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锦集

2020-12-12 03:2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锦集

  《我在伊朗长大4》是一本由[伊朗] 玛赞·莎塔碧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伊朗长大4》精选点评:

  ●生命有限,我们不应该苟且地活着

  ●大爱的一部漫画

  ●关于选择,背后总有一个长的没必要再想起的故事

  ●伊朗余虹从正常的生活进入战争,见证革命,然后是一切的逆行倒施,所有的标准回归民主微光之前。她听着摇滚,想着朋克,伴着《500 Miles》的和弦,离家万里。他乡的困顿,思旧的怨怼,丑陋的青春固执的自身,当你回归又远离,何处是吾土?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成长是探索,总要付出代价。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是不是合适。回家,不代表所有的烦恼就会消失,接踵而至的会是新的烦恼。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乎别人的评说,坚强、独立、自由,已婚未婚都不重要。最后,玛赞做出了她的选择,离开不代表她不爱她的祖国,而是有更适合她的土壤。最喜欢的话:只有当灾难还能承受时我们才会自怨自艾,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一笑置之。

  ●赞一个~遥远的伊朗居然有很多东西让人想到当下,但也许我们能做到更多,而不仅仅是去到国外!另外女主的父亲母亲真是太有爱的存在了~

  ●一个文艺女青年的长成。

  ●我真不敢相信我们有这么多人

  ●这套漫画我觉得每个女孩都应该好好读。 女孩子一定要在思想上独立。

  ●同1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一):再次证明家教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主角之所以能够从小就有独立的见解,和她开明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也有关系。也许并不是整书的主题,但是充满了家庭里温暖的细节。(比如爸妈送她出国,机场的离别,还有多年后的再次相见)可以看得出,作者始终是对自己的父母抱着感激之心的。而这也再次证明家教的重要。

  扯远点,就是现在大家普遍对80后90后没什么好感,认为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现在这状况跟父母一代也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很多中年人,没有什么文化见解(这个和文凭没有什么关系,试问有几个40岁上的中国人保持每天读书的习惯?),从来不会跟孩子做朋友,眼里只有分数,严重的就离婚二奶家暴,等等等等。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有问题。不知道如果我们的父母都是像perspolis里面那样,是不是那些80后90后也就能学好如何做人?

  高中时候读的这部漫画,还是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的,当时一个伊朗同学就跟我说,这本书实在是好看,于是本身对他们文化没什么兴趣的我也找来看了,没想到实在是有趣而真实,现在已经成为最喜欢的书之一。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二):你在哪里长大

  一个很大的题目,一个很长的故事,一句句真挚的文字,一幅幅温馨的图画。摆脱了理论的吊诡和文字的游戏,逃离了情感的漩涡和现实的压力,懒洋洋地窝在图书馆的一角,我看着画本——《我在伊朗长大》。

  每个人都要长大,无可避免的。“男人只会变老不会变成熟”不过是一句戏谑,你必须长大/成熟。但每个人的长大都是不同的。这个过程是一种微妙的奇幻,它富有戏剧性,不缺挑战性,它很诱人,它很轻松,但与此同时,它令人厌恶,又十分危险。不过,它就在那里,你要接受,不论主动还是被动,你要长大。

  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乡音,从衣着,从思想,从谈吐,可以很好的区分那些烙印,这些孕育了个性,纵使刻意,有些东西是深入骨髓的,它不会更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认命,这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对于自身的一种尊重;它不是对生命的践踏,而是对生命的爱护。

  当我流连在这样的文字和图画之间,我知道,在伊朗长大的,在那样优越家庭里长大的,是莎塔碧,不是我。少些冲动的肤浅的遐想,但是,可以理性地体会。

  我清楚地知道,那样的动乱,那样的优越,那样的迷茫,那样的幸福,对于我,永远是外面的,但有些可以分享——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怪人,如果这些怪人伤害了你,就对你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这样你就不会对他们的残酷做出反抗了。因为没有比仇恨和复仇的情绪更糟的东西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你自己。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三):跟着女孩窥视伊朗

  从前,我对漫画有着刻板的印象:小孩子的专属,身边的日本漫画令我烦躁厌弃,中国式漫画又言之无物,脑补不出情节,可是《我在伊朗长大》,前言足矣吸引我:

  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

  正因为此,创作《Persepolis:我在伊朗长大》对我来说才这么重要。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作者伊朗姑娘玛赞·莎塔碧恰恰是了解我们的,漫画以一个我认为神秘、战乱的国家背景下,用一个小女孩玛莎的成长,以小博大,揭示神秘的内幕!其中女孩身上的自由、敢言的精神多是受她的奶奶的影响。比如:

  做人:一个人,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永远要对自己忠实。

  离婚:第一次离婚是为了第二次的幸福。

  正直:呵斥玛莎为保全自己嫁祸路人

  自由:为自由而活

  从玛赞身上也有反映:

  对自己忠实:在国外说出自己是伊朗人;勇敢离婚

  自由:因反对教师谄媚当局的言论而出国;归国后对面纱、女性衣着的据理力争

  我喜欢玛赞·莎塔碧描绘的奶奶,她是玛赞的现实教科书,以自己的成熟和自由思想引领玛赞!

  看过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一个多小时,删减了太多,尤其是人们对专制当局的恐惧抵抗,成了一个伊朗女孩的爱情史,推荐看原书。漫画是黑白纯色填充,只看漫画就能在脑中构想人物表情、心理,比看彩色动画还过瘾!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四):1949年后的景德镇

  第一次看非欧美非日本的漫画,感觉非常棒,来自亚洲伊朗的漫画,给我一种很异域的感觉,单色,粗线条,粗燥,这是第一页给我的感觉,但后来我发觉虽然这是由单色粗线条构成的手绘漫画,却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有细腻的表现,而且作者不时的用两幅截然不同的画放在同一页,以给人强烈的反差,回想一下,其实现在很多漫画都在画风上强调细腻,却忽视了支撑漫画的主题,当然这个和宅男的增多有关。。。

  画风讨论结束,这本漫画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经历其实我们每个景德镇的居民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伊朗,一个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却拥有70%的文盲和贫民,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是以原教旨为中心的居民管理委员会,伊斯兰教至上,政教和一,想想和景德镇一样,景德镇自1949年成立的新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后,历经20多年的荒诞的管理,使景德镇的物业水平和居民的素质倒退了100年,通过这个漫画,使我意识到,贫穷和文盲,只会造就极端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其表现方式莫过于2种,极端的宗教主义-伊朗,极端的民族主义-参见旧景德镇历史和现在的北朝鲜,唯独这2种方式可以统一全国,使物业管理委员会顺利的运行下去,我还记得有一次正在地铁上听到胖子在评论现在的物业委员会怎么怎么荒诞,怎么怎么贪污腐败,现在想想,什么样的居民造就了什么样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全世界都一样。漫画中,其实也是现实的伊朗,不允许妇女化妆,不允许妇女裸露除face以外的任何肌肤,但作者确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学画画的都懂的,没事就要画赤膊女人,结果由于宗教问题,模特儿却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包住的女人,然后自己想象着画赤膊女人。。。。

  我老婆说得对,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伊朗那种国家的人性欲最强。。。我现在一上网就可以大咪咪,一出门就可以看到满街的黑丝,一逛商店就可以看到卖丁字裤。。。

  《我在伊朗长大4》读后感(五):不应该苟且活着

  最近看了《我在伊朗长大》的漫画。

  之前看了动画,不太喜欢,看了一半就没看下去了。

  漫画却有一种更加让我感动的,松弛的力量。

  大概因为从头到尾,都在讲分外压抑的境遇下,

  女性如何寻找和确立自我,看完了总是觉得特别振奋。

  漫画里感人的地方很多,比如奶奶,

  清晨总是摘下茉莉花瓣放在内衣里,晚上脱下内衣时,

  就会有干枯的花瓣纷纷飘落,皮肤散发出芬芳……

  就是这样的奶奶,总是教诲她:

  一个人,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永远要对自己忠实。

  漫画家的笔触很犀利,捕捉的意象又那么简单,敏锐,画风又很独特,

  但是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她对待自己,对待往昔,对待故人,有一份宽容。

  她写那个抛弃自己的男朋友,说:

  “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他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

  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我希望他是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国家。

  这对一个19岁的男孩来说,太沉重了。”

  如果选出全书里,我最感动又最震撼的段落,

  应该是她想结婚,其实那个男人并非那么适合她,

  他爸爸却努力怂恿他们结婚,对她的男友提出的三个要求:

  “身为你未来的岳父,我冒昧向你提出三个要求。

  第一,你肯定知道,在这个国家,女人是没有离婚权的。

  只有双方签署结婚证明时丈夫允许她选择,她才能获得这个权利。

  我女儿必须享受这个权利。

  第二,我妻子和我是让女儿完全自由成长的。

  如果她一辈子待在伊朗,她会失去生机。

  因此我要求你们拿到文凭后要去欧洲深造。

  你们可以得到我的经济资助。

  第三,只有觉得真正幸福才生活在一起,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苟且活着!”

  即便在那样的国家,在那样的境遇里,

  仍旧有人,不失去尊严,不愿苟且的活着。

  就是这样的心灵们,让这本书,和这个国家,

  在我心里闪闪发光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