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进分子》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后进分子》读后感1000字

2020-11-05 00:1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进分子》读后感1000字

  《后进分子》是一本由陈亦武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进分子》读后感(一):历尽沧桑苦亦甜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尽管有时伴随着苦涩;而经历过沧桑之后,苦涩也会变成甘甜。

  在那段特殊岁月中,作为一个“出身”不好的孩子尽管很努力地适应着环境,社会依然给他和他的家庭戴上了天然的“后进”的帽子,然而陈亦武先生仍然在苦中找到了乐趣,给生活以色彩。

  读过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本书叙事形式与之类似,而风格却更灵动。整本书语言简洁明快,叙事清晰,对人物展现的很客观,笔墨间流露出作者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无奈和反思。

  从七岁破蒙开始,作者所接触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成天山呼“万岁”与不期而至的各种“运动”,留给大家的“只有两种印痕:一是阶级,二是仇恨。”而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的特色吧。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如果出生在一个“根红苗正”的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的天然屏障,而陈先生不幸出生于一个与“地、富、反、坏、右”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从出生就预示着不公的命运在等着他。可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下,作者依然凭借着未泯的童心,在苦涩的生活中找到了点点滴滴的快乐,并让这些欢乐充满了生活。我想,也正因为此,包括陈先生和他的家人在内的众多中国百姓才能顺利的走过那段凄苦的日子吧。

  整本书流露出作者对于老家——藻溪——深深的热爱与眷恋:童年上学的一幕幕、老家小学的每一棵树、老家每一种特色的小吃和食物、小时候儿童玩伴的每一种游戏都历历在目,作者讲述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恍若在藻溪小学围墙外赶集大道旁,在那一株粗壮的大榕树下,迎面走来的就是你的老师、邻居、同学和玩伴,喝着凉饮,吃着五仁糕,一起相约去大桥溪钓鲫鱼,一起去老小学去看露天电影。。。

  所幸作为“后进分子”的陈亦五先生能够坚强的生存下来,并且没有被各种“运动”击倒;更幸运的是他将那段记忆用文字记录下来,留给了我们。这些文字仿佛也在警醒着我们: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记忆中不要再有苦涩,只有美好。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齐头并进,不再有“后进分子”!

  《后进分子》读后感(二):不曾泯灭的记忆

  读陈亦武的《后进分子》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类钩沉时代记忆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少见,它一面引起老一辈读者的情感共鸣,一面启迪新一代读者透过时光缝隙看历史、透析人性的智慧。

  在时光的沉淀中,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口号,对一批人造成的精神创伤、被改写的命运轨迹,即将随着时光中人流的更替被打包封箱,成为发黄的史页。根据遗传理论,负面的记忆更容易被基因传承,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在未经大脑过滤情况下直接变成行动。那么当年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形成的思维模式,关于那个逝去年代的一切真的已经走远了吗?

  如今为它们作序的已是在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他们当年幼小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历史冰山一角,听到的是“当事人”悲凉的一声叹息,他们所经历所感受的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点点余波,但这些又是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全部记忆……

  那个年代琐碎的、杂芜的记忆在时光中发酵,当年苦的、痛的、无聊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时光积沉,也变得生动活泼珍贵起来,甚至在作者的笔下带出了几分幽默气息,把“屁”当乐也是孩子们无聊童年的无聊行径。作者讲述小学时的野营拉练、积肥行动中掺杂的思想纠结、对自己“旧官僚”出身的惊慌无措、爷爷的日渐佝偻沉默,成人社会的政治思维投射入学校引发的变形教育,孩子们在时代主流思想强攻下变形的爱好和“美德”。参加批判大会、写宣传标语、争做红小兵、高歌政治口号、斗争与被斗争,这些曾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当年人性中复杂的粗野、不明所已被掀动起来的仇恨、强烈的出身论群体意识、单一思维模式,横扫了孩子们童年的天真和无邪,虽然他们当年看这一切是模糊的、随波逐流的,痛的不明所以,但却铸就了一代人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人人自危的思维模式。

  上述的这些多是关于“政治”的,以今天久处“市场经济”之中人们的眼光来看,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必竟是纯朴简单的,抛开“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些朴素的关怀,比如救火时的人人奋勇、对文字的小心崇敬、手艺人的执着守业、人们极少的物质欲望等。正因为有了这些,那个年代才在灰色的底面上泛起了一层淡淡的光彩,让人们在回望之时,有了时隐时现的温暖。

  笔者常常在想,时代的疮面投射到一代人的记忆中,这些真的会否成为过去?人性的朴素善良能否有效消解这些负面记忆?这仍是一个尚无法给出答案的未知数。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经过轮回总会和过去有惊人的相似,不自觉的被动经历一旦融入思维深处,就变成了自发的主动,当年被经历的也可能演变成今天主动加诸在别人身上的主观行动。虽然在形式上、强烈程度上会上演变形记,但如寻根溯源,却发现那是埋藏在时光里的一粒陈年种子在伺机涌动、张牙舞爪,又或者它们从来就没有被连根拔除过,像梦魇一样在空气里游动。

  如果读陈亦武《后进分子》一类的书籍,在欣赏作者淡定的文笔之外,再能多一些历史的警醒,睁开眼睛辨识出周遭世界里的旧逻辑,因看清了、看透了而能一笑淡然处之,重新回归人性的正轨,不失为该书为我们带来的一大收获。

  原载于/《80后之窗》

  原作者/胡艳丽

  《后进分子》读后感(三):一束温暖的光

  生命到了一定的阶段,获取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就会像一匹骆驼一样,将那些曾经的时光一再咀嚼,由此收获的一份清澈和明了便会写在眉宇间,落在文字里。曾经是那么年轻的高晓松也不再年轻,两年前,他有一首新歌,写的却是旧旧的时光,歌名叫做《旧的童年》。词曲简单,却撩人心弦。我喜欢这首歌,不想我那六岁的孩子也喜欢,常常有一句没一句与我轻轻唱和:

  进了一扇大铁门,穿过一片小树林,爸爸妈妈陪着我,堆雪人。妹妹抱着酸奶瓶,远处传来下课铃,那根烟囱安静的,像一根烟……

  在这首不长的歌曲里,却饱含深情地写进了生命的印记:大铁门,小树林。酸奶瓶,妹妹,自行车,蓝色的弹球,看门的老张。这些生命过往中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历经岁月的淘洗,最终都焕发出清清亮亮温暖的光。这光,虽然微弱,却足以将剩下的岁月,足下的旅程,寸寸照亮。

  由此知道,回忆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生命本身,一种如呼吸一般的自然。阅读陈亦武先生的《后进分子》,我再一次被这温暖的生命之光环绕,进而沉浸其中,不忍移步,不能自拔。那一页页翻开的,正是你我的童年,你我的生命之光。童年的书,童年的玩,童年的老师,童年的朋友,童年的欢喜和悲伤,随着时间的来来去去,我们都以为我们已经忘记了,却不想都还记得,都还记得那么清楚,那么动情。

  就说那《包书皮》,现在坐着想想,都还感觉到那一份神圣,严肃和用心,进而能领悟,对于书,对于课堂,对于知识,我们曾经是那么地尊重,那么深深地放进生命里。我的书皮,多是一些废旧的报纸,即便简单如此,也还不易得到,毕竟那时的乡村,报纸也都是稀缺之物。记忆中,每每一领到新书,父亲就将那一叠珍藏老久的《农村科技报》取出,坐在大门口再细细读过一回,这才交到我的手中,看着我小心翼翼地折叠,裁剪,直到黄昏沉落,油灯闪烁。如今,我依然爱书,读书,藏书,这其中的情意,该是来自那一种脉脉温情的“折叠”吧。

  还有那《人仔书》,那小小薄薄的连环画,现在已经难觅踪迹。而在我的童年里,这种标价三五毛的读物,也正如陈先生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可都是贝宝之物,一旦到手,便捧在手里,藏在怀中,压在枕下,一遍又一遍地看,看个没完没了,看得津津有味。记忆中,关于这“人仔书”,我也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八九岁那年,上学途中那家百货商店的文具柜台上,不知何时鲜鲜亮亮地摆上了一套连环画,名曰《三国演义》,五毛一本,十本五元。这对我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怎么办?其时正值盛夏,夜里我便穿上雨鞋,左手提灯,右手执钳,去那黑咕隆咚的田野里抓黄鳝。这段文字现在写起来浪漫得很,而当时的我却是怕得要死。八九岁的孩子,一怕鬼,二怕蛇。一有风吹草动,便停步发抖;一看到曲行花蛇,便“丢盔弃甲”。就这样,在提心吊胆一个星期之后,我终于用黄鳝换得的钱,买来了这一套“人仔书”。在这之后若干年的某个夜里,我看到电视里正演着伟人童年的故事,那一个个斜挎布包,手滚铁环的孩子,一边飞奔,一边高声诵读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捉泥鳅,抓黄鳝……你可以想象一下呀,当时我会是怎么样地,在电视机前,嘿嘿嘿地傻笑个不停!

  在陈先生的《后进分子》里,如此日常琐碎的记忆真切又生动,每翻阅一页,都会触发我记忆的"玄机"。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记忆,在不经意中让我再次窥得了那旧时代的痕迹,偷得了一份纷繁现世中的宁静和小思。这一份关于童年的记忆和回味,这一束温暖的生命微光,带给我一份对生命的慰藉,和小小的鼓舞。陈先生在书页的最后一段,如是写道:过去的,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但今日的再好,又无一不是昨日的改造与延续。

  原载于/《新闻晨报》

  原作者/吴丙年

  《后进分子》读后感(四):那份“艰涩”直刺灵魂深处——读陈亦武《后进分子》

  那份“艰涩”直刺灵魂深处

  ——读陈亦武《后进分子》

  王孝稽

  那是个“艰涩”的年代。

  陈亦武这本《后进分子》,就是“讲述”那个“艰涩”年代的随笔集子。它们没有奔泻、没有柔软,只有严肃与玩味。“时间艰涩的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毕淑敏语)。陈亦武就是用那干净质朴的心灵去触碰那个“艰涩”的年代。

  在那样“艰涩”的年代,我们的灵魂到底缺失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陈亦武的内心是敞亮的,是澄明的。有一股强烈、清晰而又有质地的光束,一直照耀着他的内心,使他足够强大起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敞亮、这种澄明,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敞亮、这种澄明,如《上学印象》里所描述的,校园内那口控制着几十号师生作息的“古铜钟”,在“字与字之间,产生一种神秘的交通”(汪曾祺语)。那个年代的“艰涩”,正好给了陈亦武这样的“接引”机遇。我想,这种“接引”,必定会抚平一群人,甚至是一辈人心灵里的“垒块”。

  当我一页页翻阅那冷静而又亲切的“讲述”,我意识到,我必须放慢速度,沿着灵魂出入的路径,与那份“艰涩”会合,让阅读“结茧”,让那个“艰涩”的年代在心灵里“结茧”。随着不断深入,你会发现,他身上那份朴素自然的东西,率真善良的东西,强大质朴的东西,如《老小学电影》里的“经典镜头”和“经典台词”,一直在大家的心里“镌着刻着”。

  灵魂的自由,是许多作家所追求的。“文学的根本是灵魂自由”(刘醒龙语)。陈亦武也不例外。他在救赎路上“艰涩”行走,追求“艰涩”之后的“自由”。

  在《后进分子》绝大多数的篇章里,他以“苍白消瘦贫乏无力地在长大”为经,以“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在咀嚼”为纬,用质朴的文字勾勒出,“芜杂、纷乱”的场景,隐现着其中的无奈和反思。文字的勾勒,不像绣花针,也不像挥锄子。好的勾勒,隐藏着写作者的气质。如《七岁破蒙》《语文书》《红小兵》《拉练》《积肥》《教师吹打》《人仔书》《家庭成分》《破四旧》《公审大会》等篇章,都有很好的勾勒,都是值得玩味的的好文章。

  “入学散记”、“学军支农”、“学间课后”等蒙童时光,被他所“钟情”。“父亲用球纱绕上我的乳牙一圈并打结,乘我不备的时候猛一拉,……那被拔下来的乳牙下端还沾着通红通红的血呢。”正当这时,“我”在父母的安排下,懵懵懂懂中被姐姐带到学校去报名。由于“知识曾经给这个家庭带来过太多的不幸”,家里人对于“我”的学业也不寄予任何“期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植下了“成分”的种子。但是,正如他所说的,“偏偏是想聪明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聪明起来,想愚鲁的却又一下子傻呆不掉。”这是他“破蒙”后的“艰涩”记忆,就像他那颗松弛的牙齿,一开始怎么“摇晃”也没弄出来,害得不听话的眼泪“一颗颗顺着脸颊掉下来”。“破蒙”之后,在姐姐的示范下开始学“包书皮”,并且把这习惯延续很久很久。这些品质,在他的身上一直在延续。

  那份“艰涩”,如烟,如雾,又如尘,飘散在他的童年居住地——“藻溪”,这个乡村每个角落里。“木结构平房”的教室,“泥尘滚滚”的操场,号称“广裕生”的房子,“黑洞洞”的防空壕,“纷纷尾随囚车”的枪决现场等,无不充斥着“艰涩”的“尘粒”。

  在各个“艰涩”的现场,他习惯用“混沌”的味道,予以还原。诸如,每人在“似笑非笑”里完成了“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一千多次的“天天读”;一九七三年发生“马振扶事件”、“张铁生事件”、“黄帅事件”之后,大家都在寻找“师道尊严”的反面典型;从学生“窃取试题”,到大家一起翻抄答卷,“整个考场犹如戏台脚一样热闹”的“考试”;“体育课已不叫‘体育课’了,叫‘军体课’,全称为‘军事体育课’”……这些“艰涩”的、让人啼笑不得的现场,成了他“讲述”的主体。而且这种“讲述”,是不见痕迹的切入。

  《后进分子》里讲述的人物,是“亲切”的。这种“亲切”,像是一种对话。这不仅跟他的“生活场”有关,还跟他善良质朴的为人有关。在他的文字里,看到的总是向下而厚实的人物与场景。如“班主任”、“Z校长”、“L老师”、“C老师”、“J老师”,以及“我的小太爷陈瑞伍先生”、“我的爷爷陈孝达先生”等;再如,自由组合的教师“吹打班”,他们是“零散”的,可是“技痒的时候,便各自从家里搬来乐器……平白无故的就敲打弹唱了起来”。在这些人身上,隐约透露那个年代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从某个角度来说,跟他的心灵印痕是吻合的。当他打开语文书,读到“仇恨的伤疤”之后,幼小的心灵里,“只有两种印痕:一是阶级,二是仇恨”。

  心底那份“艰涩”,那一刻,直刺灵魂深处。

  (《后进分子》,陈亦武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后进分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