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事遍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茶事遍路》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4 01:5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事遍路》的读后感大全

  《茶事遍路》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事遍路》精选点评:

  ●非常非常非常一般,常识耳。

  ●茶事遍路读得兴致盎然 以茶见大 茶人 茶事 茶史 以茶为线索涉及到的政治得失 儒教三千年读的好累 索然无味… 硬啃

  ●行文气息稳得惊人

  ●只看了感兴趣的第一部分 佛教没看。有点小失望吧。像工工整整的好学生笔记,略有展开的故事也都是走马观花。若说系统地介绍茶,确实也怕不是作者本意。茶事遍路的书名还是很贴切的: 和茶有关的历史和地理札记。

  ●只看了茶的部分,虽然是按照时间脉络写的,但明显后面的力度远不及前面。略遗憾。写陆羽的部分是相当精彩的,拜读。

  ●第一部分讲茶,第二部分讲儒,茶比儒有意思……以及,颜真卿和陆羽,真是开启了萌生新大门~

  ●我觉得翻译有点问题!

  ●本书有两篇,后一篇讲儒教的大概翻了一下没有什么新观点,就是一个知识普及而已。我始终认为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本国的一些东西看看就可以,认为他们写的比本国的知识分子好或者就觉得本国的人被阉割了真的是很狭隘的思维。前一篇关于茶叶的因为日本在茶道方面算是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了,所以相关内容是很不错的。

  ●好玩儿~~

  ●对于茶史漫谈挺有趣的,可是后半部分的儒教三千年对我来说枯燥了些,没有兴趣一鼓作气看完,零碎看的全都忘了。

  《茶事遍路》读后感(一):宝藏

  陈舜臣的文字真是引人入胜,看了开头便欲罢不能。就像有位老者在面对你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读什么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生命是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翻开的几页便可做出的判断。而其,爱不释手读到眼皮真的实在撑不住。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之处吧。因此起名宝藏,期待明天挖掘到更多有益有趣的财宝。

  《茶事遍路》读后感(二):佩服

  由一个祖籍在福建却出生在日本神户的台湾人来写中国传统茶文化,且研究得那么系统、透彻,不由人对中国原产的文化人的研究精神感到悲哀。

  作者是一个有心人,也是一个有钻石精神的文人,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钻研,确是下了苦工夫,深感佩服。

  对中国历代诗歌中关于茶的描述,引用得相当到位,可以说这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故事书,值得有心人一读。

  但书中关于工夫茶的描述,可能因为作者不是地道潮汕人的原因,表述有些偏差。作者认为工夫茶是指茶经过更考察的工艺生产出来的所以叫工夫茶,而在潮汕地区,工夫茶更多的是指茶的冲泡流程程序化,有工夫。

  作者另一个观点让人眼界一开:

  美国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是世界史中的大事件,与茶都有紧密的联系。

  《茶事遍路》读后感(三):别样的角度看茶文化史

  初闻书名便觉得这应该是部偏文学性的茶书,名字都这么有特色,想来作者也一定是位有趣的茶人。粗略的看完之后,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在几十年正统官方历史教育和所猎之历史文献资料的影响下,我的历史观已然趋于稳定;专业知识倒是正在建立当中,还远远谈不上系统体系的地步——恍然间遇见如此不大不小的思想的冲击与碰撞,倒也是种幸事,再一次告诉我:历史与知识是深度和思想的;站在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也许能看到更多;比起臆想和感性,我们更需要一些逻辑思维。

  它就像是一本茶文化史,不过是以散文的形式像我们娓娓道来;比起一般的茶文化史,它并没有那么全面,但逻辑性和客观性值得赞赏;此书更多的茶人之心和历史背景的“胶着”,而不是长篇大论的意义作用.......

  对我触动的较深的便是作者对唐诗的解读赏析,结合历史故事与文献记载,综合人物生平性格,文字虽朴实平常,但对意境和作者心理的分析却如羚羊挂角,毫无滞感。如此对比,上学期的茶诗词鉴赏真是贻笑大方,惭愧。

  在我国茶文化日益繁盛的今天,对比日本茶道之发展,我们不得不反省历史,怀惭愧发奋之心,积极向其学习。日本民族虽有其劣根性,但其团结和学习的精神却要比我们上心的多。

  而本书后半部分关于儒教之发源、发展、内涵、性质、意义对我触动也较深,但由于本身相关知识有限,无法倾吐,只能留待下下回解之。

  《茶事遍路》读后感(四):筆記

  - 這本書是把兩本的日本著作翻譯聯合出版, 即<茶事遍路>及<儒教三千年>.

  - <茶事遍路>十分利害, 看似一些簡單的遍章, 作者十分清淡的流露出其歷史地理文化之深厚知識, 從茶的源起到陸羽生平到唐詩宋辭, 茶馬交易, 乃至近代的變遷等, 這真是功力.

  - 相比起來<儒教三千年>則沒有那麼好看. 原因更多是因為此著作是向日本讀者介紹儒家文化, 有些東西對我們來說應該是比較顯淺的了.

  - 談孔子嘛, 最近幾年覺得最好看的還是阿城, 當然唐諾也不錯.

  - 陳舜臣是名在日本的台灣人, 自然也是成長於殖民年代的那一批我們並不熟悉的台灣一代. 這本日文著作在內地出版, 台灣變成中國台灣, 估計和當年他們流學日本的年代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社會脈絡了.

  -有機會讀到他的書要拜星期日明報的一篇評論, 剛好這次在學而優又買到<日本人與中國人>, 挺有緣份. 這裡抄下了那篇評論, 供有緣人參考:

  ------------------

  另一種中日關係——讀《茶事遍路》

  明報 | P07 | 讀書 | 開卷看天下 | 郭梓祺

  朋友曾笑說,日本人把「溫習」稱做「勉強」,其字面意義可謂傳神。想起來,這也是錯把《論語》「學而時習之」理解為「學完可以常常溫習」的人最罔顧現實之處。除非天生異稟,否則溫習很難算是樂事,只好勉強為之。學了東西能適時實踐,才值得高興。

  最近讀日本作家陳舜臣的《茶事遍路》,也跟中日文化的往還有關。我對茶一無所知,不是雷競璇先生介紹,也不會翻閱此書。中譯本由余曉潮和龍利方合譯,書題原封不動,保留日本漢字。起初以為「遍路」意指四處漫步,是對這隨筆一個形象化的描述。讀完書查資料,才知道別有所指。

  陳舜臣今年89 歲,原籍台灣,在日本神戶出生和成長,讀大學時與司馬遼太郎為同學,二戰後到台灣生活,數年後返日本定居,寫過大量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小說。

  《茶事遍路》是他寫茶的散文,前部以陸羽為中心,後部追溯包括大紅袍、鐵觀音、龍井等茶的源流和故事,偶然又從一片茶葉寫到世界大事。譬如說,中國人在虎門銷鴉片前的66 年,北美人就在波士頓傾倒茶葉。二事都跟嗜茶的英國人有關,但美國人要比中國人好運,倒茶後3 年便通過《獨立宣言》,脫離英國的統治。

  小說家筆觸寫陸羽

  因為底子厚,陳舜臣寫來總是左右逢源,優游涵泳於歷史、詩詞及見聞之間。我覺得第二章〈陸羽生平〉尤佳,讀來不難發現其小說家筆觸,甚具韻味。「陸羽生平」這種題目,落在庸才手中,要多枯燥有多枯燥。但在陳舜臣筆下,人人可見的原始材料,卻一變而成為了解陸羽《茶經》的關鍵。

  陸羽相傳是棄子,由僧人收養,長大後以《周易》起卦,得〈漸〉卦上九,乃用爻辭中的「陸」為姓, 「羽」為名, 「鴻漸」為字。此章從陸羽的姓名開展,借陸羽自傳,勾勒其生活環境與茶之關連。陸羽在寺院成長,而唐代與佛門關係緊密,這都影響着茶在中國的命運。

  陳舜臣接着逐一交代陸羽身邊的人,例如是對陸羽有提攜之恩的李齊物。李齊物被貶為竟陵太守後,還給李林甫追捕,不知何時送命,每日如履薄冰。寫的本是史事,陳舜臣此處卻為年輕的陸羽添補一筆,巧妙地把他的心情扣連到飲茶: 「與大守隔茶相對的時候,陸羽應該也在思考着,二者當中誰更幸運的問題。飲着同樣的茶的兩個人,命運卻如此不同。」飲的是茶不是水,卻一樣是冷暖自知。簡單一個相對無言的畫面,就是陸羽每天思考茶事的生活場景。

  尋精行儉德之根據

  然後,陳舜臣拉闊圖像,由李齊物引伸到唐代其時之政局。李林甫為打壓政敵,每多推薦異族將軍為節度使,安祿山即是其一。這還不止。玄宗曾詔求通一藝者,試後登用。但李林甫忌才,結果如何?歷史總像蒼涼的玩笑,陳舜臣寫道: 「李林甫全部使之落第,並向玄宗報告『野無遺賢』,可喜可賀。此次,杜甫、元結皆在試中。」

  環環相扣,茶聖詩聖,原來都在同一艱難時局下過日子,必定各有領會。杜甫把失意提煉成詩,陸羽則將感懷轉代成茶之理想。有先前的鋪墊,結語引出《茶經》,便更易突顯其特質: 「陸羽寫作《茶經》的時候,正值安史之亂甫平之際。在經歷了大亂的陸羽看來,理想人物的形象是『精行儉德之人』。茶是給這樣的人飲用的,這是《茶經》的大前提。」

  在芸芸眾生之中,為何《茶經》偏要說飲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如何才能將「精行儉德」讀得最必然和深刻,同時不失諸牽強?陳舜臣從陸羽自傳為此尋找根據,並把「精行儉德」這抽象之精神,化作陸羽對人生經歷之沉澱,順勢讀第三章〈儉德之人〉和第四章〈湖州刺史顏真卿〉,說服力便更強,有種步步進逼的感覺,都可見陳舜臣佈局的功夫。

  茶事朝聖之旅

  回到書題「遍路」二字,指的原來是「朝聖」,日本最著名的要數「四國遍路」,朝聖者一身白衣,走遍四國八十八所與僧人空海有關的寺廟。碰巧,空海跟茶亦有淵源。空海在唐代到中國學習佛法,除了經書和佛像,離開時也把茶一併帶回日本,跟僧人永忠和最澄,同屬第一批將茶傳入日本的人。

  為寫《茶事遍路》,陳舜臣也曾到中國考察採訪,並把朝聖路上的經歷放進書中,帶回日本。書譯做中文之後,他又在書前新增了一段〈致中國大陸讀者〉,自謂一直用中國式的思維創作,向日本讀者傳遞中國文化。在書中,陳舜臣三言兩語的文化觀察都精到,說起茶道,中國人自然不如日本人,隨便說句「禮失求諸野」意義不大,他在最後一章〈茶事零拾〉則有如是歸納: 「與其說茶道在中國絕迹,不如說是未留下『形式』。茶道是將所謂『日常茶飯』中的『茶』非日常化,通過在現實中建立虛構的操作過程,重新思考人生。」陳舜臣如是徘徊於中日文化之間,可算以一人之力,建立另一種中日關係,很不容易。

  後記

  今年「九龍誠書節」,將有一場關於茶的讀書會,由雷兢先生主講套牢討論《茶的世界史》一書,并與參加者細讀陸羽《茶經》選段。時間為12月7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半,地點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二樓會議室,歡迎參與。

  文 郭梓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