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裤子》读后感摘抄
《世界与裤子》是一本由萨缪尔·贝克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与裤子》精选点评:
●他的评论和小说简直可以用胡言乱语来形容,内中充满了衰老与死亡的味道。里面选录的剧本“自由”委实不怎么样,难怪老贝自己也坚决认为这是他无法见人的作品。可惜尸骨未寒,还是在10年前被大白于天下。
●喜欢自由那篇,其余的看不太懂
●经典
●裤子,我喜欢
●自由其实一般,前面几个短篇好。翻译死妈
●这颠来倒去说的是神马
●太单纯的人容易被贝克特吓跑……封面上印着他的凝视,眼神是何其冷峻,配上一张长得就很荒诞的脸……这书有多奇诡我就不多说了吧……如果你是个深井冰般的存在,又特别喜欢独自一人冥思苦想,那么贝克特式的胡言乱语大概会很吸引你的。
●非常对不起,但是我真的,看不懂
●这本书的翻译让我彻底无语了!生硬又牵强 其中初恋和自由是两篇我非常喜欢的 特别是自由 就像你绕进一堵墙 到最后你想跨到墙后去看看究竟有些什么 可是当你推倒或跨进去你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一种彻底的虚无感弥漫开来 于是你无话可说。。。
●疯子、被驱逐的人、流浪汉、离经叛道的人与荒诞。
《世界与裤子》读后感(一):看不完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看这本书。《初恋》就像一种残忍的裁决,而《自由》,是看不下去了。
如果我是男人,或许会坚强一些?或许我敢于说更多,敢于一页页翻下去。
《世界与裤子》读后感(二):囚笼
贝克特总是在他的故事中建立一堵又一堵的墙:那些精心准备而具有屏蔽功能的隐晦的短小用语;那些在故事中把自己放逐到自我封闭的“空间”(有形或者无形的)中主人公;那些被困顿在现实的不完满中的“自由”……
他们都好像贝克特在乡下的小房子外面那堵高高的平庸难看的围墙一样把好些人挡在了墙外——他只接待出版商和密友——都是要紧的利益相关者。
《世界与裤子》读后感(三):说中文的贝克特让俺很干燥
想看看贝克特的艺术评论。翻开湖南文艺版贝克特选集第一卷,不成想一只苍蝇嗡的飞进俺嘴里。一次极度痛苦的阅读体验,郭昌京先生的翻译如同一只射钉枪在俺脑袋里突突突突,转眼脑浆外溢。
贝克特的晦涩文字俺见识过,很早以前翻过一本人大出的《荒诞派戏剧》,里面收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忘记了谁翻译,当时读的一头雾水。而今读《世界与裤子》《障碍的画家》,头上的雾水不见了,干脆沉到小河沟底下,啥也看不清,还呛了一肚子泥巴水。
还是不要继续消化了,最近犯痔疮,如果大便干燥,等待俺的将是淋漓的鲜血。豆瓣上26人为此书打了5星,好胃口,自愧不如。
《世界与裤子》读后感(四):结局
贝克特写过一篇名为《结局》的短篇小说。
小说里的主人公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对一切都保持着足够大的距离;没有普通人哪怕是最普遍的愿望;最自己的生活不作任何期冀;视若平常的接受一切不公(如果对他而言可以被称作不公的话);厌恶大海浪涛的啪啪作响;不习惯和人呆在一起超过三分钟;对自己乞讨用的木板的关心远超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如果他活在现在,那么“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一定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这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在做了一阵子乞丐之后乘着自己的“棺材”航向大海,用船底的两个小小的洞孔缓慢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死法很契合贝克特写在结尾处的那句话。
“既没有勇气结束,也没有力量继续。”
只能用这种近乎间接的手段了结自己的犹疑和“痛苦”(如果那种无法解释的面对整个世界时的虚无感和无力感可以被称作痛苦的话)。
在《结局》里,主人公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没有自尊的人。当然,这里所谓的“自尊”也只不过是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人类社会,所定下的用以进行自我约束的标准。而在《结局》里的主人公身上,你完全看不到这样的约束。他的行为完全受客观条件支配,主观能动性的唯一作用仅仅是为自己所身处的境地加以简单的完善,诸如地下室的藏红花;木板房里,从偶尔闯入的奶牛身上挤出的奶;乞讨用的,不断改进的木板,以及最后那伐加了盖子的用来当做居所的小船。
但是从小说的整体进程来看,这些完善并没有使主人公的处境得以改善。他的这些行为看起来并非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情况符合大众所普遍认同的标准,而更像是为了维持自己现时的处境所做的巩固……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家,“人生是痛苦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是荒诞派戏剧对人生的理解。在《结局》里,贝克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派人生理念的“实践家”的形象。主人公的一切行为无不在向读者揭示一个正宗的荒诞派“行为艺术家”所应有的作为。
我觉得即使是现今的我们,也无法否认世界与人生的荒诞性以及自己内心的虚无主义冲动。在《结局》里,主人公尚且可以乘船而去,在月色和海浪下,结束自己之于整个世界的虚无、整个世界之于自己的荒诞。至少他又属于自己的近乎完美的结局。至少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