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精选

2020-11-03 01:5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精选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是一本由肯尼斯.霍布尼克 (Kenneth Wapnick,Ph.D.)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精选点评:

  ●观看、等待、不判断,此书的精华之所在。性其实就是性生理需要没别的,金钱也是个人的需要(各取所需,各尽各责)也没别的,暴食症则是一种匮乏感,你越是暴食越是拔不出,暴食背后的原因是你可能正在指责某个人或某件事,你吃一块巧克力就是拿钉子把它们钉在十字架上,对于吃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食物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饼干和巧克力会胖是因为你赋予了它们会发胖的意义,你会发胖也是你自己赋予了自己的内心或者潜意识会发胖的意义,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物一事都是无意义的,其意义之所在都是你自己赋予它的。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别左思右想的。

  ●统编都是繁体字,拿起一遍一遍又放下了

  ●看的太邪乎。。holy sprit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欣赏不了 如果一直宽恕自己,上进的动力从哪儿来?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一):评论

  这不是心理学,Tag有误。

  书中的关键字是:小我,圣子(圣灵),耶稣。

  这本书是作者沿用了奇迹课程(称作心灵学宝典)里的思想进行二次创作(解读)。

  如果你本意和我一样是想要看心理学这种有科学理论基础被广泛认可的东西,买了一定会和我一样不喜欢的。

  它有一种CULT的味道在。

  个人来讲非常厌恶这一类的东西。

  如果不是“上主”“小我”的参与,有些话还是蛮有趣的。

  暴食症相关原文(只看了这部分,起初最感兴趣的部分):

  1.我们眼中那些饮食失调的人,不过是把这个问题【演】得夸张一点罢了,就像被诊断为精神失常或恐慌症的病人一样,他们只是以极端的方式【演出】人人都有的毛病,如此而已。

  2.我们必须改变这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信念。

  3.食物不过是我们用以弥补匮乏感的方式之一。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二):资深暴友推荐:《性、金钱、暴食症》

  崔西:作为一名历经十多年暴食症的资深暴友,在我彻底从暴食症中走出来之后,我开始去读市场上一些有关暴食症的书。由浅入深的来说,我推荐过的《暴食症康复指南》,这是一本暴食症治疗专家小组著作的书,以认知疗法为主轴,让我们了解暴食症的科学知识,以及我们有偏差的认知,我认为这是一本自助的基础书籍;我也极力推荐过《与进食障碍分手》,作者作为一名历经二十多年暴食症患者,书写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精华,这本书能陪伴你,让你更有力量.

  而我现在要推荐的《性、金钱、暴食症》 中[从暴食症谈起]这部分,我认为才是对暴食症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你看完《暴食症康复指南》甚至做过心理咨询过后,依然收效甚微的原因,因为那都停留在表面上。这本书源于《奇迹课程》之系列,我没有学习过《奇迹课程》,对里面的一些术语也觉得生僻,因为这是西方源于基督教的一些方式,不用去理解那些生僻的、看起来怪怪的词汇,不要排斥,用心去体会,是不是隐隐感觉它说的是真的。作为我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所真实体验到的,书中用语言活生生的把它描述出来,虽然不是我们觉得“正常”的方式,但我很清楚作者在说什么。我一直希望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分享这些感受,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不管你是否能看懂,我都极力推荐给你希望它能帮到你。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三):这一刻,我觉得我是耶稣的孩子

  标题的灵感来源于贾宏声的《昨天》,他在听列侬的时候,觉得自己遇到了契合灵魂的声音,他说自己是列侬的儿子。恰恰如我,我在看这本书的后1/3时,我觉得我是耶稣的孩子,我与天父离得那么近。

  小我会蒙蔽自我,让我向外看,让我觉得自己有罪,世界对不起我,由此产生报复性地侵略感,对金钱,对食物,永不满足,得到愈多,愈是空虚、无助、痛苦。

  向内看,找到自己真正潜意识里恐惧的东西,正视自己的内心。

  此书搭配《梦的解析》读效果会更好,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潜意识里的痛点。

  举一个例子,今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领悟了很多,也轻松了,快乐了。

  跟家人一起共用浴室,本来我不需要洗头,但是家人突然把脏水不小心甩到我的头上,脸上。那一瞬间,我愤怒、难过,我情绪失控了,捂住脸大哭,摔东西,对方被我吓得说不出话。如果是以前,我会归咎于自己有神经病,情绪失控,但是这一次,我没有逃避,我开始想脑海里有没有同样的场景。按照弗洛依德教授的方法,我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很快,我找到了。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与母亲分开,是在我4岁至5岁多的时候,那正是童年里最黄金的安全感培养期,我被抛弃了。我与讨厌我的姑父姑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奶奶和姑妈特别讨厌我,在给我洗头的时候,常常把很烫的水直接泼在我的头上。有一次,我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事,奶奶很生气,直接把一盆用过的、脏的洗脸水泼在我脸上,我哭了,我真的很讨厌这样,我全身都湿透了,站在厕所里罚站。我恨她,我恨她为什么要这样对一个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事……

  所以,在我今天洗澡的时候,家人那个无意的举动,触发了我脑海里最不愿回忆的记忆,我以前一直逃避,把罪归咎于自己,把自己说成一个神经病、变态……

  但是,这不是我的错,我恨的是那伤害一个儿童的人、那群人,我恨的是曾经剥夺我安全感的人,我不是恨我现在的家人,我恨的是过去的人。

  其实,把水泼到我身上的,是妹妹,是我同母异父的妹妹。

  在某种程度上,我责怪她,觉得母亲分走了爱,她太幸福了,一直很有安全感,很自信,从来不会为任何事担忧,因为她永远都有一双坚强的父母。

  而我,永远都处于一种彷徨的状态。

  我害怕失去……我怕又回到那些不好的日子……

  但其实,能救我的只有自己。

  小我放大我内心的恐惧与空虚,让我向外寻找安全感,扩大我的焦虑。我越是想去寻找,越是发现我得不到我想要的。随着焦虑感的加重,我开始把充实感的注意力放在性、金钱、食物上。最易得到的食物,曾经成为最抚慰我的东西。

  这本书提到的一个观念我觉得很有趣。

  邀请耶稣与自己一起进食。

  不再有愧疚感,因为食物只是食物,不论我怎么样,耶稣都会爱我,而我要做的,只是想离他更近一点。

  我开始尝试抛弃那种自残型的进食方式,因为我不再想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想宽恕那个人。

  我也说不清我到底恨谁,无所谓了,我不想向那个人证明什么。我要无罪无疚地活着。

  当我直面内心的恐惧时,我哭了,我是害怕的,但我擦干眼泪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温暖。

  我不想恨了,我不想惩罚了,我不想质疑了。

  我想无条件的信任,这一刻,天父与我近在咫尺,我是他的孩子。

  《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读后感(四):一个有用的走出暴食症的方法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改变得了你拥有的爱,你不是因为外貌或者足够好才被爱,因为你是你,所以得到爱。

他教你明白,我对你的爱,与你表现是好是坏,一点关系也没有,世上没有一事能改变得了他对你的爱。他始终在你心中,永恒不渝。

  那一段时间的自己过得不太好,在隔了一年多后又有点开始陷入之前的不好的循环,当然痛苦也只字未减,因为看到书里的这一句简介,好不容易找到有关的书籍资料,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搜电子书未果,就赶紧找到个书店跑去下单,焦急的等了两三天的快递,收到后一口气就看完了关于暴食症的部分。

  其实有些段落会让我觉得有点失落,真的太朴素了,还有一些关于生病的观点我也不能认同。只是个别的句子真的很戳心,生生逼出我的眼泪来。于是我记住了作者说的方法,请丄主来,不管你做什么。当然就是记住,我以为这书的影响在合上书的一刻就这样过去了,这个方法也是死马当活马医,想着就试试吧,也不怎么难,当时大概是因为抱了太大的希望,所以也是真的挺失望。

  看完书快一周了,每次吃饭或者是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就会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方法,请丄主来,陪在我身边,不管是做什么,只要我想,我觉得需要,就请他来,陪在我身边。

  这一周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次自己从未遇过的困境,感觉自己的世界被颠覆,那种精神被掏空以及大脑一片空白的感觉,太难过了。

  表面上的我依旧是按部就班的,在公司和同事一样的相处,甚至能开心的笑一下。可是我心里像是有了另外一个很累的自己,那个自我一直在拽着我,尤其当周围安静下来独处的时候,我觉得那个自我快把我的心拽沉了,力量大到我无法反抗挣扎。

  丄主成了我的安慰。

  大多数时候我在家自己做饭吃,我一个人坐在桌子的一边,就会想象有一个人在我旁边,看不清他的样子,可是我知道他的笑容是慈爱的,他会耐心的看着我,看着我吃或者停下来翻翻手机网页,有多吃点的想法,或者告诉自己要少吃点的时候,我都想象他会一直保持那样充满怜惜的笑容,静静的接受我的一切决定和动作,会妥帖坚实的爱着我,不会改变。

  这一周里,真的都是回归正常的饮食了,今天中午多吃了几片饼干,按照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很有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了,可是今天吃的时候也很淡然,就想象着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在我旁边,很温柔的笑,问我好吃吗,那就多吃点,于是一边喝水一边慢慢的吃,吃了几片觉得有点太甜了,而且有点饱了。晚饭本来想着就不吃了,不能热量又超了。下班到家,想起来书里说的,不能苛责自己,去通过控制饮食去达到什么目标,要听从自己的想法。于是煮了八宝粥,喝了一小碗,配着炒了个清淡的素菜,吃完到现在也有点饱,可是我知道在正常范围里,一点也不为此担忧。

  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来自于生存,但是进食障碍则是因为自身在某处有了遗憾和缺失,需要用食物来填补自己,来变得完整,对于我的暴食症而言,我想缺少的这一块东西,是无条件的爱。

  这个请丄主来的方法在冥冥中帮助了我,有了长达一周的对于食物的安宁之心,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内心缺失的东西,即便他是个不真实的形象,模糊到我都看不清样貌,但是我自己的心里坚定了一件事情,他是无条件的爱着我的。

  我也说不上来自己从哪里习来的观念,可能是少年时候看过的一个文章里提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之处在于,父爱是由条件的,父亲会因为子女的表现优劣影响到对他们的爱,母爱是完全无条件,具体的表述我记不清了,本身我也和爸爸走得更近,所以也不晓得哪里来的错念因为一些事情而对号入座,不恰当的爱真是伤人,太过珍惜的东西有时候也像是指间沙,因为握得太过用力,反倒容易背道而驰。

  而我控制不了饮食的情况几乎都是在自己觉得焦虑的时候,这种焦虑几乎都发生在我意识到一切超出我的控制或是想象之时,思考良久我认为是完美主义作祟,当我距离自己和想要的结果太远,或者事情不符合我的设想,就会触发焦虑机关,当这种焦虑未能及时得到安抚和平静时,我会导向食物来寻求慰藉。而进食到停不下来,又得回溯到童年的一个经历。

  在接触到心理学之后我自己进行过很多次的回想和自我分析,七八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吃甜食,尤其蛋黄派,但是父母觉得这对小孩子不好,尤其是牙齿,就会控制我吃它们。有一次的时候遇到机会父母不知道,就一次性吃了好多好多,当时的想法就是特别好吃,而且好担心再没有机会,就恨不得把有的那些都吃完。人的心理也真的难以捉摸,我印象里的这么一次贪吃的记忆,成为了日后困扰我这么严重的梦魇,每次停不下来的时候,好像都有那么一个声音在说,都吃掉,要不就再没有机会了。

  请上主来,不管你做什么,他都会无条件的爱着你,温柔的对你笑。

  只吃下能带给我们真实愉悦的食物,我相信身体也会接纳到这一份愉悦,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们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那一天,也不会太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