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美学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美学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1 00:4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美学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由朱良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美学十五讲》精选点评:

  ●真的太棒!

  ●中国哲学重在生命,西方哲学重在理性、知识。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的重心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美文,很享受,不适合考试。

  ●中国的书法、诗词、戏曲、绘画、庭院,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对美的欣赏,是一种生命体验中的妙悟。

  ●关于禅宗的体验性审美方式,倒是有些启发。

  ●湖南人看了写楚辞那段后十分得意

  ●文笔优美,一读就会沉浸在梦境里,美的享受!不过也使我忘记观察行文逻辑是否严谨(别说了,我自己也没逻辑哈哈哈)读宗老的书也差不多,可能我就是没有思辨能力吧

  ●有框架。看了一讲。

  ●真正从哲学的角度谈美学,根源论,形态论,范畴论,格局一新,这才是谈美学的正解,既不是审美的心理学,也不是美学史,而是哲学美学。虽然其大师级的掉书袋还是有些不太明白,但是朱良志老师的文字一直那么有美感,对古典哲学范畴的把握很有一套!谈美学谈不出美感,讲诗歌讲不出诗意,写历史写不出历史气息的人还是歇歇吧。

  ●太难懂了,额本来是想学美学知识的,误入哲学难回头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一):庄惠之争的实质

  因为要做关于庄惠之争的学位论文,几天前买了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现在只读了第一讲,觉得收获颇丰。

  总结朱先生第一讲游鱼之乐的内容,大致为庄惠之争的实质是,物与我、人与天、隔与通、知性与体验、理性与浑沌、人情与天情、理性爱与人性爱的对立。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二):白云轻起,流水淙淙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道法自然

  这本书内容以讲美学为主,但是通篇表现出道家的哲学思想。灵的空间、以小见大、四时之外,让我知道不可一味直线思维。正如丹尼尔·卡尼曼所提出的,系统1是我们的快速思维,我们要慢下来,更多的用系统2思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避免直觉(快速思维)给我们的误区。道家讲究的是道法自然,不去刻意,不落窠臼。这看似是快速思维,但只有我们自然的、放松的、用心的,我们才会更多的采用系统2思考,让系统2成为我们的本能。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四):只看風月,不聽哲學

  一本信息量超大的書。以美學為切入點,從文化講到哲學,三大篇章兩次遞進,從道佛儒等文化根源,到知識、空間、時間等緯度之外的境界,最終試圖闡述境界、形神氣等晦澀難明的哲學。

  從開篇的佶屈聱牙,到中段漸入佳境,再到末段幾慾棄卷,閱讀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書籍的信息量偏多,且內容也較為艱深,初讀頗為吃力,囫圇吞棗的閱讀轉化的信息有限,讀至第二三章節,醒悟如此速讀,於己無益。既做不到博聞強識,又沒有無量壽可以全能全知,不如靜下心來,以有限的時間和智能領悟有限的知識。至此,方才找回些用心讀書的趣味。前半部書,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倒是將我兒時所讀之詩書,所記的知識點,如串珠玉一般,大概的聯繫到了一起,甚是暢快。而後半部文字漸入東方哲學,通篇精、氣、神,滿口血、肉、骨,哲學近乎玄學,幾近妖道。就像醫道停留在老祖宗的階段逡巡不前,中國文化言必春秋,師比堯舜,也導致人多從古籍中尋找答案。文章漸趨晦澀,道理越辯越模糊。藝術作品從寫意到寫實再到刻意寫意,美其名曰有無之間,實在不是讀者當下的智能所能透徹理解。

  如果以書畫而論,有上中下之分,下者塗鴉,中者描形,上者寫意,畫的意境全賴觀者境界高下去領悟多寡。那麼古人又有格物的說法,講萬事萬物皆有理,皆可和,豈不是說從精神的最高境界書畫不可分高下麼?又或者意味著名家應該能從稚子塗鴉里,看到常人難察覺的境界?

  一讀秉持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也是因為辯證的看問題。即意味著道理難明,正反皆通,徒增煩惱。且看以後會不會有所長進。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五):感悟的小意见

  这本书是朱师很早以前的书,早该在本科时候就该看了,一直拖拉到现在。不过说实话,现在看来也不错,经过这几年也多少有了新的感悟。(要想若真是那屁都不懂的时候读了它,早该跪舔)

  首先说说朱师的成文风格,果真在我看来这样优美文风才气四溢的著作只能当作愉悦心性的书看啊,决不能作严肃的学术思考的——倒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对于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来讲,优美文风对思辨的干扰性太大。所以在我看来,康德的文章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枯燥难以阅读的,却比尼采的文章要好读得多。这种杂糅了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各种学科知识而汇聚成的文章,对于从中提炼出需要思辨的部分的困难度就增加了。因此相比这本书,我更喜欢朱师后来写得《石涛》和《八大》。

  然后再说说美学观点的问题。那么问题就从我所正在学习的艺术学来说吧。学到现在,我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其实是很难为一位画家的美学观点做出准确相应的评论的。但是这本书中在谈到一些画家的美学观时,似乎完全否定了其他美学观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多次提到的石涛,书中论及他的不二法门不落两边的美学观以及遗民情绪,而事实上对石涛的生平经历做一些研究便会发现,石涛受道家影响其实比佛教影响更深,晚年则更是频频抄写《道德经》,而他的经历也表明他对新政权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在遗民画家中的身份也处于尴尬的地位。事实上,直至现在,学者们也在为到底石涛是信佛信道还是佛道参半的问题争论不休。如果书中能考虑到这些并且提出其他可能的观点或许会更有趣。

  不管怎样还是很佩服朱师的才学修养以及强烈期待《南画十六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