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测量世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测量世界》读后感精选

2020-12-08 00:18: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测量世界》读后感精选

  《测量世界》是一本由(德)丹尼尔·克尔曼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3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测量世界》精选点评:

  ●写法很魔性。那个肆意去发现的时代令人向往(现在只能探索微博微信。。)

  ●翻译还能再差一些吗

  ●伟大的文艺腔

  ●空间与时间

  ●德国式幽默

  ●翻译得不好

  ●书是好书,看来翻译出了点问题,读起来太僵硬了。

  ●意味深长的幽默手法描写了18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古怪天才博物学家洪堡与数学家高斯,用着各自的方式在进行着“测量世界”,直到最后两人的生活才有了交集。两个天才的生活,他们的向往和弱点,他们在可笑和伟大,失败和成功之间的尴尬处境。死亡是什么,不是生命结束前的几秒钟,而是历经几年的衰退。这是亡前的长期萎缩。你存在或者不存在,当你的繁荣已经结束,时间让你假装仍旧存在。作者写了两位截然相反了天才,讨论了时间、空间、成功、失败。

  ●翻译得不好

  ●这样的转述方式读起来感觉节奏很快,对于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多少有点儿不真实,不过还算有趣吧。

  《测量世界》读后感(一):关于欧根

  最后一章节,欧根坐船离开。

  最后一句话,原来是美国到了!

  让我去搜索了一下欧根,原来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虽然书里高斯并不喜欢欧根,但是他是高斯最成器的儿子。

  欧根后来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美国国家银行的行长。。。

  《测量世界》读后感(二):相交的平行线

  两位伟大的天才,带着各自人性的弱点,用不同的方式拓延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穷尽一生来探索世界的本质,然而,究竟什么才是本质呢?长年累月细心记录的一组组实地数据,与婚床初夜灵光一闪而得的数学公式,到底哪个才更真实?

  本书的最后几章很精彩。两条看似平行的线,在生命的末端,终究还是相交了。

  《测量世界》读后感(三):因为他短暂

  又是一本有趣的德语书

  可惜我只能看中译本

  不然作者的幽默会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本书以两位疯狂的科学家洪堡和高斯为主线

  讲述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测量世界的故事

  洪堡跑到各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测量气压、温度,收集各种植物

  高斯呢是个离不开女人的人

  却在新婚之夜不得不爬下床去推导公式

  作者在风趣幽默的同时

  也有许多引人思考的话

  我特别喜欢下面这句话

  有人说:生命这么短暂干吗TMD那它去冒险?

  洪堡说:因为他短暂

  《测量世界》读后感(四):伟大的作品,常常死于翻译

  很不愿背后说某本书的不是,但这本三联版的翻译值得商榷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

  记得第一次看英文版的《红楼梦》的时候,实在无语。无言。想骂。

  中国人,或者华语世界都知道,那不是一个男孩和十二个女孩的故事。

  也不是一个男孩青春期前后的幻梦。

  但许多地方,确实没有办法翻译。

  作品要跨语言,翻译是第一杀手。

  这一关过不去,永远都只剩下笑柄。

  但发现很多人,甚至包括做翻译的,其实都不在乎这个事情。

  英文版翻成Measuring the World ,其实还是有点问题,但好在都属于一个大语系,很多地方就是从德语换成英语而已。

  《测量世界》读后感(五):测量世界

  《测量世界》,昨天回到住处,搁在桌上,打开它,一切就都发生了,七点到十二点,那把木椅子格格响,我打着寒摆终于读完它。小说结构用的是双主角双线式,在故事结尾处交汇,把情节交给一位先前不起眼的次要人物。丹尼尔·克尔曼30岁了,这结构掌握得那么不尽人意,可见他不是天才。这结构应该使用得轻松、清晰,像两盏无影灯、两股电磁波的交汇,互相保持不被干涉又相互重叠;像个俄罗斯人雪天跺着脚,两只毛茸茸的靴子每只都存在不容忽视的细节与重要性,极其协调地交换着对同一身体的重心的支撑。洪堡的履历及高斯的充满天才的思考过程应该是作者精心打磨的。丹尼尔·克尔曼或许能写到聚斯金德那样,或许他顶多也就写到聚斯金德那个样。说不准。说不定他思考的力度将有发展。但这个译本将一些肯定能凸出作者细微优点的地方掩盖了,译得粗糙:人名、错别字,和有点欠缺文采的句子。往往思考的精辟最大地体现在句式结构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