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交接香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交接香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5 00:0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交接香港》经典读后感有感

  《交接香港》是一本由陈佐洱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交接香港》精选点评:

  ●陈佐洱的这本书基本通篇就在讲自己有多牛逼。书名起得也不好。多给一星是印刷质量比较好。

  ●一家之言,若干内幕,众多外交谈判细节与技术,以及穿插其中的趣闻轶事。

  ●比较官方的hk回归回忆录,所谓内幕较少,不建议作为历史研究用书。

  ●跟本书作者陈佐洱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在北京的某次香港商会的宴席上,一位前辈领着我去向他敬酒,得知我们是在京港生之后,还特意嘱托我们要好好利用香港青年人在内地求学的经历,做好桥梁作用,印象颇为深刻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虽然受立场和内容可披露性因素的影响,但还是展现了很多当年中英谈判中的技术性历史细节,有些回归之后产生争议和被人诟病的制度问题,其实也是当年谈判博弈后的妥协成果,我对于香港的了解,也因此加深不少 书中另一有趣的地方,就是看到很多在香港政界赫赫有名的人,当年也曾出现在中英谈判的谈判桌上,曾荫权、梁振英、叶刘淑仪。谭善爱中校那句霸气十足的接管军营的话语的前后背景,也在书中出现,很有意思 接下来的任务:把周南、鲁平的回忆录一并看了,再找些例如彭定康和香港本地人士视角的书,丰富视角和认知

  ●很好看,中英双方的交锋,尤其是福利预算部分非常精彩。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陈道明在《我的19191》中的风采。

  ●读的港版 挺好看的 了解了许多历史

  ●我们在媒体看到的是外交官们一次一次博弈的结果。

  ●作为学长的赠书,不看不行啊。

  ●偶然接触到这本书,是通过手机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其中的一个章节,于是被深深吸引,正式出版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第一时间购入。时隔多年终于有时间想到要从头至尾通读此书,阅读间,仿佛与陈先生一道,经历了香港回归前谈判的风起云涌,学习到了谈判技巧。但是有时候某些更进一步的谈判细节、过程及对方因何最终发生了立场转变,可能碍于篇幅或者本书的主体不是写谈判技巧,而被一笔带过没有呈现出来,感觉有些意犹未尽。时光飞逝,现在回过头来看,陈先生也许想不到,当无数像他这样鞠躬尽瘁,奋不顾身的人在谈判桌为祖国、香港争取利益的时候,无耻汉奸蔡小洪就潜伏在本方阵营,替英国人通风报信,真是让人唏嘘!而当看到书中当年港人对回归的热烈拥护想到近年香港发生的占中事件,及某些港人对中国的抵触,真是感慨万千!!

  ●达尔文婚礼的赠书…

  《交接香港》读后感(一):交接香港

  《交接香港》,陈佐洱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废约》讲的是开头,本书讲的是结尾,从原则到具体。但其实讲得不够具体,也可能是篇幅所限,若干问题皆点到即止,说个分歧,说个结果便罢了,看得不甚过瘾。

  《交接香港》读后感(二):坚尼地28号

  那次去海洋公园玩,结束了和同学在中环瞎逛,逛到香港公园,然后又从不知哪个出口出来。沿街走了几步,一个妈妈领着一个看着像小学生的孩子准备过马路,孩子手上拿着本英文书。

  妈妈领着孩子走着,我看着他们,然后一抬眼看到街对面,坚尼地28号。书上的照片有一天毫无预兆地在我眼前显现。

  看了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又偶然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一个通知,说学校校董陈佳洱先生将有场讲座。我当时就感觉说这名字怎么这么像这书的作者呢,百度之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兄弟- -

  《交接香港》读后感(三):足兵足食,更要足信。

  记得97回归之时,大概也就要上小学的年纪吧。电视上的一些画面只是略有记忆。

  而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印着香港回归和紫荆花的校服吧。

  当时,中国各行各业都迎着回归的潮流,制造了各式各样的庆祝、纪念香港回归的产品。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印象中的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娱乐天堂,金融中心,房价很高,人口密集……的地方。

  ----------------

  近几年来,香港的风头貌似被北上广等大城市盖过不少。

  在陈佐洱学长来校开报告会的时候,对于香港在中国对外交流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的确,独领风骚的香港当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而今,关于香港的,似乎开始出现一种较为不和谐的声音吧。

  因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当足兵足食后,是否能做到足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国民教育孰是孰非?

  已经回归十五个年头的香港,接下去依旧还是走购物天堂,娱乐天堂,金融中心,房价很高,人口密集……的路线吗?

  还是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香港?

  很期待,回归五十年的那一刻。

  我想,陈佐洱学长也一样很期待吧。

  谢谢学长赠阅。

  《交接香港》读后感(四):秩序崩坏的起点:读《香港交接·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感

  在此书的诸多章节中,关于“设立终审法院”一章令我印象深刻。一来我是法律专业,本来就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二来,近期香港问题的起源也正是一宗司法修例案,让我不得不更加关注回归前中英谈判中有关司法的内容。

  当年,中英双方在司法方面角力的一个重点就是司法问题。英国最大限度地扩大地区性终审法院的权力,竭尽所能地在香港未来的司法体系中植入英国法律传统,尽可能削减来自中国政府的影响。为实现此目的,港英当局甚至通过了《人权法案》——将两个连在英国都未完全适用的国际人权公约适用于香港,以期凌驾于中国香港特区基本法之上。

  简言之,上世纪90年代起,英国在过渡期的香港社会各种“挖坑埋雷。”这些“雷”归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以人权侵蚀主权,以民主对抗秩序。可以说,当前香港问题的起源,乃至香港社会秩序崩坏的起点都是在过渡时期港英当局的一系列政策中。

  几十年后,香港问题的表征也正是“人权”和“民主”。反对派扛着“人权”和“民主”两面政治正确的大旗,将香港问题从经济升级为政治,从港内资本家与普罗大众的矛盾偷换概念后,转移为大陆与香港、主权与人权、秩序与民主的矛盾。这一系列操作也正是秉承了当年港英当局“以人权对抗主权”的思路。

  我并不认为香港的普通大众会真正了解修例的缘由,更不认为参与游行的百万香港民众会对人权、民主怀有灵魂深处的认同。所谓民主自由,不过是底层民众情绪宣泄的借口。其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民生。正因为经济民生艰难,底层民众才会把注意力放在政治上。蠢坏兼有的反对派更是宣称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是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于是鼓动民众走上街头,争取民主和自由。但是,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转换成所谓的民主自由政体后,经济就能迅速腾飞。反对派不过是以民主自由为幌子,给普通民众画饼,其实质还是谋求一己私利。

  香港社会近二十年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崩坏的良好范例。香港在资本主义的道路走得太远,财阀权贵垄断了全港的政治经济资源,尽享回归红利;但是普罗大众却日益贫困,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因此,与其在香港问题是纠结于修例与否,普选与否,并没有任何意义。眼下香港社会就是一堆干柴,你扑灭了这颗火星,还会有别的火星跳出来点燃这场熊熊烈火。

  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放弃以往那种与财阀权贵共治香港的策略,让利于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