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伦见闻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英伦见闻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7 02:35: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伦见闻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伦见闻录》是一本由[美] 华盛顿·欧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伦见闻录》精选点评:

  ●不太好懂

  ●我就喜欢这种轻松的文笔zzz~(困了) 有点感动,也有一点平淡,有点浪漫化的乡间小调

  ●延续了欧文一贯的风格,诙谐幽默,虽然他笔下的英国和我们认知的英国已经不同,但那个消逝的英国在他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威斯敏斯特教堂、英伦乡村、圣诞节,等等等等。

  ●总体来说还是中肯的文字吧,比起游记文字更喜欢某地的传闻轶事部分

  ●选取的角度特点不足,写景或转述故事段落略显无聊。

  ●The Sketch Book

  ●当初不记得为什么买了这本书,好像是要凑一个订单的金额,买了好久前几天才拿起来读。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游记性质的书,但是那个年代的游记,写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传说。看下来,没有期望地精彩,写的内容有些窄,范围不太广,很说传说就写了满多文字,整体看来一般

  ●感觉一般般,只能没有静下心来去读吧

  ●翻译得好烂,故作文言。不过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看过了众多游记的我们已经对于这种普通的内容过于疲乏了。

  ●虽说翻译的多用四字成语,很对仗很工整,但隐约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像是刻意为之,失去特有的翻译腔。

  《英伦见闻录》读后感(一):读懂英伦

  因为封面有叶圣陶的推荐,知道它是一本古旧的书。后来网上查了,果然是上世纪初的杰作。

  这是一本散文集,有记事的、写人的、还有某个景点某个节日的记录等。欧文以一个外来旅者的视角,好奇中满怀敬意,描绘着英伦风情。

  他在最能代表英国的场所——乡村、教堂、庄园、古堡、图书馆、还有坟墓等——体察民情;他在史上名人传说(君主、英雄等)和寻常百姓的故事间穿梭;他在真实和奇幻(有一夜度过20年的小人物、还有会说话的古董书)中游走;他在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中见证时光。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描述优美严谨。看这些文章,总让我想起中学的语文课本,好像那些课文都是模仿这些文章写出来的,风格和文笔似曾相似。也难怪,中学时学了太多民国前后的课文了,同样的时期产生的作品当然会有相同的时代烙印。

  书中的刻画总是流露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没有电器的帮助和骚扰,没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催促,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隔阂。那时的人们是群居的,喜欢聚在一起闲谈交流,喜欢操办大大小小的节日和仪式,喜欢处理琐碎的生活杂事。那时的人们是闲散的,许多人并没有也不需要正式的工作,即使贫穷也掩盖不了自由所带来的快乐。那时的人们也是脆弱的,亲人的离去或者爱人的背叛就可能导致他们一病不起,鬼故事也会吓得他们夜不能寐。

  读这本书,总会联想到其他故事。炙手可热的《唐顿庄园》,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英伦故事。就连再早一个世纪的《傲慢与偏见》,好像也跟书上的背景相似。时光流逝,但英伦的迷人气息,数百年来没有改变,高贵优雅、宁静安详,令人心生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真不错,连诗句都尽量做到押韵,比现在一些畅销书的翻译好太多了,是一本值得收藏品读的经典佳作。

  《英伦见闻录》读后感(二):过于牵强附会,最终只是快餐文化

  第一眼看到封皮上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一身名牌,几次游历,却无法真正领悟“英伦”,“英伦风范”以文学形式优雅呈现。”顿时觉得这本书已经没有了收藏的价值,只能沦为“速成”的快餐文化中的一员。看完觉得一股抑郁之气噎在喉咙,不吐不快。

  其一:对仗的天堂,成语的词典

  翻开书,成语、排比、对仗,极尽华丽的词藻,俯拾即是,像极了现代人写的八股。以至于我在读的时候都在怀疑,原著上是不是真的这样写的?还是这本书经过了译者的后期加工打蜡上色,为了对仗删除或添加了他们认为无用有用的成分?到底有多少才是欧文原汁原味的东西?

  对小孩子来说这本书的确是好的成语词典,但它作为译文来说就不是好的译本。僵硬的格式,丝毫展现不出游记的洒脱,既没有古文的韵味又没有现代文的洒脱,硬生生地将欧文的一篇好文译成了夹生饭!

  其二:牵强附会,过犹不及

  不是说欧文的文,而在于出版社和译者过度想渲染出的文化意境。可 惜,过犹不及。就像在封皮上的话,明显让人感到这本书是浮躁社会下的产物,是为了迎合“披着几身名牌去过几次英伦又想装13显摆装高深的人”才出的。既然有这样的市场定位,也就意味着它只是一本快餐小说,成不了书柜中的典藏。

  其三:插画混乱,质地较差

  首先,插画让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乱!乱糟糟的一片,还采用是本来就看不太清楚的水彩画,还不是用的能更好展现清晰度的铜版纸……

  其次,插画的作用。一是辅助原文,二是延伸拓展读者的思绪。我是真没搞明白为什么要选那几幅插画(我得承认,我无知,我还得问一下,这插画,是欧文原著上就有的吗?还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自己添的?)

  总之,个人感觉这本书可以在书店翻着看两页,买回去收藏用最好三思后行,当然,作为孩子的成语词典再好不过了。

  《英伦见闻录》读后感(三):见闻札记

  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看到一本文化随笔类的书,当时被震得目瞪口呆,原来游记可以这样在史料、个人经历和景色本身间纵横穿越。那时我是个呆子,全忘了古人那寥寥几百字便能百世传诵的山水清音——它们在课本里被挤扁熏坏得太久了。后来那书红透大江南北,可见呆子不少。再后来作者的伪善面貌渐渐浮出水面,虽不至于直接以人废文,但对此类文字兴趣大减,总感觉后来者拣拾其牙慧,索然无味。

  某日忽然看到《见闻札记》的作者自述,当场释然。却原来二百年前已经有这么一个家伙把游记的标准重新定义过,他的狂妄、不流俗和骈句连篇一定受到过众多非议,可他用文字的流传证明了游记的生命正在于这些东西,即使影像技术发达如今我们也不想只看到与那些壮绝景色相配的形容文字,就像他自己说的,书里最好“只有些村舍,风景和不知名的废墟痕迹,完全忽略了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圆形大剧场、特尔尼瀑布和那不勒斯海湾,整个册子里不见冰河及火山的踪影。”这些玩意儿都能在国家地理频道看到高清版,而寡妇、鬼新郎和睡谷传说之类却是只有从文字中才能挖掘出的半真半幻的想象。

  我没说这书好看,可它的确值得一看。华盛顿•欧文名不列我知识范围内的靠谱作家名单,可十几年飘洋过海的经历应该可以让他跻身最执着驴友的行列。《见闻札记》也许只是他收集资料并随意录下的挥洒文字,不想却成就了他本身甚至那个时代的代表。他当然有资格小小地狂妄,有资格说“美国当然也有伟人,遍布全国各地,为数众多,我也混在其间,微小的光华淹没在大名人投下的阴影里”。

  不知道为何散文高手最终都会被扣上一顶“文体家”的大帽子,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文章能够让人们推翻对过分熟悉体裁抱有的成见,重识阅读或者写作的信心。欧文的文字能否永久地脱离时代流传百世虽难以断定,但开风气之先并且惠及后来者确是实情。写到这里开头那些无因的愤怒淡了些,其实唐宋以降,以精悍文述景外事的名篇多不胜数,怎会蠢到相信某本洋洋得意的读物前无古人。

  “我常常惊讶于出版界的高产能力,惊讶那些天性思想荒芜之人,竟能创造出大量学说著述。”欧文如是说,百分之九十九出版写作界自我感觉良好君包括本人共勉。腆颜向人,实非所乐。

  新版的《见闻札记》很应景地译成了《英伦见闻录》,可惜与五环和摇滚没搭上联系。

  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彩色插图,好在很英明地全数放在了正文之前且印刷质量良好,避免了文图夹杂时那种图像与词藻对冲的呕吐感。

  《英伦见闻录》读后感(四):在这里,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评《英伦见闻录》

  一般来说,好的游记往往是情景交融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山水之间能让人醉的,风景其实倒在其次,真正重要的是风景之中人们的活法,他们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盛大节日这些风俗人情,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名人逸事这些文化元素。当一个人被上述的东西深深吸引,愿意一次次深入其中去探寻、去领略、去感受,并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之交融,写下一篇篇质朴却饱含深情的文字,让读者看出这里面有太多他眷恋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游记无疑会感动读者,也会被认为是读懂该地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华盛顿 欧文的《英伦见闻录》无疑就是这样的佳作。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多次来到欧洲,详尽的记述这里的风俗人情、朝圣自己梦想中的文化圣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对欧洲文化尤其是英伦文化的眷恋。而欧洲对于华盛顿 欧文来说,也是渊源颇深,尽管踏上这片土地的他是一个陌生人,但他却实实在在是这里血脉的延续,所以欧洲之旅对于他来说也是寻根之旅,这也让他在文字中流露的眷恋显得自然而得当,因为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回家。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到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古迹,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干渴之人喝到水。出门旅行,目的其实是寻找灵魂的舒适之处,否则旅途的印象、每处的风俗、遇见的人们都是走马观花、过眼云烟,时间一长就成了照片上自己喊着茄子的模样配着那时彼处作背景。显然,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欧文是一位高水平的旅者,更是一位高水平的作者,在他高超的文字和独特的幽默引领下,我们跟着他的寻根之路不知不觉中领略到了真正的英伦文化底蕴。

  在书中,作者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乡野村镇,由于他怀着对英国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对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所以他不论是描写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普通的乡村教堂,不论是记述大文学家的生平,还是记录普通英国人的故事,都十分的细腻真实、不偏不倚,让我们看到英伦文化的各个层面,而他特有的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更是传神的塑造出英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这部作品在英国出版后,受到欧美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许会有人产生这样的质疑,如果我不喜欢旅游,对英国乃至欧洲都不感兴趣,看这样的文字有什么用呢?其实作者在书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他写作的初衷无非是想让读者在内心烦闷的日子里黛眉舒展;在心事重重之时得以片刻宽慰;涤清悲观厌世的面纱,促使人们宽容的看待人性,让人们在与人相处之时更加开朗和善。这是一种谦和、朴素的大智慧,其实,宽容、和善、优雅的人类社会才是作者最眷恋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