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2:0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摘抄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珍藏本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6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精选点评:

  ●这是第一次接触女性小说

  ●潘家园书市买的,五块还是十块,内容太吸引人了,纸张非常差劲(价钱嘛)

  ●我自然是推崇小说的。

  ●所有故事看了一遍 才发现张爱玲的书其实这才是最棒的爱情指南!

  ●这部书集结了张爱玲的代表作 印刷和排版都还不错 纸质略薄

  ●啊哈,这个书都被我看烂了,盗版不心疼

  ●喜欢上张爱玲最初不是因为她的书,而是因为这张扬着头,叉着腰的照片。恨着她,是因为她总是将一些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

  ●才女对“情”的思路铺展

  ●喜欢张爱玲

  ●自己买的也许是盗版,因为纸张很糟。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一):读《封锁》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小但很有深度。文章中的这段朦胧的爱情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指出了人都是被封锁在已定的航道上,压抑住内心的躁动、不安和情欲。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卸下面具,做些连自己都会诧异的事情。但当大背景撤去之后,又得带上面具,作别人眼中的自己。很佩服张爱玲,虽然涉世不深,又不喜与人接触,但是却对身边的世界具有敏锐的洞察,她总能从琐碎的平常生活中——无论是街景还是日常对话——挖掘到司空见惯却引人深思的片段。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二):前言语半

  现在一些已经出名的网络作家似乎很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样子,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她们为了给自己的书粉留下美好幻想而消减自己的一切信息。但张爱玲愿意暴露出来,因为粉丝想知道自己的样子,她就放照片,小说放,散文也放。精精致致地去拍写真,和摄影师讨论动作表情要怎么样。要放,就按自己的心意放,不凑合。她喜欢照片这样的表达,喜欢连照片也按自己的心意拍摄。

  但她说得更有理,她是为了让读者因为照片而能多买几本。她懂营销,懂心理。但她是负责的。我如果做她的书粉,我会是满意的。因为她这么精细,如果要把照片作为噱头,就要有底气,就要光啊影啊地一一细要求。不厌其烦,一次次赔笑脸,甚至相互动了怒气,也一点不能凑合。

  原来所有的不完美都是有因果的,我却是怕得罪人,什么也不敢提,结果自己被糊弄,也糊弄了花钱的人。不怕精致,不怕琐碎,就怕自己不敢认真。

  她得了教训,不印照片了呢。还是商人心思起作用。但又是个多可心的商人,摸着不同的封面,心就冷了又暖了,如此的敏感呢。

  总是想,需要从小的历练,才有那样从容的心境,在敌机呼啸的城市里伫立阳台;原来不是。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三):05:张家有女初长成

  .开始

  因为大雨木水木电,上周末度过了三伏天里最热最闷的两天。手机也没电了,扒了扒床头,发现前段时间从邻居家搜刮来的很破的一本盗版书——《张爱玲作品集精选》。

  其实早知有这么个上海奇女子,只是一直没有看过她的书,第一次有想看她的书的冲动是在看了电视剧《半生缘》,只记得有林心如和蒋勤勤,在图书馆疯狂找了一阵无功而返,就没有下文了。借着此次雨天,开始了阅读之旅

  .阅读

  入眼第一篇《心经》,很畸形的父女恋,准确来说是单方面的女儿恋父亲,篇幅很短,读着读着就没了,有点意犹未尽,脑子里有点想法又好像没有想法,更像蒙着雾霭的灯忽明忽暗。

  接着看了名声比较大的《倾城之恋》(战火中酝酿的爱情),《金锁记》(一个市井女子一生,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深家大院,爱上不该爱的小叔子,金钱封建锁住了自己的一生,又把枷锁套在了儿子儿媳女儿身上),也就是这两篇让脑子里里的想法明晰了起来:张爱玲究竟奇在哪里?是的,有时候看书就是看个热闹,看上了道就忍不住想往深处探索,而我已上道,还没看完张所有的作品就开始找各种有关她的传记,什么《张爱玲情感世界的伤痕》、《张爱玲传》,因为我私心想着,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才能更好的品尝这个人的作品而不是瞎看热闹,至少在看张的作品时这个方法还是行的通的

  .思考

  我眼中的张爱玲,和其他人的评价大差不差吧,但是张最吸引我的就是敢作敢当的大胆的心

  椿说,“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等了多少个轮回才等到我们这一生。我们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相信上天给我们生命是用来创造奇迹的”

  但真正大胆不受影响做事的又有多少呢

  不是所有的人可以坚持自己的方向一走到底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反对家人嫁给可以做自己父亲的男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顶住谴责咒骂选择汉奸作为一生的伴侣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弃事业去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人都说缺什么在意什么,自己就是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思前想后最终又化做子虚乌有,最后只能留在记忆里回味和感叹的人,所以很是羡慕别人的大胆,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像张一样大胆,啦啦啦~~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四):【转】他的虚无就是我们的虚无——说说《半生缘》,说说沈世钧

  原文:  http://www.niubo.cc/article-3846-1.html

  不知为何,会恨沈世钧。每读一遍《半生缘》,都对他生出恨意。其实,这个小说里的人,若要按坏来排序,怎么着都不会排到他。最坏的肯定是曼桢的姐夫祝鸿才,还有她姐曼璐,乃至于她妈,本来怎么都不应该怪到世钧头上来,因为他也是受害者。

  我后来想,觉得他可恨,大概是因为这么多人里面,只有他爱曼桢。我们能够接受陌生人对自己的坏,接受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们对自己坏——因为他们并不爱我们,他们隔得很远,他们不管怎么做都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爱自己的人,他就是我们的英雄,罩住我们,代表了整一个人世的温暖。如果他也无能为力,麻木不仁,那才是人生最残酷所在。

  有人说,如果忘了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她就去看看曼桢和世钧刚刚爱上的情形。那两章的文字,确实令人陶醉。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恋爱,琐碎、秘密、温暖、自给自足,“这世界上突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别清晰、确切。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觉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试的时候,坐下来一看题目,答案全是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样的兴奋,而又感到一种异样的平静。”“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都不一样。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

  《圣经》上的“雅歌”这么说: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

  曼桢也曾有最宝爱的物件,是世钧给她的戒指,那也是这份爱情的物化,她日日携带,正仿佛“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臂上如戳记”。在被她姐姐囚禁起来的时候,因为怕看到这只戒指,她一直反戴着,把那块红宝石转到后面去了。捏着拳头想办法时,那块宝石硬帮帮地在那儿,倒给了她灵感。她将这戒指给送饭的佣人阿宝,求她给世钧送个信。——这也是她唯一的东西了。

  但阿宝没有照办,只是转手将这个戒指交回曼桢的姐姐曼璐。曼璐在世钧寻来的时候,还给了他。曼璐原本的打算是,观颜察色随机应变地说点什么。而世钧这边,对这只戒指的反应是:“这就是她给我的回信吗?……假使非还我不可,就是寄给我也行,也不必这样郑重其事的,还要她姐姐亲手转交,不是诚心气我么?……”

  在没有说出口的猜测试探中,世钧达成了曼璐想要他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曼璐是嫁给豫瑾了。他机械地离开这栋房子。其实在那个时候,曼桢正在距离他不足几十米的某间房子里被幽禁,她听得见来客人,她想喊救命,一张嘴才发现因为多日生病,“喉咙管里发出一种沙沙之声”。

  出门之后,世钧便把那戒指从裤袋里掏出来,看也没看,就向道旁边的野地里一扔。

  张爱玲写:“他要是带回家去看,就可以看见戒指上裹着的绒线上面有血迹,那绒线是咖啡色的、干了的血迹是红褐色,染在上面并看不出来,但是那血液胶粘在绒线上,绒线全僵硬了,细看是可以看出来的。他看见了一定会觉得奇怪,因此起了疑心——”但张爱玲也写,倘是这样,那就是侦探小说里的事了,现实生活里大概是不会发生的。

  这一句是为世钧解脱,也是张爱玲的小说观。她写小说,就是要贴着人生写的,要把人性最暗的那个阴影,放在高清的显微镜下去察看。如果是好莱坞的电影,此时的世钧应该有所作为,一个小小的戒指肯定是往往是剧情出现逆转的好机会。但在张爱玲这里,她轻轻地放过了它。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大活人活活地从生活中消失,一个恋爱中的大活人活活地从恋人的视野中消失。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但却是比战争和天灾更加毛骨悚然和惊心动魄的日常生活。虽然在这之前,曼桢和世钧之间有误会,她身边所有的人也都加重这个误会。但是一个误会怎真的能令两个恋人生死相隔?这,与我们一直以来所理解的爱情是多么大相径庭, 我们以为,一份爱,足以抵挡命运的颠沛流离,但事实则是——她在离他不足一百米之处被活活囚禁,一别十四载,而他一无所知。这就是基本的事实。

  张爱玲惯有的天才是把极其不可思议的事实,个中每一步都写得极其自然。一步步读来,你恨沈世钧的软弱,但你又看出他的软弱的合理性,甚至看得出自己也可能如他这般软弱,看出这一点之后,你更加恨他——其实是恨自己,恨这个与想像中大相径庭的真相。

  爱又如何?沈世钧也在爱着。他不是坏人,他也不薄幸,他是一个温暖的好人。但生而为人,他携带着普通人最熟悉的软弱、无力、雾数、就汤下面,在普通人未必有机会遇到的生活的惊涛骇浪前面,他就是自身难保的泥菩萨,是懵懂的被害者。张爱玲所孜孜以求,乐于展示的,就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劫难逃的无力感。

  爱真的能让人变得伟大么?如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所写,“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却被你的光芒照的通亮,别人都不曾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所以没人到过这里。”张爱玲给出了与克里夫特截然相反的结论:“我心里最软弱最无能为力最阴暗的地方,却被你的命运照得通亮,别人都不曾走这么远,因为未必人人经受这样的命运。”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五):《心经》:同一屋檐下,不伦的父女情欲是如何形成的?

  张爱玲的《心经》,描写了一段我意想不到的“禁忌之恋”——父女间的暧昧情愫。

  有人把这段禁忌归罪为“恋父情结”,所有口诛笔伐都落在小寒身上,但我认为这不过是给许父洗白的借口,别忘了,这个错误是小寒和许父共同犯下的。

  小寒确实主动对许父发出暧昧信号,但“暧昧”不是单向的,而许父显然也有所回应。

  这对父女之间扭曲、错位的情感令人难以启齿,不能苟同,迫使我不得不扒开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衣,看看这段父不父,女不女的畸形感情,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01、父女界限的逾越:既是女儿也是少女,既是父亲也是男人

  小寒的“恋父”是毫不掩饰的,就连在外人面前也毫不收敛,以至于她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爸爸”,充满对许父的依赖和崇拜,也有不能明说的“爱”。

  那许父对小寒是什么感情?

  不知从何时起,他没有尺度和底线的纵容,模糊了“父女”界限,过分亲密的言行,把彼此的亲情变成乱伦的祸源。

  他们的亲密有多逾越?

  说着充满暗示的暧昧话语,亲密挑逗的肢体接触,甚至达成同盟地一起嘲笑许母的衣着打扮。

“小寒轻轻用一只食指沿着他鼻子滑上滑下。小寒绕过沙发背后去,又弯下腰来,两只手扣住他的喉咙,下颏搁在他头上。峰仪伸出两只手来,交叠按住她的手。”

  小寒与许父犹如亲密情侣的互动,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但可怕的是许父从没制止过。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很多明星都热衷表现出亲子关系的美好、亲近,而其中出境率最高的画面,就是明星和儿女各种“嘴对嘴”的亲吻照。

  当下一看,我内心是抗拒的,甚至有几分尴尬。

  为何要用亲嘴来体现彼此的亲密程度?别说这是西式文化,意在“开放”地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这说法太狭隘了,毕竟表达爱的方法有很多,端看是不是真心愿意付出而已。

  而且儿女小至几岁,大致十几岁,父母儿女居然都是公然嘴对嘴的亲吻,这行为不仅模糊了父女母子的界限,也模糊了男女性别的界限。

  《礼记·效特性》中早就提出“男女有别”,不过大家只把它作用在成年男女、陌生男女和兄妹姐弟上,却疏忽了父女关系也该如此。

  父女之爱是应该有距离的,而许父和小寒的不伦关系,正是因为无视男女界限所致。

  在众多明星分享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里,张亮的做法就张弛有度多了:要给女儿自我保护意识,只亲她脑门、头发或手背。既教会女儿“男女性别”之分,也规范好父亲与女儿的身份界限,父爱表达恰当,能让亲情更纯粹、真挚。

  还有那句“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对它的印象都是暖心、甜蜜和亲近,但事有两面,话语也如此,我们换个角度再看,这话其实有似是而非的一面:

  因为字语间,“女儿”被等同为“情人”这身份,从而女儿与父亲的位分一对比,就不是晚辈与长辈,而是男性和女性。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无中生有,但这句话确实经不起推敲,从字面到内在,都模糊了男女的界限。而且就在大家认为是小题大做的情况下,那忽视的态度,往往给“错误”滋生提供有利的条件。

  尤其当小寒12、13岁时,那正是孩童性成熟阶段,面临身体和心理双重变化;她一面对发育的身体好奇,渴望变大人,另一面又会对“爱”和异性有敏感的感受。但许父从不阻止小寒对自己的过分亲密,直接导致“畸形”爱慕的形成。

  可见许父不恰当的教育和纵容,不仅伤害了家庭,还祸害了女儿。

  逾越了父女界限的情感,造成彼此尴尬的身份——既是女儿也是少女,既是父亲也是男人。

02、“一山不能容二虎”:同性相斥,女儿嫉妒母亲

  表面幸福美满得令人眼红的许家,内里已千疮百孔,我们除了能看到许父造成的伦理灾难,更能看到小寒在这阴影之下积累的恶意——对许母的恶意。

  每当小寒“求而不得”的负面情绪到临界点,便会全数反扑到许母身上,既是为她的挫败感找宣泄口,也是嫉妒心在作祟。

  女儿嫉妒母亲,听着是不是觉得啼笑皆非?但张爱玲用犀利的文字,把这种嫉妒,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眼前。

小寒:“你别得意!别以为你帮着他们来欺负我,你就报了仇——”许太太骂道:“你胡说些什么?你犯了失心疯了?你这是对你母亲说话么?”

  小寒自从对许父心存爱慕,懂得情欲后,就对许母产生了嫉妒心和胜负欲。

  她把自己视为“女性”,模糊掉“女儿”这角色;所以面对许母这名正言顺的“许太太”,她嫉妒了。

  若说“一山不能容二虎”,那么同一屋檐下的许母,无疑成为小寒眼里头号情敌。

  她想方设法与许母争宠,尽管许父不爱许母,但她犹觉不够,更加贬低、欺负许母,如此她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和不确定性——她长大的只是外表而非内在,她与许父有血缘关系,彼此没有厮守的希望,目之所见,一切都如空中楼阁。

  小寒追求的情和欲都是模糊的,她一直在危险的边缘徘徊、试探。因此,没有底气赢得许父的她,迫切需要更多自信。

  那么小寒是个怎样的人呢?

  她自幼备受宠爱,衣食无忧,从偶尔故作天真实则尖酸的话语中,可看出她骨子里娇蛮自我,为求目的不惜打压、欺辱别人。

  例如小寒知道同学龚海立爱慕自己,她心中沾沾自喜,却又怕对方纠缠,于是就使劲撮合他与同学绫卿,“我不能嫁给他,又霸着他——天下也没有这样自私的人!”

  然而她却心口不一,当她在许父那里感情受挫时,她第一时间就是去找了龚海立这个备胎,并且与之订婚。当然了,这只是她的报复和盘算,希望以此激发许父的嫉妒和回心转意,她自私地利用了男孩对她的爱情。

  那么许母是个怎样的人呢?

  哪怕察觉到丈夫和女儿之间不单纯的感情,依然选择掩耳盗铃地过日子,不戳穿仿佛就能一直太平,但她的息事宁人,反而助长了小寒的气焰。

“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出于对女儿的信任和爱,许母一度还认为自己太小心眼,生怕自己误会了她;然而女人的心思总是敏感的,其实她的内心早已明了,只是为了维护家人的脸面,选择能忍则忍。

  她很清楚小寒排斥自己的原因,但许母从没责怪过她,甚至在小寒最需要抚慰的时候,她伸出了援手。

  母女一场,最后只落得小寒远走,许母留守的结局。

  她们的和解,只换来无可奈何的孤单,和各奔东西的迷惘。

03、男权为主导的家庭:他决定她们的命运

  故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清楚,这个家庭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

  无经济能力的半老许母,心智不成熟的年轻女儿,“幸福一家人”的假象下,许父犹如主宰的领主,母女二人只能绕着他打转。

  那他对小寒和许母的态度是怎样的?

  对小寒,他既享受被爱慕,又经不起道德谴责,渴望和遏制在内心胶着——只因小寒不仅是吸引他的女人,更是有他血缘的女儿。

  恰逢小寒情窦初开,在她有限的交际人群里,接触到的男人屈指可数,她缺乏参照物,尤其许父正值壮年,魅力、金钱、地位都是他人无法比拟的,如此,他的形象无疑奠定了小寒的择偶标准。

  况且小寒一直备受他的宠爱,畸形的爱慕让她变得偏激——每当她以女人的心态去试探、撩拨许父时,他从不拒绝。

  许父模棱两可、若即若离的态度,无疑助长了她飞蛾扑火的决心。

“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他们两人仍旧维持着方才的姿势,一动也不动,许太太开门进来,微笑望了他们一望,自去整理椅垫子。”

  许父贪恋小寒对自己的亲密行为,导致明明一家三口,许母却被他们光明正大地排除在外,逼得这个依赖丈夫而活的传统女人,成为家里的一个摆件。

  许父不爱许母,小寒排挤许母,眼见他们畸形的感情,许母也无力阻止,独自受着委屈和孤独;但最残忍的,莫过于她爱女儿,而女儿却只想取代她的位置。

  而小寒看似被许父肆意宠爱着,可前提是他还愿意纵容她,一旦他想抽身离去,“你去三舅母那儿吧”让小寒远走,是他最简单直接的手段;

  于是,他碍于父女身份得不到的情欲需求,轻易就转移到情妇绫卿的身上——一个模样与小寒相似的替代品。

  通过这行为,许父既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又不必承担“不伦恋”的痛苦。所以,与其说许父对小寒有“爱情”,还不如说他是在寻找心中的“理想型”情人。

  当许父厌倦了,许家便在他的绝情下分崩离析:

  许父与情妇重新开始,不再拘束在不伦恋中;许母依然独自寂寞地活着,始终没有丈夫和女儿的爱;小寒或许还执迷不悟,或许大彻大悟,但能远走,无疑是她最好的解脱。

  至始至终,她们的命运都在许父的掌控中——他在,许家就能维持幸福美满的假象;他不在,许家不过是他手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东西。

写在最后:

  张爱玲犀利的文字如尖刃,用一个短篇的故事,就把男人的权钱地位,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对比出女人的无奈、弱势和委屈。

  《心经》的结局,不仅终结了小寒与父亲的“孽情”,也为母亲的痛苦做了个了断。

  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用禁忌之恋警醒我们:

  “父女”是需要保持距离和界限的,表达父爱要用恰当的方式;

  “母女”包含了敏感的女性情感,母亲就该主动承担引导女儿的责任,不能对错误选择自欺欺人;

  “夫妻”不应是男女权力和地位的对峙,而该用关心和尊重来延续情分,如果这些和爱情都消失了,那么好聚好散才是正确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