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104》读后感精选
《读库11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104》精选点评:
●001-201何荣幸:小革命 国际志工 边缘发声 脱贫行动 援外医疗 有品棒球 关怀木睹儿 行人路权 灾区媒体 移住人权 终身学习 居住权益 在地食材 老屋再生 绿色生活地图 手作产业 地方学 生态教养 自力造屋 部落音乐 农民集市 民歌采集 202-219 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何以成为自由 220-219李清晨:百转千回换心路 243-280谭夏阳:漫邮记 271-298傅惟慈:出亡记 299-317王鹤:从繁华说到寂寞
●20110930今日购书
●社会变革
●也只有第一篇能看,其他的都是当作补丁填充的。
●《出亡记》:民国三十八年得到友人帮助从台北回到上海得以与女友完婚的国军技术人员,对该友人是该心存感激还是怨气?《小革命》:公民社会。
●小革命:废墟开出一朵花,乱世守护一亩田。
●小革命真是太精彩了!
●我感兴趣的内容最少的一期
●荐“小革命”系列。
《读库1104》读后感(一):批评官员何以成自由
1798年,《防治煽动法》规定:“撰写、印刷、发表或出版……任何针对联邦政府、国会……或者总统的不实、诽谤和污蔑之词,意图损害政府、国会、总统声誉,煽动良民仇视、对抗政府者”,最高将被判处两年徒刑,并处两千元罚金。——————p213
所谓特色,就是特别喜欢摸石头过河,就算1997年才摸到人家近两百年前就摸到过的屎,依然乐此不疲玩儿得各种得心应手。
《读库1104》读后感(二):只评《王鹤:从繁华说到寂寞》
明末,大明、大顺、大清三朝鼎力,铁马金戈。而在秦淮河畔,一边是文人士子,一边是青楼女子,却在这乱离之世中演绎着一出令人扼腕的大戏。
古代文人以携妓赏花饮酒作诗为风雅之事。总以为,能将阅遍无数男人、却唯独钟情于尔的风尘女子赎身迎娶,是这类故事最完美的结局,也是佳人配才子的绝佳范本。然而,罗敷有意,使君无情,世事总不能尽如意。吴梅村便是这“无情”的使君之一。
纵使志趣才情多么投合,鱼水之欢多么和谐,然终究抵不过“婚娶”二字。“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即便拥有头牌之名,也没有等来吴的一腔承诺。
尽管才子佳人姻缘美满的故事实在寥寥,但也未尝绝迹,“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皆得以如愿从良。不管娶为正妻还是侧室,总好过跌宕飘零。
所以,作者一语道尽无奈:谈情说爱简单,谈婚论嫁复杂,古今亦然。
《读库1104》读后感(三):透过历史的眼睛,传递行动的理念
买了《读库1104》和《读库1105》,先看了《读库1105》,结果依然是屡见不鲜的平民历史回顾,我知道这是老六的一贯思维,放低心性,关注底层,挖掘被官方遮蔽的过去,给大众找回常识型记忆。当然也带了老六自己对于成长历史的怀旧和眷恋。的确,起先看到这样的文章,真的是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另一种的关照,总给你不一样的震撼,但一本又一本的读库发现始终反复在挖掘,渐渐地也有了自己别样的看法,这样的历史回述意义究竟何在?历史的确给人以启迪与思考,但若是《读库》只是作为历史读本的库存是不是缺少些了对现实的关注与理想的注入,读库不能是只是仓库的挖掘,是不是还应该加入更多的“关于读”的“思想之库”去引发更多当下行动的变革。幸好,翻阅了《1105》后打开了《读库1104》,何荣幸的“小革命”系列文章让我看到了《读库》的现实追求,颇感欣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看,看现实的缺陷与遗憾;有的时候,我们又总是在等,等上层的动作来改变与改革;还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在骂,骂现实的种种不作为和乱作为。但其实,在这些“看”、“等”、“骂”之中,我们总是往往把自己放在旁观者和评论者角度,却唯独没有将自己置身在参与者、操作者之中。但社会是每个人构成的,发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对于理想的憧憬不等于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而台湾的“小革命”的价值就在于即使在艰困的环境中,仍不放弃自我与个人的努力,用点点滴滴的行为来落实去改变。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任演说中所说:“期待他人或等待未来,改变将永难实现。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等待的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寻找的改变。”当功利主义成为显学、现实路线变成王道,至为珍贵的是以一种忠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始终相信“热情、美好的事物可以改变世界,每个人的生活小革命都会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这就是小革命的价值所在。而《读库1104》用了201页的篇幅去叙述这样的行动、传递这样的理念,也说明老六在故纸堆里翻扒时,也没有完全地把眼光埋进地底。小革命系列中的“教战守则”和“各界应该这样做”部分的选录,更是体现了他所要传递的现实行动意义。真正的思想杂志著作是应该有这样的眼界与行动,再次向老六致敬。尽管在大陆未必能有这样成熟的从周边出发的人文小革命行动,但假如这本书、这篇文章能埋下几颗种子,点上几个微弱的火苗,也就够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么?
《读库1104》读后感(四):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104》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主语重要,还是谓语重要?这可能是体现一篇文章的价值,也是体现一个编辑的眼光的核心所在。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编者和读者在乎是谁做的,超过了关注他做了什么。”过眼海峡那边无名行动者的小革命,忽然想起老六的判断,显然,《小革命》是淡化主语凸显谓语之作。用三分之二的篇幅编发这一系列文章,以及《读库1103》里的《“发展中国家”时代》,他的本意,或在提供一面镜子,以观照我们身处的此地此时。说实在话,此文并不好读,不时出现的“大条”、“替代役男”、“国际人球”等陌生词语,常常让人走神,而主人公所从事的工作,又多在我的兴趣与视野之外,需要一点小耐心。经由《中国时报》调查采访室成员的导引,结识诸多台湾之光,不禁感叹: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任祥等建设者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也绝不孤单。
这一系列文章给人的启示是多元的,媒体从业者可由其编采创意中获益,而每一位读者不妨取其精神,起而行之,在生活中推进各具特色的小革命。无疑,每一个人都是自然及社会的接口,自身的积极努力必会促使自然及社会生态的提升,谁也不要看轻了自己。《小革命》各项元素中,“教战守则”最值得珍视,有方法更有理念,全方位指导实践者。转引两条:
服务是一种学习,不该用来满足个人光荣感,或者存有优越感,国际志工必须去除“爱心光环”,自以为义只会造成慈善暴力。
不要自以为助人脱贫就是救世主,经济弱势家庭需要的不是施舍与同情,陷入贫穷往往是社会排斥所造成,包括就业、文化等多层面排斥,协助脱贫过程,看见社会不公与贫富不均,也看到社会包容的未来。
再抄几段话:
解决贫穷问题并不容易,贫穷不只是收入不足,往往连带着人际关系贫穷、心理贫穷等全方位问题,这必须赋予更多力量才能协助自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往往全盘皆败,又会退回原点。(周文珍)
认证是解决人与人不信任的机制,认证制度越多的地方,代表社会信任越低。(王福裕)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列举言论自由的可贵之处: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其次,就算那些噤声之语存在错谬,但也可能,而且通常是,包含部分真理。任何普遍意见,又或主流观点,都不可能囊括全部真理,只有让各种观点彼此辩驳印证,真理才会越辩越明。第三,就算我们相信眼前的意见都是真理,若不容它接受对立意见的挑战和检验,人们对待这一意见的态度,将如同保留偏见,对它的理性依据将缺少领会与感知。
“或许存在这么一条普遍规律:国家之所以压制某种自由,是为了应对实际存在或者假想中的外部威胁。”1798年5月13日,詹姆斯•麦迪逊在致副总统杰弗逊的信中,提出了上述论断。多年来,这条规律在美国历史上被反复印证,因为政客们压制公民自由的借口,多是对外部意识形态的畏惧。
杰弗逊在就职演说中说道:“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走遍了半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