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破碎的四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摘抄

2020-12-03 00:2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摘抄

  《破碎的四月》是一本由(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碎的四月》精选点评:

  ●仇杀的引擎发动之后

  ●我记得看这本书的某天去建外soho看了洪启的演出,他剪了头发之后的第一次演出。我没看完就走了

  ●叙事手法无甚新意,三条线索(女人、男人和审判者)分别引出,最后汇聚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家族世仇这部分主题,感性之中悲壮,而理性的人其实也会被其所吸引——复仇何尝不是解决争端的最纯粹和简单的方式?以客为尊,责任比山大。原始的法典较文明社会的对比?原以为是讲述民族冲突和人类学般的猎奇,后发现此中有一个完整的似乎更健全的社会,遗憾或期许?ps.1英转译,2重庆出版社《重现经典》这套看了两本颇好。

  ●这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整个过程悲伤的情绪缠绕。高原地区白色的云下是一望无际的血色和悲伤。

  ●山雨中的 永远的乔戈。

  ●世仇

  ●最近太忙了,看这种引人压抑的东西有点受不了。。。

  ●大概是因为翻译,所以文字并没有听说的那么美.况且还是从英译本译介过来的...

  ●先是叫书吧带了《谁带回了杜伦蒂娜》,但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书,作者名在书脊很淡,偶然才瞥见的。我想,或许先接触伊斯梅尔的书比较好,就先发现前者捧起了它。在荒原里踽踽独行的乔戈,追寻不到迪安娜。有些东西我们终究在外,论不了对错。我们不该有偏见。很可惜,读书时做了“有毒的戒指”的摘记,后来就找不到了。

  ●作家享譽歐洲,卻在大陸默默無聞。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一):文化与人生

  我一直以为,一本成功的小说需要承载的东西不能过于单一

  需要扩展读者的生活空间

  仿佛能带入另一个轮回,从而不枉此生

  这部小说便是在文化与人生的探讨中完全的捕获读者的心

  当然,前提是读者需为一个真正的读书者

  从小说中,给你另一个世界的点滴,

  而对于生命却是彼此贯通的。

  这便是小说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二):死亡领土

  那是一个和我们生存的地方完全不同的国度,卡奴法典统治下的高原地区,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监狱,却以死亡和血维系着不知多少年以来的庄严。

  在那,死亡是庄严的,家族世仇血债血偿。

  贫瘠冷硬的山区,穆拉内,库拉,贝萨,庇护塔。

  民族性悲剧性传奇性。

  规则只有被所有人遵守才具有无法悖逆逃脱的至高性。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三):非礼你就莫言,别喷粪污染地球

  “你说的很对。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我至少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不会用我的书污染这个世界。”

  ——《破碎的四月》

  “2010年3月,莫言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否认审查制度会对文学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他说审查制度下,作家学会了怎样写得更含蓄、更委婉。对他来说,这才符合美学原则。”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四):“至高无上”的卡努法典!

  读完大概一个月来写书评,大部分情节竟已忘却,大概是这种叙事手法亦或者是译文的原由。大概主题是描写阿尔巴尼亚一个另类的社会形态,借家族血仇故事讽刺和批判卡努法典。主人公乔戈是卡努法典的受害者,最终也确实淹没其中,就像千千万万个乔戈一样。与迪安娜的一见钟情,最后鼓起勇气去再见迪安娜时,我认为是一种对这个社会的反抗吧!但最后还是死于枪下,注定的死亡,四月注定是破碎的啊!

  《破碎的四月》读后感(五):另外一个四月

  风格独特的一部小说。

  生的悲剧。如果说死亡是每个人出生都始终要面对的,是注定的,是经过或长或短必定到来的,那么死亡也不是被我们时时惦念在心头。

  但在这本书中,人出生就必须杀人然后等待被杀,那么这种生就是种悲剧。

  四月,在我的心头是人间四月天,是春天的一抹绿意,是一次期待的长途旅行。

  四月,在书中却是寒冷荒凉的冬天,是短暂无味的生,是注定和冷酷的死。

  作者无须用曲折的情节,却用洞察力和写作的张力制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