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2020-12-07 01:09: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本由牛顿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6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精选点评:

  ●生涩

  ●一个时代的巅峰之作

  ●自己以为的念书也就那样,没什么能超脱出的力量 现在也不是处在知识的探索期

  ●屌丝二代目逆袭必备

  ●读起来太艰深了!!翻译啊!!

  ●这个译本不行

  ●大概看了一遍,推理没有细看。牛顿真的天才!这种直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象化到如此地步的能力只有神能做到了吧! 前半部分和《几何原本》差不多的形式,越到后面有越多的演绎推理,显示出物理相对于数学的独特之处。后半部分推理宇宙空间的运动规律。真·无限宇宙之王!

  ●买来的时候当圣经般来读,读后也就这回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1106

  ●经典力学的原本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写作方式上,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即公理)出发,导出命题;对具体的问题(如月球的运动),他把从理论导出的结果和观察结果相比较。由第一卷的结果及天文观测牛顿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学的规则”及“总释”对哲学和神学影响很大。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二):這個譯本更忠于原著

  牛頓發表的三個版本都是用拉丁文寫的。

  試比較第一條定義

  拉丁文1713年第三版(Google Books):

  Quantitas Materiae est mensura ejusdem orta ex illius Densitate et Magnitudine conjunctim.

  王譯: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體積共同求出。

  趙譯:

  物質的量是起源于同一物質的密度和大小聯合起來的一種度量。

  王克迪/陕西人民/北大的譯本采用意譯,加入自己的理解組合句式,文字刪減修飾較多,術語也使用通行的科學術語。適合于一般讀者閱讀學習。

  趙振江/商務譯本為了準確地傳達牛頓的本意,使用直譯,句式結構改動較小,每個拉丁文詞匯都盡量給出對應的漢字詞匯。雖然拗口不利于快速閱讀,但科學翻譯不太講究這些。如果想研究牛頓其思考的過程及探索的方法,推薦使用這個譯本。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三):本书的数学部分反而不重要

  个人觉得,这一版不论翻译的水平如何,甚至是牛顿本人对他定律的解释和推导过程如何,都是次要,关键在于其中的哲学思想。 我们都说自己多少了解牛顿的伟大,至少都学过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但是真正读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人很少。这本书初版于1687年,并在之后的短短20年里就声誉斐然,成为影响力巨大的著作。然而想想17世纪读者的平均学识和物理学的认识,他们中能有几个人理解书中的数学方程、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计算使用?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都认同此书的伟大。在17世纪的英国以及欧洲,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远胜于今,但为什么我们今天认为书中反宗教的数学、物理定律,在那个时代却大受推崇,奉为经典?这就说明,该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的数学部分,而在于其哲学思想,用完美的自然定律证明了神的和谐美妙。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而且自认为物理学的很好,拿过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但读原著学原文的感悟,远胜于学习了多年课本里的物理知识。所以,建议大家阅读时甚至可以不管数学部分,专心理解牛顿的哲学/神学思想。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四):神學是科學的土壤──對真理的執著是科學探索未知的動力

  對牛頓一直有一種普遍觀點:牛頓晚年犯了錯誤,放棄了科學,而專注於神學。

  這其實是一種借用評價中國政治人物是非功過的寫法,很好地迎合了一般人認為科學與神學水火不容、涇渭分明的期望。

  從先前的哥白尼、伽俐略、開普勒、笛卡爾,到牛頓同時代的科學家惠更斯、萊布尼茨、胡克,根本就沒有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不管是公開或私下言論中,有神論是他們討論的前提。

  牛頓自己,有神論一開始就是做為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基本論而存在。

  在《牛頓研究》P92 ([法國]亞歷山大·柯瓦雷著 張卜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中:

  “......如果我們不假定上帝的存在,並且在一無所有的空間中創造了物質,那麼我們就不能對物質作出論斷......”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卷 命題 總釋(趙振江譯 商務印書館 2006年)中:

  “......他不是持續(duratio)和空間(spatium),而是持續的和此在的,他永恆持續,且無所不在,且通過他永久的和到處的存在,構成持續和空間。”

  “......承認至高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且同樣要承認他是永恆的和無處不在的。”

  “......一切事物在位置和時間狀況上的差異,只可能出自一個真的必然存在的理念(idea)和意志。”

  細讀牛頓的神學觀,會發現和教會的人格化神有所不同。但牛頓並不滿足於僅僅把所有問題都簡單地歸之於上帝的意志,他用感官可以經驗的語言和精確的數學符號去描述這一切,這正是他超越神學家及同時代科學家天才之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后感(五):牛顿与第一推动力

  牛顿与第一推动力

  这是回应“髮條陳”朋友的,有点儿长,就直接贴出来了。

  所谓“牛顿晚年放弃了科学,而专注于神学”是国内体制内的“唯物论者”的说辞。这种说法拿去擦屁股就可以,不必当真。

  牛顿的宗教观念和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两回事,你说的这句话“牛顿自己,有神论一开始就是做为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基本论而存在。”,我觉得不适当。

  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进行研究总要有个出发点,就是自明之理(axiom)。这在欧陆哲学传统中表现得更明显——相对地,牛顿属于经验主义传统。事实上,笛卡尔派从形而上学出发对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提出批评,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并未被证明”。而牛顿郑重地进行了回应,他力图为自己的万有引力理论提出一种笛卡尔式的证明,尽管用了许多年的时间,并未取得成功,他确信“说明”引力的任务(即“可以理解地”说明它)必须留给以后几代人——最后,引力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了完美的说明。

  后来,牛顿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回应,按照他的著名的第四规则,不允许因为形而上学的批评而拒斥归纳证明。之后300年,牛顿的经验主义/归纳主义的哲学观念统治了自然科学界。(在拉卡托斯(Lakatos)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对此有详尽明晰的阐述。)

  说这些是为了辨别研究的出发点和宗教观念是两回事。而牛顿晚年倒向神学,是为了给他的体系寻找第一推动力。换句话说,即寻找宇宙的初始条件,或者说边界条件。关于这个问题,霍金(Hawking)有一个理论——无边界的边界条件(no-boundary boundary condition),在风靡一时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中有通俗的说明。

  让我们再回到形而上学/方法论上来:

  作为德国人,爱因斯坦的哲学观念显然是欧陆哲学传统,他对牛顿的哲学观念进行了批评:

  ewton, the first creator of a comprehensive, workable system of theoretical physics, still believed that the basic concepts and laws of his system could be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the tremendous practical success of his doctrines may well prevented him and the physicists of the eighteenth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ies from recognizing the fictitious character of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ystem…..the axiomatic basi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annot be extracted from experience but must be freely invented,…

  ——On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Physics (1933)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和宗教有一篇精妙的文章,Albert Einstein Religion and Science(http://www.sacred-texts.com/aor/einstein/einsci.htm),对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了精微的辨析与阐释——当然了,爱因斯坦的“宗教”和通常意义上的宗教有区别,类似于一种信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