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伤痕》经典观后感有感
《爱之伤痕》是一部由尼尔斯·马尔姆洛斯执导,伊达·德文格 / Thomas Ernst / Andrea Vagn Jense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之伤痕》精选点评:
●欧洲60年代的青春
●同样的经历,法国文化中心
●女演员奖给得实至名归,富有层次的表演把简单的故事填满了,作为爱情片来讲还是过得去的,音乐加分。
●我们都能体会到年轻的时候对某些禁忌事物的好奇,那只是叛逆和好奇,那不是堕落,真正的堕落是你知道你做的那些会给你带来什么后果,你却还要去做。而叛逆是不知道后果的。
●你欠我的就要还。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关于青春的残酷宣言。
●比失恋33天精彩。33天告诉我们感情结束后该怎么往回找 爱之伤痕告诉大家感情中如何应当和不应当 很帅又痴情不变的男主角 和感情摇摆不定的女主角 分分合合互相伤害 令人羡慕 令人心痛 故事发生在背景简单的1961年后的几年里 最后毕业庆典的场面移出 顿感这终究是一部高校成长教育言情
●
●太聪明的女孩子很伤人!
●没有积淀,我知道还有很多和历史有关的片段我没看懂。一下红了眼圈的是爸爸出院回家,阿格尼特跑着跳到爸爸身上,搂着他的脖子,把脸埋在他的肩上。
《爱之伤痕》观后感(一):爱之伤痕
东海之滨有一邦,名唤丹麦者,偏僻贫瘠,未服王化。士民皆金发碧眼之流,不类中土。有男乔氏临湖而居,好欢饮,不善诗文。及长,入学堂。邻有一女初长成,虽未十分之容貌,亦有少许之颜色。二人同窗日久起意,情窦频生。情至浓时,不能相持,遂私定终身,琴瑟和谐。
然命途多舛,好事多磨,另有一男名克姓托者,为游侠儿,喜技击,加之兼资文武、雅量高致,以本馈女,行第三者插足之实。
另有学堂教授者虎视眈眈,欲与之争利。
越明年,安女以一人之力周旋于三人之间,数易其席,行踪莫测,乔氏终日揪然不乐,爽然若失,然每每论及此事,辄怆然喟叹。
《爱之伤痕》观后感(二):珍爱生命,远离爱情
60年代的北欧高中生,清涩,无畏又彷徨。
不断出现的长镜头特写,刻画着那种彼此都无法忍受的反差。
16-17-18岁的少年,悄然憔悴,迷茫得不知所措。
委屈的表情,嫉妒的眼神,透射出灵魂深处的叫嚣:我要报复。
如同镜像,在对方脸上看到自己的可怕。
然而,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么?
那种潜意识里的厮杀与拉锯,让人不禁想到 Jeux d’enfants。。。
别人,都是他们的配角和道具,玩笑成了匪夷所思的战争,却挂着“以爱之名”的幌子。
丹麦人毕竟离北极更近,远没有那么多地中海法兰西人的浪漫情愫。
这部冷静沉思之后的作品,凝重得让电影院的气息仿佛进入了冬季。
两败俱伤的结局,没有人能够承受,可是谁又能左右心中的自我膨胀呢?
“珍爱生命,远离爱情”,也许这是导演Nils Malmros用相当现实主义的影像在告诫我们。
在说“我爱你”之前,请先学会爱。
《爱之伤痕》观后感(三):两颗疼痛的心
60年代的丹麦,一群高中生的三年学习生活。《爱之伤痕》讨论了年轻人眼中的爱情是什么,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在一场互相刺伤对方的恋爱中,主人公乔纳斯动摇了对这个世界和身边人的看法。
影片里的少年男女都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不过一圈人身处舞会沙龙,讨论起诗歌政治哲学倒有浓厚的小布尔乔亚情趣,属于确凿无疑的知识分子口味。如果加入艺术、美食、性取向还有共产主义,《爱之伤痕》将会摇身一变,成为一部法国的青春成长片或者爱情片。
《爱之伤痕》是一部对话情节剧,故事几乎都在室内场景发生,只有少数的室外场景用来舒缓人物的情绪。影片用了如此多的正反打来表现还有画外音旁白,乔纳斯的心理变化,他在某个夜晚的心情,和阿格尼特的关系进展都用旁白讲了出来。乔纳斯和阿格尼特分分合合,当他几次以为自己成为对方救命稻草时,却发现阿格尼特轻身一跃就上了岸,这时候他就点燃了无名的妒火。
阿格尼特是一名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她持有的恋爱观是不同程度的爱可以共存。她自称深爱着乔纳斯,一边又跟陶克和其他人进行了精神和身体的交流,堪称言行合一的劈腿强人。分析阿格尼特的内心情感,又不能跳过她的家庭,与双亲的关系。与阿格尼特的恋情深深地刺伤了乔纳斯,《爱之伤痕》用爱情来表现不经意的成长,制造了属于特定年代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