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后感精选
《人与永恒》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上海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与永恒》精选点评:
●人生的升华
●一年后再读 希望从四星读到五星吧
●不读周国平了,不是因为不行,只是觉得缺少我想要的哲学硬气,太柔弱的哲学了。
●有些句子还不错
●心灵深处的对话~!
●很久的惦念,一次偶然的遇见
●高三时读过的一本书 好多句子适合往高考作文里填…… 不过确实是有点道理的
●从来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渐渐模糊地感到承认灵肉分离也许可以活得更慈悲些。
●人生的智慧,
●当年让我跳进哲学的坑子,又奋力爬出。
《人与永恒》读后感(一):周国平最重要的随想集
80年代末周国平的第一部随感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冷静的思考,年轻的哲人在此时已经思入泉涌不可遏制,读这本书能体会到作者思想的起步与发展。他的第二本随想集《风中的纸屑》其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一本。
《人与永恒》读后感(二):评论人与永恒(珍藏版)
这本书有着和泰戈尔一般的智慧.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真实思想.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简短的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深刻谈不上,起码有一种温暖的共鸣.是值得熟读的一本好书.不过这本书的装订很差.看了不到三天就出现托页的现象,对于一本珍藏版来说很不应该.
《人与永恒》读后感(三):记忆中的永恒
看书写评论,感觉就像上学的时候要完成作业。可越来越懒,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把思考记录下来。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不会思考了,对很多的事物只有“知”而无“思”。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片段的感悟,是片段的关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生与死,记忆与永恒。却提醒我,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否则,时间于我们有何意义?是否都体现在我们自身的记忆中。浑浑噩噩毫无记忆的百年,有意义么?怎样能叫永恒,永恒所附的载体是无知无识的死物还是人的记忆与感受?这种语录体的好处是随便从哪里看起都没关系,都可以读下去。
《人与永恒》读后感(四):体验与思考
一直以为哲学是非常形而上的东西,于是总是不敢碰触.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周国平的哲学思维应该算是很贴近人类感性的一面,他这本书里写下的东西时而激情,时而抑郁,但总体感觉他总是以一个生命的旅者的姿态在陈述自己的感悟.
可惜我的道行太浅,如果不看前言,真看不出来这本书里是周国平思维世界中跨越了10多年的轨迹.不过仔细看的话,有那么几点感觉上是前后有些出入的.
在整个书里面,对于死亡,艺术的思考,是我读得最有味道的.而在爱情方面,我却觉得没什么感觉.
总体我还只看了一遍,我希望过一段时间再读,那时候估计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人与永恒》读后感(五):什么叫人与永恒?
-我寻找过我自己,
在舞台和观众席上都没有找到。
我的位置不在剧场里。
我知道人生的限度,
但人生没有亏待我。
朋友们说我或得年轻,
我说生命短促,来不及老。
不过朋友中最抑郁沉默的那个人也是我。
-有两样东西,我写时决没有考虑发表的,即使永无发表的可能也是一定要写的。
这就是诗和随感。
前者是我的情感日记,后者是我的思想日记。
如果我去流浪,只许带走最少的东西,
我就带这两样。
算是两段意味深长的题词。被写在书的前后封面里。
早晨在公司收到这本书,大概翻阅了一下。版面寥寥数字看起来像极了一本格言集。一页一页翻看下去,有种食之无味的感觉。难免有些失望在里头。而作者周国平在版序里清清楚楚的写到“我不是一个格言家,这本书也不是一部格言集”。可是这类生与死,爱与孤独过于庞大且几乎被每位作家讨论过千遍万遍的主题,一左一右的把读者拉扯的四分五裂。对于,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男人,女人的短篇字幅也着实浅淡。
摘取书中其中一句话“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看到类似的句子让我觉得像是在看中学的新概念作文全集。
唯一能让人感到有点意思的也就属“鼾声,响屁,饱嗝......这些声响之所以使人觉得愚蠢,是因为它们暴露了人的动物性一面”这类糙句见真理的文字。
或许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的困惑和感想也只是属于他自己的罢了。看出来他诚实的态度和朴实的文字,也足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