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Omnivore's Dilemma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The Omnivore's Dilemma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2 02:3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Omnivore's Dilemma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Omnivore's Dilemma》是一本由Michael Pollan著作,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95,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Omnivore's Dilemma》精选点评:

  ●其实是想给3.5。第一部分Corn跟最后一部分晚餐觉得写得比较的拖沓……可能因为我其实在当科普书看?关于有机跟素食主义的那段写得很不错~~

  ●Pollan proves to be a master of weaving big themes into an intricate web of small interesting nodes.

  ●I'm truly traumatized. I can never look at my meat the same way again and will try to eat the least possible. Now I consciously think about what goes into my mouth more than ever before. A book that certainly changed the way how I think and eat food

  ●上学期读的必读书。素食,和工业化农业。

  ● 非常推荐,推荐和THE FOOD COMPANY的记录片配合看。 对饮食有很好的理解。

  ●振聋发聩之作

  ●食品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啊

  ●食物跟人就是一個循環,食物不單單是填飽肚子的問題,還關係到人類未來,現在工業化飲食鏈實在是恶循环。但實際上,你想改善自己處境很難,超市食物即使仔細閱讀標籤,依然無法明確來源和製作,有機也不可靠。我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自己種菜,打造有機菜園,並且推廣更多人自己種菜。肉的話,不要吃過量,找到可靠來源就最好(自己養雞其實也可行,如果有自己後花園的話。。)要有意識地飲食。嗯。

  ●只给最后一章星星= =

  ●好像只是说给米国人的...

  《The Omnivore's Dilemma》读后感(一):恭喜作者在注水这条路上迎来一个新高潮

  如果你看过Michael Pollan任意两本书或者纪录片,这本书就不用看了。

  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作者以前任何的书或者纪录片都不用看了。

  本书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玉米在美国的过度生产和滥用。

  第二部分讲有机食品走入歧路和寻找真正的健康食品。

  第三部分才是甚是吸引人的标题党——“杂食动物的两难”!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人类作为杂食动物,要在复杂的食品中做出太多选择。自然选择赋予我们味蕾,然而味蕾不是非常可靠,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有营养,恶心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害。在反复思考选择吃什么的过程中,我们发展出“杂食动物的焦虑”,就是不知道该吃什么。

  味蕾很容易被人工调味欺骗,然后我们又认为“好吃的东西经常是有毒的”,而盲目拒绝了肉食、面食等人类天然应该吃的东西。任何最新的科学发现都会扭转饮食风潮,最新的调味食品又会带起风潮。现代人在这中间反反复复,越来越焦虑。

  而结论也是作者一直推崇的:回到传统中去,舒服而有节制地享受人类自古以来就享受的饮食。

  前两大章,和第三章的大部分,都是这个作者极其老生常谈的老生常谈。

  而他一直善于“商业作家圈钱法之——扩充术”,经常把一篇杂志文章的信息扩充成一本书。

  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的全部著作里,这仍然是本扩充最离谱的注水书,整本湿哒哒的,二两干货熬了三锅稀饭,动不动就上流水账日记。

  在该人最新Netflix 纪录片《Cooked》刷了一波好感后,这本书让我对他的好感度再次降到零。

  虽然内容还是不错吧,但是这个文风真的不好。

  《The Omnivore's Dilemma》读后感(二):我们的食物困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切都在变得industrial,也就是说,更快速,更精确, 更高效,食物产业自然也被纳入其中,并在科技的帮助下变得体量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产生了困惑:我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它们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这些食物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除非回到原始的捕猎和农耕状态,无人可以看得到食品工业的全貌,它是如此庞大,单个的消费者身处其中就像滴水之于汪洋大海。

  作者在书中说,有的读者看了书成为了素食主义者——这很容易理解,我看了之后也会有同样的考虑。然而有趣的是,还有一部分素食主义者在看了书后反而尝试着开始吃肉,原因是他们知道了在当今美国,有的动物是被人道对待的,除了被屠宰的那一天,其余时间都是依照其天性在喂养,这让素食者们减少了道德上的负罪感。

  作为一个整体,人类是不大可能放弃杂食的传统,杂食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均衡和健康,也意味着种群的延续。不过,素食的确是可以成为一小部分人群的选择的,尤其到了现代社会,科技足以让素食也带给人足够的营养。看完书后,我从最开始的厌恶“吃肉”,到之后转变为厌恶吃“工业化的肉”,并不仅仅是书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更因为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流水线上下来的肉难以保证它的品质,一只suffering中被宰杀的猪,肯定难以提供好的肉食。

  或者,可能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必须经历的时代,作为杂食者的人类,想要保证大部分人都可以有足够的食物,只能采取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想要回归田园化的健康的农业生产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而这种生产模式只有等到人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之后才能大规模出现,而且和古代低效率的农业完全不同,其中有了质的飞跃。

  我想,人类会经历一个出超为神,然后又自觉地回归到生态中一环的过程,在食物链这个方面也是如此。现在,人类就是食物链上的神,这显然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异化的结果,但人类也在尝试着回归。

  《The Omnivore's Dilemma》读后感(三):現代人類的困惑

  這幾年我一直思考,究竟自己應該如何生活。當錢不成問題之後,究竟要往“增加”改變,還是往“極簡”改變?

  我們選擇極簡。

  並不是因爲現在流行極簡風,或者說流行極簡風,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選擇極簡,是基於以下信念:

  1,人類已經爲這個地球製造了太多垃圾和污染,所以應該從個人開始減少浪費。

  2,極簡其實是解放自己,不需要太多功夫去維護,搬家也不痛苦,有更多自由空間和時間。

  3,我們人生觀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不斷獲得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極簡,我們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減少不必要的傢俱和物品。真的要用就買好一點,用到物品壽命終了再換。

  2,減少不必要的人情和社交。這個幾乎沒什麼需要努力的,我們本身就很少社交。

  3,簡化飲食。並不是我們不會做複雜的菜或不喜歡吃可口的菜,但大部分時間我們需要的是製作簡單、口味清淡的菜式。例如可以10分鐘搞掂的水煮然後沾點醬油吃,就不炒鍋或慢燉。吃得簡單不代表犧牲健康。總的來說就是不花太多時間和功夫在滿足口欲上。

  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差距,尤其是想實現自己的三觀,其實是有代價的。你要明白爲何自己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背後的前因後果,具體到個人的可行性。

  就拿飲食來說,有意識地進行飲食,conscious eating,要實行起來非常不容易,可以參考書,例如Michael Pollan的《The Omnivore's Dilemma》和Jane Goodall的《Harvestfor Hope》。現代農業和飲食,切斷了我們跟食物的關係,就如現代工作模式切斷了勞動者跟勞動成果的關係,讓人活得不清不楚。作爲個人,要首先明白,爲何有這樣的境況,有沒有其他選擇,我們可以作出如何的努力。想吃得健康有機,並不是單單去超市買標示“有機”的產品就可以。我個人作出的行動是:戒零食和加工食物,看不到食物原形或不能理解其成分的不買不吃,儘量自己種菜並利用餐廚垃圾堆有機肥,支持本地農產品和農民(farmer'smarket),減少吃肉。即使如此,我依然覺得非常不夠,很多人都不知道消費者所獲得的信息那麼有限和被誤導。

  當然,極簡更加是精神層面的事情,並不單單是如何生活如何飲食,還有如何做人,如何應付每日的繁瑣和人生狗血的事情,還有如何面對生與死等等困境。這些最終迴歸到--我們如何選擇。

  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

  《The Omnivore's Dilemma》读后感(四):吐槽American Paradox

  学到了一个短语,“American Paradox”,大意是把美国人的饮食方式和法国人相比,相衬之下,法国人对于吃的食品热量,食品甜度以及脂肪的多少并不那么顾忌,却依然可以保持好身材;而在美国,却是由很多人过度关心自己每天的热量食物,以低碳水和低脂肪饮食为宗旨,过一种可以说是被健康食品症(orthorexia)困扰的日子。说起来像是反讽,可实际情况确实是,过度关心自己饮食健康,同时又受到美国媒体的不良影响,这一批人反而成为了受害者。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里,许多食品公司视“美国肥胖率高“为商机,特意断章取义并迎合所谓科学家所说的,“低碳水低脂肪高蛋白”,来给自己生产的食品贴标签。超市架子上不乏那些几十克蛋白质低糖量低脂肪的能量棒。但是追溯到能量棒的起源才知,那样的饮食搭配是给训练强度非常大的运动员,可笑不知何时大众可以如此信奉那些标语,普普通通每天长期久坐的人们,也开始为了所谓健康生活方式,不加考虑地,吃起这些能量棒来。

  我觉得,在美国,整个市场因为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主流文化作奠基,便是轻易随着一些道听途说,摇摆不定:一会儿出了一个新的大众奉行的饮食方式,一会儿又辟谣。这样几经摇摆,说是去追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却没有太大的改观。商家们牢牢把握住消费者所虔诚信奉的饮食观念,去创造研发新的食品。去美国的超市,随处都可以看到贴着零卡路里零糖(sugar)标签却尝起来非常可口的饮料和苏打水,后来读了标签才发现,所谓的无糖确实没有加糖(sugar),而是添加了许多人工加甜度剂(atificial sweetener),照理是对人体更加有害的物质。大家变得去追逐标签去相信标签上写什么,而渐渐更是忘却食物本身应该呈现的模样。在这种文化里浸淫了有些日子,我逐渐开始觉得,在饮食方面的许许多多,美国的食品市场充满了许多矛盾和可笑的地方。

  所以每次别人问我在外面最不适应什么,无需三思,我每次的回答必然是,食品。每天的生活中充斥着微波炉加热食品完毕的“叮叮”声,速冻蔬果,速冻肉制品,还有颜色均一几经加工排排出售的午餐肉,上面或贴着“有机”,“无转基因”标签的各类蔬菜水果...无奈的人们在超市里打算细细读标签,与此同时却又难以去确认其真实性,许多人便开始一种十分昂贵却“返璞归真”的方式:去买当地农民种的食品和饲养的牲畜。

  有一次文学课老师让我们以一道菜展开来写一段回忆,我一瞬之间才记起我曾经的每个放学后的厨房内和下课后的食堂里热气腾腾的新鲜饭菜——那种记忆里的色香味。我也是突然有些纳闷地意识到,在这里,那种如《饮食男女》里缭绕的色香味,好像真是极少见的。

  …好像把文化差异文写成了文化吐槽文...集所学所思汇集而抒己见,如有不正确之处,还请谅解

  《The Omnivore's Dilemma》读后感(五):《杂食者的两难境地》By 迈克尔·波伦

  又一本直击食品业有关内幕、反思美国人的饮食的书籍出炉了!

  这本书的内涵其实很丰富,时下只能说几个要点:

  1 美国人的食品也存在极大的隐患:疯牛病的危险、大肠杆菌爆发、食品中汞超标、肌肉中含过量砷……诸如此类,就好像中国有绿源的回炉牛肉干、华龙的过期面粉……无论哪个国家,都有昧着良心做生意的商贾。

  2 美国人为啥能吃得那么多呢?老美的腰围都是一个比一个骇人,为啥我还是精瘦精瘦的呢?还是国家的状况不一样。美国是个发达国家,国家拿出大量钞票来补贴农业,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来说较便宜,同时众多发展中国家也给美国提供了不少”廉价“(以美国的标准)的农产品(譬如中国的对虾),使得美国普通人可以购买得起较多的食物。而中国虽然经济好了些,但民众的工资并没有多少,在严峻的买房压力下(特指男性,譬如我),可以用来购买食物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就拿我来说,我也喜欢买上一大堆的零食小吃,美酒佳肴,可以在看电视时候吃啊吃的,可惜我一个月中可以用的收入就那么点,实在是只能喂饱肚子算数。那样下来,我自然是瘦了。

  3 书中形容美国人是“长着两只脚的玉米”,生动地形容了玉米在美国人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美国政府补贴农业,有种形式就是补贴给玉米。你种玉米,就给你钱;你种别的,可能就没钱拿。

  所以美国的玉米是大大的多了,这么多的玉米,人吃、牲畜吃都吃不完,那怎么办呢?那就把玉米转化下,作别的东西。

  反正现代科技发达,玉米转化出来的糖浆可以替代蔗糖;玉米成了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的原料,比如人工色素、稳定剂、甜味剂;不仅食品可以用玉米作原料,以玉米为最初的一种原料,还可以制造牙膏、化妆品、可降解的尿布、垃圾袋、清洁剂等等……

  有一项统计表明:在美国的一家普通超市的四万五千种商品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商品中具有玉米的成分。

  4 由玉米的问题,衍生出一个惊人的真相:牛作为一种反刍动物,它的胃反而不易于消化玉米,所以农场主就会在喂给牛的玉米中添加药剂,牛会长得更加快更加肥硕,也就可以在牛更幼嫩的时候就宰杀了它。

  5 美国人的密集型农业,是建立在消耗大量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作者书中写到的,比较新鲜的内容则是他对几家大型单一种植农场、饲养场的实地考察。所见所闻,绝对能让你“耳目一新”。

  6 “绿色农产品“真的”绿色“么?

  和中国一样,也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7 我们该怎么吃?

  作者在这点上比较理智,他没有给出推荐食物的清单,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作者能做的事。波伦的这本书,就是要教给读者和消费者如何作出正确的饮食原则。

  8 书中提供的趣闻举例:

  最初人工肥料是怎么产生的呢?美国在二战后,积压了大量的炸药制作原料硝酸铵,因为硝酸铵同时也是一种肥料,所以美国就在阿拉巴马州设立了工作,专门制作肥料,以便消耗点积压的硝酸铵。

  而人工杀虫剂,最初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军事上研究的毒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