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一蠹鱼》读后感1000字
《生涯一蠹鱼》是一本由傅月庵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涯一蠹鱼》精选点评:
●有这么一种书 能让读者在读的时候禁不住诱惑狂下单买书。浮生梦欺书不欺,我依然情愿生涯一蠹鱼。傅月庵的书,总是爱不释手。
●我一次等一天。
●读过的最好的老舍
●鱼头叔叔的书,总是让人列足书单的好选择。
●读书毁我
●补版。非常喜欢老版。收了这本。现在看大概有太多人与之类似。但刚接触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欣喜。记得当时你也写过长长的笔记。恍惚间十年尔。
●作者何必执念,谁又作的不是畅销书呢
●这书没事就翻几页 现在找不着了
●司马辽太郎的故事。。。
《生涯一蠹鱼》读后感(一):mark
吴宓与陈寅恪
围城
传统下的独白
瓦尔登湖 徐迟译
周梦蝶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写历史小说的最难:
1、他要博学多识,且有过人的阅读能力,以便消化庞大的文献资料
2、他要具备考证推理的天赋,以便甄别数据的真伪妥适
3、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力,以便添补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空隙,将已消逝的历史舞台、人物,有血有肉地重现于世人面前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生涯一蠹鱼》读后感(二):2020#阅读记#《生涯一蠹鱼》
“三十五岁后,逐渐摸索出来也甘愿投身属于自己生命律动的原则,例如: "能躺着的时候就不坐着,能坐着的时候就不站着"、 “对人的标准尽量放低,但绝对不能没标准“,阅读上则是”看报纸不如看周刊,看周刊不如看月刊,看月刊不如看专书“, ”有小说看时就不看漫画,有漫画看时就不看电影,有电影看时就不看电视。“ 真是越来越冥顽不灵,随波逐流,或者按照流行的说法,越来越有品味,卓然出众!” 读到此段真真是要握个手。这是一本讲述读书的小散,不意外,收获了不少八卦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列欲读书单。 从@多抓鱼 买的二手书,书页有些泛黄,原主人很珍惜它,在书末页还贴了一张可爱的卡通图案。打算留下来,存着。喜欢读这种文笔清新的讲述读书的小集子。@上海书店出版社
《生涯一蠹鱼》读后感(三):印象深刻的
对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
英国诗人多布森的名诗《来日》 “目前宁可求生,/希冀后人作证,/‘他为艺术执笔,/不为贪欲辱身。’/倘若/来日无人作证?/宁可销声匿迹!”
我往往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征服者和律师和政治家——都来领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的时候,万能的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无不欣羡地对彼得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书。” 摘自伍尔夫《普通读者》
中国谚语: 无欲乃积寿,有福方读书
略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扉页题辞:“献给胡利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对她,我所欠甚多,此书亦不足以偿还其万一。”台湾版把扉页删掉了,而大陆版只有献给胡利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人间情事确实难说!
钱钟书“每天除了拿字典、百科全书当零食啃,捡拾哲学、美学、文艺理论这些硬邦邦的东西配菜吃。”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一文感叹现在书业不宜为继。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老师揭瓦藏书,聚而不藏书,窖藏书,“这书——我有,只是不知道摆在哪里?”
人生忧患识字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笔名”是一种自我的重新定义,也是某种自我分裂。
写作与隐私
因为作家的盘踞,城市有了传奇,身世多变,沧桑富丽。上海-张爱玲,王安忆。北京-老舍。西安-贾平凹。香港-西西。台北-白先勇。宜兰-黄春明。新庄-郑清文。京都-川端康成。东京-永井荷风。莫斯科-布尔加科夫。都柏林-乔伊斯。利马-略萨。纽约-卜洛克。巴尔的摩-安·泰勒。伯明翰-戴维·洛奇。
阅读是一种需要,一种乡愁的渴望。
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是以广度来换取深度,以信息来换取知识的。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手边的书越来越多,心眼却越来越浅薄,翻来覆去,找不到一本耐得庄性子读下去或耐得久读的新书。时代在变,人在变,书也在变。
书籍是—种商品,但不能仅止于是—种商品而已。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载体唯市场马首是瞻,被载者自然受到制约、变质。书籍商品化的结果,让人可以透过出版来玩弄文化,形塑意识形态,这也就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以汲汲于“文化批判”,要把矛头对准“文化工业”的原因。当“畅销书捐珩榜”成为一种标的;“八卦杂志”成为一种潮流,透过大众心理的控制,资本主义便可一步接—步掏空我们的脑袋,让我们逐渐僵硬物化。
有些书,一辈子没读到,是种不幸;有些书,一辈子没读到,是种福气。
艺术(包括文学)创作的最大不幸,就是“周边产品”这件事。当蒙娜丽莎的微笑走出罗浮宫,走进T恤、记事本、马克杯、信纸信封……时,也正是达芬奇向下沉沦的开端。长期来看,每一种“周边产 品”,都是耗损创作原件,累积商业利益的一种过程。当你看过电影《英伦情人》、录像带《英伦情人》,听过原声主题曲《英伦情人》,你就再也不容易被《英伦情人》这本书所真正感动了。驳杂的多元,往往是一种“媚俗”(Kitsch),从来不会深化价值,只会稀释。
地下铁阅读景观:在东京,五分之一的人看漫画,五分之一的人看报纸,五分之一的人看杂志,五分之一的人看书,五分之一的人睡觉;在台北,五分之一的人看报纸,五分之一的人看书(参考书或教科书),五分之一的人发呆,五分之二的人睡觉;在香港,五分之一的人看杂志(八卦),五分之一的人看报纸(马经),五分之三的人讲话;在北京,五分之三的人讲话,五分之二的人偷听讲话。
《生涯一蠹鱼》读后感(四):读书论
最近在述古买了好多书,有童话,也有大部头,每次一去,至少不下10本,作为一位伪资深的书迷,每次看到色叔发来的书单,便忍不住在心里大骂一声:操,这家伙又来坑钱了。
加入豆瓣也是为书,还有音乐及电影,这个都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混着混着就差不多有三年的经历了,其中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也经历了南都小组由组成后来解散的悲催命运,还有冷组和震组,当初最有意思的人现在都销声匿迹了,但我在内心深处仍然森森滴相信着,作为一个豆友,唯一能够将我们在灰暗现实中联系起来的亮光就应该是这些书、影、音了。
买书的经历自小学开始,一直就停不下来,最初的是宝宝字典,几百个汉字从头背到尾,从尾背到头,但有意思的是,中间抽出来问我我就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大概5、6岁。然后便是爷爷给我买的古文300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曹刿论战》,什么"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那时完全不懂其中的意思,只知道刿曰、刿曰这个名字好傻。去小朋友家玩,特别喜欢人家家中一套童话书籍,可惜我爸说这些都是闲书,别把脑袋给看坏了,真不知他是什么逻辑。再后来三年级的时候看《红楼梦》也不明白其中人物关系,就觉得这书里的名字怎么那么多,都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且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甚无意思。
到了初高中,有了名副其实的理由买书,每次找到借口是我要写作文,需要素材,其实哪里需要什么素材,买的都是些散文和小说,顺便认识了一位叫文友书社的老板,老板大叔手臂上刻了刺青,平时也不苟言笑,每次去买书赊账(因为长年在那买书,便有了签单的权利)都有去参见黑社会头目的感觉。那个时候便读了许多散文名篇冰心先生、余光中先生、鲁迅先生还有托老夫子的小说、飘、荆棘鸟等等等等。这个时候也托了我哥哥的福,买了一部随声听(松下的)在这个小城里是为数不多的奢侈物,于是磁带也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至今家里还收藏了几十本。cd是因为老爸买了个cd机和功放,所以家里碟片也开始多了起来,而古典音乐也是由于买了个cd机送了一套世界名曲,非常不错,都是交响曲中的经典,但现在听来,版本不够好了。
到了大学,这两个爱好得到了疯狂的滋长,顺便还多了一样,那就是电影,有了自己的电脑之后,便开始没日没夜的下电影和音乐。书就更甚,往往一个月的生活费800块只留180块吃饭,120块买生活用品,其余500统统买书和买碟以及买衣服。所以我家的书到了大学就成倍增长,有每年翻一番的趋势,正好这个时候认识了小白,又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没事就跑去定王台找色叔买书,那个时候还没现在这么没脸没皮,比较羞涩,以至于色叔一直不知道我的存在,但是,旁边音乐天堂的老板我是认识的,去淘打孔碟,淘着淘着连生活费都淘完了,穷的每天只能吃稀饭和烧饼,瘦到只剩下80几斤。仍然乐此不疲。到了毕业时,我爸看我把书和衣服杂物装了一卡车的时候,瞬间呆愣了几秒,然后施施然说了句,你怕是把整个家都搬到长沙来了然后又搬回去罢!
看傅月庵先生的《生涯一蠹鱼》中有一篇记爱书人的小文,其中提到伍尔夫说的一段话,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意是人死后的得到上帝的捐赠,其中经过爱书的人的跟前,他看见爱书人手里捧着一本书,于是他说:这个人不需要我的捐赠了,他的一生已经有了书。
读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多电影,听了这么多音乐,虽然其中也有不好的思想,但其中的美好的思想足以照耀我的一生,所以这篇小文仅已为爱书、爱影、爱音乐的人共勉吧!
附伍尔夫的原文:
我往往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征服者和律师和政治家——都来领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的时候,万能的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无不欣羡地对彼得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书。”
——摘自《普通读者》
中国谚语:
无欲乃积寿,有福方读书