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兰绑架案》的影评大全
《克利夫兰绑架案》是一部由Alex Kalymnios执导,塔恩·曼宁 / 雷蒙德·克鲁斯 / Katie Sarife主演的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利夫兰绑架案》精选点评:
●毕竟是电视电影,拍的不够好,尤其是把救人的可爱英雄Charles Ramsey一笔带过。
●很可怕。。。
●震撼!一个女人究竟可以多坚强,一个信仰究竟可以多强大。。。。glory to god
●去年上映的豆瓣居然只有两篇短评,非常沉重的题材,但是拍的比较一般
●米歇尔心理素质太强了…她母亲的那句“没人在乎你”真的泪目
●當你遭遇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時,信念是你能存活的最大力量。
●我从来不看吓人的,然后一凡带我看了这个。我。。。
●2020跨年和朋友看的....浓浓的纪录片感,拍得很真实。
● 嗯....表示震惊
●电影拍得很克制,一直在认真地交代这起案子的各种细节和人物细微的心里变化,力图还原最真实的故事,对这么个人神共愤的案子而言,也挺难得的
《克利夫兰绑架案》影评(一):克利夫兰绑架案,被迫的释怀
改编至2002年—2013年的克利夫兰绑架案真实事件。前期节奏不错,气氛塑造的也不错,特别是米歇尔被绑架,在窗前被吊起的那个镜头充分的诠释了绝望。接着就是一系列的不堪入目,到后期就有些疲倦了,各种细节也没有这么到位。让我重起激情的是到电影末端米歇尔在法庭上的那一刻,我想她把被监禁时的一切痛苦又强忍着回忆了一遍(她的内心是何等强大),才说出了“死刑都是便宜他了,我希望他终身监禁。”这么一句话,让我早已平静的心又再次激起波澜,“痛苦”“无助”“被迫释怀”,眼泪再也止不住的向外涌,让我又回到了最初——若有人在你面前倒下漆黑,你是否能看到眼前缓缓浮动的船舶。“她是另外两个女孩的精神支柱,然而这跟精神支柱的外表其实早已破烂不堪,还好这个世界上有一切苦痛都抹不去的东西——思念” 这让这部片又上升到了母爱,改编的不错了!
《克利夫兰绑架案》影评(二):认识的人也不可放松警惕
最近网上有好几件中国女生在国外失踪的新闻,在网络电视端看到这部电影就马上打开看了。一开始画面的基调就很沉重,甚至惊悚。 绑架犯姓卡斯特罗,听起来像是古巴裔的。他一共绑架囚禁了3个白人女生,首先是21岁的单亲妈妈米歇尔,后来分别是16岁和14岁的女生。可能电影是根据米歇尔的书改编的,从开始到末尾,故事情节是以米歇尔的视角展开的,描述的篇幅以她最多。 米歇尔是个坚强聪明的女孩,被绑架后没有一味拼死抵抗,而是想尽办法忽悠罪犯,但罪犯还不够蠢,始终没上当。其他两个女孩没她那么坚强,不过最后是16岁时被绑架的女孩趁着罪犯出门,大门没完全上锁而拼命呼救从而得救的。也许她生了女儿后变得坚韧了吧。 也许你会说为什么这些女孩轻易上罪犯的车呢?米歇尔认识罪犯是因为她儿子和罪犯女儿是同学,另两个女孩信任罪犯是因为她们是罪犯女儿的好朋友。 不但不能信任陌生人,就算是认识的人也要有所警惕! 片尾,三个受尽折磨的女孩开始了新生活。三人中被监禁时间最长受虐最深的米歇尔在经历长期的苦难后成长了许多(电影里她自己说是 蜕变成蝴蝶),放弃争夺儿子的抚养权,勇敢得站出来作证。
《克利夫兰绑架案》影评(三):将绑架犯的内在合理化的导演手法
“都是那个夺走我孩子的贱人的错”“没人爱你”“我不准你生我的小孩”?一个明显的“男人的成功是家庭而如果我失去了家庭我就夺走别人的生活来填补它”的概念被导演用来同情绑架犯。为何要原谅这种人?为何不想想那个出生在罪恶之屋,母亲是被绑架者而父亲是绑架犯和强奸犯的女孩应该如何活着?这样的同情和原谅正是绑架犯得以支撑自己长期准备并实施计划,绑架年轻女孩以“夺回我的人生”的基本。没有人看到女性被当作道具的地位。看到绑架犯说自己被猥亵,离婚,和在狱中自杀,这就是一个典型认为社会应该以满足他的需要“家庭”“孩子”为中心运转的巨婴。而导演显然是认同这一点的。
但你为何不想想,那么多人被离婚和失去家庭,有多少人会绑架和自己女儿一般年纪的年轻女孩为了给自己生孩子,嫌弃年纪大的女主角“丑八怪”,而且出现在受害者的祈福烛光晚会上嘲笑受害者的父母?
合理化男性同类的“需要”就是这样自然。而这倒是让人很明显理解了,为什么三个女孩被绑架十年以上,而没有获救。中间的种种机会如此容易消失,绑架犯的“家庭”结构如此符合男性需要,也许在无视前提的情况下任何罪过都会被原谅,毕竟“他是这孩子的父亲呀”。
一个罪恶丛生的动物园理念,被男人用来维持罪恶之屋,被导演用来理解罪恶之屋。
就在阳光下。
《克利夫兰绑架案》影评(四):比较失望的
一.男主角的故事线
从罪案终结和重案组的Julio Sanchez那里过来,Julio身上正直善良可爱与暴躁并存的人物刻画,让我原本对男主角颠覆式的演技抱有期待。毕竟演疯子容易,演变态难。
男主角的故事线从邋遢的便利店开始切入,骗女主角回家,然后捆绑。(女主角的反抗篇幅很少,几乎不做什么激烈反抗,也没抱有太多挣脱的尝试,比较“顺利地”接受捆绑,个人认为不太符合真实事件)这里出现了第一个他病态的理由:老婆带孩子走了,需要性发泄对象。第二个病态理由是在家中办乐队结束后,下楼发泄完欲望,说自己小时候被molested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自卑而偏执的性格写照同样在影片中没有渲染清楚。男主角缺乏爱、渴望被理解和感同身受的镜头没有交代清楚。如果采用近镜头拍摄男主角眼神对比:女主角听到后主动拉他的手示意安慰时候的脆弱神情VS听到女主角央求放自己走的时候那种被再一次抛弃转而清醒过来的厌恶与痛恨,这样处理似乎更合理。
二.女主角故事线
因为前期有孩子的铺垫,中期也有雪地里唱歌、墙上儿子的生日,后期出于对儿子的爱而放弃相认等等。女主角的故事线要完满的多。然而,细节还是很欠缺。比如女主角本身的家庭环境中,她必然也是缺爱的(原生家庭的冷漠在母亲无法接儿子、儿子遭受家暴住院、她失踪后妈妈没有痛心寻找等等可见一斑),在被软禁后怀孕,男主说不要和她这样丑陋的被抛弃的女人生孩子的时候,她内心应该出现自我怀疑。这与后期男主公然庆祝与第三个受害者有孩子的场面行程鲜明对比。女主角的心态走向可以更细一些:初被抓时的顽抗-假意顺从-被打流产-自我怀疑-相互鼓励-被新生孩童治愈-以儿子为信仰-麻木又悸动。11年的真实案件,影片呈现的时长太短,这必然牺牲了很多细腻又重要的情节。
三.剧里无处不在的BUG
暂时不考虑真实案件中的居住条件,剧中呈现的可伤害性武器太多。挖坑的铁锹,钉窗户上木板的钉子,写歌曲和画画的铅笔,长长的铁锁链(2.3个女人一起拉可以使嫌疑人窒息),电视零件,叉子刀具,获救时用脚可以踹开的玻璃门,震天响的扰民音乐声,男主身边的枪等等。不是不可以逃,我总感觉女主不是特别想逃。
四.结尾
结尾是轻率的。没有拘捕那惊心动魄的过程,没有法庭上重逢的复杂心情(三个受害者和小女孩对男主肯定有不同的心情)。审判时候女主角的一席话和几滴泪没有给观众大仇得报声嘶力竭的节奏,更多的是平静。男主听到控诉后的情绪也格外平静。不知道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是否还原了庭审现场,个人认为此处演员的情绪戏应当更加浓郁些。
总之,我觉得这本电影仓促又潦草。像一锅煮僵了的饭,白惜了这斤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