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奏鸣曲》读后感1000字
《恶魔奏鸣曲》是一本由哥舒意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2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魔奏鸣曲》精选点评:
●让我大吃一惊的中国悬疑推理小说
●没读完也不打算读完了。
●好像在看池袋 不懂画真是很棒 我也不懂 书名真是少女
●西格尔,最早时候我的qq昵称,就是这本书的符号,当时着实震撼了一把,以致后来陷进了古典音乐
●喵的 最后那算是奇幻了么
●烂尾太明显
●不错
●还是喜欢莫扎特
●一口气读完的书,这其中的创意,悬疑氛围和音乐背景都让我深陷其中……把书中提到的每一个音乐都收集在一起听,应该会再读一遍吧……前面的铺垫和叙述那么多,结尾收尾就看起来有点仓促了,所以才有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吧……
●作者越写越吃力,读者越看越吃力——还是喜欢前半部分。 // 好吧我承认第一次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是因为它而不是《交响情人梦》 = =
《恶魔奏鸣曲》读后感(一):音乐是一种神奇
最后的音乐来源于内心。时间,历史,把原本那么复杂的一切都穿成线,化成音乐流淌在这迷离的世上。人们的思念永远不会止息。恶魔不一定是人们想象中的恶魔,也许只是一种思念与希望的存在。
《恶魔奏鸣曲》读后感(二):想起了村上春树
第二遍读的时候,我想起了村上春树。
村上慢条斯理的语言方式和生活节奏,对待外物处变不惊的游离姿态以及对生活细节及随身物品近乎病态的写实性描述。这样的男人一度曾让我很着迷,现在却觉得有些恐怖。
《恶魔奏鸣曲》读后感(三):就这样吧
最近因为某些事的原因,本来不可能有的读书时间,居然就这么赤裸裸的出现了!
由于客观原因没法读深奥的书,所以挑中了这本。看完后,我真想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不永远是金字招牌的。”
书的开头写的挺好,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氛围和感情上,都颇为的吸引人。只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作者的无力感就越来越明显。到结尾的时候,我只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再厚一倍。
作者显然也这么觉得,所以在书后附了篇后记对本书进行说明——如果一本书已经需要作者单独开篇来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那这本书实在是可以认真的考虑下回炉重写。
不过,打发时间的话还是可以的。
《恶魔奏鸣曲》读后感(四):蒙太奇手法的翻新
显然,自从黄易打开玄幻的新路之后,起点又掀起新的文学创作门户。这些都挖掘了大量新作家,与此同时也使作家一词贬值了十倍。
无论是穿越、奇幻、修真……这些体裁无非是蒙太奇手法的翻新和沉淀,也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恶魔一书打着上海佬特有的巴黎情节和小资情调烙印,这即是它的特征,也是它的缺陷。
宗教气息在书中并不是很浓,evil本是live的颠倒,主人公的命运也摆脱不了颠倒。同时,主角不死的定论再次被发扬光大。无论是神秘的少女还是背景庞大的公司,都在渲染神秘的主题,恰恰是这些过分的渲染严重的破坏了主线——音乐。
最后和其他人一样,我们要谈谈那只笛子,不出意料的话,那是一只阿卡亚横笛。
《恶魔奏鸣曲》读后感(五):一年前的预感
反正我是这本小说的骨灰级书迷了,呵呵,从网上就开始看起了。如果正好有人也喜欢的话,不妨一起讨论一下。虽然现在好像还没几个人看过这本书,但以后也许它会被许多许多人知道。就像创建这个吧的朋友说的那样,会有人来的。。。是的。不止会有人来的,而且会有很多很多人来的。我觉得。
我先说说我的看法吧。作者正在写的书好像名叫〈耶稣之笛〉。我觉得很可能是恶魔奏鸣曲的续集。因为在恶魔奏鸣曲里,第四乐章的第二节,在那个公司里,公司总裁不是说过“笛子的事我们先放在一边好了”这一句吗?新书又叫耶稣之笛。所以我觉得两本书是有联系的。
而且在〈收获〉杂志发表的版本里,最后主角在离开巴黎前,收到了公司给他的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张笛子的照片,和“乐曲刚刚开始”这句话。这一段不知道为什么书里反而没有。但显然,接下来的故事还在继续。
所以,但愿这第二本书赶快出来,期待中。。。。。。
(一年前写的了,发在百度贴吧,现在看来,预感很准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