于写作年代因素,某些观点已不适宜,但依然不失为一部经典。

  ●德国真打赢了东线,就极大增加了45年被核爆的风险;国运之争从把爱氏,外尔等德国能打赢科技之战的顶尖人才轰走时候就天平倾斜了,留不住欧洲真正力量所在,光靠军政是无法执世界牛耳

  ●书不错,难得的细节描写,编辑校对再精确些就更好了。

  ●作者和译者都很好

  ●事件人物太多,看不下来

  ●两本都看完了。。。断断续续,地铁如厕读物,上班真累

  ●无论是怎样的写作背景,作为战败者的德军都是幸运的,毕竟有人为其树碑立传,而没有沦为胜者的陪衬。

  ●#书# 如果41-42年苏德战场,德国人占有战场主动权的话,那么43-44年,德国人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即使在此情况下,德国人的积极防御,战术得当的反击还是让苏联人差点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要不是“太少、太晚”的情况被扩大(希特勒的固执),最终的战局也许并非如此。这本书中不得不提曼施坦因,是他一次次地完成危难之中的救险,“消防队长”的称号由此而来。如果东线战场有一个东线总指挥的话(撇开希特勒),曼施坦因是最佳人选,而且可以预见,他将给德国人带来43-44年的巨大胜利,至少不是如此的失败。不过战场上没有“如果”~~~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读后感(一):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的顶峰

  核子时代之后,人类历史不可能再有百万级别以上的士兵集结了

  苏德战争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最大碰撞

  看的叫人惊心动魄

  无论是神秘的维特,还是之后被人鄙视的官僚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都在这个背景下展示了卓绝的勇气,这是人类面临极致环境下的本能

  元首那么多绝杀的机会都没有抓住,可惜了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读后感(二):不太认同德国视角的这套东线名作

  接连看完《东进》、《焦土》。对之评价较低。问题有三:

  一,成书较早,史料陈旧且片面采信德国资料;

  二,随处可见“不是希特勒瞎指挥,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早就拿下了”的偏颇观点,完整展示了战后德军将领为推脱责任或者为免承认失败之尴尬,把所有错都推给希特勒的现象;

  三,对德军失败轻描淡写,胜利则浓墨重彩,读到焦土上卷结尾了,要是不熟悉二战史,仅看此书很容易误以为德军一直大胜到库尔斯克战役。如果这种描写是实情,德国是怎么从一路辉煌的胜利中失去战略主动权的?作为报告文学是可以一读,但对研究历史价值有限。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二战史观全方位采信于苏联卫国战争史,随后大量陈旧欧美著作翻译入国内,东线上几乎全部借助欧美容易得到的德国资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俄国、欧美对苏德战争史研究在90年代随着大量苏联资料解密,早已打开一片新天地,大多没有翻译到国内。英文研究成果方面,可以看看美国东线研究专家D.M.Glantz的相关著作。五六十年代这些二战史著作该翻篇了,实在要看,可以对比着看看英国人李德哈特与德国人迪佩尔斯基茨分别在五六十年代成书的二战史。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读后感(三):资料翔实,描写生动

  考虑到成书时间和作者背景,书中叙述的倾向性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而又栩栩如生的画卷。 几乎所有二战书籍都把德国在战场上的失败归因于希特勒对前线将领的诸多掣肘以及轴心国在国力方面相对于盟国的巨大劣势。这些当然是重要的原因,况且没有人会主动为希特勒辩护,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脏水尽量往他身上泼。我觉得,固然希特勒有瞎指挥的成分在,但即便是这些反对他意见的将领,也不得不一再承认他说的有他的道理。他们多次到大本营与希特勒争论却又无功而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希特勒还是有一些能说得过去的理由的。我认为事实的真相更接近于希特勒评价曼施坦因的一句话,即这些德军的将领都是只能带着齐装满员的军队打胜仗的将领。一旦战事开始不利,这些人首先就开始失去信心了。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说成是在尽力苦苦支撑,但实际上这些将领的心思早已在想着如何保存实力,收兵回家了。这也是希特勒不信任他的将领们的重要原因之一。说这些不是为希特勒开脱。政治家与军人之间的目标总是会有冲突,军人的职责应该是服从政治家的目标,而从这些战史和回忆录中则可以看出,德国的这些名将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关心过希特勒的政治目标,也没有一个人在制定战略时,把政治目标作为战略的一部分,以军事手段来协助其实现。作为克劳塞维茨的门徒,德国军队体制和总参制度显然并没有遵从他们前辈写下的原则,也是德国当时军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也进而导致希特勒的直接干预指挥,最后自取灭亡。可以说,沙恩霍斯特创立的总参谋部,作为一个军事上极为高效的部门,却在二战中证明了其短板,并最终成为德国失败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当然,对于全世界来说,这是福。 本书和上一篇«东进»在对于战争残酷一面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深深让人体会到人命如草芥这句话的含义。阅读时禁不住让人感到后背一阵阵发凉。愿世上永不要再有战争,愿每一个战争狂人都早早暴病身亡。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读后感(四):由那个“维特”所想到的

  刚刚把《焦土》看完,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跟《东进》一样,一如既往地黑苏军,有的时候甚至让我感觉作者纯粹是在为了黑而黑。《东进》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无脑黑就是当作者谈到了苏军特殊的反坦克犬部队,他认为苏联人让狗执行这种自杀式任务“很残忍”。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几乎就要喷饭了。以苏德战争之惨烈,连人命都顾不上了,狗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焦土》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列宁格勒战役时,当时列宁格勒方面的负责人日丹诺夫组织城里的居民修建各种战壕和工事,其中包括十来岁的孩子。然后作者在字里行间里又流露出一种苏联人行为的指责之情:让十来岁的孩子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干这种事情,你们是不是太残忍了?我只想问作者一句:要不是德国攻打列宁格勒日丹诺夫至于这么做吗?你还想让他怎么做?什么都不干集体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吗?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不满的地方就是:作者只写到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结束。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既然已经把东线前三年的战事都写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肯再坚持一下,把第四年的战斗也写进去呢?再添加几个章节写完柏林战役不可以吗?

  言归正传,发泄完不满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书中的一个有趣的地方:作者对情报工作是极其推崇的,甚至认为很多时候情报直接决定了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胜败。比方说坐着就认为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过分相信”维特“的情报造成的,而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之所以失败一个原因就是”维特“把情报泄露给了苏联人(另一个原因则是小胡子在关键时刻把装甲部队调到意大利去了)。同样,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情报方面的失误导致德军把注意力放在南方集团军群上而忽视了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作者最后还抱怨了苏军有”维特“这样的情报人员而德军却没有。

  没有人会怀疑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作者似乎对情报没有正确的认识。没错,苏联人是凭借众多优秀的间谍获得了大量的情报,问题在于,怎么能够从这些情报中及时挑选出重要的、正确的情报?要知道,很多时候从不同渠道得到的情报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在这个时候,及时地判断出哪些情报是正确的哪些情报是错误的才是最主要的事情。而且,就算你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你又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设下的圈套?敌人也许通过故意发送假情报来诱使你进入他所布下的陷阱。所以,优秀的间谍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最关键的那一步,其实是情报的分析和拣选。

  可是作者在书中没有写这些,作者只是写了这些间谍成功地渗透进了德国的官方系统,然后就成功地发回各种关键情报。对很多问题作者避而不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间谍打入纳粹德国的要害部门?为什么反间谍机关没能将这些间谍查找出来?为什么德国人在苏联的要害部门中没有打入间谍?而且,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完全忽视了情报分析工作。比方说,作者认为,维特在哈尔科夫中发出了错误的情报导致了苏军的失利,但维特通过努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挽回了自己的失误。看到这里我就不明白了,既然维特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已经失误过一回,那么斯大林凭什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相信维特的情报?他怎么知道维特不会再失误一次?这些本来应该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的地方作者真的是完全忽略了。

  苏德战争中德军为什么失败?看完《东进》和《焦土》后脑海中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苏联人的人海战术和小胡子的胡乱指挥导致了德国的失败,最多再加上无孔不入的共谍(维特是其表率)。但这三个原因作者哪一个都没有分析透彻,苏联人为什么可以玩人海战术而德国人却不行?要知道,加上各种仆从国后轴心国的人口可不比苏联少,而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丧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能直接利用的资源和人口真是少得可怜,为什么却反而是苏联玩起了人海战术而不是德国呢?

  小胡子的胡乱指挥我就不说了,在这方面咱没有发言权。最后还是说说情报,说实话,二战的胜利我更感觉是情报战的胜利。二战主要的参展各国中,日军的情报能力是最差的(无论是从信号情报、谍报还是情报分析能力上),德军比日军要好一些(在信号情报和情报分析方面)。相比之下,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在谍报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在情报分析和拣选方面则是相当差劲(否则也不会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在得到大量情报的情况下却依然没有及时判断德国人的入侵意图)。但是战争爆发后苏联人及时调整了这一机制,使得他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准确率分析情报。至于英美.....这两个国家在信号情报和情报分析方面后期几乎达到了逆天的水平。具体的情况,请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

  总之,一句话,这套书在战术层面上描写还算不错,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是很不成功。缺乏有深度地对二战史的反思,所以,还不算真正的杰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