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9 00:5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读后感大全

  《季羡林读书治学》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当代中国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精选点评:

  ●学者大家的治学经验。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晚辈学习。首先是抓住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终身不放。不要看着哪个题目火,就去凑热度。其次,是对材料的重视,有几分材料就说几分话,不要把话说满。第三,特别是要注意谦虚,实事求是,不要自视过高。

  ●和我期待的不一样,其实这个就是报纸文章合集,实在讲的太浅了

  ●季老的文字略显枯燥……

  ●这本书读完好长时间了,竟然忘了标记了,来写读书笔记呢,才发现没标。

  ●贵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是越抓越紧了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是书编得一般

  ●老学者治学总是让人钦佩的严谨。

  ●季老不光擅长梵文,国学及文学功底也相当了得,举重若轻的文字里透出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力

  ●季老先生言辞大胆、揭露学术黑幕、批斗学术不端,治学作风严谨,实事求是,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P.S.季老推荐的书,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值得一读。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一):向大师学习

  读大师的书,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小事情见大道理,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是每一句都包含真理,让人折服。大师看人生的角度也是我们应该多学习和借鉴的,不受他人影响,不以他人的要求来过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世界,这个世界将会不同。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大师就是大师。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二):把问题装进脑子里 越多越好

  初读时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篇幅讲考证 于是乎没有多大兴趣读下去 再读时 才醒悟到 原来这不仅仅是考证两个字 包含的更是对学术研究认真严谨的态度 甚至渗透在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对于问题的观点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敢于提问 要把问题放在脑子里去深思 一直想着直到解决 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 脑海里的问题越多 你在书里读到的东西就越多 而不仅仅是单一地解决一个问题 我之前特别怕脑子里放问题 潜意识里很拒绝大脑里堆积那么多没有答案的东西 久而久之 很多问题还没等我去解决就被我“忘记”了 读完之后 潜意识的顽固思想也正在慢慢改变 受益匪浅啊 好读书 读好书 人们常说多读大师的作品 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 学的不仅仅是文字表面 更是学习文字背后的思想 思维方式 学习方式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三):无愧于人生

  从东野圭吾的书切换到这本书,初印象是:文字也过于朴实了吧!但先生不愧是先生,细细读来,会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学者要想完成一篇论文,那真是实打实地一本书一本书去考据,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季老描述了他如何利用边角料时间,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每时每刻思维不停,最后还幽默地吐槽自己“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还有在牛棚中也坚持锻炼身体的孟实先生,老一辈学者对生活的自律和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季老治学是严谨的,吐槽是幽默的,他对翻译体的吐槽“我还怀疑译者自己也不明白,除非他是一个超人”,让我不再自卑,某些书晦涩难懂,看来不是我的问题[偷笑]

  希望身边有这样一个长辈,也许自己可以试着去做这样一个长辈,充分地活着,有原则地活着,到最后可以说一句,我无愧于心,无愧于人生。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四):《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有感

  1、关于读书

  从古至今,能够保存人类智慧的除了实物,就是文字书籍了。所以我们看书就是在吸取、继承前人的智慧。季老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到对自己影响比较深远的书籍,他更看重有理有据的考证。

  2、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对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堵上高楼,王进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季老在书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阐释了他对这段话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想要立一番事业,有了目标和计划,但是在开始的阶段,根本看不到任何实际意义的东西。目标虽然定下来了,依然有可能会辨不清方向,迷茫焦虑。在这一阶段有的人可能就会坚持不下去,慢慢地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不过,往往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定下目标之后,就坚定的去执行,努力奋斗,把自己的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每天致力于完成自己的一个个小目标,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就低头走路,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方向。这就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坚持下去,就要看你能够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

  所以只要你确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用对了方法,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像季老在书中弄说的:只要立志做一件事,于是低头苦干、巧干,方法对了,火候够了,自然会成功。

  3、关于时间

  季老在书中还谈到了如何利用时间的问题,也许我们会认为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面临着时间碎片化的问题。

  但实际上,时间被碎片化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季老把这种碎片化叫做时间的“边角废料”。

  比如他在开会、等人、排队、走路的时候,就是他的“边角废料”,他会思考、构思,梳理知识,在他看来,自己写文章很多的灵感都是在时间的“边角废料”中想来的。

  有趣的是,季老在开会的时候就开始在脑中构思、想自己的事情,有时候会开完了他甚至觉得意犹未尽,实在是有趣极了。

  4、关于写作

  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书中将了季老自己在写博士论文时的经历,在战争年代人们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他用大量的时间翻看各种语言的论文、资料,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论文的绪论交给教授,最后他的教授给出的修改意见是从头到尾全部删掉,理由是没有自己的创见。

  越是博学的人在表达自己时越是谨慎。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有理有据,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同样,对于我们在写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我觉得最应该关注的点也是这里: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五):抓住一个问题终身不放

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读书

  书籍是除了伟大建筑之外,第二种保存智慧的方式,这里面凝聚了各种人类的思想精华,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来不断突破自我,累计知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传承,读书范围要广,感兴趣的书就细看,不感兴趣的书就速读。书籍就像充满无量智慧的朋友,与他们相处总会有收获,给人以快乐和希望。

  老先生提到做学问要有抓住一个问题终身不忘的执着精神,文章或者观点不是写出来就抛在脑后继续新的工作了,要时常翻看这些写过的东西,在重读之后一定还会发现问题,再次进行修改或者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者不应该是集中精力研究完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而是要在时过境迁之后再次论证这个观点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研究问题就要搜集资料,这是一个不能偷懒的工作,如今网络发达,很多信息敲敲键盘就有了,就更要旁征博引巨细无遗的搜集。

  研究除了靠天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勤奋,不怕麻烦。

  做学术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拓宽知识面,学科界限其实越来越模糊,如果能够掌握外语就更好了,必经译文不能完全表达原文的精髓,如果想要写出准确生动的学术文章,文笔也是不可少的,如果肚子里只有满满干货却不能表达出来,也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工作都是艰苦的,需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无论干什么都要勤奋。

  假设在实证之前都不能算数,一旦证明是错的就要立刻丢掉。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艺术性要具备,很多大部头文学史作品虽然内容丰富但是艺术性不足,美学思想需要培养,让干燥枯扁的义理用生动活泼的叙述来表达出来。

  想要更深刻的理解外国文化就要学习外语,沟通是知识交换的必要条件,掌握外语很重要。从自己最需要的一门外语开始着手,学以致用是外语最终的目的,在实践中才能做到精通。

  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记忆和练习,勤能补拙,不要怕麻烦去查字典。

  关于写作老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被动创作是不会有出路的,

  “惟学是务,勤奋思考,多方探求”尽管写出来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这种态度令人敬佩。

  做学术要凭良心,不能造一点假,做学问要做到虚怀若谷,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对知识和人都要时刻谦虚,对待不同的观点要求同存异。

  这本书收纳了很多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和读书以及翻译方面的见解,值得反复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