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初春惊变时》经典观后感1000字
《爱在初春惊变时》是一部由贾斯汀·本森 / 艾伦·穆尔黑德执导,卢·泰勒·普奇 / Nadia Hilker / Francesco Carnelutti主演的一部爱情 / 科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一):颇有画皮的意思!略带恐怖的科幻片
颇有画皮的意思!戛然而止的结局更是卯足了劲捧温馨。重头戏的爱情獠牙的影像化比喻真是有趣又狂野。不足之处就是人物深度不够,有趣台词一堆反而话题浮光掠影,重点在猎奇奇幻。但是导演在想要表达什么和故事逻辑方面完全崩塌了,到结尾没没让我感受到一个整体性。
制作上非常像国内这几年的神话电影,这个真的像!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二):怪诞现实主义力作
这是怪诞现实主义的一部影视作品。怪诞现实主义典型的手法就是怪诞人体,巴赫金认为怪诞人体是畸形、怪异、丑陋的却充满可能性,它包含不断生长和不断超越自身界限的因素,它是一种“形成中的人体”,是在死亡和诞生、成长与形成阶段,处于变化、尚未完成的现象特征。整部片从母亲的死亡、失业,因而在意大利寻获友谊、爱情、工作的现实世界的旧与新的双重性,到女主角所涉及的交媾、怀孕、分娩、发育、衰老、死亡等等人体的垂死和新生的双重性,无疑都在阐述导演对怪诞现实主义的理解。最后,正如春季,这个自然界重复生机的季节一样,破而后立,死而后生,死亡的意义只是让生命变得年轻。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三):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要是有了爱,妖就不再是妖了,而是……
用文艺爱情片的套路拍恐怖惊悚剧还是以恐怖片的套路拍爱情浪漫剧,分不清楚啊,整体效果不错,欧洲风景美哉,画面清新柔光四射,配合一些恶呜的画面,食欲大振有木有[吐] 诡异缓慢的剧情发展完全掩盖不了导演们的少女心,各种男欢女爱叨逼叨,直到姗姗来迟的女主妖体变身,创意不错,模仿 爱在系列 也比较明显,只不过浮于表面,深层次的情感过渡不足,但毫不掩饰本片的题点----惊变 居然被男主美哭,女主长得太大众化了,于是除了变身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男主和景观,不明觉厉吧,所以推荐迷妹去看看这片儿准没错 比较另类清新的文艺惊悚恐怖片,结局虽然老套,但是收的挺不错,值这个分数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四):惊悚片的外壳包含的是烂俗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概念和设定我很喜欢,一个丧母的年轻人在意大利旅游时爱上了一个当地女孩,可谁想她确是长生不老的妖怪。这对女妖因为孤独放弃永生的机会,而纯情的人类小伙用生命博弈爱情的与众不同的恋情本来可以讲述的很有意思,但是剥去了电影有意思的设定之后还是会令人失望的发现这依旧是个老套的故事。纵然妖冶明艳的“画皮”下是美式小品的浪漫多情魂,但是电影所刻画的人物深度不够,有趣台词一堆反而话题浮光掠影,导演在想要表达什么和故事逻辑方面完全崩塌了,到结尾没没让我感受到一个整体性。抛开故事,但导演还是挺会拍的,意大利小镇的绝美景色加上各类古怪动物的特写,感觉挺新奇,风格不错。但也只能用来杀杀时间而已。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五):千年等一回
《Spring》可作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惊悚版,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试图诠释真爱,一个姑且称之为“女人”的生物生存了两千多年,为一个在世人看来是“Loser”的男人放弃了永生。在片尾太阳升起时,相拥的两人固然让人感动。然而电影在这里嘎然而止,把最美的瞬间定格在这一时刻,但不免让人隐隐生疑,这是否只是一个成人版的美丽童话,生活不仅仅是那最美的瞬间,她凭什么相信他能永远像现在一样温暖她,付出永生的代价?有人会说爱本身就包含了信任,但这种解释陷入了互为因果的逻辑怪圈,无法让人满意。或许只有对真爱持怀疑态度的人才会质疑导演试图表达的主题,观影心怀感动足矣,何必深究“永恒”、“孤独”、“真爱”这些概念。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六):学得皮毛
你把《爱在初春惊变时》当成爱情片来看,完全没有违和感。当成惊悚片来看,也顺理成章。电影的编剧把两种类型片融合得很到位,惊悚元素出现时,很快就会用浪漫将恐惧稀释。但模仿“爱在三部曲”的壳时,导演却忘记抓住林克莱特的精髓,那就是对时间的把握。爱在三部曲对于时间流逝掌握得非常好,一分一秒都在冗长和耐性之间做着权衡。《爱在初春惊变时》则走了另一条更强调故事性的老路上,悬疑环节的添加让其与众不同,却也毁掉了更为极端的温情惊悚氛围。《生人勿进》在这点上就做得极其妥帖——它既让人了解到了吸血鬼的恐怖,又让人不得不面对她完美的容颜和致命的魅力。
2015年4月29日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七):原来爱情是种荷尔蒙,由我的身体抉择。
我花了两千年的时间只为等一个你,所以我愿意同你生老病死,感受世界的疼痛。
电影里好像每一句都是金句,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会觉得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美好的事儿。披萨和红酒会让你忘却一整天的不顺心。而爱情原来是种荷尔蒙,由我的身体来抉择。
看了预告立马就被吸引了,没有多想就看了,女主真的好美,一个活了两千年的女人,男主寸头的样子同我现在一样,就说觉得眼熟原来演过《音乐永不停歇》。
感觉每一帧的画面都同mv一般,说mv不代表就像什么国产片那样的,首先我觉得有点科普,但不是真的科学。应该是以小说改编所以一切都特别的顺畅无阻。画面特别美瞬间就爱上了意大利这个国家。
在结尾日出那段觉被震撼了。
火山的喷发是代表我选择的是你,所以我放弃了永生同我母亲一样,我花了两千年的时间只为等一个你,所以我愿意同你生老病死,感受世界的疼痛。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八):浪漫惊悚版的《爱在黎明拂晓前》
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为这类“爱情话唠”题材制订了极高的标准,风景、音乐和台词,一个都少不了,后来的导演想要超越恐怕越来越难,唯有在类型上下工夫。这部别出心裁的作品可谓找到突破口,将爱情与惊悚两种类型水乳交融地混合在一起,算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意大利小镇的风景美不胜收,配乐选曲也毫不逊色,不过最出色的莫过于探讨的话题,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死亡与永生的观点有趣而不艰涩,甚至在结尾一幕达到感人催泪的效果。 女主角身份设置颇有深意,她并不是类型片里常见的狼人或者恶魔,而是穿越千年的不老肉身。荷尔蒙与永生不可兼得令她一直徘徊在爱情之外,不敢涉足其中,这个角色有点像《鬼魅浮生》里那个披着床单的幽灵。可幸的是她最终打破了这种自我禁锢的宿命,为了爱情而放弃永生。 两位导演采用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不断酝酿情绪与注重细节表现。部分观众诟病影片前半段的铺垫较慢,叙事迟迟没有推进关键的情节。男主角母亲去世后陷入悲痛的情节看似与后面故事无甚关联,似乎为了引出男女主角在路途上相遇的情节,更深一层的目的应该是揭示“永生”的不完美,死亡并不可怕这个主题。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九):在春天重生
中文译名很美,《爱在初春惊变时》。春,是爱情的季节,是重生的时刻。女主角是一个每隔二十年就得重生一次,自己生产自己,活了两千多年的神话里的“monster”——以爱为食,为爱重生。男主角是一个刚刚失去最后一个亲人,又失了工作的落魄厨师。到美国人都爱的意大利散心,也在等待着重生,与她就这么不期而遇了。
这是一部科幻与爱情相遇的文艺片,浪漫与惊悚并存。上映前制片方对于它爱情的部分,打着与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三部曲相似的名号,其实没必要。不是只要出现一对情侣边走边谈场景的都是爱在类型片。《爱在初春惊变时》将类型糅合,讲的是生死与爱情。
它浪漫,意大利海边小城的一见倾心,男主角将女主角认定为一生挚爱,甚至在知道她真实身份后,仍说,我们能在一起多久就在一起多久吧。最后一夜,天亮前,抱着她喃喃自语,极致的浪漫背后是微妙的悲情。
它惊悚,女主角原型的特效逼真可怖。远景阴影下的扭曲身形再现了古代传说中的女妖造型。
它碎碎念。诟病的地方也在于此。男女主角有许多在游览风景时的对话,不算随意,却也不具深度。这本是展现人物生死,爱情甚至历史观的好机会,编剧并没有把握住(是导演自己),使得影片最终掉下一个层级,失了一份境意。
干干净净的男主让观感愉悦度直线上升。不同于其他影片总是将意大利拍得鲜艳,拥挤,热辣,《爱在初春惊变时》中的意大利清冷,神秘,一如这个故事。
《爱在初春惊变时》观后感(十):爱情和身体,也只是一次选择而已
男主在母亲去世时,悲伤之余,却隐约带着解脱的意味,终于妈妈死了,他没有任何怀疑,人总是要死的,不管多么伟大的爱,哪怕是给予你生命的母亲,在她死的时候,你也无能为力。而且,母亲的死,给了他寻找另外一种生活的机会。于是,他遇到活了两千年的女人。
这恐怕是导演或者编剧的一种臆想,在讨论生和死的意义。到底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呢?如果不是青春长青,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女主很了解那种感觉,于是定格在二十几岁。而不是像男主的母亲那样,逐渐枯萎,直至生活干瘪之后才去世。这样的死亡,不具有美感与同情感,不会引起别人的唏嘘和爱恋。活着,就该像女主那样,美艳,青春,有很多男人想要插入她的身体。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女主会死,会怎样?
她经历了那么多男人,却没有一个男人让她爱上?
这个男主竭尽全力想让一个木乃伊似的女孩爱上他,这不能说这不是男权沙文主义作祟,何必非要女主爱你呢?反正你已经上了她啊?
你是不是太贪心,非要她为他牺牲到如何如何,才能体现你男人的魅力和价值呢?
爱情,对于男人到底是什么呢?是征服,是精子形成具体的实物?还是真心真意地一生只在乎那么一个人?恐怕,这部片子给了你答案。
男人的爱情只是征服,哪怕她的真实面目只是一个木乃伊,只要空有其表,那也是可以的。我不管你内囊多腐败,我只要你外貌迷人。这就足够了。
哦了,木乃伊女主哪怕见多识广,睡过无数男人,终于在那样一个平庸的男人面前,挂了。嘴里说着没爱上,心里早想和他同生共死了。
于是,一个以征服为主题的恐怖片,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