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精选

2020-12-09 00:1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精选

  《史铁生自选集》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铁生自选集》精选点评:

  ●中学时公开课老师让我念那篇秋天的怀念,读到浑身颤抖读不下去,读到哭得稀里哗啦,读到班里很多同学都默默留下眼泪,年少的我们无法接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二十几岁瘫痪,在他后来的散文小说里毫不避讳、沉痛难耐却又淡然诙谐。他的文既有新意又高智商还境界开阔,看完后觉得,他实在是太、可、爱、了!

  ●经典的集合

  ●总是给我力量的作家。

  ●史铁生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导师之一

  ●《我与地坛》与《合欢树》是最喜的两篇,文章读罢,情意疯长。

  ●一篇篇沉默的叩问。 能让自己落泪的作品不多,此为其一。

  ●思考的力度

  ●腿瘸了,还有胳膊呢。

  ●史铁生写小说并不很好 他天生是写诗的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一):知生死者,生死大同

  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学了《我与地坛》后了解其人的,史老多舛的人生不禁让人叹息,在生死线徘徊久了增多的是一份对生死的从容、豁达,却非疾病的阴愁。对终极的发问构成了他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也构成了他的写作的发源和方向。只有久卧病床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病隙碎笔》,每遇挫失落就会以此自勉。乾坤伟男子,天下唯史。说句不敬的话,其小说算不得上品。

  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儿,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不要做啥事儿,共勉。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二):其实并不孤独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怎么会感觉到孤独?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如何会感觉孤独?史铁生在患病之后的一段时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也并不孤独。心理健康如何会感觉到孤独?

  这本自选集很不错!大约在2007年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是床头不可缺少的一本书,往往和朋友也多推荐这本书。有一种误解,就是当一个人心理不安,躁动的时候,我建议他看看史铁生的书,好好想想所谓的生命和生活,他笑笑说怎么有种身残志坚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了解史铁生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个残疾人,第二是个作家,但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心灵导师,而并没有感觉他是残疾人。希望大家热爱生活,我想这也是史铁生写作的一个原因,不仅自救,也救助别人!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三):我读铁生

  初读史铁生,乃是在高中课本上的《我与地坛》,看了也就罢了,没有太多感触,只觉得文笔细腻,而个中心情却不曾细细品读。

  而今再读史铁生,是躺在病床,把这本厚厚的书摊开,放在那硬邦邦的石膏上。不慎伤了腿脚,数月里以拐代步,偶然想起有这么一个作家,大半辈子都坐在轮椅上,就拿起来,再读读。

  这一读,竟不能放手。

  失去自由的人,终于知道自由的可贵。人的心情大抵相似,当自己的行动被束缚在拐杖或轮椅上时,愤懑与烦躁,积郁和怨恨都是一样爆发。而当这些过去,一个人静静呆在病房里,你无法不去思考人生,思考这一切。史铁生就是这么思考着。他把生活的一切都推向远方,他不得不把细小的问题与庞大无边的联系宇宙人生的东西结合起来。他的作品都带着对生死、命运以及人的精神力量的思考。一个被禁锢住,无法观察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的人,深究自己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同样丰富沉重的答案。

  除了思考,他也蕴含温情,对生命的,对亲情友谊的,甚至对于不公正的命运本身,他亦温情款款。这种带着温度的思考,或者带着思辨的温情,是一剂治标治本的良药,既激励感动着困境中的人,也指引他们探寻生活的源动力。

  这动力,当然是对生命的爱。热爱生命,读读史铁生,很好。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四):吾国吾民

  下午翻看《自选集》,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了。史铁生是我尊重并待见的为数不多的大陆作家之一。感动于他文字和思想的真实。

  作为一个被培养起来的快餐文化消费者,遇上合集书,我喜欢直接翻看杂文、散文,这些篇章比较于小说,不仅篇幅短小,其体裁形式更为作为读者的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洞悉作者思想的便利。

  佩服史铁生,因为《病隙碎笔》真实地记录了他思想上有过的困惑和挣扎,带给人思辨的享受。因为真实,极易让人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我是个愚顽的人,学与思都只由于心中的迷惑,并不很明晰学理、教义和教规。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科学需要证明,信仰并不需要。”“未被证伪而信其伪,与未被证实而信其实,到底怎么不一样?”“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他身上发生的巨大而不可逆转的不幸先是激发了他对际遇的愤怒、愤怒沉淀后转为不解和孜孜不倦的求问: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通过自己为自己答疑解惑,他或许尚未释然却已成熟。

  说起自己的腿,他始终用“废”这个词,每次看到,都有些胆战心惊,似乎会令我感同身受,不堪重负。《我与地坛》让我情感泛滥地为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普通、平凡却真实的生命感动。他有着发现生命痛苦的眼睛,幸运的是他用这双眼睛发现的痛苦鞭策着大脑和心魂去探索生命可能的真相。《我与地坛》让我联想到了那个冬日的清晨,地坛公园里那许多可爱的人,是的,那是些微不足道但可爱的人,一如史铁生笔下提到的他遇上的那美丽却不幸的女孩,那无论是幼时还是成年后都一如既往疼惜女孩的哥哥,那个曾经肆无忌惮在地坛园子里练歌的文艺青年,那对使史铁生联想到冉阿让和珂赛特的老夫妻,那些朴实可爱的中国人。

  请不要责难我难以自已地犯了青年知识分子动辄牵扯国家、国民这样大高帽的肤浅,对不起,面对我亲眼见证的人和物,我无法理智、我无法不爱这些挣扎于自然法则之下的卑微却又高大的生命。中国令我感动、喜欢、心爱之处不在于她曾经的辉煌更在于她历经的沧桑、在于她饱经苦难却自强不息地奋进昭示着的伟岸的生命力,这样的国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度,这样的子民是伟大的国民,我不管她是否仍是奴隶之邦,我不管她是否能称雄寰宇,只要这片古老的土地仍有这样一批人饱受不可控制的力量的摆弄却拒绝认输,顽强生存,这就是一个令我骄傲的国度,生存在这里的国民是我一生都会眷恋的同胞。不要嘲笑,请听诗人的声音:“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史铁生的作品为你我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去实践罗曼•罗兰的哲学——“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史铁生自选集》读后感(五):孤独的人可耻吗?

  对于史铁生,我们都是不陌生的,因为儿时的课本里收录着他的文章。那场在地坛里关于生死的思考,几乎是大部分人最初的释然。我们第一次知道同时似乎也领悟了这句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对于年少懵懂的中学生而言,显然具有很大的魔力,因此那时候印象中的史铁生,身残志坚,富于思辨。后来与朋友聊天,说到史铁生,她说“他去世那天我坐在临时教室里找银行卡,打着手机和前男友吵架,心里想着小学课本上描述他吃豌豆黄踩杨树花的情节”。女孩子的思维和男生确实不太一样些,当我注视的是生死疑问时,她却更在意那些温暖而亲切的片段。而当我自己在这本自选集中读到豌豆黄儿这一段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表现背后蕴藏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有对于作者的同情与佩服,有印证在自己心头的感念,有一种放置在类似不幸和苦难里的共鸣,最后化作一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我喜欢这个作家!

  读史铁生的这些日子里,我时常会在深夜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如潮水一般袭来,令我颤抖不已。“良宵独盏书为伴,恶浪孤舟纸作帆”,如此说来,读书确实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偏偏我又在读他的书,一个孤独灵魂的自白。史铁生说,他其实没有在文学的领域里行进,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写作,只是与身体里另一个名为史铁生的人的对话。那些文字,其实也只是他没日没夜跟自己说的那些个话。我尝试着想象,一个双腿瘫痪的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的。他当然会愤怒到出离愤怒,指天骂地为何这一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还不如死了得好;他会假设,假设命运重新洗牌,在某一个节点发生改变,于是原本应被将军一枪扎死的士兵便可能沿着不同的轨迹成了名宿。但最终,他会选择与自己和平相处,如果此刻依然还活着的话,他会这么做的。我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读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的爱,而伴随这份爱的,是他无可消除无法避免的孤独感。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感觉存在,我们才愈加明白爱的可贵。

  我还想聊聊他对于文学艺术的一些看法,这些观点又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范畴,而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关于文学,史铁生一直提及“写作的零度”,这是罗兰巴特提出来的概念。于史铁生而言,大概就是写作,写一些文字,不一定是纯粹的符合范畴有理可循的文学,而是超于这个范围界限之外的混沌之物。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只有作者知道,然后跟你说,你听,好近,又好远。关于艺术,“你来了,你掉进了一个有限的皮囊,你的周围是隔膜,是限制,是数不尽的墙壁和牢笼,灵魂不堪重负,于是呼喊,于是求助于艺术,开辟出一处自由的时空以趋向那无限之在和终极意义”。这些内容,只占他作品很少的一部分,恕我直言,当一百条真理堆在一处时,可能就成了一段废话。所以我让自己过目这些文字,找到一个核心,是什么?大概便是要挣脱命运物质肉体的捆绑,找到生命灵魂精神的意义吧(这样的答案,其实我自己不满意)。

  可是啊,“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你看,这便是孤独的又一个原因了。这些日子来,我时常会感觉一种无力感,可是我还面带着微笑,重新回到人群中去。我喜欢漂亮的姑娘,可是跟她们说话的时候,我又有点言不由衷,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我依旧会参加活动,很投入其中,然后在结束时长叹一声,总觉得少点什么。深夜读书,也是心灰意懒,不知手往哪儿放。有些话儿,真没法对人说,它们真的只适合存在于异次元,混沌虚幻地如同一团星云,不,甚至连星云都不是,只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罢了。我想我病了,可是这只是我自己的病吗?就在这一刻,或许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孤独着吧?史铁生已经不再这个世界了,可是先哲的幽灵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留恋徘徊,偶尔于深夜,时而在人群中,伴随着欢歌笑语,透过你的身体,落寞了你的心。我自然知道,很多人写了关于孤独的故事,做了与孤独共处的功课,可是那也只是别人罢了。至于我自己,可能还是要重新再收拾收拾。

  还是那个朋友,她说自己最近最喜欢听的歌是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并打算在春天里谈场恋爱。恋爱是否能排遣孤独我不知道,我想知道的是,孤独的人真的可耻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