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双城》经典影评集
《一国双城》是一部由张经纬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国双城》精选点评:
●雖有不完美//很喜歡小孩被指導向著署長請求說「請幫幫我們吧!」後,在小巴小男孩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說,媽媽解釋因為署長能夠幫他們很大的忙啊,然後小男孩問,幫什麼忙呀。//影片的末端,超越了居港權議題,透過三個女人的不同生活經歷和選擇,來詢問到底,人啊在不斷的東奔西走中,在追求些什麼。
●很平静,不悲催。
●遗子政策也好,三线建设也好,国人经历过太多莫名其妙的迁徙史。女人对家庭,婚姻的选择不同也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最后八卦下,原来背景音乐史导演夫人作的~
●赞音乐。问张经纬为啥里面内女的要弹梦中的婚礼,他说她弹的这水平我还能要求她什么,这曲子我没听过,我学classical的,通俗的我不懂。。。#黑得漂亮#
●太喜欢王老师了!! 小时候总觉得“国家”离自己很遥远, 现在越长大越明白,我们人的命运那么容易就可能被国家的因素影响, 命运不可控的无力感,哎。
●這不是關於爭取居港權運動的片子
●2012/4/13 9:50pm BC
●當我在broadway網站看到泉州開元寺前面個女人推嬰兒車的海報,加上封面上的福建話,我就知道我一定要看這部。王老師太搶戲了,我猜她大概是我的某個遠親。時代面前我們都太渺小了,看阿瑛媽媽那段尤其感覺到,一家都是文化人的旁白配上她好像做清潔工作的畫面。泉州男人路上都不會背孩子,天下烏鴉一般黑。內地廣大人民群眾還是熱愛ccp,或者覺得與他們無關(非常可以generalized了)。還有對於為什麼要留人在鄉下的解讀我真的豁然開朗。還有阿瑛一路都要講廣東話,很像自己的經歷。「給我回到女孩子的時候,我要找個港男」,我默默告訴自己,加油。@電影中心
●前半部分:爭取居港權;後半部分:女人的自立
●题材没什么新意,case 找的不是那么好,她是有故事之人却不愿表露心声,所以问答中缺少明确的词语鲜明主题,感觉一会儿跑偏一会又拽回来,最后结尾通过找不到祖坟来说无根性,能明白作者意图,就觉得素材支持不足。所以名字起得太大了,叫英雪的双城故事合适些。
《一国双城》影评(一):双城
昨晚在Ifc看了《一国双城》,只放两场,座位几乎都坐满了人,看待对于移民问题还是比较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影片前半段是争取居港权,小朋友们在家长的教诲下给处长递信,“要和处长说:请你帮下我啦”“把信面对镜头,好让人照相”递完了信,儿子一脸枉然地问:为什么要向处长递信,雪说,因为他可以让妈妈留下来,你的综援也是他发的。可能雪也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香港呢,因为父母在?因为那是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奔波,赔上了丈夫,赔上了家庭,值得吗?另一个有趣的人物是雪的儿时玩伴王老师,这个充满笑点的老师,不是引发影院中的阵阵笑声,她不支持雪离婚,“离了婚家庭就不完整!”“我是不支持她离婚的!”随后又黯然的说:“我二十八,哦不,三十岁就离了婚”她言语间藏着对雪小小的羡慕妒忌和自己出身农村的深深自卑。“我老公就是向往城市生活,要摆脱我这个乡下妹”她对雪充满羡慕,觉得她富裕,时尚;殊不知在雪在香港最艰难的时候,想过抱着孩子跳楼。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雪要放弃在泉州的舒适生活争取什么居港权,最后骑虎难下。每个人都有争取自己想要的而生活的权利,特别在香港这个小岛上,那么小,那么拥挤,要通过填海,活化岩洞还争取生活的空间的小地方。一切就显得那么左右维艰:一方面他们自诩受过西方民主洗礼,有着独立的司法系统,公正的审判机关;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狭小,资源争夺尤为激烈,双非婴儿,港人内地子女无居港权这些问题,放到了民主法治健全的美国,加拿大简直就不是什么问题,美国的双非婴儿难道还少吗,只是在那样健全的福利制度下,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纪录片控。我一直在想到底怎样的纪录片才是好的纪录片。Discovery那样教科书式的纪录片,还是inevitable truth那样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纪录片,还是最近热爆的kony 2012那样引起如此大反响的纪录片才叫“好”,好到你都分不清应该说这是documentary,还是propaganda。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到现在为止是inside job和那个武汉小学生选班长的《请投我一票》,前者分析深入浅出,拍摄手法合我口味,看的觉得有意思,但是导演主导的以为过浓;后者以小见大,而且红旗下长大的人都感同身受。但是人总是越老越叛逆,以前看记录片是因为喜欢真实,所有的故事都不真实,只有原原本本用镜头记录下来没有剧本的才是真实的。但后来发现,当剪辑大剪一挥,其实纪录片也可以很不真实。过分追求真实,最后又不真实了,只要有人站在摄影机之后,就不可能完全地真实。
就“真实”这一点而言,《一国双城》这点做得很好,很多人诟病电影没头没尾,散乱,不深刻。其实纪录片就像人生,多少人的人生就是没头没尾,不深刻,到了最后一刻还活不出个所以然,像本流水账。《双城》拍得大概与港台的纪录片的水平持平吧,没有深刻的说教,视角当然也不够细腻,但那股淡淡的无奈何哀愁,还是让人共鸣的。个人在大环境下,犹如飘萍,随风而去,留不下一点痕迹。
另外,配乐非常优秀,一个日本人做的,我忘了叫什么,一直找不到了。
《一国双城》影评(二):一國雙城:人家都在找家人
(原載於香港基督教週報<<時代論壇>> #1241,2011年6月12日)
張經緯執導的紀錄片《一國雙城》的主角映雪不是新移民,她是爭取居港權的港人內地子女;但這齣電影的主題又不是關於爭取居港權,因為大半內容都有關映雪的故鄉人事;然而觀眾也看不到很多城鄉矛盾、中國差異。唯有說導演拍攝的是人--- 不是說了等於白說,確實我們習慣了觀看並談論以上種種「議題」,人在議題裡被界定了種種身份與角色,完整的人就被分割成只與那些主題相關的片面。
《一國雙城》沒有呈現一個完整、有起承轉合的故事。導演並沒為了清楚交待前文後理而加上旁白;另一方面他卻着意呈現真實事件當中的懸念和戲劇張力,增加可觀性。他並不以主人翁映雪開場,卻走到映雪的故鄉,福建泉州一條小農村,訪問村裡的長老和她兒時的好友,先說說她的父輩發生的事,談談小時候的回憶。鏡頭一轉,主角出場,已是經歷過風霜的中年婦,在居港權抗爭的現場。映雪八歲時,父母與其他兄弟姊妹皆移居香港,卻因「遺子政策」,獨獨她須留守在故鄉。她上大學,嫁人生子,打工買房,可以安居,卻執意來港,沒有居留權,不能工作,靠着孩子的綜援金過活,每隔數個月要回鄉辦證。
映雪帶着孩子乘坐一整天的長途巴士回鄉,祖家已被親戚改裝成紡織廠。她在鎮政府辦證期間四出探望朋友,住在前夫的家裡-- 映雪在香港爭取居留權的數年間,丈夫在內地有了外遇。她跟他離婚,之後又跟他又生了一個女兒,獨力撫養。很多人都不理解這樣的做法,例如映雪故鄉其中一個好友「王老師」,認為映雪應跟前夫復合才像樣,現在卻家不成家。導演沒有深究,沒有追問映雪為甚麼離了婚又要生孩子,她這樣沒工作的女人如何養育兩個孩子等等。
其實王老師也離過婚,但仍像個少女一樣,抱着毛公仔,床上都是粉色的;她說起童年時,映雪從香港回來探望的家人總會帶來糖果和新衣,叫她好不羨慕。映雪另一個老朋友小英也許更叫觀眾羨慕:嫁了富商,在家帶孩子,閒來織毛衣,便宜的紅酒不喝。不過她的丈夫忙得每一個月只有三數天回家。導演把這「少奶奶」的一段跟長老說「村裡的男人出城發了財大多包養小老婆」的一段對照,似有弦外之音。
電影的下半部份就是這樣湊出女性和家庭的主題,而導演更嘗試把這主題置入歷史脈絡當中。村裡的長老在片首說過映雪父輩的往事,後來也談起自己的父輩來-- 那年頭,抗日、內戰,父輩中一些去了南洋,一些留下來,就此訣別;對照映雪的父輩,經歷文革,移居香港,留下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兒,猶幸他們仍能相見,只是一國兩制,全家老幼獨獨映雪不是香港人。
你說她不理智?來香港找好處的?她只是想家。她本有能力在泉州安家置富,但八歲開始從家庭中被撕裂出來,被遺棄的傷痛是堅執的始源。這歷史也是中港差異的歷史:今天在香港人投訴很多內地遊客不守規矩、不講衛生;也有內地o 說若不是內地的市場,香港早沒生意做,可餓死了。那位長老解釋「遺子政策」的奧妙:只有逼每家人留下一口,到了香港的才會繼續接濟大陸裡的人。是恩,也是怨。在歷史裡糾纏不清,微小的個人也控制不了甚麼,像映雪那樣的一個普通人卻仍努力地抓住任何機會,抓出一個家來,不論是爭取來香港跟年邁的父母一起,還是變相找前夫借種生孩子。那當然不合符很多人眼中理想的、道德的「核心家庭」觀念,但看小英那樣,丈夫/父親長期不在家,也不見得理想。這些普通人都在「遺子政策」、「改革開放」、「香港回歸」和「人大釋法」構成的歷史和社會的湍流裡掙扎,嘗試找一個落腳點。導演對那些時代與個人都沒有深入探討、分析、評斷對錯,這也許是電影的不足;也許,他只是想這樣呈現人之何為而已。
《一国双城》影评(三):和又又的一些讨论~
本来没想写评论的,不过一不小心和又又在某篇评论下就聊起来了,而且越聊越长。。。乘还没严重歪楼干脆搬出来单独做评论好了~
原评论:
《迷失》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81396/
2011-03-29 21:59:13 又又
至於么。。給一星。。導演看到會桑心的。。
2011-03-29 22:35:01 Woodring
映雪的感情还是有家人团聚这部分在里面的~她现在这种尴尬一部分也是因为各种时期的阴差阳错弄得骑虎难下~~
以及,可爱的王老师还是言行一致的呀><~。。。
2011-03-29 22:59:38 又又
啊。。原來woodring也去看了啊~~~
王老師開始說她覺得離婚不好,還是建議映雪復婚,這樣才是個完整的家庭,後來突然她說自己30歲就離婚了。。。真是讓人措手不及。。= =
2011-03-29 23:16:10 Woodring
是啊。。。回来才发现原来我们这场是一起的。。。orz~
王老师其实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呀~~明显雪那对,雪的地位比较强势,选择权也在她着~~王老师这边感觉上去王老师更像是单向被迫被甩之后人家就没来理过她了。。
其实我理解lz对于映雪的各种不满~不过我觉得这是导演表达手法和想表达的内容的问题。。。这片显然后面基本被拍成改革开放片了=-=~~
如果换个大陆导演来拍,如果说移民题材,基本能拍出个或内敛或激昂但内核一定苦大仇深潸然下泪的东西来。。。
2011-03-29 23:23:45 又又
我覺得王老師內心是個相當傳統的女人,重視婚姻、家庭,但她卻很早就和丈夫離婚,而那個小英雖然表面上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完全符合男性對女性的要求,但她在和姊妹聊天時卻提出“女性還是要有自己的事業,而且自己活得好才是真的好”,思想上甚至有點女性的自覺意識。不過映雪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我也不明白爲什麽她一定要去香港,爲什麽她離婚后還和前夫生孩子。。但我覺得她很慘,回家連祖墳都找不到,已經失去根了。。
2011-03-29 23:34:47 Woodring
你这么一说,我倒有点理解了所谓言行不一致~~
英不过是感叹一下自己没得到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已,个人认为她能选择这样的生活而且看起来过得还算安逸起码说明她也没多强烈的事业追求心~
又,其实就我的了解,泉州那地方是个男权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地方,而且那里是著名的侨乡,这种异地分居的情况和出轨的问题应该很多家庭都有~~ 映雪在那肯定是个另类。。。以及我觉得其实导演也没有很弄明白映雪~他的注意力一下被环境吸引去了,没有特意深挖个体的意图~王老师感觉立体些纯粹是她把自己present地比较生动而已~
2011-03-29 23:37:11 Woodring
以及,参照我母亲那辈的一些早期移民了香港的阿姨叔叔的经历和现状来看,其实映雪骑虎难下而且两头都放不了的尴尬性应该挺严重的,导演没有深挖这个角度而已。。。所以我说导演去泉州一high就跑去拍改革开放片了。。。。
2011-03-29 23:44:17 又又
其實最怕小英這樣的女性了,present出來就是家庭主婦很幸福、很悠閒的樣子,讓其它女性覺得小英的生活才是女性應有的生活,殊不知這背後根深蒂固的父權意識。哎,我是對女性地位這方面太敏感了,所以當時看到小英的生活就很想打人。。然後覺得這三個女性的生存狀態的比較挺有意思,可能並非導演初衷,不過很合我口味,嘿嘿~
2011-03-29 23:55:49 Woodring
其实我觉得导演也觉得三个女人的生存状态比较很有意思,不然不会无端地给了王老师私人婚姻话题的段落,还有小英和孩子的特写~~至于小英的生活状态,如果夫妇感情没有出什么问题的话,其实也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活法呀。。。~~
又其实导演大可以再剪一个纯泉州部分的改革开放片,他自己一定会喜欢的~恩。。。所以其实我期待最后的final版本会是弄出什么样子来。。。
2011-03-30 00:05:08 又又
額。。那真的不是一種不錯的活法。。是社會的倒退,女性犧牲自己的獨立人格換來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而且,丈夫一個月回來三次天,這樣的生活真的能叫幸福嗎?
2011-03-30 00:09:27 Woodring
我的观点一向是,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追求自己“独立”的需求的~那些想安稳在家庭中乐趣就是做饭做家务看电视闲聊的姑娘,逼人家“觉醒”人家也很痛苦。。。至于每个月见三四天能happy after的couple就还真不是那么罕见,毕竟现在双职工异地的家庭也并不少~
**
又又呀,你要是有兴趣,我们可以继续。。。。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