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Ⅳ》的读后感大全
《追忆似水年华 Ⅳ》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Proust,Marcel)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厘米图书,本书定价:$6.50/(精装) $9.20,页数:52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 Ⅳ》精选点评:
●动辄上百页的法语词源学、同性恋、上流社会社交沙龙的描写真让我审美疲劳。 妮玛还有原版那个排成一行据说有四米长的句子。 然而我去,我特么竟然读完了。 读毕,我想,或许真的是这样——只有失去的乐园才是真正的乐园。
●慢慢咀嚼
●叙事的重复与变奏,斯万之爱,圣卢与拉谢尔,夏吕斯与夏利,我与阿尔贝蒂娜。
●翻来覆去的爱欲让人厌倦。
●终于第二大本完结了!重返巴尔贝克,情绪也不再是无尽的愁思与沉溺于自己的那片世界。这章开始更多细致都刻画人物,夏吕斯与莫雷尔的同性畸恋,阿尔贝蒂娜的情感多像化,还有对外祖母去世深沉充沛的悼念,维尔迪兰夫人的聚会依然无趣,到结尾我终于在折磨与享受中作出了对爱情的判断。
●我的天,这到底是书籍排版存在的问题还是普鲁斯特写作的习惯?那么长篇大论不分段的么
●这卷除了叨叨这个那个贵族,还讲了点同性恋的事。
●断断续续读了一年终于读完了,开始看女囚。
●马赛尔长大变成了一个巨蟹毒舌男,以最大的篇幅描写贵族沙龙众生百态。他的爱情伎俩与爱情观念背道而驰,如水中月镜中花,所爱之人无非是爱的载体,其永远无法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情。普鲁斯特的自述可谓令人动容,那个房间里承载着不同时段产生的无数回忆,再回巴尔贝克,一切都不一样了。
●索多玛和格莫拉
《追忆似水年华 Ⅳ》读后感(一):闲言
从卷一隐隐随笔提及直到卷四终于费大笔墨开始涂抹德夏吕斯男爵这个自命不凡因而暴戾任性的人物,男爵的性格特点渐渐血肉丰满、成为整本书不可或缺的主要印象,让人不时咬牙痛恶又啼笑皆非地原谅,此人拥有现代高贵同性恋者最典型的特征:拥有非凡的时尚和艺术品味(这使他能轻易博取上流贵妇亲密无间的好感)、洞悉周遭人事所以既嗤之以鼻又沉沦其间且不时洋洋得意的庸俗、一贯异常敏感培养的非同寻常的自控和特殊场合的难以自制、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让人望而生畏的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转瞬成为杀人无形的毒舌之能——这种种富有戏剧性的矛盾综合都让读者不得不联想到类似王尔德这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怪癖天才。
其实从第三卷夏吕斯对著述者夸张不自然的对待中,就可以推导出在第二卷巴尔贝克初见,这个蛮横用骄傲和不可捉摸的脾气掩饰真实自我的夏吕斯,从第一眼看见美貌清秀、邻家有男初长成的普公子时,内心就已经开始陷入挣扎的冲动和纠结的自控状态里,由爱生恨、由恨生爱,内心戏配上贝多芬隐约排山倒海的气势交响乐上演不下一百次。德夏吕斯给读者留下的主角光环,尤其是因为人物性格的突出,已经不亚于圣卢和阿尔贝蒂娜,不得不提及的是,做为第一女主,后者的整个形象其实一直是偏扁平的,也许普鲁斯特将她的大部分笔墨都研磨在了接下来的第五卷吧。
本卷弗朗索瓦丝无意间透露出第一次巴尔贝克之行,外祖母想让圣卢给她拍照而流露的兴奋难平,以及因为“我”的不那么为之支持和开心的表现而似乎对“我”态度有了暧昧的转变,终于给出了圆满的解释:其实并不是因此怪罪或不理解“我”的不支持,而是纯粹因为重疾之下不愿让我担忧罢了。普鲁斯特把这样的埋伏和关键因果叙述能整整拖延至另起一卷,这种缜密和创作风格裹得让人惊叹。而千回百转之下外祖母的这种无私隐忍之爱更令人读来动容。
以及读至第四卷不得不抱怨一声,翻译水准开始断崖式下跌。在读的过程中,尤其是很多心理层面的描述,仿佛真正的普鲁斯特是被隔开了,隐遁在这些文字之后,普氏作为意识流大师的精髓与前面几卷的对比之下被削弱了太多。只是翻开周克希翻译的接下来第五卷《女囚》第一页前几行,谢天谢地,忍不住感叹,那个精致考究、把最隐蔽的意识通过文学浓郁的艺术再次一点点推至眼前的普鲁斯特又回来了!
《追忆似水年华 Ⅳ》读后感(二):巴尔贝克那边儿
翻译实在太烂了,本来我还蛮信任许钧先生的,但是他翻的实在太潦草,有的地方干脆是用汉语里的陈词滥调来敷衍,另一位译者更差劲,很多地方似是而非,癞蛤蟆跳水,不通又不通。字里行间能感觉出译者的不耐烦,当然我这本是92年第三次印刷,也许新的版本修订过,好很多也未可知。
如果像美剧一样,这一季最大的看点是维尔迪兰夫人的回归,数一数,我们已经经历过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沙龙,盖尔芒特夫人的沙龙,亲王夫人的沙龙,第二季里,斯万夫人身边其实就是斯万夫人的沙龙,而现在是维尔迪兰夫人的小圈子沙龙,贵族的沙龙排他,而资产阶级的沙龙又对贵族阶层缺乏了解,就拿康布尔梅夫人来说,之前一直是上层社会的万年配角(永远都只露脸而没台词),这里,突然被小圈子奉为贵族代表,还排夏尔吕之上,当然最后他们也闹翻了。
像这种既欢乐又残酷的小圈子社交群,各处都有,现实中比比皆是,有领头的,有被开涮的,有帮凶,最好是退步抽身早,学那位画家。
即使这一群活宝,叙述者在第三章末尾也充满怀念的情绪,没错,往事带来“幸福感”。
奇怪的是虽然作者写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这书的叙述让人觉得没写的地方似乎更多。一般一部小说写的好,栩栩如生,自成一个小世界,读者在里面自得其乐,可是追忆的世界是“漏洞”的,透风的,比如很多篇幅集中在小圈子沙龙的星期三,那其余六天人物的生活呢?除了沙龙社交以为外,这些人就没故事了吗?作者划了一个超级大超级大的圈,但圈子外未知的世界反而也越大,比如马塞尔永远搞不懂阿尔贝蒂娜到底有没有背叛他。作者对待观察对象的一切更强调美学意义,比“云端里看厮杀”的疏离感又不一样,他是有温度的,但是仍然因那些美学上的比喻而拉开距离。是第一人称,却又全知视角,像是所有的往事都被混在一起,好多镜面叠加折射成象,但最终效果是为了让读者(和作者)看个清楚明白。
博尔赫斯有个短篇小说叫《阿莱夫》,一个小球包罗古往今来,世间万象,还有一个小说叫《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面主人公超强记忆力,能复述一切,但没有逻辑能力,《追忆》要的就是这种包罗一切的效果,但是它有数学一样严密精确的逻辑,阅读进入状态的话就像手握那个“阿莱夫”,像开了天眼通。(而《阿莱夫》给我的感觉又非常像《法华经》序品里的描写,扯远了)
《追忆似水年华 Ⅳ》读后感(三):《追忆似水年华卷4:所多玛与蛾摩拉》读后感:迷失的世界
终于忍受着无聊和厌倦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卷4:所多玛与蛾摩拉》:读到卷4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而普鲁斯特那种深邃宽广的文风也相当熟悉了,竟然成了一种惹人厌烦的、女人气的半死不活的炫耀式写作。况且卷4只能读译林出版社的多人译本【许钧 杨松河译】,翻译质量感觉一般,也缺乏注解,译法与前面几部有不统一的地方。
优雅细腻如昔,然而,恶却悄悄地隐伏潜入并玷污了高贵。本卷书名《所多玛与蛾摩拉》是有所预指的:在《旧约创世纪》中,所多玛和蛾摩拉是两个因罪恶滔天(尤其是同性恋淫乱)而被上帝降天火毁灭的城市,而《所多玛与蛾摩拉》中最主要的旋律就是同性恋。多人译本译作《索多姆和戈摩尔》,完全没有借鉴汉语中业已形成的《圣经》神学和基督教传统,可谓失败。
这一卷中的主要人物是Charlus侯爵、Marcel(作者自己)和女友Albertine,场景涉及巴黎的晚宴和巴尔贝克度假,多涉社交场合,情节简单。前卷中极聪明、才华横溢、在贵族上流社会享有极高社会位置的Charlus侯爵在本卷中成了一个成天寻找男色的同性恋者;而Marcel怀疑、嫉妒和防范女友Albertine有同性恋行为时却仍不可救药地迷恋于Albertine。普鲁斯特笔下一方面将同性恋指控为道德堕落,“他们也清楚,他们的那种欲望是在可耻,会受到惩罚,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这一矛盾给人创造了最为甜蜜的生活乐趣;他们不得不背弃自己的上帝。…如果连同性恋也是正常的事,那么世间也就不存在不正常的东西了,无异于基督降生之前,绝不存在反基督徒。”【15-17】但另一方面却承认其出自生理原因,“他们所称其为‘爱’的玩意儿并非产生于他们认定的美的理想,而是祸出于一种不治之症。”【17】普鲁斯特更通过让同性恋成为本卷笼罩性的主题而实际上默许和纵容了这一行为。
然而,如果说同性恋行为本身不是罪恶的话,那么《所多玛与蛾摩拉》中的这些角色却实实在在地卷入了罪恶。虽然Charlus男爵对英俊的提琴手Morel不无智识上的和事业上的提携,但Charlus男爵将自己的财富、权势和杰出的才华完全耗费在去勾引和控制看中的男色、满足自己的同性性欲上时,仍然是邪恶的。甚至在某个场合,惊愕地发现上卷中最有光芒的Guermantes亲王也卷入了与Morel的淫乱。本卷中,回忆者Marcel也不是无辜的:前面几卷中幼年时那份让人喜爱的天真和亲情,那份绝顶聪明,那份细腻优雅,在本卷中开始沉落,他没有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倒是成了一个有气没力的娘娘腔,一个最精致的寄生虫:有着庞大家产的他花钱如流水,满足着Albertine的欲望,忐忑不安地守在Albertine身边,同时迷恋于最美好的自然时光,沉湎于最高级的社交品味。《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世界是压抑的、是迷失的:那一个原本最美好的世界开始停滞;最深邃的灵魂不再创造、维系和守护着世界,却反而成了试图吸尽一切精髓的吸血鬼,一切都开始迷失了,开始坍塌了。
江绪林 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追忆似水年华 Ⅳ》读后感(四):倘若习惯将我俘虏
首先要承认这是读《追忆似水年华》以来阅读体验不那么好的一本。细思这种不适感,主要来源于无休无止沙龙小圈子带来的烦厌,以及叙事者长久''暗中观察''后分析评判里隐隐透出的喜剧味道。
叙事者、阿尔贝蒂娜、夏吕斯男爵、莫雷尔以及颇有地位的维尔迪兰夫人的小圈子(信徒们抱团排外,内里却是人笑亦笑,附庸风雅,无趣得很)……普鲁斯特用一个叙述人的视角来写群像,因而我们得到的不是众多拥有自己''内在世界''的实心的人物,反而是随着不同场景时空的不断变换,我们便愈发感到:所能接触到的不过浮光掠影,更没有什么固定形象可言,而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似乎也是做不到的。甚至敏感而精于分析的叙述者也不能完全说得清一个人行动的全部动机。事实上,人的本性就好像是一团揉皱的纸,折痕乱七八糟且无不彼此勾连。
以本册书中占据大量篇幅来描写的夏吕斯男爵为例,普鲁斯特在书中反复写到他注视、观察的眼神——傲慢的''盯''。夏吕斯男爵似乎总是在''捕猎'',但与此同时他更是一个信号的发送者。
比如开篇写男爵和絮比安的“授粉”之事,可见出所有索多玛和蛾摩拉的流放者们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既有不可言说、保守秘密,又有不停地寻找同类。因而这种表面上的秘而不宣实际则拥有更加“内涵强大”的辨认性力量。而随后伴之而生的焦虑、嫉妒(夏吕斯与莫雷尔)则既可以参照马赛尔、斯万、圣卢的爱情发展模式,也可以将之与''病人、仆人、犹太人、性倒错者''等形象并置,从而来思考这些“边缘人”们的双重性——一面生活在欺骗之中,一面在另一种时刻显露本性。
夏吕斯先生(也是所有人)都是一面“看”一面“被看”,因此他的姿态真不知该说可笑还是可悲,更或许,是谁也没有资格评说。夏吕斯先生在受骗当中生活,像是鱼缸中的鱼,他以为游的水一直延伸到玻璃外面去,而实际是玻璃造成了这水的映像。与此同时,它却没见在自己周围、在暗处,游人正充满兴致地瞧着它嬉戏。
相较于年少时叙述者感受力和直觉的大量运用,社交场合群像的描摹要求创作自我也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即颇具窥视感的''暗中注视'',以及经历智性思索后特有的语调。这里似乎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让人舒服的'',于是往日的优雅和细腻在此看来只让人觉得琐碎并略过于凉薄。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智性思考当中,叙述者开始逐渐意识到,原来过去那些能给予心灵慰藉的'追寻一直是''幻影”(我想这也是斯万这个形象如此有魅力的原因吧)。
但在2次''心灵的间隙''后,叙述者开始追寻内心时间与现实世界指针的吻合。而在叙述人真正感悟到,时间的侵蚀性会把“过去信赖的”、甚至“隐藏逃避的”一切悉数瓦解,他便发觉,周遭世界就这样渐渐丧失了诗意。(个人认为,本卷第三章结尾写叙述者在林中野路骑马一处就很具有象征意味:叙述者本欲追寻水彩画作原始风光想象少年遇马人的情景,可结果却是在林中看到空中飞过一架飞机而落泪。)
“飞行之路——人生之路———倘若习惯未将我俘虏'”,我们只知道,叙述者不像从前那样心念着教堂和风景画了,他宁愿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他已然踏上时间的小火车。人们来往不过像上车下车一样稀松平常,每个过去看似神秘充满吸引力的地名不过是车站罢了。一册时刻表与地图在手,叙述者顿时对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倍感熟悉。
于是,在这个被社会化了的山谷里,叙述者终于还是说了这句让我心中百感交集的一句:“我获益匪浅,从今以后看问题,只从实际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