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钱》读后感100字

2020-12-03 00:0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钱》读后感100字

  《老钱》是一本由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钱》精选点评:

  ●了解社会以便于思考自身问题。

  ●同意豆瓣书评上的观点:超烂的翻译,这种翻译——要用铁打的肺灌满臭气,方可读完一句!本来就不是一本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书籍,被这翻译折腾的简直让人抓狂,勉强读完。本来还算是一本了解美国富裕阶层的书籍,作者本人出身于“老钱”阶层,又厌恶那个阶层的虚伪,但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阶层某些行为处事逻辑。作者本身职业是记者,所以在很多叙述中难免带上记者腔调,喜欢宏达叙述、喜欢细节描写、喜欢突然插入实例……本来应该是还算有趣的小品书籍,但实在是太烂的翻译,估计没有人能从头到尾读完。

  ●St. Paul's, Groton, Exeter, Andover, Choate...

  ●原书有点儿意思。翻译的没看过

  ●虽然描述的是美国的上层中的特定人群,但是站在了我现在所无法了解的角度,看起来很新鲜

  ●暴发户和富二代的故事|因为历史特别短,还不到两千年,所以特别无聊

  ●辩护词。 我并不反感贵族,只要他们qualify to that term.

  ●我做不到

  ●不喜欢4567章

  ●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东西竟然能写300多页,崇拜一下作者

  《老钱》读后感(一):暴发户的精神进阶书

  逻辑确实很乱啊,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或许是外国人有钱人的思维是我等穷人不能理解的,全书对市井商人充满了贬义,说他们为了赚钱蒙蒙拐骗,殊不知精神文明是建立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老钱生下来就不用为生计考虑,工作是为了兴趣,可是,我们能吗?

  看的我头晕脑花的,开始还以为个人领悟能力不够,又认真的读了 一遍,越发迷惘了,观点是很简单,但是用很多很拗口的语言去描述,并且觉得有点前后矛盾的感觉,不过我一般认为看不懂的书都是好书,于是坚持读下去。

  总之应该适合那些有钱的暴发户看看。

  《老钱》读后感(二):史上最烂的翻译

  我看的头昏眼花,昏昏欲睡,而且真的睡过去了。

  这个翻译,果真如钱xx说得一样——要用铁打的肺灌满臭气,方可读完一句!

  这位大神——

  范丽雅简介:

  2000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2001年至2002年就职于东大诺基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任翻译。2002年至2004年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国际商务英语方向。2004年至今在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任职。现为英语学院讲师。

  最后学位: 硕士

  任教课程: 基础英语,基础写作,基础口语,基础听力,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职称:讲师

  研究课题:

  过程体裁法——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英语专业写作教学

  出 版 物:

  论文:

  《浅谈口语测试》,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年会交流论文, 2006年8月

  专著:

  《情景美国口语》,作者之一, 山东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9月

  译著:

  《老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

  《老钱》读后感(三):无聊的书、有意思的观点

  说实话这本书其实挺无聊的,几页纸可以写完的观点,竟然写了300多页,其中夹杂着太多无聊的“例子”,且前后不搭调,例子也没有说明力。美国人写书真好,主要观点都在一章、一段的前几句,我得以湖光掠影般地读完这本书,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

  书写得很烂,但关注的问题很有意思,这本书是一本为“老钱”阶层辩护的书,他在强调老钱贵族阶层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也正视了“新钱”中产阶级与“老钱”贵族的冲突与斗争,也对“老钱”阶层面对的挑战做出了一定的阐述

  本书的主要观点很清楚:“老钱”和“新钱”究竟有何区别,“老钱”来自祖先财富的传递和积累,“新钱”来自市井商人追求自利、奋斗的结果,“老钱”阶层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地位和荣耀,“新钱”阶层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在追求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老钱”阶层认为他们举止得体、富有礼貌、品味高雅、道德高尚,这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是市井商人所不能奢望的;“新钱”阶层认为老钱阶层懦弱、无力、无法承担社会的重担,自己上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对于一个相信民主与自由的人来说,打破旧有的体制,让有能力的人向上走,使社会富有流动性和活力,这同时也是人民主权、自由宪政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许多“暴富阶层”,“为富不仁”、社会相对不公平明显使得中国贫富矛盾突出,也许我们的富人真应该学习美国“老钱”阶层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水平和素质了,多做善事、为公益做贡献

  《老钱》读后感(四):教不会的永远也教不会,没有钱的就硬是困死在没有钱上。

  所谓老钱,就是继承而得到的财富,相对应的,依靠自身奋斗而挣得的财富,就被称为新钱。本书要表达的是,老钱阶层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向和独特品味,和新钱阶层有什么不一样。“富有”和“富贵”在物质累积上没什么差别,但“富贵”额外地拥有了深深镌刻于骨子里的高贵气质与生活品味(这绝不是调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这本书定价太低了,它特别适合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以让他们了解,数字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指标,同时也给他们提示了新的奋斗方向;我想想,这本书也适合那些被迫做奢侈品广告的寒酸的年轻人,看到自己意淫的生活方式和真正的富人所想有多大的距离。我再想,这本书也会平复仇富阶层的嫉妒,你,还远着呢!从中国割断的历史来讲,有多少人拥有“老钱”呢?我们都是月薪40元的父母的子女。

  得举点活生生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新钱和老钱的差异,尤其是他们行为上表现出的差异:

  新钱者,喜欢好为人师,给奋斗者以人生建议是他们的擅长,比如潘石屹在博客里会说:我对青年朋友的三个忠告;王石在博客里会讲:寄语青年学子,如何成功,甚至会创造出如“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如此复杂而绞尽脑汁的公式(很好,绝对没有调侃的意思)。

  当然还有一些不写博客的德高望重的领袖企业家,就到类似《赢在中国》等电视节目里做评委嘉宾,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电视商业价值不大的成功人士,如GOOGLE的李开复、新东方的徐小平,就负责跟青年学子写回信。

  说完新钱的行为,说老钱。是人都有追求,老钱者和新钱者其实一样,也不想做碌碌无为的花花公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崇尚人生的充实和崇高。由于老钱者看起来不劳而获,大众看他们或多或少带上有色眼镜,因此他们不象上面那些新钱者那么自信满满与招摇,这让他们看起来更低调,你何时看见李嘉诚的一对儿子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呢。尽管最后不管新钱老钱的有钱者都发现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才是最大的满足,但和新钱者奉献“精神”不同,老钱们,没啥废话,直接捐赠钱物。

  新钱者的价值观是,教没钱者创造财富的技能,比直接给他们钱财更有意义。这真是伟大的措辞。但世界的本质是个什么样子呢?教不会的永远也教不会,没有钱的就硬是困死在没有钱上。老钱者比新钱者,更富有对人生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悲悯。

  《老钱》读后感(五):“逼捐”现象暴露民众仇富心理

  世界上既有有缘有故的爱,也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是,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5•12” 的抗震救灾工作中,不少公众(尤其是网民)批评某些企业或个人捐赠得太少的现象让人深思。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因“少捐”、“限捐”等言行陷入了公众 “批评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一度因为捐献太少被网民激烈攻击;形形色色的赈灾“排行榜”也先后亮相、倍受争议。

  实际上,捐献本是个人自由。捐多少和怎么捐都应有捐献者自己来决定,多捐当然值得赞许,但捐得少也不见得就一定不爱国或没有责任感。王石“捐款不应该给个人或企业带来负担”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王石本人陷入“批评门”应该也和他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本源其实在于公众长期形成的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在惨烈的地震灾难的刺激下表现的愈加情绪化,而网络提供了发泄这种情绪的最好平台。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在替富人辩护,相反,笔者认为,如果富人被仇视,那最应该反思的恰恰是富人自己。

  首先,让我们解读一下 “仇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仇富应该是一种社会心态,是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诸如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现,中国企业普遍具有原罪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仇富心理,这个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词汇多被使用在替富人辩护的言词里,好像富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其实不尽然。天涯社区一度风传的穷人孩子替富人孩子擦鞋的组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论;不久前出现的“卖身救母”的网络事件也再度使得这个话题得到热议。甚至在吴仪副总理卸任的时候,还有网友写文披露国企老总年收入过高,6000多万工资是吴仪副总理年收入的400倍。由此可见,分配不公的矛盾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十分尖锐的问题了,低收入者当然会对这种不公平表达愤慨,富人们也应该认真反省出现这种公众心理的真正原因。笔者建议中国的富人不妨向欧美的富人们多学习学习慈善之道,这也许多少可以改变一些自己即富又吝啬的公众形象。

  这次大地震,举国悲痛、万民同哀。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地震创伤,所有的人都在想着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分担点什么?笔者所在的小区,平时特别“抠门”的水果摊主也毫不犹豫的为灾区捐献了100元,这是他卖出5箱苹果所能挣到的全部。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营业额500多亿的上市房地产公司老总,号召自己年收入能到10万以上的员工们捐款不要超过10块钱,自然会极大的刺激国人原本就脆弱的那根心理底线。“富人既然占据着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应该在困难的时候为国家承担更多”,这样的认识是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前提下的民意。也许是富人们比较习惯于理性的思考问题,习惯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公民责任。但不管怎样,此次“逼捐”系列事件的出现,应该引起富人阶层的足够关注和反思,毕竟这是民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