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100字

2020-12-08 04:2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100字

  《知识的不确定性》是一本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的不确定性》精选点评:

  ●断断续续读完了 还是很茫然

  ●老生长谈,都没什么新东西

  ●小麦推荐的书,永远都是大师之作!

  ●较为准确地描绘了社会科学的尴尬位置。

  ●大师有时候也挺民科的。。

  ●没什么新意。

  ●这种跳来跳去的写法真是很难读 只记得全书唯一一句话,大意是,受复杂性理论和文化影响,社会科学刚好处于最复杂现象的两端,所以不好走,走哪儿都尴尬,还容易自相矛盾

  ●前言很打动我…

  ●明知无用但却乐此不疲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一):一点随感

  中国人不追求终极解释的“世俗”理性是不是在这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恰恰具有了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摸着石头过河,似乎还不错。

  有人把东方文化定义为high-context culture,即知识和沟通更依赖于实际场景,而不是什么话都要求说那么明白,不追求语言上的明确性。这样的文化或许更适应一个复杂和不确定的现实。

  但是,西方文化追求语言上终极的、确定性的、清晰的判断,推动了“科学”的产生,也使他们受益不浅。

  两种文化,谁能笑到最后呢?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二):在不确定性的基石上重建社会科学

  一、本书的目标是要重建社会科学。重建意味着明晰并且再定位。沃勒斯坦的做法,是把思考的高度拎到极限:甚至不是社会学,而直接就是认识论。所以他开门见山地说:目前,科学正在遭受攻击。从科学入手,是因为科学是最具主导性、最有信服力的知识生产部门。可以见到的现象是,科学的客观性饱受攻击,甚至被完全摒弃。但是作者却追问:为什么大家信科学?是社会的教育机制与无私理念所保证的,而这两个基石所以会松动,是因为研究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日益被意识到(例如海森堡原理)。然而,作者不是由此导向对科学的否定,而是主张认识论上的调整,也就是对科学研究的再界定,按他的话说,就是“主张科学、反对唯科学主义”:这个主张包括两点,承认外在世界的存在,并且认为世界可以在探索中被部分地认识。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完整认识世界,但是可以收获历史性的知识,并且帮助我们解释现实、改进生存。科学的调整,或者说认识论的调整,马上抛来下一个问题:在这种认识论下,学科是什么样的?

  二、当前的学科分设,有一个根本的分立,就是科学与哲学的分立,也就是事实和价值的分立。事实上个,学科化造成三大分裂:过去与现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市场社会三分。但是在科学和人文的阵营,都有了不同的声音:复杂学和文化学,两方事实上针对的都是这一认识论问题。两方都立足于打破绝对的普遍性、打破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正是旧认识论的预设额。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因此,现实一定是历史性的,但也一定有其体系所在。

  三、基于这种认识论,社会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要重建它?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是在历史体系中运作的,历史体系就是支撑其我们整个社会现实的整体、现实、真理都只是在特定历史体系中才是有效的。而历史体系本身是历史性的,经历生成、发展和两歧状态。因此,当历史体系处于两歧状态(也就是当下),知识结构当然遭遇危机。这也是为什么要重建社会科学的原因。

  四、布洛岱尔的“长时段”为重建社会科学提供了启示:他批评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有时间、无时段。什么是他说的时段?时段是被创造的,是用以组织社会现实的时间视角。在时段之中,结构才会存在。所以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构成一个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体系。

  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历史体系不是理论,不是被结构好的一系列关系和范畴,而是一个视角,一个元理论。整个社会科学,应该围绕历史体系重建,并且依次来认识自身。

  六、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科学、或者就是所谓的历史社会科学,有什么变化?第一,终结了历史学的理论与经验分立问题,消除了既有科学观所带来的一般与特殊、事实与价值的分立,我们可以认识世界,但是认识的前提本身是价值性的。历史的书写是在历史体系框架内进行性的,历史学家应该意识到此,在这种基础上去追求真相,放弃唯一真相、拥抱对话真相。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三):知识的不确定性引起社会的不确定

  作为一个提倡‘世界体系理论’的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本书中提出了较为前沿的观点。社会科学是一个充满了社会斗争的领域,但不是社会斗争的唯一领域。我们相信专家群体,给予尊重和信赖主要基于两点:接受过值得信赖的院校的良好教育;理性而无私。如果经过严格审查确保了的良好教育和理性无私这一准则遭到破坏,凭什么相信专家的话呢。人们在对发展中的社会体系进行调整时所作出选择与人们在分化成两种或多种将来的社会体系时所作的选择完全不同,只有清楚地把握所面对的和所研究的问题才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学科是社会建构,其源头存在于历史体系的发展中,在历史体系中产生、成形;而其存在(通常被认为是永恒的)实际上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学科是学术范畴,有明确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任何一个历史的构建都建立在一个假设(千百年来人性的一致),但历史的合成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其作者的个性,也取决于其宗教社会或民族社会环境(必读书目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赏析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宣称的各种普遍真理实际上体现了特定的意识形态。没有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永恒的社会现实。社会科学在认知方式上分裂为研究一般规律的认知方式和研究特殊规律的认知方式,不总随时可见,长期存在,却变化缓慢,但它们并不永恒。例如,撰写历史和研究科学被认为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活动。复杂学认为现象和诠释都是复杂的;进程仅仅是暂时的线性发展,当出现两岐状态、混沌状态是它们的发展历史也就终结了,然后再组成新体系。没有关于被合理的、经过实验论证过的因变量的陈述,就不可能有分析。只有当模式的可信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都相当成熟的时候,才能进行有效的量化。因素越复杂,受制约的变量就会越来越多。如何具体实用像变化、危机和两岐状态这些术语。如果定义太含糊,可以忽略这些术语的效用。由于变化是永恒的,路途上的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两岐状态。所以必须区分主要变化与次要变化、衰退期与体系危机、选择与两岐状态。把世界看作是由历史社会体系所构成,本质上是独立发展、自成一体的实体,而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命体。历史社会体系有其形成期,依据它的规律发展,最终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两岐状态、震荡混沌状态的出现,最后形成一种新秩序,这新秩序的形成意味着旧有的历史社会体系的消亡。历史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数据、多样的方法以及同其余知识领域间的广泛联系。历史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要克服哲学和科学(所谓两种文化)之间相对近期的却又根深蒂固的分离,并能踏上为所有知识建构单一认识论的道路。学者们必须把对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统一关系置于研究工作的中心位置,将所有区域、群体、阶层均纳入同一种批判性分析范畴;而不是对现代与前现代、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加以区分。除非历史社会科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研究学科,否则以上所述永难实现。如果只是唯权力之命是从,那对当权者最有益处;如果完全对抗,可能就没有用。所以从当权者角度,想要与撰写历史的知识分子之间保持的关系可能是种错综复杂的、媒介式的和微妙关系(例如,行政人员受预算的驱动要大于对学术的关心)。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四):知识的确定性

  一

  确定性有两个概念。第一,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确定整个世界吗?Laplace做了一个假设,说有一个超级智能,她能够按照物理定律,计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确定性的第一重含义。我们本能上对确定性有一种渴望。我们总是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了。对于不确定性,我们有一种警惕或抗拒,因为本能上我们担心会有什么风险或损失。但是,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能计算的系统,那么,实际上一切都变成了决定论下的因果链条,一切后果都被前因决定,其逻辑推论之一是这个世界将没有自由意志存在的余地。

  没有自由意志,就如西季威克所说,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一个人犯错或者犯罪,都不是他自己要干的,他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他被外界、前因决定了,必然会犯罪。这一个观点被很多人提到,包括自由意志论者Robert Kane,决定论者Sam Harris,硬不兼容论者Derk Pereboom,还有Berlin。Berlin说,如果没有自由意志,那么所谓的道德责任就不存在,人们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被前因、被外界决定的。就像一个人的美丑、个头高低,不是自己决定的一样。那么一个人做了好事,就像一个人长得高,没什么好赞扬的。同样,做了坏事,也没有什么好责怪的。柏林说,道德问题就变成了美学问题。所以Robert Kane 和Sam Harris都说,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可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他有先天的反社会基因,小时候还被父母虐待,生活在一个充满犯罪和敌意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又有什么办法不犯罪呢?二者都没有说这个人因此都不要负责。他们和Pereboom一样,都认为,家庭、社会都应该一并负责,而且对这个人的“惩罚”,应该更接近一种“治疗”,当基因、父母和社会扭曲了他,我们不要怪他,或不要罚他,而是要改造他。

  改造这种思路,也是功利主义对待犯罪的一个思路。这是因为,功利主义计算幸福、快乐或其他类似标准的最大量,量越大越好。那么,惩罚,就是让一个人承受痛苦,这就是在缩小幸福的总量。因此,不要惩罚,而是要改造,要治疗。暂且不讨论功利主义的这个最高原则是错误的,就是最大化幸福总量的计算是错的。功利主义的这种改造隐藏了一个问题,即把人看作是一种机器或动物。一台机器出了故障,给人造成了伤害,我们往往只是要修理这个机器。同样,如果谁家的狗出来咬了人,主人也往往会给它戴上嘴套,“修正”造成伤害的可能。但是,机器好修理,动物就比较难修理,到了人类,就更难修理了,这是实践上的技术难题。但这里的问题是,这就相当于承认,一个人,是无法控制他自己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控制自己。需要外界来“修理”他的大脑。

  Kane特意说,一个人的基因、小时候的parenting、成长经历、社会环境,这些都在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坏的因素会导致一个人去犯罪。按照他的这个推理,我们也可以说,好的因素会导致一个人去做好事。那么,一个罪犯和一个善良的人都一样,他们的恶或善的行为,都是他们的人格造成的,而这些人格,又是他们的基因、环境造成的。因此Berlin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感受、欲望、冲动都是被外在因素塑造的,那么这个人在逻辑上就没有自由意志。那么Kane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呢?他说,决定论的问题,用量子不确定性来打破就行了。按照Gell-Mann的说法,我们这个宇宙的本质是量子的,而且我们还会受到经过经典机制,比如混沌,放大的量子效应的影响。Kane就把这个当作是打破了决定论对意志的严格限制。但是,来自随机过程的意志,和来自决定性物理过程的意志一样,都没有自由。这个问题被古代人都已经想明白了。比如说,给你三本作业,如果老师规定做其中一本,那么你就没有做决定的自由。但,如果老师让你抽签,抽中哪本写哪本,那么老师没有规定你,没有人规定你,但是你依然没有做决定的自由,是“抽签”做出了决定。Kane是University of Texas大学的哲学教授,自然也理解存在这个问题。他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认为我们都有内心想法冲突的时候,比如是去吃火锅还是去吃披萨,然后选不出来,然后就让量子力学来解决,给出一个随机的结果。这样,一方面,这种随机打断了决定论。一方面,火锅和披萨都是我想吃的,都是我的意志。通过这种机制,我逐渐发展出了一个“character”,比如经常吃西餐的我。但是问题在于,我以后如果爱吃西餐,是我负责还是要量子负责?我认为Kane没有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二

  Dennett描述了一个确定论的世界。他说,假如说世界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所有后果都由前因决定,那么我们就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的开端。从开端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已经被决定了。包括你是否会被生出来,你会遇到谁,你的一生的全部命运,都被决定了。这样的世界,就是Laplace所说的那种世界。由这里引出了一种有趣的看法,即宿命论,fatalism。就是说,我们的命,在出生之前都已经定下来,不可改变了。这就叫冥冥中自有天意。其实不是出生前,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极点出现symmetry breaking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只不过是在决定了你的命运的138亿年后,你才生出来而已。宿命论的有趣之处在于,有些人因此想,我的命由天不由我,我干什么都没用,所以我什么都不干。这种想法看起来很有道德。还有人因此写了很多很动人的故事。我记得好像是van Inwagen提到一个故事,一个撒马利亚人有一个仆人,在市场上遇到死神,死神说第二天他的期限到了要带走他,于是这个仆人跟这个撒马利亚人借了一匹马,快马加鞭逃往一个很远的城市。撒马利亚人自己去市场上,发现死神还在市场上,他就问是不是要带走他的仆人,死神说是的,不过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那个很远的城市。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一个“命中注定”的道理,意思是别挣扎了,再怎么挣扎你都逃不掉。反而,你越挣扎网越紧。但是这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什么?就是反复刺激、摩擦你内心的那些按钮,这些按钮会分泌各种感觉,尤其是一些快乐或快感相关的感觉。一部电影,在你内心柔软的地方反复摩擦,刺激得你不要不要的,它就大卖了。但是,问题是,按照宿命论的说法,你不反抗,就是你的命运。不是你不反抗你的命运,而是不反抗就是你的命运,而反抗的人的命运是反抗。

  决定论的世界,被错误看作一个没有任何“变化”从而没有新奇的东西。问题是,对谁来说没有新奇?对Laplace的超级智能来说没有新奇,因为一切都已经知道了。那么是不是说,有不知道的东西才是新奇?那么,为什么要有新奇?这就是一种把我们的直觉,来自本能的直觉,用在对宇宙、自然、世界做价值判断带来的偏见和误区。我们想要新奇,是一种利益上的考虑,比如说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我们的认知,以便能够探索更多资源,提高自身的能力。由于这种功利主义倾向,我们并不总是喜欢新奇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变化,因为变化可能意味着危险。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就是典型的带有这种气质倾向的人,他们就是具有强烈risk aversion的特征。但是,就日常来说,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期待好的新奇,但是不期待坏的新奇。沃勒斯坦显然没有明白这一点。E O Wilson提出了lingerie有意思的看法,他说,世界是复杂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这个世界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有意志自由。也就是说,即使整个世界是决定论的,但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被决定,因此我们还有自由。Wilson的这个看法有巨大的缺陷。按照他的看法,学霸就没有自由,因为他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学渣就有意志自由,因为对他来说,所有选项都可能是正确选项。

  三

  前面提到的这一种确定性,即是世界本身是否可以确定,我们能够通过知识来获得这种确定性。我读到的关于这一方面的书,基本上都在说,世界自身是不确定的。不是说出现了量子理论,我们才说不确定。我记得Gribbin一早就提到三体问题,牛顿时代,就发现三体问题存在不确定性。Gribbin说,世界只是自身的模拟器。虽然我们在计算上无法得到确定性,但是宇宙总是会确定下来。就是说,比如说有一个美女,你遇到她的可能性是1%,还有另外99个人遇到她的可能性是1%,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谁会遇到她。但是,最终会有一个确定,总是有1个,而且就是他,遇到了她。但是,为什么是他,不是你?你也有一样的机会啊。你觉得不合理,你想分得1%。就像Tetlock和Annie Duke所说的,我们的智能不理解概率,看上去也不想理解概率。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并非是我们的能力不足,而无法确定宇宙的未来。而是因为,宇宙自身,确实不是确定性的。我以前有点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宇宙执意不同意,我只好妥协了。

  沃勒斯坦看上去是在说第二章不确定性: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确定的(可靠的)吗?他主要指科学知识。所以他的问题是:科学知识可靠吗?他提出一种观点:相信科学,反对科学主义。他说的科学主义是科学是理性无私的,是普世的,是独立的,是唯一合理的知识种类。

  我认为,从理论上说,科学就是理性无私的,就是普世、独立而唯一合理的知识种类。科学本身就要求,理性无私,经得起检验,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沃勒斯坦所谓的“科学主义”,不是指的这种理论上的理想,而是指现实。现实中,科学遭受了世俗的污染。这是因为,科学是人研究的,而人,是不纯粹的。人天生带有一种利益驱动的堕落倾向。

  沃勒斯坦说,有人指责科学具有主观性,反映了意识形态;有些科学家甚至篡改数据。科学家干了什么和科学、和知识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人,是人就可能堕落。科学家难道不可能堕落?难道堕落的人都当不上科学家?都搞不了科研?难道因为科学家堕落,有些科学家干了坏事,就认为科学本身有问题?这就是一种巫术式的思维,即传递、污染思路,当然也可能是一种一叶障目的头脑简单。我其实有一个疑惑,就是经常看到一些愚蠢的言论在报纸、杂志甚至书籍中表达出来,我就想知道,这些作者是如何被接受、允许在公共媒体上表达自我的?为什么竟然还会有人去读?我对人类的怀疑不是一星半点。

  人类社会是一种力量场,最主要的动力实际上是利益。人类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追求知识和美德的群体。人类展现出一种理解力,对一些美好的东西如真理和艺术还很推崇,但是这从未成为个人生活的动力,也不是社会的发展动力。人类个体只有有限的智力,这种智力也不是人类自身选择的,而是自然进化出来的一种“智力”,本质上和其他动物、昆虫和细菌的智力没有区别。有些人误以为我们进化出了一些独特的精华,但是这些仅仅是高级功能而已,就像smart phone相比以前的老式手机,功能大为提升,但是还是一部机器。本质上并未改变。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还不是一样相互伤害、相互剥削、相互利用,就像南开校长的作假、上财教授对学生的性骚扰,北大女生被男友精神折磨自杀事件,这些可都是精英阶层的人啊,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难道我们不是认为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会比土著野蛮人更文明、更开化和道德吗?难道像Trump、Putin这样的人当上国家首脑,不让人觉得人类不过是一群动物的证明吗?

  沃勒斯坦认为,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存在,自身有生命,有一种生命周期,形成、正常运转、危机三阶段。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一种有机主义错误。什么叫有机?什么叫有生命?陀螺有一个开始不稳、稳定旋转、摔倒期,是不是有机?是不是有生命?很多系统,存在一个attractor,这种系统的发展算不算有机和有生命?如果引开到一个非常广的广义上,有机和生命两个概念,可以概括很多无机系统。它们由于某种定律的推动,会形成一种发展过程,朝向某个attractor,然后可能带有周期性。但是这不能算是有机,也不能算是有生命。而且这种类比本身就过于粗糙,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记得在文学评论理论中,也有一种观点,把一部文学作品看作是有机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一种有机性,云云,类比只有启发性,但是没有逻辑上的价值。类比逻辑是一种有缺陷的推理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