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集笺注读后感摘抄
《韦庄集笺注》是一本由[五代] 韦庄 著 / 聂安福 笺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韦庄集笺注》精选点评:
●水平參差不齊。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锦绣公子出旌旗,送我摇鞭入翠微。
●很喜欢韦庄,后唐的名家,浣花集不错。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浓妆佳,淡妆佳,粗服乱头亦不掩国色.飞卿浓妆也,端已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泪腺崩坏。
●好多清词丽语,每天读几首
●韦应物的后代,姓韦的都不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集笺注》读后感(一):蝶恋花
蝶恋花·恋韦庄
梦里何人无彩笔?摇曳秋千,寻伴东风里。玉钿金钗谁与寄。且折荷叶来相忆。 压枕离愁萦泪系。读罢端己,传得凄凉意。往事凛然花间里。游丝千丈惹无力。
窃以为‘蝶恋花’这词牌最适合表达对男子的爱慕
《韦庄集笺注》读后感(二):韋莊《天井關》的多重理解
谈《天井關》前,先要介绍一下顾彬Wolfgang Kubin《世界的深邃,语言的深度——论唐诗的阐释艺术》: “……我们同一个人谈话,同一个文本谈话,而这场谈话常常是一场同我们不再完全理解的传统间的对话。但我们不打算只是单纯地理解这种传统,更想使这种传统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所有的存在蕴含于语言之中,所以解释学的任务在于,将凝结于一个文本中的、过去的语言重新转换成现代的、生动的谈话。这并不涉及历史的真相,而涉及的是现代里一些新的事物。一个文本必须变得生动起来,必须改变我。如果这个文本不能做到这点的话,那它就是死的,并且对我的生命毫无意义。” 此时再来看唐末韋莊《天井關》 太行山上雲深處,誰向雲中築女牆。 短綆詎能垂玉甃,繚垣何用學金湯。 劚開嵐翠為高壘,截斷雲霞作巨防。 守吏不叫飛鳥過,赤眉何路到吾鄉。 历史中的长城、关防早已失去其战略意义,现在作为古代遗迹用于旅游观光。可我却以为此诗放今天看也不过时,若结合互联网防☭火☭墙思考下,尤其最后一句,那么唐末人韋莊,要是穿越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不会有任何陌生感吧。同时此诗亦能影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即便防住外患、飞鸟,但患起墙内,巨防反倒成了笑话。这时古代、现代间,借由长城、关防的意向,便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千余年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引入当下的观念、事物,此诗也有了多样理解,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正如前文所引顾彬文字,他全文阐述得很透彻了。 另外,最近简要了解了一下秦汉历史,其中讲到西汉末经短暂新莽政quan后有【赤眉之乱】,刘姓家族平乱完便是刘秀的东汉政quan,即光武中兴。 介绍这段历史,是因为忽然发现韋莊用典时的谨小慎微。 先介绍一下韋莊,其人数度科场,却屡试不中。他曾在《下第題青龍寺僧房》中道出心声:「千蹄萬轂一枝芳,要路無媒果自傷。」不说他醉心功名利禄,至少他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汲汲于入仕。 而韋莊创作《天井關》时正值唐末黄巢之乱,他看似在讽刺西汉末年关防高垒、控制严密,但仍然无法避免赤眉之乱,实则是在借汉讽唐。可当年时局难料,究竟李唐王朝会就此倾覆,还是会像汉朝一样再有李姓皇族奋起中兴,皆在未知。 参考韋莊人生,以及唐末复杂zz格局,现在再来看《天井關》,便深值玩味。诗人借古讽今,意在抨击朝政,抒发愤懑不满。可当时形势波谲云诡,各路军阀逐鹿,不知谁能定鼎中原。那么在诗歌中引赤眉之乱为典,就是一个在zz上比较安全的选择,因为假如李唐禁住了黄巢之乱的考验如东汉一样再次复兴,韋莊《天井關》岂不是预言中兴之作?在新唐朝再次科考,这就是加分项。反之,如果他在诗中引入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效果就完全不同了,简直是在讽刺唐朝会如东汉一般灭亡,若唐朝再兴便会因言获罪。 由此可见,韋莊即便忍不住愤怒表达zz见解,可又恐惧行差踏错,直率中要兼顾自保苟全,甚至还带着点是钻营~
《韦庄集笺注》读后感(三):韋莊《雜體聯錦》中的空間、意向轉換
之前講過韋莊以回文寫成的《雜體聯錦》 “ 看了就想吐~”主要是短短10字內,一個詞要重複兩次,讀來啰嗦乏味~但韋莊此詩,細品之下非常有趣。試舉其中一段來分析:
携手重携手,夾江金線柳。 … 樹綠酒旗高,淚痕沾綉袍。 袍縫紫鵝濕,重持金錯刀。 錯刀何燦爛,使我腸千斷。 腸斷欲何言,簾動真珠繁。 真珠綴秋露,秋露沾金盤。 金盤湛瓊液,仙子無歸跡。 無跡又無言,海煙空寂寂。 寂寂古城道,馬嘶芳岸草。 岸草接長堤,長堤人解携。 解携忽已久,緬邈空回首。 回首隔天河,恨唱蓮塘歌。 ……
樹綠酒旗高,淚痕沾綉袍。袍縫紫鵝濕,重持金錯刀。錯刀何燦爛,使我腸千斷。 韋莊通過回文中“上聯末尾與下聯開頭字句重複”這一特點,實現了場景的轉換: 【樹綠酒旗高,淚痕沾綉袍。】顯然是出門送別灑淚當場沾濕繡袍~但藉由繡袍濕,引入金錯刀以修復錯金(一種在器物上用金屬絲鑲嵌成花紋或文字的特種工藝)繡袍,這就說明場景已然從室外轉換入室內~ 【 錯刀何燦爛,使我腸千斷。 腸斷欲何言,簾動真珠繁 】手拿錯刀而斷腸,皆因憶起之前分離情景~【簾動真珠繁】更印證此為室內。且錯刀另引出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不僅與後文【金盤湛瓊液】呼應~且斷腸意味更深一層,因金錯刀不止我有,還曾贈予良人~
腸斷欲何言,簾動真珠繁。 真珠綴秋露,秋露沾金盤。 金盤湛瓊液,仙子無歸跡。 【簾動真珠繁。 真珠綴秋露】珠簾上綴有秋露~這依舊是居處場景,但作者這一次以【露】的雙關、多重意向,便將【露】此一自然現象,轉而牽惹到相關典故“武帝作銅露盤承天露,和雨屑飲之,欲以求仙”,即【真珠綴秋露,秋露沾金盤】。這又同時實現了人間到天上的空間、意向轉換。
金盤湛瓊液,仙子無歸跡。 無跡又無言,海煙空寂寂。 寂寂古城道,馬嘶芳岸草。 【海煙空寂寂。 寂寂古城道,】寂寂: 寂靜無人聲。 韋莊通過【寂寂】意涵的豐富性,再次實現了空間轉換,從寂寂空海,直接回歸人間之寂寂城道。也可視作從神思天外,又回歸現實。
寂寂古城道,馬嘶芳岸草。 岸草接長堤,長堤人解携。解携忽已久,緬邈空回首。 【 寂寂古城道,馬嘶芳岸草。 岸草接長堤】這次,以【岸草】之綿延,轉接至【長堤】,自然憶起當初分別~此刻是【長堤人解携。解携忽已久,緬邈空回首。】,空回首的是什麼?回到開頭【 携手重携手,夾江金線柳。 】,可這也不過是【回首隔天河,恨唱蓮塘歌。】……
韋莊在該回文中這類空間、意向的轉換,手法純熟極了~厲害~
《韦庄集笺注》读后感(四):淺析韋莊《河傳·春晚》
河傳 春晚,風暖,錦城花滿。狂殺遊人。玉鞭金勒,尋勝遲驟輕塵,惜良辰。 翠娥爭勸臨邛酒,纖纖手。拂面垂絲柳。歸時煙裏,鐘鼓正是黃昏,暗銷魂。 韋莊小詞《河傳•春晚》,相對於其最為世人稱頌的《菩薩蠻》等,無知名度可言,在《韋莊集箋注》【集評】中只有一條評論。這闋小令於我則影響極深,通過它,第一次意識到詞僅僅靠字與字之間音調的平仄起伏便自現韻律,讓你忍不住逐字念出,其旋律感就像在唱一首歌。最神奇的是,記憶力極差的我誦讀數次後,竟然在不知不覺中默背於心。韋莊填詞時用字講究,可見一斑,試做分析。 (注:【河傳】詞牌非常少見,不在王力先生《詩詞格律概要》所列44種常用詞牌中,故目前我手上無詞譜標明平仄、韻腳。唐詩、詞大體使用平水韻,又由於古代漢語同現代普通話發音差別極大,我作為北方人實在不知道自己對該詞古代韻腳的理解是否正確。所以參照韋莊所作三闕《河傳》相互印證,發現作者用韻較寬、靈活,並非一成不變,見圖。我只是古代漢語愛好者非專業人士,分析如有差錯,歡迎指教,謝謝。)
春晚,風暖,錦城花滿。 【晚wǎn】與【暖nuǎn】【滿mǎn】為臨近韻,可合併為一個韻部。晚、暖、滿,讀來字音圓轉,每一個字都像珠子於口中流轉,在八字短句中依次出現,輔之以平仄起伏,回味悠長而婉轉。 玉鞭金勒,尋勝遲驟輕塵,惜良辰。 【尋勝遲驟輕塵,惜良辰】前六字,尋勝•遲驟•輕塵,每兩字一頓,【塵】字後稍停,以【惜良辰】結束上片,氣韻連綿中又有跌宕起伏,誦之朗朗上口。
以上是音韻角度看《河傳•春晚》精緻、優美之處。進一步,引人深思的是這首小令豐富的意向。乍一看詞很簡單,表面意思是晚春時節一日遊踪。可明明是燦爛春日,奮馬揚鞭,恨不得盡覽勝景的恣意縱情,歇腳時又有曼妙女子勸酒款待,如此快意人生,為何要以【暗銷魂】收尾?豈不是有點掃興了?詞人從【狂殺遊人】到【暗銷魂】之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首先,開篇點明【春晚】,意味着大好春光轉瞬即逝,繁花將隨之凋謝,良辰短暫,令人悵惘。 其次,中國古代離別、送行時,向來有折柳贈別的傳統。【拂面垂絲柳】似纖纖手溫柔挽留遊人,恐是與綠娥別後再難相會。 第三,參考韋莊經歷,【纖纖手。拂面垂絲柳。】可解為殷勤勸酒不停忙碌的纖纖素手彷如絲柳輕掃臉龐,令詞人回憶起當年與情人柳樹下依依惜別相約儘早歸家團圓……然而戰亂頻仍,詞人羈泊異鄉,渺無歸期,唯有空自傷懷。 …… 這一切浮想聯翩,均基於作品本身的深度。隨著讀者閱歷、見識日廣,在不同情境、心態下,對該詞的詮釋會不盡相同,以上三層解讀實是我的理解逐步深入的過程。那麼顯然,所銷魂者,非止以上三種(主要是以我的腦力,目前只能想到這麼多了),全詞亦可涵蓋多種情緒。
再來看寫作手法。以前讀回文詩《雜體聯錦》時發現,韋莊善於借用同一情、景,達到空間、意向的轉換O韋莊《雜體聯錦》中的空間、意向轉換 ,在《河傳•春晚》中此手法也有體現。 尋勝遲驟輕塵,惜良辰。翠娥爭勸臨邛酒, 看前二句,原以為是藉由飽覽勝景,來珍惜良辰。但轉到下片,這惜良辰就可以是珍重綠娥心意滿飲臨邛酒。【惜良辰】串聯兩個不同情、景,從【尋勝】自然過渡到【翠娥】,實現場景轉換,兼有二重含義。 翠娥爭勸臨邛酒,纖纖手。拂面垂絲柳。歸時煙裏, 【纖纖手。拂面垂絲柳】從邏輯上看,這像是在用絲柳比喻纖纖手,指綠娥勸酒時殷勤忙碌的細指,溫柔彷似輕拂面頰的絲柳,亦暗含著酒家女對客人暗生情愫。 【拂面垂絲柳。歸時煙裏】則彷彿在說遊人打馬回城時風塵揚起絲柳掠過面龐。 同時【絲柳】在中國傳統中別有深意,於是這個詞就喚起了至少兩種意向,前文已經談過不再贅述。 【拂面垂絲柳】在5個字內以蒙太奇手法將場景從酒館順暢移接到歸途,同時激發多重聯想。 顯而易見,韋莊善於在詩、詞的有限空間內閃轉騰挪,關鍵字、詞、句不僅用來寫景傳情,還能靈活用於空間、意向轉換,又可做多重解讀。
總之,《河傳•春晚》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從早到晚一日經歷,且點染出景色、氛圍、心境,更為可貴的是情感細膩、意向豐富。而飽讀詩書文采風流如韋莊,在此作中非常節制,幾乎沒有用典,箋注僅三條,私以為不注也不會影響理解,注了反而限制想像。同時,這闋短詞考慮到歌唱性,全文無生僻字,淺顯易懂,極易傳唱,但飽含深意,令人思緒萬千。可你要知道,以上所有這些囊括在區區53!個!字!的小令中!(我的讀後感到現在快2000字了,還感覺意思沒寫到位,這就是差距,真雲泥之別)。 是韋莊第一次讓我明白,為何詩詞是一種文化中至高的文學成就。端己,真填詞大國手,我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