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精选

2020-12-05 03:2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精选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本由亨利.詹姆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728图书,本书定价:2.25元,页数:198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位女士的画像》精选点评:

  ●婚后的三四年是伊莎贝尔关于这场婚姻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三四年,但小说并没有涉及这一段。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对的,如果涉及,因为最后的真相还没有到来,难免只是一些鸡毛蒜皮,也就流于俗气。通过给伊莎贝尔画像,我认为作者探讨了钱与自由的关系。当伊莎贝尔拿到七万英镑的财产后,曾对表哥拉尔夫说了这样一番话:“大量财产意味着自由,但是我怕它。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一个人应该好好利用它。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它,那才是可耻的。这使人必须经常思考,作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我总是怀疑,不掌握这种力量是不是更为幸福。”拉尔夫的回应是:“只有懦弱的人才会觉得不掌握这种力量是幸福的。”那什么是勇敢呢?对伊丽莎白而言,可能是离开失败的婚姻。我理解,更广泛而言,所谓勇敢,就是持续地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去争取和拥抱更好的生活。

  ●善良的人大可以去耍心机自保,不然呢……遇人不淑中山狼。

  ●如果说时间是小说的最佳评判者,那么书中的女主角的迷人之处呢?既然如今看来那样的女人一点也吸引不了现今的读者,我是说,如今看来她是不特别的,那对于这本小说来说又有什么迷人之处呢。

  ●Maybe I’m falling in love with a lady,just like the song sings "I search the place for your lost face",but " Passing stranger! you do not know how longingly I look upon you",as the poet have written.

  ●是为了有所选择么?选择错了就不要埋怨。

  ●读到近五百页,欲罢不能,无疑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小说,能让人放下手头的事慢慢读下去,此间用以调和心境的二流书籍都是多余的。

  ●伊莎贝尔的婚姻选择与婚后生活,是作者对欧美文化关系的一种隐喻,成功的婚姻代表两种文化融合的胜利

  ●詹姆亨利斯其实流畅到滑入通俗轨道也不会有异议,层层叠叠的对话和心理分析也是流畅的一部分,冗长的也不是情节或是对话,而是他的叙述方式,读惯了也不会有繁芜之感。虽然在50%就揭露了骗局,但直到90%才会真正揭开骗局的全貌,又在叙事的同一天揭开了她的财产原因,无怪乎伊莎贝尔有光怪陆离之感。他的修辞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托尔斯泰的扎实,巧妙地在比喻的贴合和诗意之间获得一种平衡。除去奥斯蒙德和梅尔夫人之外,所有的配角都可爱,各式各样的可爱,天真,自我。伊莎贝尔的幸运导致了她的厄运,这种厄运属于伊莎贝尔,不是她自我认识的过度自信与疯狂生长的想象力,她也不会拥有厄运。可这样的伊莎贝尔,我不希望她如此甘愿地承受她的灾难。

  ●先看了电影在看书,虽然大部头但是很好读(这样看来电影改编不错,好多地方可以浮现)。好一个the road not taken的故事啊!伊莎贝尔真的让我好气,幻想太多,路太顺,太骄傲,一定要去“经历”,被别有用心之人占了便宜。还是伯爵夫人说的对“对人不要太好了。应该冷静一些,自然一些,难弄一些,心肠要狠一些!” 共勉!

  ●好像很久没有看书看哭过了。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一):一位女士的画像

  伊莎贝拉有着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倾向。爱上奥斯蒙德完全就是自己的幻影在起作用。在表面上,伊莎贝拉是一位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厌恶金钱与世俗的虚伪,但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却为了证明自己对世俗的厌恶,而最终却被一位特别虚伪的一事无成的半吊子而虏获,这是伊莎贝拉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却被金钱和其他人所利用,同情伊莎贝拉。作品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伊莎贝拉最终会回到罗马和奥斯蒙德离婚,而过上自由的生活,但在这个充满着太多虚伪,自私,陷阱的社会,她要怎样才能真正的自由。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二):一位女士的画像

  小说叙述的是自强、自信、富于幻想、但涉世不深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陷入虚伪、贪财、好色的猥琐小人奥斯蒙德织好的罗网之中,被骗取了爱情,婚后数年才渐渐了解到丈夫的本性,后来她失去了最了解她的表兄拉尔夫,但她仍然选择回去受骗的地方,故事到此结束,留下悬念没有结局。

  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从美国移居英国,在一次意大利之行中认识了一位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并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婚后却发现丈夫爱的是她的财产。伊莎贝尔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决定维持这段婚姻。

  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热爱生活的伊莎贝尔·阿切尔,多才多艺举止斯文但颇有城府的梅尔夫人,爽直的斯塔克波尔,还有古怪的杜歇夫人,文静的帕茜等等,这些女性形象各有其性格,但她们却不约而同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品质—独立。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三):如果拉尔夫早点戳穿了梅尔夫人

  伊莎贝拉起初也有类似《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曾经的不婚独立宣言。喜欢她的表兄拉尔夫的品格有点像《鸽翼》中米莉的女版。

  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Henry James的语言透露出一种克制的、理智的逻辑。尤其体现在伊莎贝拉拒绝两位求婚者,以及后来和表兄陈述理由的谈话中。也许因为Henry James是同性恋并且是心理专家William James的弟弟,他笔下的男女主都比较特别,没有特别激烈的情感流露。但拉尔夫明知伊莎贝拉的女友梅尔夫人在演戏,却没有向她点破,致使伊莎贝拉后来被梅尔夫人欺骗——拉尔夫这种高级讽刺技巧的谈话其实真的不适合用在朋友甚至潜在的恋人之间啊。

  小说似乎揭露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即使伊莎贝拉这样自诩聪明并且有蓝颜知己表兄相助的女士,也免不了被欺骗的婚姻。如果拉尔夫不是得了不治之症,他们也许有机会获得美满的姻缘,又或者,拉尔夫要是早点戳穿梅尔夫人就好了。只是作者不允许这样的美好发生。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四):一个固执的清教徒的画像

  读《画像》很难不联想起《红字》,女主伊莎贝尔与后者主角海斯特都是世界小说史上被塑造出来最成功的女性形象。海斯特孤身与世界死磕,直到后者退却;伊莎贝尔将错就错,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心回到那段失败的婚姻中去,结尾是开放式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对于失败,她也不会委屈自己(学她姨妈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书很长,但阅读体验很好,詹姆斯也有很多大段大段的唠叨叙事,但他流畅,话也说得到位,不让人烦,比起《追忆逝水年华》不知强多少。对于这位“女士”,无论作者多么呵护备至,我很难得出她很睿智的结论,在我看来,她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在众多选择面前不知道该要什么,而任性地选择之后多年,她才发现自己走入了一场骗局,在骗局被破之后,她仍旧不选苦苦守候多年的真正爱她的人而走回骗局!足见她的意志之强,从这点来说,她不亚于海斯特,但后者是择善固执,她是择恶固执。她太骄傲,就是错了,也不会认输。她是生活的宠儿,她只是把自己惯坏了,她的幸运就是她的不幸。我知道,生活中有这样的人。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五):女士

  孔子说:一个人的好坏可以从周围的人判断得知。但不是所以人都说好和坏。而是周围的好人都喜欢,周围的坏人都讨厌。这种人才是好人。当然坏人就正好相反。而伊莎贝尔就遇上了这样的人,即梅尔夫人和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她周围较亲近的人都不“喜欢”他们,而他们却受到其他人的欢迎。本来这也没什么,做为一个刚到欧洲上流社会的普通美国少女(美国还没成为世界霸主还仅仅是新世界),做为初窥上流社会门径的少女,也不会引起两人的注重。史是在表兄和姨夫的“帮助”下,她得到了一大笔的财产。于是“悲剧”开始了。

  不过话说回来,从我这个的观点来看, 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一个拥有巨额财产的少女落入了婚姻的陷阱。从世俗观点来看,奥斯蒙德也什么大错,他与梅尔夫人的关系也在婚前许久就中断了。只是还存在着“朋友”和孩子的联系。只是对于伊莎贝尔这种精神少女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她也许并不在意财产,本来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更在意精神生活,也正因此而拒绝了戈德伍德和沃伯顿勋爵。只是天不从人愿。要是按现在庸俗化来形容,就是中二少女最终还是落入坏人之手。

  本书对事件上的叙述极少,更突出的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叙述,看起来会有些枯燥,但细细回想的话还是颇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