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饥饿的灵魂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饥饿的灵魂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3 00: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饥饿的灵魂的读后感大全

  《饥饿灵魂》是一本由查尔斯·汉迪著作,中国人大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灵魂》精选点评:

  ●我认为思想具有前瞻性 对于个人发展和对社会认识有借鉴意义 我深受启发 可反复阅读

  ●前半段还可以,有一些精髓,引发思考,后半段有点儿生拼硬凑的感觉。

  ●无感

  ●经济学、管理学、人生哲学还是不要混在一起谈,虽然都是谈人的理论,但将点线面放一起扯就乱的很。是否外国人写书必须先批判他人理论及社会阴暗面后才能讲自己想法?

  ●根据斯坦福研究院的理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可分为,生存导向观,外在导向观和内在导向观三种心态。具备生存导向观的人,受外部的驱使最重视的是安全;具备外在导向观的人,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多半重视的是尊重和地位;而表现出天分和信念的人,则是属于内在到导向观的人,受内在所引导。 大部分的人都属于生存和外在导向观两种,也许他们受人尊重地位崇高,却未必幸福。只有属于内在导向观的人才能发挥天赋和创造力,享受人生。

  ●据说翻译不好。

  ●汉迪真是集管理大师、哲学家和作家于一体

  ●第一次看这类以前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去看的书. 很好.真的很好. 虽然也写到管理, 写到组织, 写到企业公民, 但真正能帮助到我们的是, 是他的思维方式, 是他关于个人关于人生的思考与建议. 这本书还会经常拿来翻. 迷失方向的时候它应该会帮助我指点方向. 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它应该会帮助我找到勇气.

  ●任何学科学到最后都是数学和哲学,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他的思维方式非常的人道,应该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吧,知道事情总是有正反两面的,过度追求效率的社会,会引起一些无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结构性失业,越来越少的时间陪伴家人,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只会越来越不稳定,凯恩斯,斯密斯,托马斯三者的理论融合,也许会好一些。有些书读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一直做不到也表述不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书可以多读几遍。

  ●真的读不下去,190页的书,大概看了一半。有机会再看。

  《饥饿的灵魂》读后感(一):饥饿的灵魂-摘录(1)

  翻译的不是非常好,但是,作者的思想相当厉害。

  -----------------------------

  一个可敬的社会将建立在奉行适当自私的公司之上。它们对生存与成就付出适当的关心,但也会努力成为内在导向,试着去表达他们的个性与信念,而不仅仅是其所有人的工具而已。

  公司是社区,而不是所有人的财产;公司视其员工为公民,而不是人力资源,也认为他们拥有公民应该有的一切权利。

  百年企业不但需要知道自身代表了什么,确定核心价值和存在的理由,也应该时常改变所做的事与做事的方式。虽不是非得变得更大,但要变得更优秀,而且必须怀抱着源源不绝的热情,而这些正是历史悠久的公司永续生存的原因。

  组织也应该知道它们执着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它们也怀抱着渴望的心灵,也在奋力寻找生存的意义。

  工作不只是为了金钱,更为了某种更伟大、更值得鞠躬尽瘁的使命,我们心甘情愿为其付出才华或是时间。

  企业与个人的灵魂相契合,就会释放出这些E元素(能量ENERGY、热诚ENTHUSIASM、努力EFFORT、兴奋EXCITEMENT、卓越EXCELLENCE)。倘若无法契合,工作与生活都将乏味至极。

  你所买下的那些人才资产,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它们并不属于你。在这个情境之下,财产的概念变得很不真实。

  任何人在细品一件艺术品或是手工艺品的时候,一定观察得出,在它的创作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融入其中,使它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因而变成关乎心灵的东西。这种特质也可能存在于一家公司中,促使它产生高度的忠诚与普遍的尊敬,进而也可以产生属于他特有的能量,而着将进一步产生创意、多样性与成长。我认为这种特质是最有价值的资产,值得维持下去,不仅是为了其员工和受其直接影响的人,更为了广泛的社会大众,因为这样的公司不但使社会更壮大、更稳定,也为其他公司树立了足以效仿的模范。(山茶花公司董事长的年度报告)

  山茶花公司能够成长繁荣这么多年,是因为它充满了忠诚意识—同事之间的忠诚、员工之间的忠诚,最重要的是公司对其员工的忠诚。

  贝塔斯曼公司有一项主要的利润分享方案。根据这项方案,相当大一部分的利润由员工共同分享,也就是董事长Reinhard Mohn所称的“合伙人制度”

  组织里所谓的信任,其实指的是“信心”,对一个人的能力与他们对目标鞠躬尽瘁的信心。

  把人当成是负责任的成人与公民来对待,信任他们且给予肯定,给大家发挥自我的空间,这似乎对每个人都挺管用的。

  控制结果,而非程序,这是信任的证明与自尊的来源。

  《饥饿的灵魂》读后感(二):发现自我比发现世界更重要

  引自方军的商业日记: 汉迪的追寻

  白色鸢尾花

  “我的桌上放了一幅梵高的复制画《鸢尾花》。在一大束鲜艳的蓝色鸢尾花中间,他画了一枝白色的鸢尾花。“那就是我,”我第一

  次看见这幅画的时候想,“我是人群中一个寂寞的人,一个不一样的人。”现在我把那支白色鸢尾花视为适当的自私的象征,一枝卓尔不群的鸢尾花,没错,但仍是

  一枝鸢尾花,是一个群体的一部分,也因周围的一切而更凸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质。单独一枝白色的鸢尾花将毫无意义,就因为它是周围的一部分,但又与众不同,才

  变得举足轻重。 ”

  给学校的建议

  “我认为一所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学校,若想帮助学生开始为他们的人生负责,为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信念,也为了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或是认识的其他人,更为了触动他们的想象、启发他们的心灵,就应该同意以下7项建议。 ”

  建议1:发现自我比发现世界更重要

  建议2:每个人都擅长某一件事

  建议3: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赛马

  “在

  一场赛马当中,只有前3名是重要的,剩下的都是失败者;而一场马拉松赛跑则不然,每一个跑完全程的人都是赢家。虽然有人跑得比别人快些,有人跑在前面争取

  领先,但是多半的参加者却是在和自己赛跑,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比较像一场马拉松赛跑。我们选择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选择自己

  的步调,而且多半时间都是想朝与阿自己,到最后,没有输或赢,只有参加与变得更好。 ”

  建议4:知道“什么”,不如知道“哪里”、“如何”与“为什么”来得重要

  建议5:上学应该像上班,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把学童当作一个创意工厂里真正的工作者来看待,老师则是顾问或资深管理者,不知道又会怎么样? ”

  建议6:人生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旅程

  建议7:学习是在宁静中理解的经验

  “我们借着反省发生国的事而学习。这个过程很少是倒过来的,不过大部分的教育计划却做如此假设。我们希望在人们开始生活之前,就教会大家如何过活;或是在他们进行管理之前,就教会他们管理之道。 ”

  “事前装货式(front loading)教育制度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变成一种机会不再重现的经历。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成功,通常就不被允许再试一次。 ”

  相关资料:

  《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饥饿的灵魂》读后感(三):自我只有存于社会中才能真正体现

  早先读过汉迪的《饥饿的灵魂》,里面有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讨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章节,名为“适当的自私”。有段提到:自私也应有道德,最糟糕的自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他人漠不关心,也毫不宽容。适当的自私则是超越自己,是一种可敬的品行。意思为“无论你觉得什么是对的,其他人也必须觉得是对的才行”。

  今天跟一帮书友一起品读《月亮与六便士》,其中有个同学的观点刚好让人想到汉迪的这一观点。

  该同学说他认同也佩服思特里克兰德在梦想驱动下的极致个人行为,这种对艺术的疯狂追求不但震慑到思特里克兰德自己,震慑到他的身边人,也震慑到我们这些读者,有种伟大的光辉,但是,他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却伤害到了他人,比如被他抛弃的妻子儿女,比如被他侵占房子与妻子的施特略夫,比如他不能回应爱情却理所当然用来满足其情欲的勃朗什。

  虽然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因为思特里克兰德以天才画家的最终形象而被社会公众所谅解忽视,“天才艺术家总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是上帝赋予特殊功能的人,不能以普通人的评价标准去看待”。但如果把他放归大众世界,那么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极度自私的人,是道德体系的破坏者。这种天才行为只能极少数的存在,不能推而广之。

  从《月亮与六便士》,再回去阅览《饥饿的灵魂》,发现我们能更丰富对前者中所塑造人物的认识。思特里克兰德在40岁时放弃伦敦安稳舒适的中产生活,就是《饥饿的灵魂》中汉迪查尔斯所说的“了解自我,探寻自我,从而找到代表我们内心真正灵魂需求的那颗白石头”。认识自我、追求自我的过程漫长又艰辛,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我是什么,就算知晓,也只有为数不少的人,有毅力有勇气有能力去追寻。

  但即便是有幸我们知道了那颗白石头,会发现,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他人眼中的我,跟自己所认为的我,早就血肉交融,不分彼此,当人仅仅作为单独个体存在时,梦想、灵魂、生命的终极意义等这些词汇,显得那么空洞,因为,我们探寻的是“人生价值”,而非纯粹的“生命价值”,人生是个复数词汇,个体人生必定在社会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也应努力去寻找人生中的那颗白石头,完成最终的自我实现,但在这过程中,总是有义务要求自己遵守“适当的自私”规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周围报以善意与尊重,如此,才有最圆满的自我。

  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多元化共存,但爱与善是每个人生命存在的必然元素,要贯穿始终。

  《饥饿的灵魂》读后感(四):适当的自私

  1 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心里都希望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目标,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才可能将自己提升至一个梦想不到的境界。倘若有这种适当的自私的话,我们的社会或演变成比较好的模式。

  市场并非万能

  2 市场之美,在于它把价格与成本相关联,但是它只有在消费者明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同时有多种选择的时候才管用。

  3 市场会驱逐一切事物走向同一标准。最后所有的东西不是最好,就是最便宜。

  4 市场忽视所有免费的东西。

  5 竞争带来的两难困境:劳动力的划分驱动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导致许多人对私人生活中的许多最普遍的责任,也无法形成任何公正的判断。然而,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却交付给这样的人手中。

  6 效率的三种类型:斯密型(如何以价格确保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成本、在合适的地方、制造出合适的产品),凯恩斯型(在市场未充分就业的时,潜在产出将会减少)、熊彼特(科技是成长的引擎,若要投资于科技,就必须由备用的资源与长远的眼光)

  7 效率或许是社会永续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它和所属的经济模式却无法带领我们找到渴望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何在?

  适当的自私

  8.伟大的公司从不羞于公开说明其存在的原因

  9.我认为公司于个人并无不同。两者都必须为自己的命运与行为负责,两者也都需要找出其根本的目标,这才是使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

  9.我称之为“适当的自私”的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至上,那就是我们免不了会与他人有所纠缠,哪怕有时内心不愿意;但我们承认,关心自己,并且发现自己究竟是谁是适当的,因为这项发现终究会使我们了解到,自尊只可能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其他人、其他事的责任感。矛盾的是,我们惟有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而且只有在丧失自我之后,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因为周围的世界的改变而不得不自私,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自私。

  10.适当的自私的第一部分即是接受现在的自己,并且朝着我们心目中的自己而努力。只有在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时候,才可能对他人有所用处。一个可敬的社会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开始,而且也得从“相信自己做得到,更相信一个可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摸样”的信念开始。

  11.适当的自私让我们十分清楚,若要为后代创造一个较好的世界,就应该投资在他人身上。为自己的“需要”设限,为“足够”下定义,留下更多的空间照顾他人的需要,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最终利益。

  12.教育革新:

  *发现自我比发现世界更重要

  *每个人都擅长某一件事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非赛马

  *知道"什么“,不如知道”哪里“、”如何“与”为什么“来得重要。

  *上学应该像上班,上班应该像上学。

  *人生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旅程。

  *学习是在宁静中理解的经验

  13.未来的面貌:

  * 未来的许多商品会更多考虑环保性

  * 新时代的流行对身心有益

  * 健康与教育是经济新风貌的主轴

  * 第三阶段的成员增多

  *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的时间将会缩短

  * 人的适应能力非想象所能及

  * 成功有许多面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