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后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2020-12-06 03:3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西游记》读后感100字

  《后西游记》是一本由无名氏 / 天花才子 点评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90,页数:4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西游记》精选点评:

  ●后记确实有后记的优点,僧人唐半偈确实没了那些拖拖拉拉,好多段落参禅悟道讲儒家也着实有点意思,就是一言不合偶尔开车实在猝不及防....读的第666本书,是西游后传,好神奇~~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讲孙小圣保唐半偈西天求取真解故事。亦有猪、沙,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最先看的是小人书,后来才在大学图书馆见到原作。

  ●梅子和

  ●上高中时读过,当时感觉比《西游记》要好。原西游记中的人物都不可爱,都很自私。这样的人,成佛有啥用?

  ●以前读过补标,有段老婆婆玉钳夹铁棒的情节很污

  ●故事性不强,隐喻很直白

  ●有了框架,重点就完全在各种讽刺上了。 文明天王,缺陷大王,不老婆婆,解脱大王,造化小儿这几个比较有意思,其他的一般。

  ●总的来说,一股酸腐味。大概作为当时的儒家笑话书来看很不错。

  ●上小学时候在堂哥书架上面发现的,还记得主角是唐半偈、孙小圣、猪一戒和沙弥

  ●2016/11/22 20th 印象最深的是孙小圣的一段话:佛慈悲,我难道不慈悲?佛智慧,我难道不智慧?佛广大,我难道不广大?佛灵通,我难道不灵通?佛说五蕴皆空,我却也一丝不挂;佛还要万劫修来,我只消立地便成。若说到至微至妙处,我可以无佛,佛不可以无我!你去细想想,我哪里不如佛?

  《后西游记》读后感(一):西游再记

  书写的很有意思,我也想写一本。

  梗概已经编好:

  牛头僧宿业重觅解,

  孙三圣借路寻神针,

  猪无戒三高随问药,

  矮沙弥腿短简装从。

  正所谓,

  不可思议四师徒,哪似过往西行人。

  各有所向力难调,愚痴凡情妄觅真。

  《后西游记》读后感(二):心即是佛

  后西游记是由唐大颠领着徒弟三人西行求取真经真解。自唐僧取回真经二百年来,东土大唐世人愚昧,妄解真经,贻害众生,便有了这次由唐僧和斗战胜佛发起的西行求取真解,不再用歪曲的真经遗祸世人。

  不同的是,这次唐大颠比唐僧升级了,虽然没有金蝉子的背景,可比西行时的唐僧智慧多了,少了很多冤大头的故事;孙小圣也比孙大圣明白了些,很多处都是他来点化师父的,根器果然不差,且无师自通啊 ;猪八戒的后代还是那个样子~~猪改不了贪吃的本质啊~

  这一期西行的妖精也不同于之前都是仙佛安排好的有背景的,一般不借助仙佛能力打不败,这一次西行的妖魔多为心魔,心定即妖魔散,心乱则妖魔生。

  比西游记更出彩的地方是整篇小说都在突出修心的可贵,而非现世的形式上的讲经说法烧香拜佛,正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后西游记》读后感(三):俗话说故事,谁想照如今

  同是明代作品,但是名气却比正牌西游记小上许多。这也是作者生不逢时,若是赶上现在热衷拍续集的时代,必然能够大发利市。

  同正本《西游记》相比,这本书同是明代作品,笔法风格大致相类,遣词用句亦见雕琢。要比较起来,区别也还是有的。

  一、更市井一些。准确点可以说更“荤”一些。如二十三回,小行者骂阵道:“你这两个软东西,才战得几合,已似鼻涕一般。想是哪里去搓了一阵,却怎又硬将起来了”;三十回连李老君都说荤话言笑:“谢倒不谢,只是你碰到我那卵胞哈有些疼,须替我呵两口才好”,小行者道“呵到不难,只怕呵肿了,弄成个大气胞夹着难走路。莫若回去,坐在丹房里自家揉揉吧”;到了三十二回,更出了一位不老婆婆,使一双女娲补天剩下的火钳,“若遇见一个会使枪棒的好汉与他对敌一番,便觉香汗津津,满身松快”……看书尚且还好,若是在茶铺里说上一段,必然人头攒动,贩夫云集。

  二、更重教化。先是说到封经求真解的起因,是因为满大唐千万僧侣,不识清净之心,惟以庄严外像为尊荣;不知度世之理,惟以施财焚诵为信心;不达经文微妙之旨,惟以延年获福为引诱。以术敛财者多,勤修本心者少,直令菩萨摇头佛祖封经,一致金旨令旃檀功德佛陈玄奘再觅僧众西求真解以竟全功(如此观当今之少林法门众寺,岂不相合?)。师徒一路喝破野狐禅、填平缺陷山、打翻解脱怪、收服文明王、历经造化劫、杀三尸灭十恶,都是劝人向善,看透世情。再到最末,在西天关口再破从东教以尽圆满。临末最后一章,还不忘顺便小嘲笑一下禅宗的“乌漆法师”。

  三、取经风格略有不同。唐僧西天取经 ,是佛祖降下九九八十一难,漫天道祖神仙遣下人捧场,悟空杀起来不好下死手。到了后西游记,是自己灭五贼去三尸脱俗念得解脱,下起手来再无顾忌,除了有了交情的,其他妖怪一概打死勿论。连带着小八戒的钉耙都发了利市。可惜小沙弥还是继承了沙僧的光荣传统,有事只向大师兄二师兄问话。

  古人之事,可以鉴今。做人做事的道理,亘古不变,无论是后西游记,还是柏杨老先生的《西游怪记》(又名《古国怪遇记》),上下近千年,陋习不曾少得半点,新弊未觉又添几多,可叹唱红者多洗心者鲜,再要破除万难取那新时代的西经,道路只怕比三藏大法师更难上百倍了。

  《后西游记》读后感(四):崇佛抑教之后西游记

  《西游记》有个无名氏的续本叫《后西游记》,但是这书名气并不大。然而这样一续,却颇有些意思。

  《西游记》编的是唐僧取佛经的故事。唐僧之所以要到西天如来处求经,为的是普渡众生。可是经取回来了,大唐王朝从李世民往后再过两百年,却是国运衰弱、民生凋蔽的局面。普渡众生的成果,早成了“梦幻泡影”。其实吴承恩写《西游记》,大概也只是为讲故事而写,并没有特定的所谓目的——不然,该怎么说《西游记》这本书到底是为主张什么呢?像孙悟空那样无视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吗?一开始似乎是,但后来随着唐僧的加入,似乎又不是了;是为宣扬佛教,劝人皈依“我佛”吗?似乎也不是。所以《西游记》的故事在取经成功后嘎然而止。至于取经后如何,取经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吴承恩却不管了。这有个词语形容叫作“虎头蛇尾”。即一开始追求的核心的东西,到了后面反而不重要了,一笔带过了。所以《西游记》的读者最后知道的只是唐僧悟空都成了佛(八戒与沙和尚虽也证了佛果,但未成佛)。

  这个时候有个人跑出来,说唐僧取的经根本一点儿作用都没发挥,别说普渡众生了,就连基本的教化功能都达不到。相反的,倒是取经之后,佛教渐入“邪魔”了——《后西游记》的作者的确用了“邪魔”这两个字。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局面,是因为经取来之后,世人没能正确地解读,倒是有一班别有用心的人,宣扬施舍得来生善报,宣扬佛祖的舍利子等等,利用这一切宣扬,谋取私利以获得庄严妙相。加上皇帝的支持,这一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佛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其本来的真如面目。

  但是《后西游记》的作者,大约是反佛教而不反佛学的。所以他又安排了个唐僧一般的人物,再造出唐僧三个徒弟的后人,再度前往西天,但这次求的不是真经,而是“真解”,即经的解释。但这里大约也隐藏着作者的一个不满——唐僧取经历尽艰辛,如来佛却对当初没有给唐僧真解的解释,却似乎有些轻描淡写,以至于当初的一个疏忽,却又要找个人重走一遍西天路。如此严肃的一件事,未免显得太随意了。当然,因为《西游记》本身花了极大的篇幅描写取经过程,所以《后西游记》在这方面难以再有所作为。故事情节的雷同性,当然使这本续书的可读性,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作者也是个明白人,所以《后西游记》只写了40回了事,出场的妖怪数目,大大减少。

  最后自然也是求“真解”成功,同样的,唐僧和孙悟空的继承人,也都成了佛。可是我们知道,其实《西游记》的故事是一直都写不完的,《后西游记》可以有无数本。因为“真解”求回来之后,一切没变的都未变。(看看今天陕西利用法门寺里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大搞法门寺景区经济创收以及要打造世界佛都的可笑行为就知道了)

  《后西游记》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我认为胜过《西游记》;当然,在文学地位上,是没法和《西游记》比的。但是你要问《后西游记》的思想到底又是什么?我看也有矛盾性——作者“崇佛而抑教”,但也不是一味地崇佛,多多少少又流露出一些他对佛的讥俏(有时候是借妖怪之口);当然,作者他批判的着力点,是对世俗社会的批判。

  确实,一门学问一旦变得“宗教化”,就容易变得和世俗一样了。

  -by 冯一刀

  《后西游记》读后感(五):后西游记,我们应该如何续写经典

  凭心而论,《后西游记》在构思、文本和故事方面都堪称佳作,作者巧妙破题,以唐三藏取回来的真经被曲解作为切入点,从历史上韩愈的《论佛骨表》开始讲述,引出为了解释真经,受唐僧师徒委托的大癫法师西行求真解的故事,为了和前作对应,故事中除了继承三藏衣钵的大癫之外,也有和孙悟空出自同一块石胎的孙小圣,猪八戒的遗腹子猪一戒,以及沙僧的侍从沙弥,乃至孙小圣从东海龙宫借来的一匹新龙马。从形式上来看,作者在过渡与衔接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从某局布篇上野心勃勃。

  但前作珠玉在前,要讲出一个同样精彩的故事谈何容易。在后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出发之后,精彩程度就开始大不如前了。在《后西游记》的故事里,有几个设计的非常巧妙,比如用名利圈子,酒色财气捉弄人的造化小人,用文笔和金钱压人的文明天王,以及用一对"玉火钳"和孙小圣的金箍棒打的难分难解香汗淋漓的不老婆婆,就写的既有趣味,又充满隐喻与讽刺,而所说的关于造化、文笔、金钱与情欲的道理与隐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毫不过时。

  遗憾的是书中类似的精彩情节寥寥无几,更多的地方则是为了讽喻而讽喻,堆砌的痕迹严重,影响了故事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在另一方面,作者对于故事中矛盾冲突的简化让这一场求真解的过程变得无惊无险,完全没有了前作的艰难与险阻,更像是一场佛二代们重走西行路的镀金之旅。这种淡化了矛盾冲突与情节而强调讽喻的设定,让故事失去了应有的精彩与可读性,而作者对于构建更多的故事也力有不逮,因此匆匆四十回便收尾了事。但就算如此,在无数形形色色的续作之中,这一版本的《后西游记》能够脱颖而出流传至今,其水准与生命力已经可见一斑了。我们如果不是习惯性地将它与原著来比较,而是与同时代其他同类作品对比的话,本书还是相当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在续写经典时,原著既是助力又是障碍,单凭名称,续作就能借用原著的影响力吸引来一大批读完原作欲罢不能的读者,这和今天写文字蹭热点一般无二,只要热点蹭的好,文章写成什么样子都会有点击量。但原著的读者基本上都会用原著的标准来自然而然地衡量续作,或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对续作的创作就带来很大障碍。如果仿照原著原封不动来叙事,一方面水平、审美与习惯可能与原作者大相径庭,对原著的理解也往往与大部分读者不一样,因此非常容易受到抵触与排斥,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就是车祸现场活生生的例子。而如果将原著抛诸脑后,而单纯靠自己脑洞大开来重新创作,那又可能导致原著党们更大的不满,以为是单纯借原著的影响力,而没有'遵循原著的精神。再加上珠玉在前,大家免不了会用其标准来衡量续作,因而会对续作评价普遍偏低。

  在这种情况下,从《后西游记》成功流传下来的案例里,还是可以看出续写经典的关键与技巧的:第一,要借力原著的架构与设定,原著能成为经典一定有其道理,因此套用其架构与设定是最容易成功借力的,像后西游记这样只要略做铺垫就能给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的新的故事;第二,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一点需要续作的作者不仅仅是抱着玩票的心态,而是切实思考写作的目的与观点,像后西游记这样借题讽喻,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第三,和一切有生命力的小说作品一样,在叙事背后,应该具有更有生命力、更加持久的主题,对人类而言,无论讲述的是什么时代,什么架构之下的故事,能世世代代不断传送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故事背后人性的光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