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乱颤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枝乱颤》是一本由少鸿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枝乱颤》精选点评:
●权利,肉体,金钱,自我,迷失,人生
●写作技巧太次了……
●通俗浅薄
●还可以吧,官场小说。。。
●这是一本行政机关的写照,黑暗的一面
●非常一般。
●2011.08.30记得当时一起买的除了花枝乱颤还有华丽的交锋和如焉,当时感受挺深的。但是,这些年过去了,好像曾经在心灵上的撞击,一点痕迹也寻不到了。
●听的小说连播。官场无非权色交易,不过小说结尾处还是惩恶扬善的,给读者留下一些精神期待。
●故事完整,从无望开始,以新生结束,制度与规则没有完全改变,也不会就此更改,只是这故事中的人各自经历一场,展给人看,给人希冀,使你坚定你自己。
●低配版现代《官场现形记》,文笔很一般,结尾扳成了政治正确,也是利于出版吧,只可惜里面官场里的手段并不高明,像是门外汉的想象了。
《花枝乱颤》读后感(一):现今官场生活的缩影
两个表姐妹由于性格或欲望的不同,面对官场的诱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各自生活的改变. 本书作者在机关里工作过, 所以内容比较写实.情节安排合理,紧凑.结尾出乎意料.
《花枝乱颤》读后感(二):不喜欢这个名字
没有看原著,只是听了40集的小说连播。总地来说不错。
从人生的角度看,袁真的态度和言行无疑是好的,虽然会有在常人看来的落魄和痛苦,但她没有丧失为人之根本。
而她的表妹,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是真正的空虚和落魄。
问题是:现今的社会,有几个会从人生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天和每一件事呢?
这个名字不好,但为了吸引眼球,吸引大多数人,也算可以理解。
《花枝乱颤》读后感(三):比较现实的官场
我是被书名吸引才看的。本以为是霸道总裁之类的故事情节,结果竟然是个官场现实小说。看的时候没觉得什么,后来想一想这个名字实在不合适。女主和花枝乱颤毫无关系,名字说的应该是吴晓露,但她又明显不是主角,而且花枝乱颤的情节也真没几个。
不过,故事还是挺不错的,只是结尾有些俗套。看了审读意见(代编后记),真心觉得荒唐。代编后记中说书中有很多不适宜出版的地方,我还以为有多有伤风化,结果竟然是行贿的具体数字,性描写的淡化,还有提到市委第一把手严书记外甥的受贿行为时,竟然说书中第一把手最好不要出现问题,尼玛!严书记才出现几回,就算不说他出问题,谁不知道他有问题,明显此地无银三百两,还说什么他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组织和领导班子。也是够了。最后的吴大德受处分也是因为这个代编觉得结局不舒服硬加上去的。何必呢?画蛇添足。仓促了事。
不知道如果按照作者本人的意愿,作品会是怎样。大体上应该差不多,不过肯定会丰满一些。
说一说女主袁真。我是真的挺佩服她的,因为不是每个人想洁身自好,就算想也不一定做得到。书中她有几次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但都由于她的心高气傲给损失了。在遇到比较中意的对象于达远之后也没有迷失自己。有时候觉得活得太理智了不好,看到袁真这样也会觉得她很累,但看到其他角色就会明白一旦放纵了,就很难回到从前的状态了,往往事情就不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了。最后袁真走了,真是一个勇敢的女子。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是怎样,不会很好,因为她和这个社会很不适合,虽然很多人敬佩她,但没一个人打算向她学习。每个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着自己的路。
吴晓露的戏份也很多,甚至比袁真还要抢眼。她八面玲珑,野心勃勃,为了权力可以毫不犹豫(不知道第一次时有没有犹豫)地出卖肉体。还没进入社会的我只能感到诧异,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如此“随便”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难道见面都不会尴尬的么?她的结局是有些不好,但也不至于悲惨什么的,娄刚替她挡了一切,只能说是条汉子,是真爱。没想到娄刚竟然就这么扛下了。娄刚之前表现出对袁真的敬佩也只是敬佩而已,我还以为会多一点别的情感,因为作者突出强调了好机会,特别是敬酒吃饭时娄刚的表现。
吴大德在书中也挺重要的,但现在回想他的形象只是一个贪官,色狼。书中没有什么突出他“智慧”的地方,只是写了他的收贿受贿以及和其他女人的不良勾当。我觉得现在的官除了有人脉之外,肯定也是有脑子的,但在吴大德身上体现得很少很少,怪不得最后被双规了,呵呵。突然觉得很多官员们也许真的没想象中的足智多谋,只是靠着金钱和关系而一步步往上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段时间那么多官员落马,因为只要上面严了,他们就没办法了。
徐科长,故事的叙述者,有点精神不正常的感觉。我只能把他的不正常表现解释为在体制中压抑过久的正常反应。作为一个没钱没势的小人物,往上爬真的很难。在自己的努力没得到回报之后,自然就会有些小小变态的心理。其实偷窥别人应该是大部分人会感到好奇的事,如果不会被发现,很多人应该也会选择偷窥。只是不明白他为什么对吴晓露死心塌地,是因为初恋情人么?真的对不起他老婆。
书中还与很多其他人。厚颜无耻的,势利眼的,利欲熏心的,空虚寂寞冷的,很多很多。也有一些善良的,给人清新之感的,比如于达远,但貌似他后来是被污染了。理想主义者也禁不住诱惑,也禁不住官场的熏陶。
总之,故事挺好,作为一部官场小说,能揭露得这么露骨很不错了,有些情节俗套也就俗套了。
《花枝乱颤》读后感(四):一样的道德际遇
《花枝乱颤》其实是一部很俗套的官场小说。如果从小说的本质来说,写的并不够好。小说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确了什么是善,恶,美,丑,也就是明确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而并非提供一个叙事基础上的伦理空间供我们思考,而是把生活中的种种悖论变成了传统道德伦理下的定论。
不过,在我以往的道德标准中,高风亮节,洁身自好的就是好人。贪污贿赂,用肉体与金钱买卖交易的人就是坏人。然而不知不觉中,我却产生了怀疑。不是对好坏的怀疑,而是对人生的质疑。当个体意识,行为及感受与所谓的传统的公意道德发生抵触时,我们该怎样判断,怎么选择?社会本不是由一种单一的伦理道德支配的。
就在这种思想的盘缠中,我依旧抱着保守的伦理道德感判断着一个本来就模糊的世界。
首先,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喜欢小说里的女主人公袁真。然而她的洁身自好,最终被社会排挤,不得已远走异地。可惜作者并没有给她一个最终的归宿,或许作者也迷茫其中,不知道这样一种所谓的高尚的道德价值感该归属于哪里。但作者明确地表态了,这种道德观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仕途的天平上,是绝对贬值的。那么人们内心为之赞美的,追求的,仰慕的,为什么得不到一个完满而宁静的归属?是袁真不识时务么?是大家果真迷失了为人之根本么?还是社会中适应着另一套与道德无关的游戏规则?
袁真厌恶自己殷勤于仕途的丈夫,最后选择离婚。她顶撞道貌岸然的领导,因此在主任科员的位置上十多年得不到提拔。她略感到敬畏以至倾心的于达远书记,最终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也画上了“是吗?”一个大大问号。这一切现象不得不让我对袁真一类人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疑问。
其次,来看看吴晓露,袁真的表妹。她用肉体搭建了通往高官厚禄的阶梯,当然这种落入俗套的小说,肯定是给了这种人一个不好的结局。但我觉得她是个绝对分得清里外的人。对丈夫娄刚的爱,对表姐袁真的关怀,尽管这样一个功利色彩浓重的角色,但在亲情面前却保持着鲜有的真实。虽然这种真实只局限在小说的叙述范围内,或许虚假会延伸到小说叙事之外,但仅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她是一颗心来面对亲情的。可见作者在塑造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莲城“名姐”时,内心是较女性化的。
面对袁真与吴晓露的不同命运,我一直在想,人生的任何一种选择是不是都要付出代价,任何一种人生的选择都是有风险的。不管高尚的,卑劣的,低贱的,平庸的,其命运构成却是如此相似的。都要承受一种价值感的代价,风险不偏袒“坏人”,同样尾随着“好人”。因此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这个社会里,都逃不过类似的命运安排。
或许多数人会感觉,我不要多洁身自好,也不要多同流合污,我只要安稳地生活,直至终老。那么这种人的代价,便是永远生活在夹缝中的,上不着天,下不落地,找不到自我价值的承载。同样有着悲哀。这也是多数市井小说为之描画的另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再次,我想说说于达远。这个人物的塑造似乎从一开始出场,作者就把他树为“另类”,一股凛然正气之风从大洋彼岸随之而来(他是“海归”)。但我的心却一直悬之又悬,我似乎感觉到我内心的不安与动荡与作者的笔触几乎是一致的,因为作者也同样没有给于达远一个结果。反而,在枫树坳小学的落成仪式上,以及后面对他的种种描述中,都给人似乎他被“污染”了的感觉。但他究竟会不会在“污染”中依然“清白”,我只能提心吊胆地诚惶诚恐地观望,甚至祈求,他的“本色”不要“变”,他的“理想”不要“变”。似乎这样才可以填平袁真内心深处那个疑问的缺口。但或许我错了,我是天真的,还对官场中的于达远抱有一线希望。而袁真呢,她是清醒的,她的离开,足够表明她坚决的态度。
然而,预知于达远这样一个人的命运,风险似乎还是太大。因此作者只能借助一条短信:“也许你已对我有了成见,但我自己知道,我还是我自己。”来安排结局。“约束”这样一个我们为之希望的“灵魂”。“自慰”我们挫败的内心。然而这一丝微弱的希望,在袁真回复于达远的短信“是吗?”的疑问声中,让我感觉越来越遥远。
最后,我想说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者——“我”,保卫科长徐向阳。这是一个让我感觉很滑稽的角色。也是模糊世界里的模糊角色,你很难准确地感觉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通篇里有关他的言语,他的旁白,他的幻觉,他的举动,都是如此的夸张而荒诞。时而让我竟觉得他的叙述是多余的,他的一切都像“擦边球”,包括他的人。但是,你不能无视他,因为他确是存在的,虽然处于边缘;你不能忽略他,因为没有他的窥视,事情就不会完整地呈现于我们面前;你不能漠视他,因为他似乎正是处于“夹缝”中的那一群人的代表。他这一笔的确重彩不了官场的迷乱,但少他的一笔,似乎就缺少了区别于袁真,区别于吴晓露,区别于吴大德,也区别于于达远的另一种人的气息。他唯唯诺诺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用偷窥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失衡感,他这种报复行为却在无意识的光盘丢失中被“嘲解”了。他难以在翻云覆雨的官场里追求自我的尊严与价值,他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虽然他的自我感受有着强烈的好恶偏差,然而他对此却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承受并接纳一个又一个结局。
“在得到吴大德被双规的确切消息后,我拨通了袁真的手机。我兴奋地冲着远在天边的袁真大喊:“袁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吴大德双规了!快回来吧!”袁真一时没有作声。但恍惚之中我分明看见,远方的她静静地笑了。她的笑容一如既往,像阳光一样灿烂透明,虽然遥隔千山万水,却照亮了我的内心。”
这是整部小说的结尾,以“我”给袁真发去的短信结束,以“我”感受中的“正义之魂”被“招回”而告终。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结尾是相当的“多此一举”。有“弃恶扬善”的倾向,有“画蛇添足”的嫌疑。类似小学生作文套用的“抒情型”尾语。然而,“我”那种内心被袁真的笑容所照亮所温暖的感觉,却渺小了“我”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也渺小了那种被“正义”的微笑所抚爱所遍照的独一无二的“我”的灵魂。“我”的“道德与价值感”的追随依附于袁真的“善”来战胜了吴大德的“恶”。然而在道德法庭早已被勾销的今天,任何一种审判,包括任何一种审判的结果都是不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