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一片柠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锦集

2020-12-03 00:1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锦集

  《加一片柠檬》是一本由李碧华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一片柠檬》精选点评:

  ●比喻的太犀利了,弄的我好几天没吃饭。。

  ●"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连食物都这么暧昧,童鞋们,你们得明白一个吃货的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食色,也就索然无味了罢。

  ●短短的很好读,没啥特别的。

  ●没有什么新意思

  ●真是喜欢李碧华。

  ●有些心惊。

  ●大学图书馆的宝藏

  ●短小有趣,茶余饭后消闲可选。

  ●柠檬就在身畔,蓦然回首处。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一):最用心的美食配最特殊的文字

  关于食物的一本小册子,关于食物衍生出来的人生道理。

  在李碧华的文字下 食物是愈显其美味还是略显逊色? 噢?那就要看读者的心了

  对于有点妖魔化的描述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总之不才是喜味相投 大加赞赏!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二):华年碧色

  李的饮食档案,暑假才开始读。早先看周作人看胡兰成,那样的清平隽秀,泠泠落落的字里才气,后者更多一种妩媚;看两个老男人的样子,只得好看二字——风骨固是耻,气质却雅致安静,是经不得霜的名花,只好养在太平里。

  然后白饭盛赞唐鲁孙,自己也去看董桥,于是李碧华的文字入眼,难得的不觉腻:她是女子却不似大多女子偏激,女人的心拿捏分寸正好,青蛇绝赞。

  饮食档案又是另一番风情,,猫一般的女子,骄倦懒散地书写着,不时带出个人评价。散文里面纵是“毒辣”也温柔缱绻。

  只是随笔不甚爱重,总觉得李写轻质流丽文字天生地造,到了评论就欠稳重(董桥写社论尤战战兢兢)。还是不爱李碧华的反位出演。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三):加一片柠檬 加一点情趣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可以放松身心的美食记录。不需要花大力气来啃。每个美食中都夹杂一些小道理。读来有益心智。

  类似的美食书十分多。

  同类型的书,我看过叶怡兰的,但是,叶的美食文学却是从美食方面出发,十分注重写食物本身的文字。真的要看,恐怕要等到我发大达,一边看着书,一边品尝美食,才会有同感。

  而李的则较为注重食物以外的思考,看的同时亦多了一点深思。另人读来有所收获。书中有些字句颇为经典。值得闲暇时读读。

  讲到美食文字,少不了蔡澜。我本身并未拜读,但有一个闺中好友对蔡的美食文字的评价是——有点色。是不是有情趣的男仕都会有点色,太严肃会让人觉得难以接触?蔡的美食节目我有看过,每集里,他的身边都美女如云,可见一斑。

  延伸到美食节目,我本人最最欣赏的是《yan can cook》,很欣赏yan的魄力,每次都在节目中笑呵呵,他亦经常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给老外,让人觉得他爱国爱家乡,很是亲切。而且他的一口广式英文十分趣致。总之是分欣赏!

  当然经典的有方太,但是,如今方太仿佛已退休。

  接踵而至的有肥妈、沈星的美女厨房云云。

  有人說肥妈经常在自己的煮食节目唠家常,有点搞野。

  至于美女厨房则罢了,我从不相信身材好得不得了的人会肯舍弃身材去尝人间美食。

  讲得太多,就此收声。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四):薄荷雪碧

  为了让它勉强称得上是书评,只好先瞎扯几句书:《加一片柠檬》李碧华。

  对于像我这种只付得起电费每天宅在家的卢瑟儿来说,什么是香港。是港片里啪啪啪一阵枪响之后啪啪啪飞起的白鸽,还是终日逃不出警察豪门宫斗戏三宝的翡翠台,亦或是张小娴写进专栏里的俗世爱情...似乎都不对。最后你会发现尽管那只是广东最下面不起眼的一小点,却浓墨重彩得说也说不完,仿佛是整个版图到了最后一笔,恨不得将所有的意犹未尽都做个了结。既然道不明白,干脆叫它港味,用湖南话说就是:我给你讲喽,那好有港味的勒。

  于是当一个香港的女人写了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就算菜式包罗了东南西北,都注定逃不出一种味道:港味。

  客观的介绍还好,只要一到抒怀的部分,就立马变身成港片里慵懒精明见惯了世面的女人,说些看似无奈却独有一份坚强在里面的台词。细细想来,我会有这种感觉实属必然,这些年真正用心看过的港片,从青蛇到胭脂扣,哪部不是出自这个女人笔下。

  客套话说完,勉强冒充成书评。

  若让我点一种味道,添加到像这本书一样的菜单里,我会选薄荷雪碧。

  也许是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经理的特殊爱好,他们总会消遣一样地出一些恶作剧般的产品,让它荒唐地摆在货架上一段时日,再悄无声息地撤柜(这点像极了豆瓣)。比如说被我怀疑只是为了向麦乐酷致敬的香草味雪碧,和那款干脆把雪碧和可乐搅和一起卖的柠檬味可乐,再比如说挑战极限爽到死的薄荷味雪碧。

  如今已经再难觅踪影的薄荷雪碧,被包装成让人感觉不妙的怪异蓝色,再加上江湖中经久不衰的“你敢把薄荷糖和雪碧一起吃吗”的唬人传说,它似乎从一开始就专属于猎奇之用。

  但架不住还真有人喜欢,比如我。

  我曾经为了它的味道胡诌过一个词:辛冽,意思是又辛又冽。冰冻着喝下去,会有整个人被劈开了的透亮感。在我模糊的记忆里,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考试中最焦躁的夏天。

  所以每想起混沌顽劣的高中生活,我都会第一个回忆起那些个湿漉漉凝着水汽的蓝色雪碧瓶,和瓶子里似乎永远都冒不完的小小气泡,老师说因为压强的原因,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越来越大,可直到我终于再也没有了观察那些气泡的兴趣,我都始终没看出来。

  后知后觉,不久之前我才猛然发现薄荷雪碧已经消失好久,甚至不被记得。那一刻,我想你们了,所有高中时候陪在我身边的家伙们。

  《加一片柠檬》读后感(五):《加一片柠檬》:微带鬼气、辛辣讽刺的食评

  周日,把李碧华的《加一片柠檬》重新读了一遍。

  她的这套《饮食档案》,除了《焚风一把青》至今没有买到之外,其他五本都翻来覆去度过,相当囫囵吞枣,也算得了两三分感慨,于是封存了将近一年。

  最近要写一篇柠檬茶的食记,于是在找相关资料。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不由自主就从书架上取下来,在地板上躺着看,在奶茶店坐着看,带着去菜市场买了菜,边看边做晚饭,晚饭过后再懒懒地扫了两三页,就翻完了。

  以前看得太不仔细,发现很多地方没有留意到。看到了以前做的读书笔记,也觉得有些好笑幼稚,或者是:“我那个时候怎么会这么想呢!”

  李碧华的食评一向是冷冰冰的风格,带点阴森鬼气,描述时不慌不忙,甚至冷眼旁观。社会新闻、综艺节目、奇闻怪事、城中热点都能多少跟吃喝扯上关系,于是有感而发一通短短的议论。

  怪的、恐怖的有《碎肉隔渣与血掌拉面》《“利器”配合“死穴”》、《性欲建在鸭蛋上》、《鹅肝和人肉》、《吃脑》、《食得人肉抵得咸》、《“苋菜鬼”》《吃婴》……耸人的社会新闻、一般人难以进口的料理都赋予了怪奇之感,像是鬼故事的食评也只有李碧华写得出来。

  当然有点温馨的、家常的、娓娓道来的介绍,比如《十大心水甜品》、《柑橘姜茶》、《格雷伯爵红茶面包》一类,讲讲甜点,带点心得,都是干货。

  她走得远,自然吃得多,介绍最多的是日本料理、台北小吃、香港城中新菜。也有一两篇谈到东北菜、上海菜、川菜、山东菜等。说到新加波,标题是《除了鸡饭,还是鸡饭》,很有捕捉关键的能力。

  谈起日本或精致或平民的食物总是带点欣赏的美感,写又不忘下日本综艺的低俗和某些现象的不喜,批评他们“吃鲸像吃人”“食得人肉抵得咸”(女体寿司宴“)。

  当然少不了讲她最擅长的男男女女痴恋故事,讲的跟吃没什么关系,秒在有一个好比喻。

  《红颜债、狐狸汤》写香港金融风暴后,大婆(即法律上的妻子)纷纷迎接回无经济能力再包养二奶的丈夫,“富者还不起红颜债,贫者也喝不起狐狸汤”是哪部粤语残片的台词吗?

  《已经去到老火汤阶段》写女人死心塌地跟一个男人,这个阶段就像是“老火汤”,老火汤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耗费时间的日常照料,是很老式的水乳交融,一碗汤的千言万语,恰好形容饮食男女的精华。

  《女人似蜜枣》大概是某电视剧台词?肥师奶、市井男的爱情,很俗很地气,男人的一句“女人唔怕老,老咗似蜜枣!”就能哄得“皱皮兼皱眉、又硬又实,黑古勒特”的肥师奶眉开眼笑。女人变了蜜枣还好,起码成了果干还能贡献一份甜,最怕是肉都奉献溶到汤里,只剩下无法吞咽的果核。

  最敬佩就是专栏作家,写不长,但篇篇都言之有物。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就能立刻心生一阵感慨,变成文字。

  感慨谁都有,能不能记下来是另一回事。

  另外,首次注意到这本书的封底,很有趣,全是三个字的词语组合,是书里提到的内容,什么“屈头蛋”“放狗血”“鲸鱼舌”“怀恨菜”……编辑还算是有心。

  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现已绝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