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1 03:1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读后感大全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精选点评:

  ●仍然是自我重复

  ●书讲得很清晰了,读完佩服叶先生的学识和感悟力,词越到后来越不好读,对读者的要求自然越高,不看这本书,对南宋的赋化之词恐怕会直接忽略过去了。

  ●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见解,不会整个一套书都是这种东西吧?

  ●小时候极容易被诗词感动,不用刻意去背,便能记在心中,经年不忘。然而年岁渐长,此种感动越来越少,看一首诗,读一首词如同嚼蜡。直至看到这本书,叶嘉莹先生为我重启了通往诗词妙境的大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008年6月20日 静安图书馆

  ●【开智写作班首期】诗歌**精读**2015/6/13-6/30读完第一遍。

  ●叶先生确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无奈我只爱苏辛,即便王沂孙之词亦佳。拆字的方法,果然太巧。“有情风万里送潮来”

  ●这本书的精华全在目录,叶嘉莹先生把词分成三大类非常有创见(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她先提出来的)。看的很粗,对叶先生有点审美疲劳。

  ●演讲稿整理 语言浅显 是如何欣赏词的极好启蒙读物。如果没有对古典语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词人生平、作词一些规矩、文化符码的了解 仅仅以现代人小白水平去读一首词什么都读不出来 所谓诗词韵味 背后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消化 否则不过是浮光掠影 看什么诗词都一个样

  ●还不够尽兴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读后感(一):口語體

  因爲是錄音整理的緣故,所以整本書讀起來都是如同聽別人講話般的輕鬆。葉先生學問很扎實深厚,聯繫着作品來講能够旁徵博引出很多相關的知識。但是就書本身而言,這恐怕也就是小小的瑕疵所在了。一系列的書目都是這樣,有的時候這樣的引開會造成主題表達的不清晰。先生有專門的論著多好,這樣就不妨她更加精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改日找來讀讀。

  有些地方可以看出葉先生對他的老師觀點的繼承。無論如何,都是好的。

  有些地方和我的老師講的不一樣呢,他們是認識的,不知這史料考據的真相到底是什麽。

  至于書中提到的張炎周濟陳廷綽等一干人的書,還是自己看罷。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读后感(二):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大师总是能深入浅出,叶先生讲词就是如此。一种艺术形式的美学演进几乎是最难把握,把握后最难讲清楚的东西,难得叶先生能由词而文化,由文化而美学,循序渐进的讲了个透彻。读书时我总是想到看先生讲座时的感觉,就是那么从容,那么宽厚渊博,那么娓娓道来。如不了解,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历经坎坷,饱经风霜,曾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人呢?

  她爱诗词,与诗词相伴一辈子。没有她,我会失去太多欢乐,失去与那么多美好的词结识的快乐。

  韦庄的五首词讲得真好。才子的一生,才子的感情,才子的事业,全部融入。

  诗言志,词抒情,坐在西湖边读此书,不亦快哉。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读后感(三):摘录

  我们说《诗》三百篇都是可以歌的,也是后来才配上音乐的。那最早的十五国风,常常都是民间的歌谣,是没有音乐,后来才配合的音乐。可是词的兴起跟诗是不一样的,词是先有了音乐,先有了一个曲调,先有了一个谱子、乐谱,然后按照这个乐谱,按照这个牌调来填写歌辞,所以我们叫填词。

  《花间集》里边一共收集了18个作者,这18个作者都是男子。五百首歌辞中有一个女子的作品吗?一个也没有。

  温庭筠是《花间集》里边的第一个作者,而这首《菩萨蛮》词,是《花间集》里边的第一首词。

  中国“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传统来看,总是要给它找个道德的价值,找不到,所以他们就产生了困惑。所以王荆公,我们上次也讲了,就是王安石,他当时做了宰相,他看到以前的宰相晏殊所写的歌辞,就说:“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

  你说古人有熨斗吗?古人有熨斗,你看那个唐人的《捣练图》,拿一个铁的熨斗,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没有电熨斗,就是把一个铁的东西放在炭火里把它烧红,就这样烫,就是熨贴。唐朝的王建就写过诗,说“熨贴朝衣脱战袍”。

  《诗经》中有两句诗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词有离骚屈子的用心,其实从写美女跟爱情的小词里边看到贤人君子对于品德美好之追求的这种联想,不是从张惠言开始的,是以前很早就有人这样说了。像宋朝有一个叫做李之仪的人就曾经说,晏欧诸人的小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是一个系列,是一个整体。有很多选本只选其中的一首两首,那是不完美的。你必须看到韦庄写这五首《菩萨蛮》的整体的感情。

  可是韦庄不然,韦庄也写爱情,也写离别,他不但是写得直接,写得主观,而且他是用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他晚年留在四川做了王建的宰相以后,回忆从前的往事而写的。因此,这五首词是一个系列,是韦庄整个的一个对过去的回忆。

  现在我们要讲的冯延巳的词,它却同时兼有温韦两家的长处,也就是说,冯延巳他既有韦庄的主观感情,给读者以直接的感动,可是同时又不被具体的情事所拘限,能够给读者以自由联想的空间。

  冯延巳跟李璟是有很亲密的关系的。冯延巳生在南唐这个必将灭亡的国家,而又担当了这个必亡国家的宰相职务。因为那时候北方的后周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南唐没有力量与北方抗衡,而且朝廷内部还存在党争,有人主战,有人主和。作为宰相的冯延巳处在党争的交相攻讦之中,他内心有很多感情是难以言说的。

  冯延巳的词,我们也可以说同样的有一种双重的语境。在偏安一隅的南唐小环境里边,他暂时还可以听歌看舞,他还可以在酒宴上给那些当时流行的音乐填写歌辞;可是大环境已经是北方的北周势力日益强大,南唐危亡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诗有诗的美感特质,词有词的美感特质,而且不同类型的词有不同类型的美感特质。

  因为经历了破国亡家这一份惨痛的经历之后,凭他对歌辞音乐的熟悉,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破国亡家的悲哀写到词里边去了。那个时候,他写的虽然也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辞,但已不是“空中语”,已不只是写来给歌女去唱的歌辞,而是他自己在抒情言志。那是什么?那是诗篇啊。也就是说:虽然形式上是词,内容却是作者自己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遭遇、意念了。所以,我把李后主归纳到“诗化之词”里边,把他作为向“诗化之词”转折的一个开始。

  李后主所担荷的不是人间的罪恶,而是人间所有的悲哀,人间所有的痛苦、无常的悲哀。

  苏东坡是有心要把词“诗化”起来的一位作者。

  同样在一个教室里读书,每个人所得也各不相同。当苏东坡读到范滂传这一段历史时马上就问他母亲:我将来要做范滂,您会做范滂的母亲吗?也就是说:如果将来在正义与私心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为了正义要有所牺牲甚至于牺牲生命,母亲也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支持我吗?他母亲程氏就说:如果你能够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中国古人喜欢在诗中嗟贫叹老,你看韩退之说什么“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韩退之那时也没有到40岁,却已如此,无怪苏东坡四十岁左右就自称“老夫”了。古人常常以老卖老嘛!“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已经四十上下,可是我还有少年人那种豪放的气概。

  苏东坡已经几经沉浮了。他曾经在神宗熙宁的时候与新党人议政不合而被出之杭州,从杭州辗转被移到密州,从密州又辗转移到徐州,从徐州再辗转,就移到湖州了。他一直流转在外地,朝廷并没有把他诏回去。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谢安的号就叫做谢安石,大家说现在能使我们朝廷我们国家安定下来的,只有谢安——谢安石,只有他有这样的能力。可是谢安不想要做官,隐居在东山不肯出来。

  如果都是大白话,就没有诗的意味了。诗,是要留有不尽的意味,叫读者去玩味的才是好诗。

  有一次苏东坡跟他的好朋友秦观(少游)开玩笑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少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也写词,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说秦少游学柳七,是看不起柳永那种淫靡的鄙俗的词。他跟秦少游说,你是我的好朋友啊,你这个人是有远大的志意的呀,没有想到我上次跟你分别以后,你近来就学那个柳七,去写那样淫靡的词。秦少游回答说,我这个人虽然是词写得不好,但是我没有学过柳七的作词。由此可见他们苏门的学士之中,觉得柳七的词是淫靡鄙俗。

  艳歌小词,向来被诗人所轻视。所以你看很多宋人的文集都把那词放在最后,放在最不重要的地方。因为他们轻视这个词,他们是余力为之,是以这个歌筵酒席的艳歌小曲子来看待它的。而只有一个人,词人里边唯一的用他的生命去写词的,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词的,可以跟屈原、陶渊明、杜甫相比美的,就是辛弃疾。

  我当年在台湾教书的时候,台湾方面定的课程是诗选、词选及习作,学生不能只听老师讲,每个学生都要学作,我那时候就教学生作诗填词,每人都要作诗,每人都要填词。

  像温飞卿的词,是“双重性别”;冯延巳,还有中主李的词,那是“双重语境”。因为南唐本身保持一个小环境的安乐,可是从大环境说来,当时北方的势力已逐渐强大,北周一天一天地压迫过来,所以他有“双重语境”这样的问题。

  北宋的周邦彦是写“赋化之词”的开山人,是他开始用赋化的笔法来写词。当然,那个时候没有“赋化之词”的说法,所谓的“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是我给词分的三个类别。

  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为温庭筠是懂得音乐的,他能够按照乐律的变化去填写歌辞,而不像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那样,只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用诗的格律写那种像诗而不像词的作品。所以温庭筠是第一个重要的词作者。

  周邦彦就不同了,周邦彦是用思想去写、用安排去写的。

  当年欧阳修死后,“佳人犹唱醉翁词”;周邦彦也是,他都去世了,可是后人还在唱他的词。

  写赋的笔法来写,都是铺陈,都是描写,都是勾勒,都是用思想用安排,而不是从内心的感动来直接地抒发。

  邦彦是影响南宋的词人非常大的一个作者,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个转变风气的词人,我说“结北开南是此人”,把北宋的词结束了,开出了南宋的一派的作法。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跟苏东坡、辛弃疾比起来,他的意趣不够高远,虽然艺术是很高的,可是他的气象不是很高。

  赋家之词,刚刚读的时候,你觉得它不能给你一个当下的感动,这是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赋化之词的原因,因为它不给人直接的感动。

  我所说的赋化的词,主要是指长调。因为长调在写的时候需要铺陈,我们上次讲过赋就是铺陈,它要长调,所以它要铺陈,要勾勒,要描绘。至于小令,其实变化不多,小令一直都是以直接的感发为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