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100字

2020-12-07 01: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100字

  《追忆似水年华 Ⅶ》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Proust,Marcel)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厘米图书,本书定价:$4.90/(精装) $7.60,页数:35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 Ⅶ》精选点评:

  ●2013年9月9日,凌晨一點零九分,我終於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走畢了七卷本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生涯,這將是第一次,一次美好的開頭。驚訝地發現理查生的《卡拉麗莎》在國內居然沒有譯本,我倒是有些翻譯的興趣了。先是周克希帶我走進了追尋逝去的時光的斯萬那邊,然後又有徐和瑾的銷魂註釋,最後終於迴歸到這個九一年的初始譯本,國內就是如此,我也不欲多費筆墨說些什麽了。我死了很多次,也活了很多次,在普魯斯特的知性世界,我真正明白了宗教或者哲學的缺陷,他們永遠也無法讓我尋找到永恆的真理,只有藝術,只有文學,只是當時已惘然……我的法國兄弟,唯一的曼陀羅花,跨越了東西方文學界限的encyclopedia,重現了多少我自己的時光,快樂的,更多是痛苦的,偶然的,記憶不清的,重現了愛

  ●2019.5.28~2019.8.9 七卷本《追忆》终于读毕, 两个多月,我的记忆向我娓娓道来了一个漫长的故事——关于感觉,关于过往,关于时间,关于爱情……正如普鲁斯特所言,“他们不是我的读者,而是他们自己的读者,我的书是像那种放大镜一类的东西,因为有了我的书,我才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自我的方法。”的确,深埋心灵深处的记忆会在其间无数次地重新生成并显现,曾经一度以为我是一个太过自私的读者,后来才恍然知晓,关于这本书的写作与阅读,其目的与意义都是要召唤出那已经逝去的时间,让一切的印象与感觉重新生成、重新浮现、重新体验,因为《追忆》与“追忆”本身,两者都事关救赎——让过去得以向将来真正敞开。

  ●读到最后一页,震颤地读完。哭成了泪人。我还不知道我跟它的情感纽带已经这么强。贡布雷那些回忆似乎也融进了我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又自成一个精致的世界。曾经的爱恨交加随着遗忘与记忆与时间的重组而变成了梦幻,我在这里面体验到了真实的爱、嫉妒与遗忘以及抓住永恒的一搏。最后一册既是幻灭也是觉醒,我们都逃不过时间的自然法则,然而在时光的路途上突然有一道全新的道路向你显现出来,你在这条道路上将往昔的印象拼凑在一起,重现过往的时光,发现了不断死去而又重生的自我,从而你得到了这样一把观照生活与时间的棱镜。/其实,我到底又理解多少呢?但为什么看到最后马塞尔的自白,他对完成他的著作的使命感,他的无法完成这著作的恐惧时,为什么你会有如此情不自禁的共鸣?/似水年华太美,我无法言说,只能在未来反复咀嚼。

  ●让往事历历在目

  ●这卷还说得过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普鲁斯特并不难读,难读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是自己的读者,随着阅读将记忆唤醒,各种回忆的碎片纷至沓来(“一片深邃的苍穹使我眼花缭乱,清新而光彩艳艳的印象在我身后回旋飞舞”)。普鲁斯特不光是在追忆似水年华,心路历程,也是在传授自己的创作经验。脚踩着高低的铺路石板、品尝玛德莱娜点心、听凡德伊最近作品所感受的至福,是回忆的触发点,似水年华从记忆隐晦深处的重现。“如果你不曾有过幸福,哪怕是憧憬中的幸福,那么,不幸便谈不上残酷,从而也结不出果实。”一战中,圣卢死了,维尔兰迪夫人两面三刀,莫雷尔依然寡廉鲜耻,夏吕斯男爵在欲望中自我堕落。在马塞尔回到巴黎已是物是人非,岁月无情在脸上刻下痕迹,风烛残年中感到写下作品紧迫感。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一切会死,爱着那个她的我和现在的这个我并不是一个人,她不断死去,我也不断死去。然而,在之前只是一个一个个体引起我们的慨叹,可在最后一本《重现的时光》中,崩溃幻灭的忽然来临太过于集中了,战争摧毁了承载着我们生活的那些地方,故园已成废墟,友人已成白发或是死去。这一切让我惊醒浮光不再。二十年如一梦,如何在废墟中挽留过往?梦远不够,只有“回忆”,才能将过去从已经破碎的世界中捧起来。如何回忆?靠概念得到的抽象现实?还是搜刮脑中一切图景?普寻找到能真正挽救过去的方式,是依凭特定的物,在某个特定的瞬间它忽然带来我们已经遗忘的一切,不仅是观看到的,更是芳香苦涩的混合体。正是它们孤立在遗忘的过去中,它们才不是为了记忆而被挖掘,而是自由、纯粹的美。人在空间的位置是如此狭隘,可在时间中,丰富的一切让他们成为巨人。

  ●艺术源于本能,源于内心的真实而不是智慧作用于逻辑的技巧。臻于化境的作家可以将自身变成一面镜子,阅读他笔下的文字实则观照自己的内心的过程,去理解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旅行和阅读的意义都在超越黏滞厚重的日常现实去领略不同的世界,每一个人内心可能就有一个不同的世界。重现的时光,彷佛曾经萦绕盖尔芒特人最后一次集体现身的盛会,美人迟暮、英雄末年,时间流逝作用于心理上的脆弱和生理上的残破不堪。以至于使Proust产生了完成巨著的使命感以及对自己体力不济的恐惧。这个世界不是一天创造的,每天都在更新,于人也是如此,不朽的作品任何时候都超越着读者的境界,满足她的需求并在她的生命刻下痕迹。

  ●是时间让一切都变得厚重,无限延伸,改变一切。自身的某一部分仿佛也随着这本书的读完而留在里面。2020.05.03

  ●叹为观止,这种如画卷般细细铺开,先后贯通相连的布局真妙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一):最不像书评的书评

  追忆一方面被称为高智商人才会读的书同时又被誉为催眠圣书。

  蒸友的时候有人说我打开方式不对,应该去书评影评下面找。翻了一卷下面的书评,每个人有不通的入坑理由。而我入坑的理由说来可笑,是韩剧《我叫金三顺》的女主的法语老师推荐她读的。金三顺女士现在看来应该能算我的人生导师了,无论是对待感情(不局限于爱情)还是工作或是生活,所以当时觉得三顺说好的书一定要找来读一读,然后就在高中图书馆找到了这套和我一样大却几乎全新的书。

  让我复述情节我怕是说不上来了,只对Madeline记忆犹新。当时画着family tree读完了全七册还要忍受因译者的南北差异而造成的相同人物不同称谓。如果说三顺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追忆则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现在的这份工作没点意识流潜质还真做不来。很久以前找来了英文版和法语版,一直存在电脑上,就当作一个小梦想好了。如果你读不完这部鸿篇巨著,完全不用害羞。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二):不是书评,一点感受

  终于看完了这部近300万字的巨著,花费了140多个小时,从去年8月开始揭卷,年前断断续续看完了前2卷,终于在这个瘟疫的春天,鼓起勇气看完了后面5卷。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欣喜,时而走神,时而震惊,时而厌倦,甚至有被恶心到的时候(因为有些段落真的太矫情了),但看到最后,只剩下深深的拜服,甚至从情感上来说,也称得上非常喜欢。 这确实是一部特殊的作品,普鲁斯特不像其他作家一样,用故事带着你跑,带着你爽,他逼迫你跟他一起思考,一起感受,一起认识世界与自我,可以说这是一部塑造人的作品,能够阅读到最后的人,差不多像是入门拜师成为普氏门徒一样。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又怎么能不心生敬意呢? 同样作为一个病人,我能体会到普鲁斯特的那种超凡的时间意识,那是一个笼罩在死亡阴影里的病人的敏感与恐惧,所以他不得不和时间赛跑,在有效的人生中,去追问存在的意义。世界是什么?爱是什么?我是什么?普鲁斯特告诉我们,是时间与意识。他最终用意识打通了时间之门,为我们描述出时间的气味、感觉和形状,让时间变得可以感知,可以辨认,但他也明白,意识再强大也会随肉身灭亡,所以,他将意识凝聚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建造成一座时间的城堡,这是他留给整个人类的财富!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三):《追忆似水年华》

  4个月20天,300万字,终于完成了对马塞尔•普鲁斯特伟大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在翻过最后一段时,我感受到了生理性的心悸和血脉喷张无以言表的感动。作为古典派最后一位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用他的一生铸就了20世纪最伟大的名著。

  摘录第七卷《重现的时光》一段最最令我感动的片段:

  “我不知道那会不会成为一座教堂,让信徒们能在教堂里渐渐地学习真谛和发现和谐、大全景,或者那会是永远不可能进出的地方,像建造在海岛顶巅的德落伊教祭司的纪念碑。然而我已决定为此奉献出那些仿佛在依依不舍地离我而去的力量,依依不舍仿佛就为了让我有时间在修完周围的通道后关上“墓门””“我们生命中曾经的一切,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普鲁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足不出户,全部心血,健康,生命都用来建筑了他心目中以时间为主角的精神性哥特式大教堂,这座大教堂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不一样,《人间喜剧》让游客可以体会到一生中能够见到的所有类型的人,就像相对论之宏观,而普鲁斯特建筑的教堂,游客领会到了极致的微观世界,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的“我”,“我”可以体会到一生中遇到的所有构成“我”的思想和精神,这个大教堂以七卷书为龙骨,在最后一卷完结的时候7个巨大龙骨合为其一并伴随着瓦格纳,塞萨尔.弗兰克,圣桑的伟大音乐让普鲁斯特走进了它,‘依依不舍仿佛就为了让我有时间在修完周围的通道后关上“墓门’,封笔与世长辞,留给后人的这座伟大建筑,用时间引领读者去重现,去体会,去感动那一份似水年华的伟大。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四):《重现的时光》读后

  马塞尔在贡布雷短期逗留,与希尔伯特和圣卢等见面,圣卢在搞复杂的多重异性恋掩盖下的同性恋,妻子希尔伯特很痛苦;一战打起来了,马塞尔却住进了疗养院,整个的文风就像疗养院一样与战争没关系,病怏怏的记述:战争对各种人的影响;夏吕斯侯爵的同性恋发展为被虐待狂。圣卢在战场上战死。马塞尔忧虑自己没有文学才华。

  整个前半部非常一如既往地无聊(弥漫着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和思考,这也算是普鲁斯特的性欲倒错的文学映射),直到马塞尔去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参加宴会时:马塞尔脚踏在不平的石板上时,居然出现了幸福感,犹如小时候在贡布雷吃一种玛德莱娜点心时的感觉,“我沮丧的心情阖然而逝,在那种至福的感觉前烟消云散。”【171】这里马塞尔开始转入较为形而上学的思考,尤其涉及到对文学艺术和自己的创作动机的思考。

  马歇尔试图抓住或弄清为何会有这种偶或的至福感,他说,“这种…充斥天堂的更纯净的空气只有在已曾经呼吸过的情况下才可能给予那种深刻的更新感,因为,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175】然而细究下去,至福源自“超乎时间之外的东西,一个只有借助于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相同处之一到达它能够生存的唯一疆域,享有那些事物的精华后才显现的生命,也即在与时间无关的时候才显现的生命。”【175】这样就能达到一个纯净的时光,“逃脱了时间制约的存在片段。”【179】

  这里普鲁斯特好像持有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了,但其实未必全然如此,因为这种对存在的把握恰好是在物质的印象中得以把握的,而非单纯的思辨中,由此普鲁斯特以为文学是至上的。而艺术创作并不是自由创作,而是本质的自然显露——伟大的作家是真理的仆人。 他还反对了所谓的(政治或社会主题)的文学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谓远远的现实…真正的生活,最终得以揭露和见天日的生活,从而是唯一真正经历的生活,这就是文学。”【197】因此普鲁斯特说,生活是为艺术的种子,是为艺术而准备的。“幸福,它几乎只有一个用途,使不幸变得可能。我们应当在幸福中铸就十分甜美、十分有力的信赖和眷恋关系,以便使这种关系的中断足以导致被称作不幸的那么珍贵的痛苦。如果你不曾有过幸福,哪怕是憧憬中的幸福,那么,不幸便谈不上残酷,从而也结不出果实。”【208】

  虽然真正的存在是在时间之外的,我们却是处在时间之中,即在年华似水之中。以前普鲁斯特记载了其外婆走向疾病死亡的可怕,这里普鲁斯特再度描述了岁月在那些社交朋友们身上的痕迹。而普鲁斯特则突然对死亡感到恐惧:他要在死亡来临之前,将自己的书写下来,那是他生命的矿脉和结晶,也将延续自己的生命——虽非永恒地。普鲁斯特似乎对自己的书很自负,“我觉得有可能阐明它(生活),阐明这种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断遭到扭曲的生活,还它真实的本来面目。”【325】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过是在阅读自我。但考虑到普鲁斯特的疾病、性欲倒错和缺乏意志,很难说他描述的那蔓藤一样的生活能是至高艺术的前奏,也很难说他还原的的生活是我们盼望的生活真实,虽然其复杂性是极其深邃的。差不多最后的位置,普鲁斯特引用了雨果的话来隐喻艺术:“青草应该生长,孩子们必须死去。”【330】

  江绪林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追忆似水年华 Ⅶ》读后感(五):《重现的时光》——普鲁斯特创作顿悟梳理

  一高一低的石板

  至福

  回忆

  威尼斯,教堂

  那是与小马德莱点心蛋糕味道一样的感觉

  幸福,愉快

  突然呼吸道一种新鲜的空气

  从前曾经被呼吸的空气

  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的天堂

  现在与过去

  现实生命的力量

  超越时间

  忘记死亡的忧虑

  本质的多

  它让我找回似水年华

  始终没找到的东西

  一段处于纯净的时光

  痛苦的回忆不在其中

  只剩下大自然的美色

  回忆中的美

  这种欢乐

  更真实

  不同真实中给我的快乐

  粗浅

  正如热恋的快乐,是在她不在的时候发现的

  现实乐在其中不知乐

  在回忆中静观

  真正的认识在我们自己心中

  在现实中寻找只有失望

  真理真理

  让它变成物质的等同物

  只有艺术才能做到

  创作一部艺术作品

  找到真实的欢乐

  自己的印象

  唯一的一部书

  我们没有创作的自由

  素材,印象早就存在我们心中

  发现它

  艺术能发现它

  现实主义的是虚假的

  真正的现实在我们的印象里

  别人无法代替

  不服从内心现实

  会缺乏艺术感,进入理论推理中

  一件物品保留能保留目光

  再次见到

  重新当时感受

  阳光,风

  过去与现在

  本质本质

  艺术的艺术

  《弃儿····》

  当天的天气

  梦想,不安

  内容已经忘记

  旧景依然历历在目

  照亮了我生活的目标

  艺术的目标

  第一版本最重要

  我最初的美

  然而新书让我觉得危险

  取代旧书

  遗忘遗忘

  终是要在另一个事情中才能认识某些事物的美

  两种感觉的汇合

  引出共同的本质

  艺术之路的开始

  这部书在我身上

  不必杜撰

  笔译

  使命

  印象双重

  一半客体

  一半自身

  有一些人只重客体

  不愿意尊重自身

  自身的事不舒服,痛苦

  不肯面对

  个人的根被砍去

  这种人遇到新理念就会兴奋

  漂浮不定

  只喜欢伦理道德,社会,宗教

  无才能

  正如失恋的人

  不诉说自己印象中的痛苦和思考

  拿拉布吕的观点

  写了“百万言'

  那只是拉布吕的观点

  文学

  揭露真正的生活

  艺术走出自我

  每个艺术家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没有艺术这些秘密就不被人知道

  自尊,偏见,才智掩盖真实

  重建生活需要勇气

  不能哄骗自己

  智力的写作

  不纯

  没有往日的甘美

  痛苦

  通往神明的台阶

  静观使我们欢乐

  艺术作品找回似水年华的唯一手段

  素材

  以往的生活自身

  写作时出来协助

  为以前的人

  补赎罪孽

  把他们变成永恒能够获得的语言

  未来痛苦的凶象

  慰藉的喜兆

  幸福的征兆

  让艺术水落石出不是跟着哪位艺术家

  而是我们的感觉和激情

  被女人离弃不重要

  被离弃获得真理

  宏篇巨著

  想要幸福就会有忧伤

  把忧伤从特殊到一般

  深化本质

  加强对忧伤的抵抗力

  与当时的人无关

  纯属肉体的疼痛

  所有的人只是为作家摆个姿态

  这种一般才能长存

  忧伤是认识事物不可或缺的途径

  心灵的认识

  观念

  思想

  代替忧伤

  减少伤害

  欢乐

  描述

  人

  人

  相似性

  普遍的意义

  描写不是实际存在的人

  而是观念

  这些人只是摆个姿态

  促进我们思考

  可能不是我们的素材

  内心的画室

  重复表演痛苦

  迫使我们更深层的接触真理

  揭示我们自己

  磨难出真理

  所以等待痛苦

  开始工作

  痛苦与工作联系在一起

  作品等于痛苦

  害怕新作品

  残忍又无法代替

  新作品新痛苦

  死亡之前能遇到是幸福的

  梦补偿时间的不足

  加深理解

  重现的时光

  客体感知粗浅

  师承

  信心

  完成重现时光的计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